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集中核算框架形式研究
2011-11-01杨玉稳
杨玉稳
【摘要】 财务集中核算是财务资金核算中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取得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核算中心的内部管理、人员分工、组织形式上,各地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其利弊互现。文章从合理配置人员分工、提高效率、加强管理、实现信息化方面作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 集中核算; 财务分工; 效率; 信息化
财务集中核算制度就是把单位的账目集中管理,各单位审批程序不变,各单位不设专职会计,由核算中心统一管理核算。通过10年来的运转,核算中心在规范核算,强化管理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人员分工,机构设置,制度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核算中心的发展,下面逐一分析探讨。
一、财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不明确
现在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中心级别不同。2000年核算中心成立时,行政隶属于计财处,属于科级单位,人事关系挂靠后勤服务中心事业编制。这样在核算中心运转上,财务核算、预算编制、统计等会计事项划分不明确。计财处对全省预算单位统筹管理,核算中心领导兼职,对具体财务核算中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造成办事效率低下。随着中心运转,各地一些单位改革,核算中心正式独立成正处级单位。行政上的独立,加快了核算中心相关制度建设,领导有更多精力处理中心事务,对财务核算中的具体问题,积极筹划和处理,加快了资金合理运行,强化了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职责分工降低办事效率
核算中心岗位管理中,会计、出纳、稽核等岗位分工不均。根据国家会计制度和财务规范化管理相关规定,不相容职务要分离。这就要求在岗位设置方面,兼顾人员效率和制约的原则,统筹分配管理,促使人尽其材,物尽其用,节约人员,强化制约机制。通过对全国气象部门核算中心的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职责分工形式:
1.“一对一”方式。所谓一对一就是分管相同单位的会计和出纳分成一组,即一个会计,一个出纳,管理几套账目。出纳分管现金、银行存款、发票、工资、录入凭证等事项,会计负责审核、记账、报税、报表、预决算等账表事项。这种形式的优点是会计出纳人员对分管单位账务非常熟悉,资金往来预算清楚,能更好的监管分管单位的资金使用。出纳及时登记会计凭证,保证资金日清月结。缺点是由于分管单位众多,如果会计或出纳请假,那分管单位的正常业务就要中断,给报账单位造成不便。
2.“多对多”方式。所谓“多对多”方式就是核算中心人员分为会计组和出纳组。会计组负责凭证录入、审核、记账、报税、报表等事项。由于凭证录入和审核不能兼容,会计要负责本单位会计审核工作和其他单位的凭证录入工作。出纳组负责现金,工资,发票等事项。优点是减少了出纳人员的数量,增加了会计人员,有利于会计人员加强单位资金账务管理,强化管理职能,有精力去研究分管单位项目管理和资金运用方面,做好纳税筹划。缺点是由于出纳每天要对资金盘点,要求每天的凭证及时记账,所有会计要每日记账完毕,与出纳对清现金账。假如有一个会计不能及时记帐,将影响出纳人员的现金清点。
3.“三人小组”管理模式。所谓“三人小组”管理模式就是核算中心把人员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三人:一名主管会计,一名辅助会计,一名出纳。职责分工:主管会计负责审核、记账、报表等账务处理、分析工作;辅助会计负责凭证录入、工资核对、报税、发票领购工作;出纳负责分管单位现金,支票、发票开据,工资发放,银行对账。在主管会计不在时,辅助会计可以负责审核原始凭证,在辅助会计不在时,出纳可以负责录入原始凭证。优点:这种组合方式加强了人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各个工种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把日常业务均衡化,保证了各项会计业务的正常进行。缺点:由于会计人员增多,对于一些临时增加的会计事项,容易造成会计人员之间互相推委,推卸责任。
(三)核算中心人员少,外聘人员普遍
