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星堆青铜头像和石家河玉面人像
——从三星堆青铜头像看三星堆文化的来源

2011-11-02裘士京

关键词:獠牙嘴角头像

裘士京 陈 震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 241000)

三星堆青铜头像和石家河玉面人像
——从三星堆青铜头像看三星堆文化的来源

裘士京 陈 震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 241000)

三星堆青铜头像是出土于两个祭祀坑中的法器,其文化内涵与石家河文化中的玉面人像相似。从两者造型,纹饰的比较,结合古文字探讨。发现三星堆青铜头像是来源于石家河玉面人像,且石家河文化是三星堆文化的一支重要来源。

三星堆文化;青铜头像;石家河文化;肖家屋脊遗址;玉面人像

三星堆遗址考古的重要发现,给长江流域的文明增添了几分神秘,给世界带来了震撼。关于三星堆文化的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出土器物中既有中原商文明代表的青铜龙虎尊,西亚北非文明中代表性的权杖、黄金面罩,又有印度文明中的环纹海贝和良渚文明代表的玉璧、玉琮等。人们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发现,创造三星堆文明的古蜀人拥有一个四通发达的商业文明之路,两个祭祀坑中融合了好几个古老文明的因素,可见古蜀人与其他文明的交往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本文仅就石家河文化出土的玉面雕像与三星堆青铜头像造型及其纹饰作一比较,并就两者的关系作出推测。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玉石人像主要出于中游和下游,上游仅四川巫山大溪64号墓出土一枚双面石雕人面像。[1]中游集中出土于石家河文化遗存中,1955年石家河遗址试掘时发现一玉质人面雕像;[2]1955—1957年罗家柏岭遗址发现玉质人面像10件,人头像1件;[3]六合遗址[4]和枣林岗遗址[5]各出土一件玉质人面像;肖家屋脊共发现7件人头像。[6]另柳林溪遗址出一件黑色石雕人像。[7]在石家河文化晚期出土文物中的玉器特色鲜明,以人面像最为突出,如下图的三件玉面人像。

三个头像皆出土于肖家屋脊遗址。图一:玉正面呈棱形,反面内凹,以正面的棱为中轴线,琢成对称的人面。人像头戴浅冠,头两侧上方有弯角形装饰,角下方有两道略上卷的飞棱。梭形眼,阔鼻,鼻尖向外突出。大口微张,隐露四颗獠牙,上獠牙在内,向外撇,下獠牙在外,向上翘起。大耳,耳下有环。颈部有一道细凹槽,从冠上部至颈下部有一纵贯小孔。图二:玉雕像呈管状,管上端较粗,下端较细,中间略向内凹。头戴箍形冠,箍在脑后起结,箍上饰平行斜线纹。圆脸,叶状眼眶,梭形眼,阔鼻,厚扁嘴唇微张,扇形大耳,耳下部饰大耳环。粗长颈,无领,神态肃穆。图三:长方形,头戴宽沿平冠,冠前饰对称的涡形云纹。宽脸,梭形眼,外眼角上斜,蒜头鼻,扁平嘴,嘴角略下撇。扇形大耳,耳下有环,中间钻孔,颈部有领,领部琢小槽,槽中亦有一圆穿孔。

图一

图二

图三

三星堆出土之青铜人面像是其代表性器物的一种。如图四、图五。

图四:二号坑A型人头像。该像头顶较圆,面部戴有面罩,头顶盖和颅腔分铸。其脸形瘦削,刀眉栗眼,蒜头鼻,耳廓丰厚。人像头顶的辫绳状装饰可能是头戴的帽箍或是将发辫挽在头顶上。图五:二号坑B型平头顶戴冠头像,其顶盖与头像分铸。人像所戴头冠为回字纹平顶冠,脑后发际线较高。其面容消瘦,双眉似皱,表情凝重肃然,威严直透而出。

从三件玉头像和两件青铜头像相比较可以看出二者有多处相似点。首先,图一从冠上部至颈下部有一纵贯小孔,图三中槽中亦有一圆穿孔,其制作应该不是为了随葬之用,而更大的可能性应该是巫用的法器。三星堆青铜头像,现代学术界认为其是祭祀用的法器,其用处似有相同之处。其次,其特征皆有极其相似之处,除了共有的蒜头鼻,眼角上翘,阔耳,耳有孔外,特别是图二与图四都是头顶上都带有锁状圆箍(或者是发髻),图三与图五皆头戴平顶冠。他们的头顶部位的帽饰(或者是发式)都有极其相似的地方。

