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2011-10-30胡隆基李彩霞密启慧
胡隆基,李彩霞,密启慧
(华中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胡隆基,李彩霞,密启慧
(华中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促进绿色创新是解决全球气候变迁的重要途径之一。政策实践表明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绿色创新政策很难行得通。在九十年代后期,一批学者基于欧洲的绿色创新管理实践,提出了一种被称为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的政策思路,该政策思路认为可以通过促进绿色小生境的成长来带动绿色创新的发展与扩散。该理论被认为是解决当前绿色创新问题的重要理论之一,但它在国内却鲜有介绍。通过对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进行综述,并对该理论的核心概念、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讨论,以期能引起国内相关学者的关注。
小生境;战略小生境管理;绿色创新;可持续发展
Stern[1](p3-9)研究表明,对于解决全球气候变迁问题,人类只有从2010-2020年的十年左右的时间窗口。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解决如此严峻的气候变迁问题,除了当前各国实行的强制性减排外,依赖于绿色技术创新也是一个重要的选择。
当前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绿色技术创新,且这些创新的应用潜力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例如:交通领域中的氢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能源领域中的太阳能发电技术、风能发电技术和生物质能发电技术等。但是大部分这类绿色创新都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要么这些技术创新的技术性能价格比指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要么这些创新只是停留在实验室演示或社会示范阶段,扩散程度不够。[2](p125-162)如何促进这些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与扩散,以便更快更好地解决全球气候变迁,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针对这类绿色创新发展与扩散问题,主流的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提出的政策思路多是借助于价格机制,希望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例如税收减免、价格补贴等,来促进绿色创新的发展与扩散。价格机制要发挥作用需要一系列的假设条件,例如经济主体的理性计算、完全信息和完全竞争等假定,[3](p154-164)对于绿色创新,其特点是技术具有高度不确定性,[4](p815-849)同时面临着传统技术体制的锁定,[5](p833-846);[6](p817-830)并且技术发展本身也需要一个过程,[7](p250-268)这一系列特征与价格机制要发挥作用所要求的假设条件相去甚远。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绿色创新管理政策很难行得通。
在九十年代后期,一批研究技术变迁的欧洲学者加入到绿色创新问题的研究行列中。他们基于欧洲的绿色创新管理实践,运用演化经济学和技术社会构建主义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政策思路。该政策思路认为可以通过促进绿色小生境的成长来带动绿色创新的发展与扩散,所以该思路才被称之为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该理论被认为是解决当前绿色创新问题的最有潜力的理论之一。[8](p668-680)
由于该理论发展时间不长,还有许多重要理论问题有待研究。同时,从出版的文献来看,我国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本文对国外有关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希望能够引起国内学者对该理论的关注,促进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发展。
一、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的核心概念
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研究使用的是一些新的概念,因此很有必要首先对这些概念的含义加以解释。
(一)绿色小生境。
小生境(也有译为生态位或利基)是指一个存在于主流技术体制之外的空间,该空间为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初期成长提供资源,以避免突破性技术创新过早地与市场主流技术发生竞争而夭折。[9](p605-622)所以对于突破性技术创新来说,小生境就是它初期成长的保护空间,该空间可以是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例如孤岛或偏僻区域),也可以是一个特殊的应用领域。
绿色小生境就是为绿色创新初期成长提供保护的空间。例如:对于光伏电池这项创新来说,其初期成本很高,主要用于宇航领域,因为在这个应用领域内能源生产的成本不是很重要。这样宇航领域就成为光伏电池创新的小生境,为其发展、改进和学习提供了一个保护空间。
绿色小生境按照保护空间的支撑主体可以分为两类:绿色技术小生境和绿色市场小生境。[10](p220-235)绿色技术小生境是指由政府或者绿色创新企业通过某种形式维持的绿色小生境,例如政府通过研究补贴或公共研究所维持的绿色创新。绿色市场小生境是指通过市场上顾客的购买所维持的绿色小生境。
