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旅游理念的内蒙古杭锦旗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2011-11-02刘丽梅

财经理论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杭锦旗生态旅游旅游

刘丽梅,吕 君

(内蒙古财经学院 旅游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基于生态旅游理念的内蒙古杭锦旗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刘丽梅,吕 君

(内蒙古财经学院 旅游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生态旅游具有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四大功能,应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的发展理念。开发乡村旅游既适应旅游消费多样化的需求,更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需要,对新农村建设也具有十分明显的意义,它不仅有利于原有生态的保护,而且有利于乡村生态的进一步优化与建设。杭锦旗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从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因看,杭锦旗乡村旅游有三种类型:城镇依托型、景区依托型和线路依托型。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促进杭锦旗乡村旅游的提升,有必要在生态旅游理念指导下,制定恰当原则,寻求战略途径。

内蒙古杭锦旗;生态旅游;乡村旅游

一、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

近些年来,我国旅游经济蓬勃发展,但景区内生态环境质量却日益下降。这种情况的出现,固然与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急功近利等因素有关,但缺乏科学、合理地开发资源和保护旅游环境的理论和方法的正确引导也不失为一个重要原因。生态环境出了问题,人民就会无法生存下去,严重者甚至会造成一个社会或国家无法生存下去,历史上许多文明就是这样消逝的。因此,在21世纪,保持全球及区域性的生态安全、环境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成为国际社会和人类的普遍共识。随着区域和全球生态破坏的加剧,生态学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有关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应用分支,旅游生态学便是其中之一。它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各种旅游活动及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种经营开发性活动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旅游者心理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生态旅游的产生及其内涵的不断丰富,推动了旅游生态学的逐渐完善,从生态旅游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积极意义来看,保护性和教育性是生态旅游的本质特征,与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生态旅游的重要意义在于游览地区的生态环境、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能得以完整保存。其要义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①它以相对未受干扰的自然区域作为活动基础,但也包括与之相联系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影响;②它以不导致生环境恶化作为活动的原则;③它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回归自然、认识自然、欣赏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强烈需求为目的;④它以通过开展旅游活动,使当地居民在经济上受益为结果;⑤保障生态旅游经营机构的生存能力。生态旅游具有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四大功能,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的发展理念。

乡村旅游最早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首先在荷兰出现,之后迅速遍及整个欧洲(何景明,2003)。乡村旅游具有以下特征:①旅游地具有相对优美的自然环境;②具有相对浓郁的地方特色;③旅游活动具有参与性和体验性;④旅游发展、社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紧密结合性;⑤旅游企业、社区居民和旅游者具有共赢性。由此可见,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存在着许多相似性,生态旅游理念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开发乡村旅游既适应旅游消费多样化的需求,更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需要,对新农村建设也具有十分明显的意义,它不仅有利于原有生态的保护,而且有利于乡村生态的进一步优化与建设。

二、内蒙古杭锦旗乡村旅游发展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乡村旅游开始兴起。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口号,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1999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生态旅游年”,充分利用和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开展乡村农业生态旅游,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乡村旅游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旅游景点增多,规模扩大,功能拓宽,分布扩展,呈现出一个良好发展的新态势。2003年,国家旅游局还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进行了评选,共选出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其中:农业观光旅游点83个,占40.89%;农业科技观光旅游点39个,占19.21%;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点33个,占16.26%;民俗文化旅游点12个,占5.42%;休闲度假村(山庄) 7个,占3.45%;古镇村落(新村)14个,占6.9%;农家乐7个,占3.45%;自然景区9个,占4.43%。