由于事业单位编制一定,随着国家财政体制改革,财政资金来源日渐复杂。中央实行零余额核算,国库集中支付,公务卡制度实行,会计核算日益复杂,资金来源多样。这样无形中增加了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量。在编制一定,人员不变,业务量增加的情况下,增加外聘人员是许多核算中心采取的无奈之举。这样不利于保证国家财政资金安全,增加了人员风险。
(四)各项报账制度不透明,报账手续不清楚
核算中心负责所有单位的报账业务,针对各单位原有的财务制度和现在通用的财务制度没有系统整理,在执行中由于会计理解偏差,执行不一致,或者虽然各项制度已经下发各单位,由于领导重视程度不同,造成制度执行不好,产生矛盾。对大众化的业务,报账手续票据没有统一规定,同一笔业务在两个单位报账要求不一致,这样影响了核算中心整体形象,对会计人员素质提出质疑,激化矛盾。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一)成立独立的核算中心,增加人员编制
会计的职责是核算和监督。计财处日常工作主要是抓管理,制定财务规章制度,考察各项财务制度的落实和监管。在政策上指导、监督,起到统领全面的作用。核算中心工作是具体的账务处理工作,关系到每个预算单位的每一分钱,核算中心日常业务要强调核算职能,但也要兼顾管理,对政策执行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报计财处,拿出解决方案。
成立独立的核算中心,有利于核算中心的建设,有利于财务制度的贯彻执行,强化了职责,明确了分工。同时增加核算中心人员编制,可以让财务人员更有时间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提高素质,对工作中的新政策、新情况及时掌握,加强了政策执行力度,保障了财政资金安全有效地使用。
(二)合理分工,提高效率,确定最优运行模式
结合当前各地核算中心运转模式,取长补短,优化配置,兼顾公平、提高效率,对核算中心人员分工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通过比较分析,“三人小组”核算方式比较合理,可以进一步明确分工,加强各个工种之间的协调合作。在制度制定时要考虑工作量和工作时间。比如:可以规定每天上午为报账时间,下午结账对账,每周半天业务学习,加强沟通,强化政策执行一致性。针对资金安全性方面,可以和银行沟通,利用网银等银行支付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工资发放,利用银行工资发放程序,实行银行卡发放,简化了手续,降低了差错率。对于日常现金存取,可以为单位人员配备银行卡,报账实行刷卡,减少现金使用,对其他现金业务可以由开户银行定时押送现金,免去财务人员去银行取款,减少去银行的次数,强化了资金安全,或者由专人负责办理银行业务。
(三)强化制度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
1.完善核算中心制度建设。对于大众化的报账业务,提供统一的票据、凭证,制作报账具体业务宣传栏,加强财务政策公开、透明。比如报会议费,报账时可以要求如下:会议费发票;会议安排;会议通知;会议签到单;会议费审批单;.经手人、主管领导签字。这样对于每一项会计事项进行量化,有助于报账人员办理相关业务,有利于会计人员审核,保持制度执行的一致性,建立良好的报账环境。
2.实行信息化管理。对于各项财务制度,可以开发相关软件,通过把制度文件实行数据化管理,制作信息化查询平台,方便报账人员及时查阅。在核算中心可以设立触摸式查询屏。在单位内网可以链接到财务制度数据平台,方便查阅。对于每日现金报账业务,可以通过内网平台实行预约报账。对于单位账目,推荐使用电算化管理,实行网络化管理,财务账套连接单位内网,通过后台管理人员授权查询权限,各单位负责人可以随时查阅资金使用情况。针对当前财务账目比较专业的特点,可以探索开发一种简易报表系统,直接从账套取数,通俗易懂,使非财务人员也能非常容易地理解。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使财务核算更加简单明白,减少中间环节,减少财务人员日常工作量,使财务人员更有时间加强财务管理,统筹集约,为单位献计献策,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核算中心的建设要经过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政府分类核算和集中采购等的要求,会计核算会日益复杂、细化。核算中心应该建立合理的运行模式,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加强制度建设、人员建设,逐步形成一支规范、高效、严谨的核算团队。这对保证国家资金安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气象局计划财务司.气象部门会计核算指南[M].气象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