(二)社会实验。
在绿色创新发展的初期,由于它是一个新事物,有关它的功能、市场生存能力和社会可欲性等方面的信息都不确定。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提出可以构建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个与绿色创新相关的活动者(相关的企业、顾客和政府)进行一系列互动,活动者通过互动逐步了解到有关绿色创新的各种特性。这个平台就是社会实验,之所以将其称为社会实验,是因为它一方面具有实验性质,只是在社会小范围内进行;另一方面其实验场所是真实的社会现实场景。[11](p269-299)各种类型的绿色创新演示项目就是这种社会实验的典型例子。绿色小生境是通过社会实验的方式加以创建的,也就是说社会实验是绿色小生境的承载平台,为绿色创新创建了“原初市场”。[12](p34-36)
(三)战略小生境管理的定义。
战略小生境管理概念最早由Schot, Hoogma and Elzen[13](p1060-1076)和 Kemp,Schot and Hoogma[14](p175-195)两文献提出。Kemp,Schot and Hoogma将战略小生境管理定义为:“通过社会实验的方式,为绿色创新创建一个保护空间,并通过对该保护空间的管理(发展与退出管理)来促进绿色创新的发展与扩散。”
(四)绿色小生境的三种内部活动。
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认为在绿色小生境内部,即社会实验过程中,各个活动者进行着三种类型的活动(有时也被称之为内部过程)[15](p102-108)。这三种活动分别为:
1.预期调整。
活动者的预期对于绿色创新的初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是对绿色创新未来前景(例如其生存能力、未来利润、社会收益和性能价格比等)的良好预期,才使得活动者在绿色创新尚未实现市场价值时就投入时间与资源。
在技术发展初期,各个活动者预期可能是模糊和零散的,同时不同活动者对绿色创新的预期也可能各不相同。一些活动者可能会选择绿色创新的某条技术轨道,另一些活动者可能会选择另外一条技术轨道。绿色小生境的发展需要这些不同的活动者对各自的预期加以调整,使不同预期之间相互匹配。
2.社会网络构建。
绿色小生境的承载平台是社会实验,社会实验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一个由与绿色创新相关的企业、顾客、政府和其他社会群体构成的社会网络。每一个活动者都需要做出是否加入该社会网络的决策,同时还要做出与网络中其他活动者的互动强弱的决策。
在实验的早期,网络的规模可能非常有限,只有少数的活动者参与。同时,在这一阶段,活动者在绿色小生境中的投入也可能是有限的,退出网络也不会对自身带来大的损失。但是随着网络的扩展,活动者在小生境中的投入会越来越大,活动者也就越来越难以退出该网络,社会网络就越趋于稳定。
3.学习。
学习就是各类活动者对社会实验活动产生的信息加以解读,以调整自己的预期和社会网络。学习是多维度的,按照活动者类型进行划分,学习活动主要包括:(1)绿色创新企业对绿色技术和其发展所需的辅助设施进行学习。内容包括:绿色创新的技术设计规范、所需的辅助技术、生产网络、维护网络和基础设施;(2)绿色创新企业对顾客环境的学习。内容包括:顾客的偏好和价值观等;(3)顾客对绿色创新的特征的学习。内容包括:绿色创新的功能特性和性能价格比等;(4)政府和其他社会群体有关绿色创新特性的学习。内容包括:绿色创新对社会安全、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影响等;(5)政府和其他社会群体有关绿色创新管理政策的学习。内容包括:促进或限制绿色创新可用的制度结构、法律以及相关政策措施。
二、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与主要发现
从总体上看,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的研究经历了线性发展模型、双层发展模型和最新进展三个阶段。
(一)线性发展模型。
早期的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将绿色小生境的发展概念化为一个线性发展过程。在该过程中,绿色创新首先涌现于技术小生境,然后通过发展占领市场小生境,最终进入主流市场。[16](p176-183)
线性发展模型的贡献是提出了绿色小生境是通过三种内部活动的互动得以发展的思想。[17](p149-153)Geels and Kemp将这种互动过程描述为:首先,基于绿色创新的前景预期,活动者决定加入绿色小生境社会实验;其次,活动者对社会实验的结果进行学习;最后,学习的阶段性结果可能会导致活动者预期的调整,继而改变社会网络的构成。预期和网络的变化又会导致新的社会实验,这样,这三种内部活动就围绕着社会实验循环展开。如图1所示。
在这个周期互动过程中,社会实验数目可能会增加,绿色创新在技术设计方面也可能发生改变,以及可能会应用于新的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绿色小生境得以发展和稳定,对新的社会实验的保护力度可以逐步减少。其支撑主体就逐步从技术研发支持方(例如政府或者企业)过渡为市场客户,绿色小生境也就从绿色技术小生境逐步成长为绿色技术市场小生境,最终进入主流市场。
图1 绿色小生境三个内部活动的互动关系
针对绿色小生境的这三种内部活动以及相互关系,研究者发现:
1.如果预期越稳健(即不同类型的活动者拥有相同的预期),越详细明确(即有关绿色创新发展所需相关步骤的预期越清晰明确)和品质越高(即活动者的预期被许多的社会实验项目所证实),将越有助于绿色小生境更快的发展。[18](p78-93)
2.社会网络越广,即包含有多种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将越有助于绿色小生境的更快发展,因为这有助于形成多种视野和观点、扩大认知框架和促进二阶学习。
3.如果学习过程不仅仅是集中于事实和数据的累积(即一阶学习),而且也能够导致相关活动者的认知框架和认知假设的改变(即二阶学习)的话,将有助于绿色小生境的发展。
