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与区域旅游发展关系思考
——以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例
2011-11-02周晓飞汪代明
周晓飞 汪代明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与区域旅游发展关系思考
——以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例
周晓飞 汪代明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在区域旅游中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致富的有力因素,在作为旅游资源来促进地区发展的同时,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也会发生转变,诸如文化转型、商品化等现象。在这种双重境地中,必须有一个双赢的措施,保证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得到“原生态”保护,并以此促进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区域旅游;旅游人类学
自从人类学介入民族地区旅游相关研究以来,学者们开始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东道主地区相互关系的研究,甚至就旅游发展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产生的消极影响也做了深入的探讨,诸如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商品化现象、民族服饰的舞台表演化现象等等。比如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地方政府或者相关旅游部门通常要求当地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保持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以此吸引游客,导致传统文化艺术的“商品化”现象严重,长此以往,传统文化艺术将逐渐改变其内涵,产生商业化的畸变。而一些有眼光的旅游者既希望看到多样性的地方文化特色,同时又不愿看到为增加收益而引起的商业表现、虚假表演现象等。
问题是,区域旅游中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资源随着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发生改变,同时,这种改变又要以发展区域旅游经济为前提,这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对这一现象,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并以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例,从旅游人类学视角谈谈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与区域旅游发展两者之间关系的看法。
一 区域旅游中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推动作用
区域旅游,即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的旅游及其相关活动,它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尤其是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被称为“土家摆手舞之乡”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除拥有百里乌江画廊、酉水河、桃花源、原始森林等自然风景外,更吸引游客的是孕育在这片土地的人文旅游资源。土家族是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展现出当地独具魅力的旅游吸引力,凭借着这些独特的旅游资源,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近年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如图一①,从1998年到2009年,该县旅游收入呈递增趋势,但从局部可以看出,2002年之后,该县旅游收入增长较快,而2009年是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这是在该县提出“旅游兴县”策略以及制定《酉阳自治县旅游规划》之后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在《酉阳自治县旅游规划》中,拟重点打造桃花源景区、龚滩古镇、龙潭古镇、后溪古镇四个景点,推出了一系列以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为依托的旅游规划及措施:桃花源,辅以民族风情表演、土家织锦体验活动,并打造一条土家风情街,以土家织锦、花儿背、木雕等土家传统工艺为主要旅游产品;龚滩古镇,以土家吊脚楼为依托,形成“土家风情小镇”;龙潭古镇,以土家织染、土家乐舞坊等为内容打造土家风情街;后溪古镇,建设“中国最美土家山寨”,摆手舞、茅古斯、摆手堂、祠堂都将成为重点旅游资源而被运用②。如图二③,仅“国庆”黄金周期间,四景点在2009年的旅游收入约为2148.93万元,同比增长29.1%,其中桃花源景区2009年旅游收入约为781.35万元,同比增长30.1%,仅土家织锦销售收入就在10万元左右。由此可见,土家族传统文化艺术作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打造的优势旅游资源被加以有效利用,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
旅游业要发展就必须形成产业,而产业发展必须有商品生产及交换,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作为区域旅游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资源,在其开发过程中必然也会出现商品生产及交换现象。同时,旅游者、旅游活动及东道主社会的介入,使区域内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必然受其影响而发生着各种变化。
二 区域旅游中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转变
民族传统(tradition)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生活生产方式。不管是民族传统建筑、服饰、工艺美术都是在特定环境、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神圣性、独特性、唯一性、民族性,正所谓“文化是特定社会中人们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的总和,每一个民族都有其世代相传的价值观。”[1]面对着因旅游而带来的外界冲击,这些民族传统能够保持原生态吗?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人们祭祀、狩猎、劳作等场面舞蹈化而形成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它表达了土家族对祖先的崇拜、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和继承,具有神圣之意。然而,随着大批量游客的到来,摆手舞被规定在游客面前展示,成为一种“不可回避的义务”。土家织机是随人们日常生活而产生的生活必须品,而我们在桃花源景区看到的织布机却是为了展示给游客看,其目的是让游客体验所谓的土家族纺织过程。这些不再是民族所传承的传统仪式,不再具有“传统”的内涵而发生了变迁。当旅游者带着他们的文化结构旅游到此的时候,必然又使得这些传统文化与外界发生交流与碰撞,尤其是那种“帝国主义形式的旅游”或“殖民式的旅游”[2]到来的时候,必然使得当地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涵化或是变迁。文化变迁或者文化涵化都将使传统民族文化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而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是一个民族的象征符号,是应受到保护和传承的。但在变化着、前进着的现代社会,尤其是以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作为旅游吸引力资源的地方,难免会受到地方、外界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怎样找到两者的平衡点成为了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博物馆式的文化艺术与文化商品化
