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采纳视角下的网络学习行为实证研究*
2011-11-02杨丽娜颜志军
□ 杨丽娜 颜志军
信息技术采纳视角下的网络学习行为实证研究*
□ 杨丽娜 颜志军
理性行为理论认为个体行为是由个体动机和意图决定的。网络学习作为一种行为现象,其发生的前提之一是学习者采纳技术环境开展学习的愿意,这种学习意愿直接影响着网络学习行为的发生和预期的学习效果。本文从信息技术采纳视角,以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框架,重点从心理因素、技术因素和资源因素三个方面建立了网络学习行为发生的前因模型,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统计方法,以实证的方式分析了影响网络学习者学习行为发生的因素,测量了该模型的解释能力。
网络学习行为;信息技术采纳;结构方程模型
引言
近些年来,最大的变革莫过于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互联网正深刻变革着人们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基于网络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人们实现终身学习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网络学习作为一种行为现象已经引起广大学者的普遍关注,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网络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模式探讨、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以及网络学习理论的探究等,对这些主题的研究更多是停留在思辨与定性的研究视角来解释网络学习行为发生的某一方面,并没有从量化实证的角度来解释网络学习行为发生的过程。虽然也有学者从行为学的视角开展网络学习行为的实证研究,但是并没有形成一种持续的研究氛围,更为重要的是,研究者们还没有一个共同的、可以进行交流的研究方法,这种现象限制了网络学习行为研究的进展。深入研究网络学习行为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个体的网络学习过程和提高学习效果,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得更多的研究者能够从行为学的研究视角重新审视网络学习行为发生的前因与过程,并积极地实践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实证过程。
网络学习的行为特点
1.学习路径的非线性
在教师主导的传统教学环境中,学习者的学习路径基本上都是既定的,即有确定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节,并且一般情况下这些环节不具有可逆性。而在网络环境中,学习者的学习路径完全是生成性的和非线性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在各个学习环节和各种学习资源中自由跳转。网络学习路径的非线性吻合了人类学习行为发生的即时性、反复性和随机性特点。以学习路径非线性为特征的网络学习方式较好地吻合了人类学习行为发生的真实过程。
2.学习过程的自主性
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传统学习过程和网络学习过程都是接受外在刺激并进行响应的过程,但是响应过程中学习者的角色却发生了质的变化。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最大的不同在于学习刺激从传统环境中大家熟悉的教师、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转变为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技术环境、资源环境和交互环境,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也从传统环境中教师主导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网络环境中的自主控制。网络学习自主性的特点回归了人类学习行为的本质过程,即学习是个体完善自身的主动期望与行为实践。
3.学习互动的生成性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匿名性极大地满足了学习者表达个性和深度交互的需要。网络环境的化名机制可以让学习者完全消除面对面交互中的羞涩与约束感,学习者之间可以基于问题、任务与研究主题进行深度交互,并产生非预期的生成性互动过程,这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也是学习者提升学习效果、获得高级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研究的理论框架
1.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
理性行为理论的研究源自社会心理学,它所关心的是人有意识行为的决定因素(Fishbein,Ajzrn, 1975)。TRA理论建立在个体根据所能获取的信息做出理性决策的基本假设之上,旨在解释个体行为发生的机制。其基本观点认为:个体执行某项行为是由其行为意图(Behavioral Intention,BI)决定的,行为意图是由个人对所要执行的行为的态度(Attitude,A)和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SN)共同决定的。该理论模型已经被广泛用于解释个体的一些行为表现,如对信息系统中的技术采纳行为的解释等。该理论的框架见图1。
2.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ed Behavior,TPB)
计划行为理论(TPB)是Ajzen在理性行为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更为完善的理论(Ajzen I, 1991)。在TRA的理论框架中,只是强调动机会影响到一些行为的发生,以主观的效用体验来解释态度和行为规范对行为的影响,但是理性行为理论却不能解释个体在面对机会、资源、知识、个人能力局限时某种行为发生的现象。
因为在有些情境下,只有动机是不一定能够激发某种行为的,还必须有个体对其所在环境中关于时间和环境方面的约束条件的感知,Ajzen等在原模型中引入了感知的行为控制变量(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发展为计划行为理论,用来度量个人对其行为控制能力的感觉。感知的行为控制被定义为个体对实施某个特定行为难易程度的一种感知。计划行为理论更适合预测行为的发生过程。该理论的框架见图2。
3.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