4.三个活动过程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即相互之间是一种协同演化的关系。
(二)双层协同发展模型。
虽然大部分实证证据支持线性发展模型,但是它面临着一个概念问题:绿色小生境与其承载平台社会实验项目之间是什么关系。[19](p57-71)
线性模型认为两者之间是等价的,但是这种观点很难解释这样一种现象:虽然大量的社会实验项目是失败的,但是从整体和长远看某项绿色创新却成功了。如果绿色小生境的功能是促进绿色创新的发展与扩散的话,那么这个现象对于线性发展模型来说就是一个矛盾,所以在概念上需要对社会实验项目和绿色小生境进行区分。
早期研究者着重于从保护力度这一维度对两者进行区分,后期的研究者认识到这种区分标准存在着问题。Hoogma认为保护就是将绿色创新有选择的暴露在主流技术体制下,而社会实验项目和绿色小生境都可以将绿色创新有选择的暴露在主流技术体制之下,所以仅仅保护这一维度是很难把社会实验项目和绿色小生境区分开来的。
利用 Deuten[20](p13-17)和Raven的工作,Geels and Raven[21](p375-392)从社会网络的稳定性和社会规则的稳定性两个维度对社会实验项目和绿色小生境进行了区分。网络的稳定性是指构成网络的活动者以及活动者之间互动关系的稳定程度。社会规则是指三种内部活动的规则,即活动者的预期调整规则、社会网络构建规则和学习规则。社会规则的稳定性是指三种内部活动规则的固定程度且相互之间的支持与匹配状况。
这样就可以清晰的对社会实验项目与绿色小生境进行区分:社会实验项目是一个微观、局部的概念,其内部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规则相对不稳定;绿色小生境则是一个位于社会实验项目之上的、更为宏观的、全局的概念,其社会网络和社会规则更为稳定。其中绿色小生境的社会规则是对局部社会实验项目所用规则的提炼与整合,提炼出来的社会规则用于指导后继的社会实验项目。这就是所谓的“双层协同发展模型”的基本观点,这种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局部社会实验项目和全局绿色小生境
(三)最新进展阶段。
有关绿色小生境的研究仍然处于一个发展阶段,从最新的文献来看,当前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倾向:
1.较为集中地关注于其中某一种内部活动对绿色小生境发展的影响。这方面主要的最新研究有:
Cani·ls and Romijn[22](p613-629)利用社会网络理论,对坦桑尼亚生物柴油小生境中的社会网络状况与小生境的发展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中分别计算了一系列社会网络分析指标:聚集度参数、度参数、中介度和膨胀率等,认为该小生境网络发展缓慢与这些指标值较低有关。
Raven and Geels[23](p87-99)利用丹麦和荷兰沼气小生境的案例资料,对绿色小生境中的预期调整过程进行了细化,但是结论与Geels and Raven的结论没有太多的差异。
Schwarz and Ernst[24](497-511)和Andrews and DeVault[25](p326-345)分别利用智能体建模技术对德国南部的节水创新与世界混合电动车市场小生境的成长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重点研究了消费者偏好、企业策略和政府政策之间的互动对于绿色市场小生境的影响,结论发现,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异质性对绿色市场小生境的影响很大。
2.新的研究方法的应用。例如Cani·ls&Romijn[26](p3245-3266)在其研究中使用了社会网络分析技术,Schwarz and Ernst和Andrews and DeVault在有关市场小生境的成长研究中使用到了智能体建模技术。
(四)战略小生境管理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在有关绿色小生境发展规律方面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主要体现在:
1.将绿色小生境的内部活动划分为预期调整、社会网络构建和学习三种类型,并强调这三个内部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影响绿色小生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为未来的研究奠定了分析框架。
2.有关绿色小生境概念的认识已经比较深入。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不但认识到了绿色小生境的保护力度这一维度,而且还提炼出了社会网络稳定性和社会规则稳定性这两个维度。通过这三个维度,基本上可以很好地将社会实验项目与绿色小生境区分开,同时也可以对绿色技术小生境与绿色市场小生境之间的过渡阶段进行描述,即:保护力度的降低、社会网络和社会规则的稳定增强。这为未来的研究奠定了概念基础。
3.最新的研究利用新的研究方法对绿色小生境的内部活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将研究从定性描述层次推进到了定量层次,这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三、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未来研究方向
由于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的发展只有不到15年时间,在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还存在着有待完善的地方,这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体现为如下五个方面:
(一)绿色小生境概念本身有待进一步提炼。
当前的研究虽然先后提出绿色小生境的发展可以用保护力度、社会网络稳定性和社会规则稳定性三个维度来刻画,但是在研究中采用的仍然是“绿色技术小生境/绿色市场小生境”这种二分法。这种绿色小生境的定类测量方式不利于未来研究向定量分析层次推进,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将绿色小生境概念定义在一个刻度级层次上。