当前,我国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也快速升级,休闲旅游成了城市居民的一个新的消费需求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乡村旅游迎合了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大趋势,顺应城乡新的消费理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006年,国家旅游局将年度旅游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确定了乡村游的宣传口号“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2007年,国家旅游局又将年度旅游主题定为“2007中国和谐城乡游”,确定了“走进乡村、走向城市,促城乡交流”的宣传口号,从此“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乡村旅游的开发不仅仅是一门产业自身发展的事情,而且是能够带动“三农”全面发展的事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手段。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可见,发展乡村经济与促进农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村面貌、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文明素质以及提升村政的民主管理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等目标是一致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推动,本身就是一种生态式的开发。国家旅游局与农业部2007年3月20日在京签署了关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合作协议,将共同推进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双方决定,“十一五”期间,国家旅游局、农业部将出台乡村旅游县、乡、村示范性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共同组织实施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建成具有乡村旅游示范意义的100个县、1000个乡镇和10000个村,使已有乡村旅游项目得到明显提升和完善,基本形成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乡村旅游格局,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旅游消费的需求。2007年12月14日,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在中国休闲农业网开通仪式上指出,目前全国乡村旅游和观光休闲农业接待旅游者已超过4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000亿元,农民从中直接获益约1200亿元。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一个新的领域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显示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已具备相当的基础,且发展势头良好。

杭锦旗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在发展中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旅游为理念,以杭锦旗丰富的自然资源、乡村人文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挖掘本旗乡村文化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力求特色,促进杭锦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动整个杭锦旗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提升杭锦旗乡村旅游知名度,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完善杭锦旗的乡村旅游形象。

三、杭锦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内蒙古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内蒙古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牧民生产生活思想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牧民主动将游客请到家中做客,教游客动手做蒙古族餐饮、骑马射箭或者祭敖包,草原“牧家乐”正成为吸引游人的一个新亮点。同时,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出台了《农牧林(渔)家庭旅游接待户审批标准》、《农牧林(渔)旅游定点单位评定标准》,规范了乡村旅游,提高了服务质量、环境卫生和管理水平。

2007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坚持政府推进、企业参与、乡村跟进,进一步扩大了乡村旅游示范村、示范户的覆盖面。自治区安排乡村旅游发展扶持资金230万元,用于土左旗塔布赛村、鄂温克德人部落原生态牧家游等12个农家乐、牧家乐和少数民族家庭游示范点的建设,并对呼市武川县五道沟村和德胜沟村等农家乐和牧家乐旅游点的发展进行了指导。2007年,全区农家乐接待户在2006年的基础上平均增加了20%以上。

2007年全区旅游工作会议指出,自治区将下发《全区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意见》,继续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求乡村旅游发展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积极摸索乡村旅游对路的发展模式,观光和休闲相结合,大力发展城郊休闲产品,适应当前城市休闲旅游的需要。特别是短期假日的增多,城市近距离休闲旅游人数将会大幅增长,要把握市场变化的机遇,加快乡村休闲旅游发展。

但是,内蒙古乡村旅游尚属初步探索、逐步发展阶段,存在服务项目单一、接待设施落后、活动内容雷同,市场有待大力开拓,发展后劲有待加强、产业规模较小,经济带动作用尚不明显等发展中的问题。尚需下大力度进行重点开发、科学谋略、优化布局、积极营销。

(二)杭锦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杭锦旗自身的乡村旅游,已有了可喜的开端。在旗府锡尼镇附近和鄂尔多斯草原度假村、七星湖等景区周边,已有一些牧民利用靠近城镇和景区的区位优势,开办了一些以家庭为经营单位,以“农牧家乐”为主要方式的乡村旅游接待点。

杭锦旗“农牧家乐”旅游活动于2006年9月2日在人武部万亩林生态基地正式启动。“农家乐”是乡村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农村庭院为基本接待单位,借助于自身邻近城市的区位优势,利用自有的庭院、草牧场及生态环境建设、果园、鱼塘等自然条件和民俗民风吸引城市居民,开展集观赏、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旅游观光活动。

