地区安全生产的经济社会风险因子分析
——基于我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1-11-02陈秋玲曹庆瑾
陈秋玲,肖 璐,张 青,曹庆瑾
(上海大学 经济学院,上海 200444)
●中国经济
地区安全生产的经济社会风险因子分析
——基于我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陈秋玲,肖 璐,张 青,曹庆瑾
(上海大学 经济学院,上海 200444)
文章基于经济社会学与安全科学双重视角,探讨地区安全生产风险因子问题。解释变量为经济社会风险源中的 10个因子,被解释变量为地区亿元 GDP安全事故死亡率,分析的数据为 2005—2007年各省市地区相关指标的面板数据,主要采用OLS、REM、FLS等回归分析法探讨各经济社会风险因子与地区安全生产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地区人均 GDP、地区 GDP增长率、地区产业结构系数、地区城市化水平、地区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对亿元 GDP安全事故死亡率在近三年内有反向关系;地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地区高危行业增加值占比与亿元GDP安全事故死亡率之间具有正向关系;地区城镇人口密度与地区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的关系微弱。
地区安全生产;经济社会风险因子;面板数据
一、引 言
“安全生产”概念是在 1952年第二次全国劳动保护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它可以概括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避免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事故的发生,而采取相应的事故预防和控制措施,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在国际上与“安全生产”一词相近的概念是“职业安全与健康”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缩写为 OSH)。OSH是西方国家通用的术语,其概念源于职业安全健康权,即劳动者在职业劳动中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获得保障,从而免遭职业危害的权利。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理念的引入,国内 “安全生产”概念与国际上“职业安全与健康”概念内涵大体相同。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事故频发的关键阶段,加之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薄弱,致使安全生产问题成为当前的重中之重。据国家安全局资料显示,2007年全国事故总量 50万起,平均每天 1387起,因事故死亡平均一天有 278人;2007年发生重特大事故 86起,平均 4.2天就发生一起。另据闪淳昌教授分析,近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 20万人,非正常死亡率约 26‰,伤残超过 200万人,经济损失超过 6000亿元人民币。
尽管我国亿元 GDP事故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 3.93下降至 2000年的 1.32,2005、2006、2007、2008年则分别为 1.33、0.7、0.558、0.413、0.312(见图1),但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仍然相差甚远,我国的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如生产亿元 GDP死亡率是先进国家的 10倍;工矿商贸 10万人事故死亡率是先进国家的 2倍多;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 3倍;煤炭百万吨死亡率是世界平均的 5倍多。换算成人民币后,英国亿元 GDP事故死亡率为0.02,日本为 0.05,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在 0.04至 0.06之间。我国的安全形势与这些国家相比是非常严峻的。
图1 我国历年亿元 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
本文为了探寻地区安全生产的经济社会风险源问题,通过分析 2005—2007年各省市地区相关指标的面板数据,得到各经济社会风险因子与地区安全生产的相关关系以及各经济社会风险因子的权重。文章分为六个部分,引言部分,说明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第一部分对现有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第二部分研究相关理论,并提出的本文的理论假设;第三部分介绍变量的测量及分析方法的选取;第四部分运用STATA分析工具进行实证研究,并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并进行讨论。
二、研究回顾
安全生产的研究是在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经济学、行为安全理论、声誉管理理论、事故致因理论、公共行政理论、安全协调理论等多种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找寻地区安全生产的经济社会风险源,因此仅简要综述安全生产中的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成果。
事故理论研究始于 1919年,英国学者格林伍德 (M.Greenwood)和伍兹 (H.H.Woods)对许多工厂里事故发生次数,利用泊松分布、偏倚分布和非均等分布统计分布进行统计检验,发现工厂中存在着事故频发倾向。此后,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 3个阶段:以事故频发倾向论和海因里希因果连续论为代表的早期事故致因理论、以能量意外释放论为主要代表的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故致因理论、现代的系统安全理论,如图 2所示。
图2 事故致因理论基本结构