图四

图五

图六

图七

再次,图五上的纹饰是“回”形(图六)所示,图三上的纹饰为“ ”(图七)所示,两者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回形纹是中国古代较为常见的纹饰,商周秦汉青铜器、玉器、陶器上多有出现,回形纹与云纹常结伴而出,两者有形似之处。作为文字,“回”在甲骨文中为“ ”,在商父丁爵上的金文写作“ ”,在《说文解字》中的回字古体为“回”,在朱熹的《诗经校注》中为“ ”;战国燕系「回」字作“”(古幣文編˙316),“ ”(古幣文編˙316)[33],“ ”(燕˙貨幣80),晉系作“ ”(璽彙4790)。回字表达的含义应该与汉字的“亘”相同,代表延绵不断、亘古不变的意思。图三和图五帽饰的纹饰似同为“回”字的可能性应该是很大的。

具体到玉面像和青铜面像的细部刻画,如嘴角的刻画上,石家河的玉面像可以分为有獠牙与没有獠牙两种。而三星堆的青铜头像也可分为一般青铜头像(没有獠牙)和“夔龙兽面”像(有獠牙)。

在石家河玉面像(图九),嘴角处有向下的刻画,三星堆的各色青铜头像的嘴角处也大都采用嘴角向下的刻画,其他如人面鸟身的嘴角、青铜立人像(图十)和玉章上的神灵们的嘴角的刻画(图十一)也都如此。对于此种特征,我们可以从三星堆中出土的各种青铜“夔龙兽面”像(图十二)中可以推测出其中含义。在这些“夔龙兽面”中皆有上獠牙,雕塑中为了突出獠牙而嘴角处皆有明显的向下刻画。在青铜头像处的嘴角处应该是把这种有獠牙的威严表现为简单的嘴角处的向下刻画,其目的只是表示把獠牙隐含在嘴中,简化了青铜头像塑造的难度,而其威严的神态却丝毫没有减弱。石家河玉面像中“图一”有獠牙,且獠牙突出于雕像之外。“图二”嘴角处也具有类似的向下的刻画。据此推测:两者对于嘴角处的细部刻画,应该都蕴含着人面有獠牙的意思,其雕刻技法是一脉相承的。

图八

图九

图十

图十一

对于嘴角处的刻画应该不只是一种简单的雕塑习惯或审美情趣,而应该是牵扯到这两者对于人类祖先或者神灵的一种文化上的尊严的共同认可,我们认为三星堆文明中是对于这种认可的加深,所以普遍的表现于青铜头像之中。

图十二

此两者的人头像的相同之处颇能证明,三星堆的青铜头像的来源很可能是从石家河文化的玉面人像中演化而来,只是雕塑的对象、质地材料不同而已。据此推测,石家河文化是三星堆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划归于苗蛮集团。[8]我国现代著名民族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任乃强先生提出“更早已远入汉水流域与大巴山区者,则于唐虞时为三苗”的观点,认为“羌族早已入居西康高原与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间之河谷地带者,是为氐族。又有更早已远入汉水流域与大巴山区者,则于唐虞时为三苗,殷周时为楚芈,魏晋时为巴氐:皆已进入农业社会,渐与内地名族融合矣。(楚国芈姓,其字为羌之变体,而读音如米,与羌氐语呼人为米同音。盖羌族语犹存之证。)未能更向东南延展。”[9]任乃强可以说是最早提出古蜀人与长江文明有关联的学者之一。

[1]四川长江流域文保会考古队.四川巫山大溪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记略[J].文物,1961.

[2]石龙过江水库指挥部文物工作队.湖北京山、天门考古发掘简报[J].考古,1956.

[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罗家柏岭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94.

[4]荆州地区博物馆,钟祥县博物馆.钟祥六合遗址[J].江汉考古,1987.

[5]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枣林岗与堆金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6]石家河考古队.肖家屋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7]国家文物局三峡湖北工作站.柳林溪遗址1998年发掘主要收获[J].江汉考古,2001.

[8]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三联书店,1999.

[9]任乃强,《华阳国志·卷三·楚志·附一·蚕丛考》[M].巴蜀书社,2000.

(本文为“长江·三峡古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先秦史学会第九届年会”提交论文)

K87

A

1004-342(2011)01-41-03

2010-09-24

裘士京(1947-),男,安徽师范大学教授;陈震(1985-),男,安徽师范大学硕士。

猜你喜欢

獠牙嘴角头像
小心,“烂嘴角”并不一定是缺乏维生素
白嘴角马的背篓
可爱的卡通头像
南非大白鲨跃出海面血盆大口尖齿獠牙捕食
笑口常开
突兀的“獠牙”
用钥匙画头像
“对眼猫”vs“獠牙猫”
提升下垂的嘴角 淡化法令纹
算命求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