(二)研究方法单一。
当前多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且多为历史案例资料研究。案例研究虽然可以为所研究对象提供详细的描述,并从中提炼有价值的概念与思想,但是对于研究对象的解释、研究命题以及结论的普适性检验方面却存在着缺陷。[27](p23-26)所以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虽然当前已经累积了大量的案例资料和资料的分析结果,但是关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结论的效度方面仍然不清楚。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就必须借用其他的研究方法。当前在这方面已经出现了新的倾向,例如Cani·ls and Romijn引入了社会网络分析法,Andrews and DeVault引入了智能体建模方法,这都为后面的研究(包括本研究)指明了方向。
(三)有关绿色小生境三种内部活动规则缺乏深入研究。虽然最新的研究进展关注于绿色小生境的各种内部活动,例如Cani·ls&Romijn对社会网络构建活动进行了研究,Raven&Geels对预期调整进行了研究,但是缺乏对内部活动规则的研究。
以预期的调整规则为例,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只是认为预期的调整受到社会实验学习结果的影响,但是并没有说明社会实验结果如何影响预期调整的,以及是否还有其他重要的因素也会影响预期调整。而这些问题又是绿色小生境管理政策制定所关注的问题,因为不知道预期的调整规则,就谈不上对预期的调整加以管理。
(四)对绿色小生境的三种内部活动之间的协同演化过程研究不足。
虽然学者早就注意到这三种内部活动是相互影响的,但是由于(二)与(三)提到的原因,当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只是停留在一种定性描述的阶段。
正是这方面的研究不足,我们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绿色小生境本身对于SNM理论来说还是一个“黑箱”。
(五)有关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的政策应用方面研究缺乏。
虽然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在名称上强调了“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在当前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的研究中,有关如何解决现实绿色小生境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方面还比较缺乏。对于政策应用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还缺乏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例如:有关如何对绿色小生境中的活动者及其网络进行管理的问题、如何影响活动者的预期调整和如何影响活动者的学习方向与效果问题等。
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的理论研究不深。应用研究都是以理论研究为基础,要对绿色小生境进行管理就必须要对其相关的理论问题研究清楚,而正如前面几点所论述的,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当前的理论研究还有待完善,所以有关绿色小生境管理的政策制定方面,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很难提出一些规范性建议。[28](p321-329);[29](p409-427)
四、总结与展望
在九十年代后期,为了解决绿色创新发展和扩散不足的问题,国外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绿色小生境管理的理论: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该理论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1.将绿色小生境的内部活动划分为预期调整、社会网络构建和学习三种,这为未来绿色小生境的研究奠定了分析框架;2.将绿色小生境的维度区分为三类:保护力度、社会网络稳定性和社会规则稳定性,这为未来绿色小生境的研究奠定了概念基础;3.新的研究已经指出了未来的研究需要推进到定量层次。
由于其发展时间不长,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还存在着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1.绿色小生境概念需要进一步提炼,需要从当前的二分定序层次提炼到刻度级层次,这才有利于未来的定量研究;2.研究主要依赖于历史案例研究,这一方面了限制了对现有命题的普适性检验,另一方面由于所研究的绿色小生境是一个复杂系统,该方法也显得力不从心;3.有关绿色小生境三种内部活动的规则以及内部活动的协同演化规律研究不足,所以绿色小生境还基本上是一个“黑箱”;4.以上理论研究的不足导致相关的绿色小生境管理政策研究的缺乏。
所以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借用新的研究工具,对绿色小生境内部活动规则以及内部活动之间的协同演化规律展开研究,进而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可运用于绿色小生境管理实践的政策建议。
[1]Stern.Stern Review:on the EconomicsofClimate Change[R].UK Treasury.2006.www.hm-treasury.gov.uk/independent_re-views/.