博物馆与旅游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它通过陈列展览的方式把区域内所有的文化艺术集中展示给游客。然而,博物馆是一个特殊的场所,它不可能成为直接的旅游产业或者旅游商品,从这一概念和性质而论,所谓的博物馆式文化艺术就是指那些在旅游区域内,具有吸引游客却不能直接作为旅游商品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如民族传统歌舞、节日、建筑等等。文化商品化(commoditization),指旅游使得目的地社会一切能够吸引游客的文化都被标上价格而在市场上买卖。[3]酉阳桃花源景区是一个让游客青睐的地方,然而如果要在这里欣赏土家摆手舞,就得在景区内吃饭,因为摆手舞被附带在餐饮过程中。通俗而言就是有消费才有表演,而表演人员却是餐饮服务员,表演者只为完成表演而表演,对摆手舞知之甚少,不会多跳也不会少跳。这就是一种变相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商品化现象,它借助于餐饮过程而间接收费。我们说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博物馆式文化艺术,它不能成为直接的旅游商品,但在这里它已经商品化了,因为只有游客消费才能欣赏摆手舞,表演者不再是以土家族的身份在展示,而是以一种为获取收益的工作者的身份在表演,他们的表演所传达的不再是摆手舞本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只是一种特殊的经过包装的舞蹈形式而已。
民族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展现,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艺术,不断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民族传统艺术的适应性转型。然而,那些依附于少数民族人民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文化艺术,一旦随着经济转型而“发展”,就不再是它自己了。因而,必须采用博物馆式的保护,必须维护民族传统艺术原有的生存环境,让民族传统艺术在属于自己的生态空间生存发展。要怎样保存这些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怎样使这些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走博物馆式道路而不被商品化是值得政府及旅游相关人员深思的问题。
(二)民族传统文化艺术重创与真实性的困惑
旅游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游客和东道主社会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游客体验目的地资源的同时也带来外界的文化、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等等,当东道主社会在取得经济回报的同时又能得到外界的肯定和各种文化模式的影响的时候,他们的民族意识、民族自信心得到加强,更自觉更自信地发扬本民族传统文化,其直接后果可能带来民族文化的重创或文化复活。笔者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调查时发现,一种叫“柚子龟”的旅游工艺品在后溪古镇一家非旅游工艺品商铺出售。据说“柚子龟”是土家族长寿龟图腾崇拜的产物,寓意“健康长寿”,在2005年左右才重现后溪古镇。笔者在后溪河湾山寨也见到了土家族传统婚俗里的花轿,从花轿主人处得知,这是为了发展当地旅游业、复兴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第一辆花轿。在酉阳县各景点还见到一种称为“炭画”的工艺品,它借助现代工艺表现土家族、苗族人物故事题材……这些事实都说明了,地方开始抢救那些濒临灭绝或是消失的民族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得到恢复和保护,但另一个事实却是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收益。这里我们不免又会产生困惑,即旅游人类学中常提到的“文化真实性问题”(authenticity)。我们说博物馆里陈列的展览品、民族传统舞蹈、建筑物以及为日常生活生产需要而制作的各种服饰、工艺品等,都是真实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体现。而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所见到的歌舞表演、服饰、民族工艺品难免是一种所谓的“舞台化真实”(stage dauthenticity),它呈现给我们一种类似于真实的对象,正如戈夫曼(Erving Goff man)“前台与后台”理论中所言,游客所领略到的只是前台的舞台化表演,而存在于“后台”的真正涵义是不可见的[4]。正如我们看到的为了旅游收益而拿一辆轿子在游客面前展示,为了获取利益而表演摆手舞。可见,东道主社会及其从事旅游工作的民众,通过重构、创新来复兴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带来的利与弊同在,其结局可能是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得到传承发展,也可能是传统文化艺术成为获取经济利益的伪真实产品。
三 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原生态”与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
“原生态”,可以定义为没有被刻意雕琢,存在于民间的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文化艺术形态,然而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应当是变化发展着的活的生命体,积淀着民族生存过程中最精练的信息,是本土文明延续生长最基本的精神要素。在区域旅游中它对当地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它因此也在区域旅游中悄然转变,这种文化的变迁或者说转变是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我们要求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保持“原生态”必须是在深刻了解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尝试。这种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原生态”要求也与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相辅相成,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当地的民族传统文化体现民族的鲜活特色。
(一)建立新型社区参与——文化保护模式,杜绝纯商品化交易