海因里希 (W.H.Heinrich)提出的工业安全理论是遭遇倾向理论的最初模型,早在 1936年他就提出了应用多米诺骨牌 (Domino)原理研究人身受到伤害的五个顺序过程,即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五因素。此后,博德 (Frank Bird)、亚当斯 (Edward Adams)又在海因里希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因果连锁理论。此后,陈宝智 1992年提出的危险源理论是这一时期较典型的事故归因理论[1]。该理论认为事故是由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原因。所谓危险源 (Haggard)是可能导致事故、造成人员伤害、财物损坏或环境污染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此后,国内学者在安全生产危险源系统论的研究成果比较密集,主要可以分为危险源辨识和危险源的监控与防范等方面。
危险源的辨识方面:罗云 (2004),多英全、吴宗之、魏利军、康荣学、罗艾民 (2006)提出了基于事故情景发生概率和造成死亡人数的风险评估和排序模型,并给出了基于统计分析的事故发生概率、基于死亡半径的死亡人数的确定方法[2-3];魏振宽等学者 (2006)应用生命经济价值理论解释了安全生产和人均 GDP之间存在关系这个假设,提出了经济发展也是安全生产的影响因素[4];曾德星 (1997),刘振翼、冯长根、彭爱田、谭允祯 (2003),邢冀、谢贤平(2007)探讨了安全投入与安全生产水平的关系[5-7];王喜奎、吴宗之、孙猛、魏利军 (2007)分析国内外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与法规的研究现状,指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500起典型危险化学品事故为基础,从引发事故的危险化学品危险性类别、危险物质名称等方面出发,提出修订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的几点建议,并探讨了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进一步完善的思路和方法[8]。
危险源的监控与防范方面:魏利军、多英全、吴宗之(2005)提出了城市重大危险源安全规划的一般性方法和技术要点[9];陈国华、张新梅 (2007)结合目前重大危险源事故频发的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了石油化学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所带来的城市区域高风险,阐明了进行区域风险评价和重大危险源监管的必要性[10];刘宏、唐禹夏、程宇和(2007)通过计算危险源引发事故的概率和事故后果来确定危险源的风险值,并将其分为 4个等级,指导企业制定合适的安全管理制度、使用恰当的安全技术措施,以最小化的代价确保危险源安全运行,从而提高中小型化工企业的危险源管理水平[11];吴宗之、高进东 (2005)介绍了重大危险源普查技术方法和北京、上海等 6城市重大危险源普查结果,论述了重大事故预防控制体系要素,包括重大危险源普查(辨识)、评价、安全管理、应急计划、安全规划、安全监察、GIS网络监控系统等[12]。
就笔者研究视野而言,国内外定量研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各类社会因素对安全生产影响方面的成果较少,本文愿做引玉之砖,在危险源系统论基础上,基于经济社会学及安全科学视角来探讨这一问题。
三、理论假设
安全生产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阶段,工伤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很少;在经济高速发展、能源化工与制造业大力发展阶段,生产事故率和死亡人数呈快速上升趋势;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带来的积累使安全投入力度加大,安全本质化水平提高和全民安全素质增强,生产安全事故呈现快速下降趋势,形成一个开口向下的不对称抛物线。而我国自 1990年以来的各类事故死亡总量每年以超过 6%的速度在增长,与 GDP增长速度基本同步。最近两年各类事故死亡总量增长率比 GDP增长率略有下降。随着第二产业规模扩张,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急剧增加,且采矿业、重化工等高危行业在第二产业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第二产业往往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不高,其安全文化观念与风险防范意识落后。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有如下假说:
H1: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地区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越低,地区安全生产风险越小,二者呈负相关关系。
H2: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地区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越高,地区安全生产风险越大,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H3:在地区就业结构中,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越大,地区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越高,地区安全生产风险越大,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黄盛初、周心权、张斌川 (2005)通过对 27个样本国家 1990年和 200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和安全生产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就业结构和就业水平的优化对安全生产好转起到推动作用,特别是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这一指标地位的上升以及农业产值占 GDP比重的地位下降更能说明这一变化[13]。此外,郭朝先 (2006)通过考察 40多个国家 1963—1996年的安全生产情况发现,产业结构的变动对一国安全生产总体水平有较为明显的影响,采掘业、建筑业是属于安全状况比较差的产业,而大多情况下第三产业的安全状况比较好,其安全事故死亡率低于全社会平均水平[14]。孔留安、田好敏通过对 1995—2004年我国工矿企业职工死亡人数与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统计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得到第三产业产值占 GDP比重与千人死亡率有负相关关系,而第二产业与千人死亡率具有正相关关系[15]。王亚军、李生才 (2008)通过对 2008年 7至 8月我国安全生产事故统计分析,得出除去非产业因素的交通事故(占 56.54%)以外,矿业事故位居第二 (占 18.08%),在该期间内发生的 17起特大事故中,有 8起是矿业事故,这也表明,第二产业中的高危行业比重大是导致工业经济占比与地区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负相关的原因[16]。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有如下假说:
H4:随着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服务经济占比不断上升、工业经济占比不断下降,产业结构系数逐渐上升,地区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呈下降态势,地区安全生产风险越小,二者呈负相关关系。
H5:地区经济结构中,高危险行业产值占比越大,地区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越高,地区安全生产风险越大,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生产规模扩大、生产集中化程度提高、交通运输量增加等要素的同步增长,发生群死群伤重特大事故的几率随之增加。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输送易燃、易爆介质的长输管道大幅度增长,城市建筑密度越来越大,人口密度越来越高,城市灾害事故放大、耦合、衍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均在增加,如多数重特大事故均发生在大中城市、游乐场所、国有大矿山、大型飞机等具有聚集性、规模化的区域或人员密集场所[17]。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有如下假说:
H6:城市 (镇)化水平越高,地区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越高,地区安全生产风险越大,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H7:城镇人口密度越大,地区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越高,地区安全生产风险越大,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目前我国的人口素质,特别是劳动力的安全文化素质难以适应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在短时期内难以发生大的改变。加之农村富余劳动力进人到工矿商贸等企业,成为高危险行业一线从业人员的主体,给安全生产带来巨大压力,这一群体既是生产事故的引发者,同时又是事故的直接受害者[17]。农民工群体的流动性很大,如董勇 (2003)的研究表明,建筑业从业人员存在着很大的流动性,他们的职工岗位变动也很大,所以企业也未能及时对这些人员进行岗前安全教育和培训,给企业的安全生产埋下了很大的隐患[18]。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有如下假说:
H8:地区从业人员平均业务素质越高 (操作性指标为地区从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占比),则地区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越低,地区安全生产风险越小,二者呈负相关关系。
四、研究设计
(一)资料收集与研究对象选择
本研究选择中国内地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利用统计年鉴或统计公报公开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我们依照以下标准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1)考虑到个别省、市、自治区的工业内部结构指标,仅有轻、重工业的总产值之分,没有更明细的数据,本文采用公认的回归模型预测值进行替代;(2)对个别地区、个别年份统计年鉴 (公报)公布的明显可疑的数据,我们采用常用的回归模型预测值进行替代;(3)高危险行业中的重工业从业人员在统计年鉴中没有,故文章不对这个指标进行分析。根据这些标准筛选后,我们共获得内地各省、市、自治区2005—2007年连续 3年的数据。所有资料均来源于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 (公报)。
(二)变量的测量
(1)地区 GDP增长率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反映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计算方法有多种,包括:①直接利用以前一年为基期的 GDP指数,增长率 =(GDP指数 -100)/100;②利用某一年为基期的 GDP指数,增长率 =(本年 GDP指数 -前一年 GDP指数)/前一年 GDP指数;③算出实际 GDP增长率 =(本年实际 GDP-前一年实际 GDP)/前一年实际 GDP。本文采用的是国家标准算法,即第二种计算方法。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一样,经济结构不同,就业人员数量差别很大,因此以地区GDP增长率来计算当地经济发展状况。
(2)地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 (Proportion of Secondary Industry Employment,Prosecindem)——反映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情况,是指从事生产和建筑等第二产业的人员数与整个单位从业人员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二产就业人员数/总就业人数。
(3)地区产业结构系数 (Coefficient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Coreinst)——反映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水平,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测定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系数的方法是通过计算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 GDP比重之比来衡量产业间的发展是否平衡,以此来判断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其计算公式为:第三产业占比/第二产业经济占比。
(4)地区高危行业增加值占比 (Increased Rate of Highrisk Industries’Added Value,Inrahiriinva) ——反映地区生产总值中高危行业的比重。高危行业主要包括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重化工业和采矿业、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它们都属于危险系数较其他行业高、事故发生率较高、事故引发的财产损失较大的行业。比如地下采煤业、高空作业的行业、爆破业等。其计算公式为:高危行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