据旗旅游局资料,全旗从事“农家乐”旅游接待的农户有60多家。为积极响应2006年“中国乡村游”主题年和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农家乐”旅游接待户的接待水准,杭锦旗旅游局制定了《杭锦旗农家乐旅游接待户评定标准》(试行),并根据接待户的接待条件、环境卫生等进行了评定,对基本符合评定标准的杭锦旗人武部万亩林生态基地等10户颁发了农家乐旅游接待户、牧家乐旅游接待户的牌匾。这一切,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开了个好头。

(三)杭锦旗乡村旅游布局类型

表1 乡村旅游不同类型特征比较

根据地理区位、旅游资源的特色以及客源市场的特点,从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因看,杭锦旗乡村旅游可以总结为三种类型:城镇依托型、景区依托型和线路依托型。其典型特征见表1。

1.城镇依托型。依托杭锦旗境内主要城镇开展乡村旅游,主要城镇有:锡尼镇、独贵塔拉镇(甘草、设施农业、沙漠探险)、吉日嘎朗图镇(百里葵花金色走廊、现代农业区)、呼和木独镇(黄河三盛公)、巴拉贡镇、伊和乌素镇、巴音乌素镇。以城镇为中心,开展“点-线-面”多种类、高层次、全方位的乡村旅游活动。其主要特点是依托杭锦旗的周边城市大市场,发展周末休闲度假旅游。特色类型包括:

(1)观光蔬果型:以各镇特有水果、蔬菜大棚为代表。以山杏、沙枣、河套蜜瓜、蔬菜大棚为依托,发展以春观花、夏尝果的花果观光旅游,使旅游收入大大超过果品自身价值。

(2)农事体验、采摘型:以游客亲身参与农事活动、采摘瓜果为吸引点,力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3)异地乡土体验型:主要吸引中、远程游客和近程回头客,是一种突出地方特色,以品尝正宗乡间蒙餐、体验淳朴农家生活为卖点。

2.景区依托型。布局在旗内主要景区之中或附近。景区依托型的乡村旅游发展往往比较容易,其优势在于:(1)稳定的客源,可以有较为稳定的收入,并且拥有较多的近程回头客;(2)更规范的管理和服务,使得游客乐于参与景区(点)之外的、近距离的乡村旅游活动;(3)品质好、价格优的旅游体验形式,这是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地最大的优势,在景区附近的档次偏低、价格适中的农、牧家旅舍易受到众多游客的欢迎。以七星湖旅游区内的“牧民新村”为例,其接待设施“中西合璧”、“汉蒙合一”,拥有较高档次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与七星湖旅游区内的服务档次相比虽稍有逊色,但是价格优势明显,同时拥有民俗体验、蒙古族歌舞表演、品尝地道蒙餐等蒙古族特有的乡村旅游活动形式。

3.线路依托型。以穿沙公路、109国道、110国道、锡磴公路、锡阿公路、巴阳公路为基线,依托沿线各城镇乡村旅游发展特色,建立“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等乡村旅游形式。主要吸引点在于线路沿线资源特色,如库布齐沙漠有穿沙公路与外界相连,有助于沙漠“牧家乐”的开展,增强了游客的可进入性,便于游客体验马背民族的淳朴牧家生活、感受游牧民族的豪放性格,具有极强的吸引性,开发潜力巨大。

四、杭锦旗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分析

(一)乡村旅游布点分散,整合不够

通观整个杭锦旗乡村旅游区域分布状况,可以发现杭锦旗的乡村旅游地分布较为分散,区域特色不明显,主题不鲜明,集聚效应较差。

(二)乡村旅游产品形式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杭锦旗的乡村旅游主要以餐饮或住宿接待型为主,对本地传统的农业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挖掘不够,使得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传统的观光、餐饮、采摘、垂钓等项目上,产品结构雷同,特色不明显,缺乏精品,旅游“六要素”功能不够匹配。这种形式单一的乡村旅游产品已很难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以致难以形成。

(三)资金投入不足

投入不足的结果,导致现实中建设资金短缺,成为制约杭锦旗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瓶颈”。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当地农牧民没有太多资金投入,所以,本旗乡村旅游发展,资金缺乏是一重要问题。