以理性行为理论为基础的技术接受模型(Davis, 1989)专门研究影响用户采纳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并对信息技术采纳行为的决定因素进行解释。根据技术接受模型(见图3),接受一种新的信息技术将由感知的可用性和感知的易用性来决定。该模型认为用户使用信息系统的行为意图由使用系统的态度和感知的信息系统有用性来共同确定。使用态度反映了个体对系统的喜好程度,它由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PEU)来决定。感知有用性是指用户使用该系统对提高自己工作绩效程度的一种感知;感知易用性则是指用户对使用该系统容易程度的一种感知。感知的有用性由感知的易用性和外在变量共同确定,感知的易用性是由外在变量决定的。外在变量包括系统设计特征、用户特征、任务特征等。
研究模型与假设
1.模型的建立与研究假设
网络学习环境首先是一个技术环境,其次才是资源环境、交互环境和学习环境。基于上述网络学习行为特征分析,结合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对个体行为决定因素的解释,笔者认为网络学习行为的发生首先受个体对技术环境采纳意愿的影响。当然我们这里并不排除其他因素对网络学习行为的影响,本文仅是从信息技术采纳的行为研究视角,从心理因素、技术因素和资源因素三个方面来考察网络学习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研究模型,如图4所示。
在该研究模型中,重点分析和测量心理因素的环境认同、技术因素的系统有用性、易用性和功能性,以及资源因素的信息质量共5个变量对网络学习态度和行为意图的影响。环境认同作为人类的一种情感需要,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在网络学习环境中,环境认同表现为学习者对环境与自身需求一致性的一种判断,一致性程度越高,学习者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者对网络学习系统有用性、易用性和功能性的体验也积极地影响着对网络学习方式的采纳态度,网络学习系统的有用性、易用性和功能性越高,学习者的网络学习态度就越积极;网络学习态度除了受心理认同和网络学习系统的技术因素影响之外,还会受到网络学习资源因素的影响。本文仅考虑网络资源因素的信息质量变量,重点从网络学习资源的相关性、主题性、可理解性和新颖性几个方面来测量网络资源的信息质量,信息质量越高,学习者的网络学习态度就会更加积极;积极的网络学习态度会正向地影响学习者的网络学习行为意图。本文对网络学习态度的测量重点考察学习者对网络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态度;对网络学习行为意图的测量重点考察学习者参与网络学习和信息分享的意愿。基于上述分析,以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为指导,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对学习环境的认同正向影响网络学习者的态度;
H2:网络学习系统的易用性正向影响网络学习者的态度;
H3:网络学习系统的有用性正向影响网络学习者的态度;
H4:网络学习系统的功能性正向影响网络学习者的态度;
H5:网络学习资源的信息质量正向影响网络学习者的态度;
H6:网络学习态度正向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意图。
2.模型构件的操作化
为了检验研究假设并测量模型的拟合情况,首先需要对研究模型的理论构件进行操作化处理,因为行为研究模型中的每个理论构件(construct)都是不能直接测量的潜变量,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操作化的处理,即需要确定每个理论构件的测量指标,也即观察变量或测量项目,从而达到对潜变量的测量。本文研究模型中理论构件测量项目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参考相关文献的测量项目;二是为了适应本文的研究环境和研究目的,新增设了一些测量项目,并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采用焦点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确定。焦点小组讨论人员都是本文的目标调查群体成员,为了产生有效的理论构件测量项目,研究者会向小组成员介绍理论构件的基本含义,小组成员基于理论构件的基本含义开展讨论,并对讨论的内容进行记录和整理以作为生成测量项目的素材,然后基于这些素材生成新的测量项目。模型构件操作化的处理如表1所示。
表1 理论构件的操作化处理
研究设计与模型测量
1.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为了实证本文的网络学习行为模型,研究中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问卷包含基本人口信息与网络学习行为态度调查两部分,共23个态度测量项目,4个人口统计变量。研究中态度测量项目的测量采用的Likert七点量表测量法。调查样本为天津科技大学与天津外国语大学两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320份,收回问卷285份,有效问卷272份,有效回收率为85%。
为了检验测量问卷的信度,研究中通过采用SPSS软件计算Cronbach’系数进行判断。Cronbach’系数是对模型中每个理论构件测量项目的内部一致性进行检验,研究者们的一个共识是只要该系数超过0.7就认为测量工具是可信的。测量问卷的信度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量表信度检验结果
2.模型测量与分析
研究模型的检验和数据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统计方法的LISREL8.80软件进行处理。结构方程模型不仅可以同时考虑和处理多个因变量,而且允许自变量与因变量含有测量误差,同时也能估计因子关系及整个模型的拟合程度,容许更大弹性的测量误差,比较适合行为研究。它的基本统计原理是通过一组可测量的显变量(即本文中的测量项目)去间接地测量潜变量及潜变量之间的关系。该方法现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社会学科的行为实证研究中。结构方程模型统计方法对研究假设的检验是通过如下几个测量指标进行评价的:卡方与自由度的比值(x2/df)(理论上讲,卡方值越小越能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好,但是在行为研究中,研究模型的测量效果往往受到测量样本的影响,因此报告采用卡方与自由度的比值更受欢迎,因为这个比值可以调节模型的复杂程度)、模型拟合优度指数(GFI)、调整后的拟合优度指数(AGFI)、近似均方根残差(RMSEA)、比较拟合度指数(CFI)、均方根残差(RMR),以及标准拟合度指数(NFI)。研究模型拟合指标及其检验结论如表3所示。
表3 研究模型拟合情况与检验结论
基于LISREL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模型检验,所得到的模型因果路径系数简图如图5所示。由于篇幅所限,文中将不再给出每个理论构件测量项目的因子载荷和交叉载荷表。