旅游业要发展,必然有当地政府、决策部门以及相关开发经营商的互动,然而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是社区的参与。民族传统文化是在各民族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社区是其不可或缺的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生活化的性质,社区参与有利于对这些公共资源的保护。同时,社区参与要以参与决策、管理、经营、监督、利益分配为主要内容,从而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这种社区参与旅游的新型方式,能够打破那种“因物质激励而参与”的思想局限。文化商品化现象的出现大都在于只为获取经济利益而“盗卖”文化,要使得这种现象较弱或消失,就要社区躬亲感受所处文化旅游资源带来的利弊,同时去反思他们的生活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建立一种正确的文化保护观念,在文化氛围中寻求经济增值。让社区参与旅游的过程还在于能够带动民众的积极性,笔者在酉阳后溪河湾山寨考察时发现,这里仅有的106户人家,只有酉水河沿岸的十来户户主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回应我们提出的关于发展旅游方面的问题,而住在“上坎”④的人家却只是一味地忙于农活,对于开发旅游态度“冷漠”。他们认为,旅游给他们带不来收入,还会耽误干活。当问及土家族文化时,他们更是知之甚少,而且认为要忙于生计也没必要去学。由此可见,社区参与旅游的重要性,只有当民众在其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以及所处环境的意义的时候,才能转变思想,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保护的队伍中,才能以主人身份来经营旅游事业,才能懂得文化保护与经济利益的平衡关系。
(二)真正做到“前台”真实与“后台”传统文化的衔接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旅游体验过程中,游客感受到的大多也是经过加工包装的地方文化。节日里的民族服装、舞蹈、戏剧都是在舞台化背景下出场的,这些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经过现代艺术转换而成为更“赏心悦目”的视觉影像,在旅游人类学看来,这就是舞台真实,即“前台”真实。但旅游人类学更担心的是,这种舞台真实所呈现的只是一种形式而没有内容,地方的传统文化艺术是一个民族异于另一个民族的标志,是镶嵌在民族潜意识里的生活方式,所以,会形成传统的节日、服装、民族生活工艺品,而这些都是一种主动且具有“神圣”意义的事情,当旅游把这些变为一种“义务”的时候,地方就不会感到这些是为自己而活动的。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就必须有“后台”作为衔接,人类学中所谓的“后台”就是游客所看不到的,只有这些地方的民众自己才知晓的民俗传统活动。在旅游过程中就应该好好利用这个“后台”,让“前台”的“义务”和“后台”的“自主”结合起来,让地方既能上台表演,又能充分意识到本民族传统文化依旧属于自己。如将旅游活动与民族传统节日分开,地方有开展自己传统节日活动的自由,有自己独立活动的区域。
(三)全方位、多角度教育模式,提高民众文化自信
对于旅游者而言,文化自信是其自身外出旅游所具备的条件之一,较高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旅游者进行高质量的旅游活动,正如格雷本所论述的中产阶级由于受教育程度高所以能够获得超物质的精神享受。而对于东道主社会而言,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社区成员对于自己所处区域内文化的一种态度。“变迁是所有的文化和社会制度中的一种永存的现象”[5],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受到外界、内部社会、自然环境影响而形成自己的一套模式,但是,这些传统文化艺术变得不是本民族的符号标志,那这个民族就将走向消亡⑤。文化自信的强弱密切影响着地方民族对待外来游客和文化的倾向,文化自信较强则不易受外界影响,相反,文化自信较弱则会引起自身悲观情绪,就会在有意识无意识中改变自身文化模式,即发生所谓的文化变迁。影响文化自信的最大因素就是受教育程度,因为所接受的教育越多,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了解也就越多,自然就会以本民族独有的文化而自信自豪。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模式不外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结合,从家庭教育的启蒙阶段,到学校教育的正规化教育阶段,再到社会教育的全面接收阶段,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尤其是政府)的关注与配合,以此提高民族的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
注释:
①③参见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旅游局资料而制作的。
②参见http://www.zgyyly.gov.cn/。
④住在河湾山寨的人按高低把这里称为“上坎”和“下坎”。
⑤这里的消亡指没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标志,而是走向与其他民族拥有相同文化的情况。
[1]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P8.
[2]张晓萍.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类学透视[M].思想战线,2002(2).P33.
[3]宋晓莲.西方旅游人类学述评[J].民族研究,2001(3). P85~88.
[4]张晓萍.西方旅游人类学中的“舞台真实”理论[J].思想战线,2003(4)P67~68.
[5][美]克莱德·M·伍兹.文化变迁[M].施惟达等译.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P3.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amp;Arts of Minorities and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Take You-Yang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County for example
Zhou Xiaofei,Wang Daiming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rts of minoritie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being a powerful factor to promote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ke the area become well-off.However when taking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rts of minorities as tourism resources to promote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fact that they are also under change,such as cultural transformation,commercialization,etc.In such a situation,there must be a win-win measures to keep the origin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rts so as to promote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F592
A
1004-342(2011)01-102-04
2010-10-10
项目资助: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资助项目。
周晓飞(1984-),女,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08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