(四)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当地居民,他们的文化素质决定了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服务水平,从而决定了游客对本地的乡村旅游意象。政府虽然非常重视提高居民的接待水平,但素质的提高绝非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需要广大的从业人员端正认识,不断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以增强文明意识和开放意识,培养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营造文明、和谐、有序的旅游环境。

(五)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本旗的乡村旅游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处在较低的发展阶段,且因本旗处于沙漠这种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等主客观原因,使得与旅游配套的道路、供排水、供电、停车场、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较简陋,一些农牧家客房、餐厅等主要住宿餐饮接待设施条件差,水电供应不稳定,安全、卫生等状况有待加强。

(六)相关政策和法规亟待完善

目前,当地农牧民有开发乡村旅游的积极性,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也制定了若干政策和乡村旅游管理办法,但这些政策法规仍处于探索阶段,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加快完善观光农牧业管理办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管理办法、“农牧家乐”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在此阶段可以制定一些临时性的规章制度,来明确经营者、开发者、管理者和旅游者的责任和义务。

五、生态旅游理念下杭锦旗乡村旅游发展原则

(一)注重特色、差异开发原则

旅游产品开发忌讳千篇一律,同质化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亦是如此。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要以乡村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态为基础,以乡村传统文化为灵魂,以乡村聚落、民居建筑和人文活动为核心,设计和开发具有地域性、特色化的乡村旅游产品;避免重复开发和同质化开发,寻求不同主题,准确定位,进行差异化开发。

(二)体现乡村性、文化性、原生性、体验性原则

乡村旅游是将乡村的吸引要素和旅游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产业,乡村性是相对于城市而言,因此乡村旅游项目的策划必须在农业生产基础上深度挖掘乡村文化进行旅游开发和发展。另外,要大力发展能直接把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观光农业,重点策划生态性、体验性的项目,具体包括传统观光农业和融合高科技的现代观光农业,其中观光农业可立足和依托观光园艺。本规划所有项目的策划,均是在乡村性、文化性、原生性、体验性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具体条件而展开。

(三)尊重区域文化,强调地方特色

乡村文化强烈地区别于都市文化,各地的乡村之间既在自然条件上存在着差异,体现出不同的乡村特色,如牧区、渔村、农村等,也在地方文化和民俗习惯上相互区别。这些差异都是进行产品开发、项目设计的先决条件。因此,在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中,本规划始终强调杭锦旗的区域特色,坚持在历史承继性、民俗特有性、文化鲜明性上做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系列饱含地方文化风味和特色。

(四)因地制宜,培育精品

杭锦旗乡村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资源的种类、规模与品位差异较大,分异明显,因此针对不同的乡镇,乡村旅游开发方向不同。在规划目标期内是根据旅游市场需求,选取优势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深度开发。本规划杭锦旗乡村旅游在产品开发与项目策划上,始终贯穿着资源择优、精品策划的项目开发原则。杭锦旗乡村旅游产品规划是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为基本思想,以个性强、吸引力大的产品为策划的重点。同时在项目策划过程中充分挖掘了本地自然与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旅游资源。

(五)市场导向与引导市场相结合

杭锦旗乡村旅游产品策划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结合杭锦旗乡村旅游特色资源的总体特征进行有选择的“引导市场”。首先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进行旅游目标市场的选择与定位,并通过市场反馈信息检验现有乡村旅游策划项目的可行性。其次,在一些区域性文化特征比较浓的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上有选择性地开发和引导市场。

六、生态旅游理念下杭锦旗乡村旅游发展战略途径

(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杭锦旗内现有乡村旅游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且发展阶段各异,相关政府部门的旅游投入能力有限,建议政府部门组建乡村旅游发展协调机构,制造良好的投资舆论,营造优越的乡村旅游投资环境,密切与相关投资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便利条件,同时积极鼓励和扶持广大乡村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以此推动本旗乡村旅游的发展。因此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现代旅游发展战略,是本旗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最佳选择。