从图5的模型路径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心理因素的环境认同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显著地影响了学习者对网络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态度;技术因素的系统有用性和系统功能性显著地影响了学习者对网络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态度;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显著地影响着网络学习行为的意图,因此研究中的假设H1、H3、H4、H6得到了证实。这可以说明,学习者的网络学习行为既受到心理情感因素的调节,同时也受到技术因素的调节和影响,影响的强度通过路径系数可以清晰地看到。
但是我们也看到,系统易用性对学习态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即研究假设H2没有得到证实。笔者认为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样本自身因素所导致,即当前大学生上网群体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素养普遍较高,对网络学习系统的适应性比较强,在技术系统的使用中并不关注系统的易用性特点,更多集中在系统是否有用,以及系统的实用性上;二是在Davis(1989)的技术接受模型中不仅检验了系统易用性对态度的影响,同时也检验了易用性对有用性的影响,并通过有用性间接地影响到态度的变化,但是在本研究中,仅仅是想识别出影响网络学习行为态度和意图的前因集合,并没有考虑易用性和有用性的因果路径,因此也许是该研究假设没有得到证实的一个原因。
研究假设H5也没能得到证实,即资源因素的信息质量对学习态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海量的网络学习资源对于学习者而言筛选起来是非常困难的,这主要是由于信息过载所致,对于信息质量的甄别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批判能力,本文在量化测量信息质量时主要从信息内容相关性、主题性、可理解性和新颖性几个方面调查的,根据人类决策行为的有限理性特点,网络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质量评价往往是模糊和缺乏标准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网络学习毕竟还不是当前的主流学习方式,因此学习者对待网络学习行为的态度也是比较随意的,他们选择网络方式进行学习更多是对课堂学习的一种补充和完善,这种学习方式本身并没有引起学习者的足够关注和深度参与,因此对于学习资源质量的态度也就比较宽容了。当然,研究者也认为,一些研究假设没有得到证实,也可能是测量量表的问题,即量表的效度不佳,没有问到该问的问题,测量项目的设计没能很好地体现模型的测量目的等,这些因素是不能排除的,这也再次表明行为研究的经验性、复杂性和修正性的特点。
结语
尽管网络学习方式还没有成为当前主流的学习方式,但确实是信息时代每个人无法回避的学习途径。学习的发生将不再是校园的专利,虚实学习方式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网络学习将如同空气一样融合在我们的学习与工作中,这将是学习型社会的最大景观。进行网络学习行为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过程,这也是本文进行研究的初衷。通过实证研究方式测量影响网络学习行为发生的诸多影响因素,可以为创设网络学习环境、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学习平台和激励网络学习行为提供更多操作层面的信息和指导。本文仅仅从信息技术采纳的视角研究了影响网络学习态度和意愿的行为影响因素,以期能够激发更多教育实践者加入到实证研究的行列中来。诚然,进行行为研究是个复杂繁琐的过程,而且我们也知道,人类行为过程的本质至今还是个黑箱,实证的研究方法仅仅是从某个侧面去探究这个黑箱,进而对人类的行为有进一步的认识和解释。
[1]Fishbein,M and Ajzen I.Belife,Attitude,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Addison-Wesley,Reading, M.A.1975.
[2]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J],1991,50:179-211.
[3]Davis FD.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e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 1989,13:319-40.
[4]C.M.K.Cheung,M.K.O.Lee,Trust in internet shopping:instrument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through classical and modern approaches [J].Journal of Glob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1,9(3):23-35.
[5]M.Koufaris,Apply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flow theory to online consumer behavior[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02,13(2):205-223.
[6]McKnight,D.H.,Choudhury,V.and Kacmar,C..The impact of initial consumer trust on intentions to transact with a web site:a trust building model.Journal of Strategy Information Systems[J], 2002b,11:297-323.
[7]周岩.基于TRA和TAM的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58-62.
[8]徐云杰.社会调查研究方法[M].网上文档:http://www.comp.nus. edu.sg/~xuy,2009.
[9]Gefen,D.WhatmakesanERPimplementationrelationship worthwhile:linking trust mechanisms and ERP usefulness.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J],2004,21(1):275-301.
责任编辑 池塘
G442
B
1009—458x(2011)04—0036—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网络虚拟社区的信任机制及智能推荐方法研究》(项目编号:70972006)。
2011-01-25
杨丽娜,在读博士,讲师,天津外国语大学教育技术与信息学院(300224)
颜志军,博士,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