(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 GDP,Personal GDP)。人均 GDP是以某地区一定时期内地区生产总值 (现价)除以同时期平均人口所得出的结果。反映了地区经济生产总量与本地区人口比较的相对强度,常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其计算公式为:GDP/该地区的常住人口 (户籍人口)。
(6)地区城市化水平 (Regional Urbanization Level,Reurle)。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城市 (镇)人口 (非农业人口)/常住人口。
(7)地区城镇人口密度 (Urban Population Density,Urpoden)。城镇人口的实质内涵是居住在城市或集镇地域范围之内、享受城镇服务设施、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的特定人群,它既包括城镇中的非农业人口,又包括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或城郊农业的农业人口,其中一部分是长期居住在城镇但人户分离的流动人口。其计算公式为:城镇人口/总面积(有统计 )。
(8)地区从业人员业务素质 (Quality of the Staff,Quosta)。高危行业中,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及人的安全防范能力的高低直接支配其安全行为,对安全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对安全生产起决定性的作用,通常我们用技术水平和受教育水平来衡量这一指标。其计算公式为: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数 /总就业人数。
(9)地区财政卫生经费支出 (Fiscal Budgetary Expenditure for Regional Health,Fibuexrehea):地区财政经费支出主要是指地区财政将筹集起来的资金进行分配使用,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需要,其中用于卫生方面的支出是属于科教文卫等事业经费中的一部分,反映地区当年用于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所消耗的资金总额,用筹资来源法测算,地区预算卫生支出指各级政府用于卫生事业的财政预算拨款。此变量为控制变量。
(10)卫生机构从业人员数 (Personnel in Health-related Institutions,Perheains)。卫生机构主要包括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防疫站)、采供血机构、卫生监督及监测(检验)机构、医学科研和在职培训机构、健康教育所等。卫生技术人员指卫生机构中医生、护理人员 、药剂人员、检验人员等卫生技术人员。此变量为控制变量。
根据上述理论假设,参考数据散点图,本文给出基础模型如下:
本研究使用的模型说明见表 1。
表1 本研究使用的模型说明
下文将结合已有理论和方法进行验证。
(三)方法选取
对于该模型数据处理,我们采用兼具时间序列和横断面分析的面板数据分析方法,该方法能够同时反映研究对象在时间和截面单元两个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时间、不同单元的特性。一般认为,面板数据回归方法有四种:最小二乘法估计 (OLS)、固定效应模型估计 (FEM)、随机效应模型估计 (REM)和广义最小二乘法估计 (FGLS)。为了获得最有解释力、最适合样本数据风格的模型,需要对以上四种回归方法进行选择。期间为了获取更好的解释力,又加入了动态随机变量分析方法。
五、实证分析
(一)模型各类检验结果
首先,由表 2的沃尔德 F检验结果可以看到,该检验的原假设均被拒绝,即说明固定效应模型比 OLS模型更合适。其次,使用拉格朗日乘子检验 (Breusch-Pagan LM Test)随机效应的显著性来比较OLS和 REM。由表 2的拉各朗日乘子检验可知该模型的随机效应都很显著,说明拒绝原假设而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更好。再次,由表 2的第三个检验——豪斯曼 (Haus man)检验结果 (Prob>chi2=0.0000),可知对于该模型都能拒绝原假设,即固定效应模型估计更好。
对于固定效应模型,仍有必要采用截面间相关性检验和截面异方差检验来判断模型是否存在序列相关和异方差问题,表 2的B-P检验和沃尔德截面异方差检验结果显示,虽然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但是存在严重的异方差问题,因此需要运用广义回归方法 (FGLS)来纠正模型异方差问题。
表2 模型各类检验结果一览表
(二)广义回归 (FGLS)分析结果
表3汇报了模型用广义回归 (FGLS)分析结果。对于本模型,可以看出:(1)亿元 GDP安全事故死亡率 (BillGDPacci)与地区人均 GDP(Personalgdp)的相关系数是 -0.1374,说明地区人均 GDP对亿元 GDP安全事故死亡率在近三年内有负向降低作用,假说 H1得到验证; (2)在约0.3%的显著水平下,亿元 GDP安全事故死亡率 (BillGDPacci)与地区 GDP增长率 (GDPrate)的相关系数是 -0.0283,说明地区 GDP增长率对亿元 GDP安全事故死亡率在近三年内有负向降低作用,这与假说 H2相反,值得进一步讨论;(3)地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 (Prosecindem)与亿元 GDP安全事故死亡率的相关系数是 0.1003,这说明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越大,亿元 GDP安全事故死亡率越高,假说 H3得到验证;(4)地区产业结构系数 (Coreinst)与亿元 GDP安全事故死亡率 (BillGDPacci)之间具有正向关系 (Coef=0.1024,P=0.003<1%),这说明地区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比例增加,地区 GDP增长率 (GDPrate)越大,这与假说 H4恰恰相反,与产业结构优化系数逐渐上升,地区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下降的结论是否相悖,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讨论;(5)地区高危行业增加值占比 (Inrahiriinva)与亿元 GDP安全事故死亡率 (BillGDPacci)之间具有正向关系 (Coef=0.5889,P=0.000<1%),说明高危险行业产值占比越大,地区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越高,假说 H5得到验证;(6)地区城市化水平 (Reurle)与亿元 GDP安全事故死亡率 (BillGDPacci)之间具有反向关系 (Coef=-0.5642,P=0.000<1%),说明城市 (镇)化水平越高,地区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越低,这与假说 H6恰恰相反,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7)地区城镇人口密度 (Urpoden)与亿元 GDP安全事故死亡率 (BillGDPacci)之间基本上没有任何关系 (Coef=-0.0000,P=0.000<1%),说明城镇人口密度与地区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的关系微弱;(8)地区从业人员业务素质 (Quosta)与亿元 GDP安全事故死亡率 (Bill-GDPacci)之间具有反向关系 (Coef=-0.0095,P=0.000<1%),说明地区从业人员平均业务素质越高,地区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越低,假说 H8得到验证。
表3 模型的广义回归分析 (FGLS)
(三)分析与讨论
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
(1)工业整体扩张及从业人员规模的加大、高危行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增大,都为安全生产带来压力,导致地区亿元GDP安全事故死亡率的上升;
(2)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地区,从业人员素质越高,社会和社区积极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形成了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提高了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也有助于防止人为灾害的发生;
(3)虽然城市建筑密度越大,人口密度越高,城市灾害事故放大、耦合、衍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是在增加,但由于大城市、特大城市安全防范意识和措施做得比较到位,对地区亿元 GDP安全事故死亡率的影响也不是特别显著;
(4)从横向统计数据看,同一年分各个地区的 GDP增长率都相差不大,但亿元 GDP安全事故死亡率相差很大,GDP增长率相对较快、经济越发达地区亿元 GDP安全事故死亡率越低,纵观各个地区三年数据,GDP增长率一般规律是逐年升高的,地区亿元 GDP安全事故死亡率也越来越低,这些现象和我们的数据统计结果基本相符,这种情况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六、结论与启示
地区安全生产问题日益被政界、学界、业界和社会广泛关注,但地区安全生产经济社会风险源的探究较为薄弱。本文基于已有的理论成果,同时选择经济社会学与安全科学双重视角,以 2005—2007年各省市地区相关指标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对各经济社会风险因子与地区安全生产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探索、检验。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与启示:
(1)高危行业增加值、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与产业结构系数对地区亿元 GDP安全事故死亡率都具有正向的增大作用。实证分析显示,高危行业增加值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对亿元 GDP安全事故死亡率有增大作用,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可以认为:第二产业,特别是高危行业 (交通运输、重化工业、建筑业)的规模扩张、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急剧增加,与我国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矛盾日益突出,事故和事故隐患日益增多,地区亿元 GDP安全事故死亡率越高。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但由于我国工业基础牢固,工业规模总量较大,且产业结构系数没有显著优化,致使从实证分析结果看对地区亿元 GDP安全事故死亡率也有正向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产业结构越来越优化,安全生产状况会得到改善。
(2)GDP增长率、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密度和从业人员素质等对地区亿元 GDP安全事故死亡率都具有负向的调节作用。实证分析表明:GDP增长率的加大、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增大和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均有助于降低地区亿元 GDP安全事故死亡率。深入研究表明:尽管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建筑密度越大、人口密度越大,城市灾害事故放大、耦合、衍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是增加的,但由于城市居民素质、安全意识都在提升,且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安全防范设施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城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越来越完善,减弱了城市重大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安全生产情况也得以改善。
(3)人均 GDP对地区亿元 GDP安全事故死亡率具有负向的调节作用。实证分析表明,人均 GDP对地区亿元 GDP安全事故死亡率具有负向的调节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均 GDP逐年增加,经济发展带来的积累使安全投入力度加大,安全本质化水平提高和全民安全素质增强,生产安全事故呈现下降趋势,如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比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亿元 GDP安全事故死亡率小很多。
[1]陈宝智.事故预防原理 [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罗云.生产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现代职业安全 [J].2004,(12):66-68.