(二)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杭锦旗区位优势明显,这就要求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始终要把目光放在“河滨沙海草原”这一大的环境中,施行“捆绑发展”、“联动发展”,要求杭锦旗各乡镇在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上应从大区域来考虑,树立区域一体化思路,加强联合,共同发展,努力避免投资浪费和恶性竞争,以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强化形象,塑造品牌

为了提高杭锦旗乡村旅游的市场影响力,增强杭锦旗乡村旅游项目的吸引力,针对杭锦旗的乡村旅游产品特色,要着重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并在强化产品体系的基础上,加强乡村旅游的营销力度,更新营销手段,加大形象驱动的力度,强化整个杭锦旗乡村旅游产品的主打品牌效应,并进行个性塑造,积极提升乡村旅游地形象,尤其要在强化乡村旅游的体验性、文化性、生态性、参与性、休闲性、度假性的前提下,深刻挖掘杭锦旗乡村旅游的地域文化内涵,以鲜明的形象对游客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实施强品牌发展战略。

(四)永续利用,持续发展

杭锦旗不同阶段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等均应有利于乡村原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资源的恢复和保护,特别要注意环境的保护,严格控制各种污染,把生态环境置于重要地位,防止环境质量的退化。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监管,杜绝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建筑设施的建设。培育良好的旅游环境意识,倡导游客文明旅游;加强乡村旅游景区和各个示范点的管理,完善监督机制。始终贯彻“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正确处理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相互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五)依托强势媒体,旅游信息网络化发展

实施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战略,创建地方特色鲜明的、功能完备的、高质量的杭锦旗乡村旅游综合信息网,在网上大力宣传本旗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和浓郁的地域文化特点,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包装、宣传、促销,提高本旗的乡村旅游知名度,大力发展杭锦旗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和构建适宜电子信息平台,提供完善的网络信息服务,满足游客对旅游信息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六)区域内外有机结合,旅游系统功能战略

旅游系统结构是以目的地和客源地为节点、以交通线路为连接而形成的一种网络结构。分析和揭示旅游系统的运营机制及内在规律,优化旅游系统结构,提高旅游系统运转的稳定性,强化旅游系统整体功能,是区域旅游业整体得以快速、健康、合理发展的理论支持和依据。杭锦旗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整个旗与旅游系统结构的建设和完善。针对杭锦旗优越的区位优势,归属“河滨沙海草原”的现状特点,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大力完善以杭锦旗为核心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凸现城镇发展的旅游功能,成为本旗的旅游集散中心。实现区内外交通体系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协调和统一,建设“出入通畅、集散随意”的整体旅游交通网络体系。优化旅游系统结构,提高本旗旅游系统整体功能。

[1] 吕君.旅游景区发展的生态环境管理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1):37-40.

[2] 刘丽梅.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建设对策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5):31-34.

[3] 张金屯.应用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 吕君,刘丽梅.旅游生态学的产生及其研究对象结构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40-144.

[5] 吕君.旅游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8):82-86.

[6] 刘丽梅.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5):30-34.

[7] 刘丽梅,吕君.生态经济学视野下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探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8,(1):59-63.

[8] 刘丽梅.内蒙古杭锦旗旅游资源的评价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2):80-84.

[责任编辑:张晓娟]

F590.3

A

1004-5295(2011)01-0097-06

2010-12-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6CJY033)(08XJY026)

刘丽梅(1972-),女,内蒙古额尔古纳人,内蒙古财经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从事资源与环境管理、旅游发展与管理、可持续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杭锦旗生态旅游旅游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杭锦旗地区辫状河定量地质知识库建立及应用
从姓氏的角度看杭锦旗名称演变
民族地区本土音乐文化教育传承现状与思考——以杭锦旗“古如歌”教育传承基地为例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区块水平井施工难点与对策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
旅游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规划研究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