[2]Hofman P S,Schrama G.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environment-oriented technology policy in The Netherlands[J].//Schrama GJI,Sedlacek S(Eds.).Environmental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Europe,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olicy integrati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3.
[3]Jaffe A B,Newell R G,Robert N S.A tale of twomarket failures: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J].Ecological Economics,2005,54(1).
[4]Jacobsson S,Bergek A.Transforming the energy sector: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 in renewable energy[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4,13(5).
[5]WalkerW.Entrapment in large technology systems:institutional commitments and power relations[J].Research Policy,2000,29(7-8).
[6]Unruh G C.Understanding carbon lock-in[J].Energy Policy,2000,28(12).
[7]Kirk E,Reeves A,Blackstock K.Path dependenc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J].Environmentand Planning C:Governmentand Policy,2007,25(2).
[8]Nill J,Kemp R.Evolutionary approaches for sustainable innovation policies:From niche to paradigm[J].Research Policy,2009,38(4).
[9]Schot J,Geels.Niches in evolutionary theories of technical change:A critical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2007,17(5).
[10]Smith A.Alternative technology nich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Innovation:management,policy&practice,2004,6(2).
[11]Kemp R.P.M,Rip A,and Schot JW.Constructing transition paths through themanagement of niches[G]//Garud R,Karnoe P.(Eds.).Path dependence and creation.New York and London:Lawrence Erlbaum,2001.
[12]Raven R.Strategic nichemanagement for biomass[D].The Netherlands: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5.
[13]Schot J,Hoogma R,and Elzen B.Strategies for shifting technological systems:The case of the automobile system[J].Futures,1994,26(10).
[14]Kemp R,Schot J,Hoogma R.Regime shifts to sustainability through processes of niche formation:The approach of 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 [J].Technolog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1998,10(2).
[15]Hoogma R.Exploiting technological niches:strategies for experimental introduc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D].Enschede:Twente University,2002.
[16]Weber W,A Dorba.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a tool for the market introduction of new transport concepts and technologies[R].The IPTSReport31,Sevilla,1999.
[17]Geels FW,Kemp R.Transities vanuit sociotechnisch perspectief:achtergrondrapport voor het vierde nationaal milieubeleidsplan(NMP-4)[D].Twente and Maastricht:Twente University and Merit,2000.
[18]Elzen B,R Hoogma,and JSchot.Mobility with a future.Towards a demand-oriented technology policy[R].Report to the Ministry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Rotterdam,1996.
[19]Geels FW,Elzen B,Green K.Introduction.Elzen B,Geels FW.&Green K(Eds.).System innovation and the transition to sustainability:theory,evidence and policy[M].Cheltenham:Edward Elgar,2004.
[20]Deuten J.Cosmopolitanising technology:a study of four emerging technological regimes[D].Enschede:Twente U-niversity Press,2003.
[21]Geels FW,Raven R J.Non-linearity and expectations in niche-development trajectories:ups and downs in Dutch biogas development(1973-2003) [J].Technology Analysis&Strategic Management,2006,18(3/4).
[22]Cani·ls M C J,Romijn H A.Actor networks in 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Insights from social network theory[J].Futures,2008a,40(6).
[23]Raven R J,Geels FW.Socio-cognitive evolution in niche development:Comparative analysis of biogas development in Denmark and the Netherlands(1973-2004)[J].Technovation,2010,30(1).
[24]Schwarz N,Ernst A.Agent-based modeling of the diffusion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s-an empirical approach[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Social Change,2009,76(4).
[25]Andrews C,DeVault D.Green Niche Market Development:A Model With Heterogeneous Agents [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09,13(2).
[26]Cani·ls M C J,Romijn H A.Strategic nichemanagement:towards a policy too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Technology Analysis&Strategic Management,2008b,20(2).
[27]艾尔.芭比 .社会研究方法(11版)[M].华夏出版社,2009.
[28]Raven R,S.Bosch,et al.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 and Transition Experiments:From analytical tool to a competence kit for practitioners[R].4th Dubrovnic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ergy Water and Environment Systems,2007,June 4-8,Dubrovnic,Croatia.
[29]Heiskanen E,Kivisaari S,Lovio R et al.Designed to travel?Transition management encounters environmental and innovation policy histories in Finland [J].Policy Science,2009,42(4).
F062.4
A
1003-8477(2011)11-0099-05
胡隆基(1976—),男,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彩霞(1985—),女,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密启慧(1988—),女,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智能体建模的绿色小生境成长规律与政策设计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71003039
责任编辑 姜凤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