[3]多英全,吴宗之,魏利军,等.重大危险源事故风险排序研究 [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2(6):19-23.
[4]魏振宽,周延峰,荆全忠.基于生命经济价值理论的生产安全分析 [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8):8-11.
[5]曾德星.浅谈如何加强企业安全投入促进企业经济发展[J].劳动安全与健康,1997,(6):10-12.
[6]刘振翼,冯长根,彭爱田,等.安全投入与安全水平的关系 [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4):447-451.
[7]邢冀,谢贤平.安全投入与事故直接经济损失的研究[J].安全,2007,(9):13-16.
[8]王喜奎,吴宗之,孙猛,等.关于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修订的探讨 [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162-166.
[9]魏利军,多英全,吴宗之.城市重大危险源安全规划方法及程序研究 [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1(1):15-20.
[10]陈国华,张新梅.重大危险源区域风险评价及监管对策 [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3):132-136.
[11]刘宏,唐禹夏,程宇和.基于风险理方法的危险源评价分级研究 [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 (6):145-150.
[12]吴宗之,高进东.重大危险源普查与建立重大事故预防控制体系 [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5):61-64.
[13]黄盛初,周心权,张斌川.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多元分析 [J].煤炭学报,2005,(10):580-584.
[14]郭朝先.他国安全生产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J].经济管理,2006,(9):17-18.
[15]孔留安,田好敏.影响安全生产状况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及灰色关联度分析 [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46-50.
[16]王亚军,李生才.2008年 7-8月国内安全生产事故统计分析 [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 (10):173-176.
[17]王端武.国家安全生产保障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
[18]董勇.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研究 [D].重庆:重庆大学,2003.
[责任编辑:余志虎]
The Analysis of Econom ic and Social Risk Factors for Regional Production Safety
CHEN Qiu-ling,X IAO Lu,ZHANGQing,CAO Qing-jin
(School of Econom ics,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200444,China)
As the t ime goes by,issues caused by regional production safety are gain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people in politics and government、 academy、 industry and society.However,only a few researches focus on economic and social risk factors.Considering thisweakness,this paper studies on risk factors of the regional production safty based on economic sociology and secure science.In order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ous economic social risk factors and regionalproduction safty,thispaper chooses ten factors as variables and the mortality of regional production safety accident beyond RMB100 million GDP as parameter.By using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approach,namelyOLS、REM、FLS,we tests the panel data of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07.Our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regional average GDP、 the growth rate of regional GDP、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coefficient、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working ability of employers had reverse relationswith themortality of regionalproduction safety accident beyond RMB100 million GDP in recent3 years;However,the ratio of employment in the second industry to the one in total industry and the increase production of high risky industry had inverse relationswith the mortality of regional production safety accident beyond RMB100 million GDP;Moreover,the density of population hasweak relation with the mortality of regional production safety accident.
regional production safety;economic and social risk factor;panel data
F061.5
A
1007—5097(2011)03—0051—06
10.3969/j.issn.1007-5097.2011.03.013
2010—03—04
2007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完善社会预警机制和维护社会稳定研究”(07CSH004)
陈秋玲 (1969—),女,江西吉水人,产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经济与社会安全管理;
肖 璐 (1986—),女,江西吉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经济与社会安全管理;
张 青 (1985—),女,湖北洪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经济与社会安全管理;
曹庆瑾 (1983—),男,山东曹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经济与社会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