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非言语交际形式的分类

2011-10-30珊,彭

湖北社会科学 2011年11期
关键词:言语交际形式

郭 珊,彭 伟

(1.北京化工大学 文法学院外语系,北京 100029;2.商务部外事司,北京 100731)

刍议非言语交际形式的分类

郭 珊1,彭 伟2

(1.北京化工大学 文法学院外语系,北京 100029;2.商务部外事司,北京 100731)

目前非言语交际往往通过具体的列举来分类,虽然清楚明晰却难免顾此失彼。若按交际手段分类,将非言语交际分为直接交际和间接交际两类,即可涵盖所有形式。这里的直接交际是指交际者由自身身体而不借助他物发出的交流信号,主要包含副语言和身体语;间接交际是指交际者通过自身身体以外的介质进行的交际,主要包含物体语和时空语。文中对副语言、物体语等重要概念也进行了重新定义。相比而言,直接交际可控性强、直观性强、文化蕴含相对有限,而间接交际反之。此分类法亦适用于人类交际形式的分类,即人类交际亦可分为直接交际和间接交际,从而为交际分类提供了新的角度。由此人类交际可被归纳为直接交际、间接交际及直接交际+间接交际三种形式。

非言语交际;分类;直接交际;间接交际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意义

非言语交际,也有学者称为非语言交际(或交流、传播等),源自英语“nonverbal communication”。关于其定义大同小异,现略选取一二:毕继万认为“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1](p1)宋昭勋将其定义为“言语(口语和文字)之外的一切表意传情的行为与方式。”[2](p1)由此可以看出非言语交际大致具备两个特点:1.它是口头文字和书面文字之外的行为或方式;2.它具有交际功能。

尽管对于非言语交际的定义基本相同,对于其分类,学者们却有不同的诠释。L.A.Samovar,R.E.Porter和E.R.McDaniel在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跨文化交流》)一书中将其分为了“行为举止、面部表情、目光接触和凝视、接触、副语言、空间与距离、时间、沉默”[3](p201-227)等八类;S.Ting-Toomey在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跨文化间的交流》)一书中则提及了“副语言、体态语、眼神、触碰、体距和时空概念”[4](p114-140)等类别;李杰群在《非言语交际概论》一书中将其分为了七类:表情、动作、界域、服饰、副语言、时间和场景;[5](p8-10)毕继万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一书中则将非言语交际分成了四大类即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1](p6-7)此外还有其他各种分类方法,不一一赘述。

对于上述分类,不同学者也有不同看法。如对于S.Ting-Toomey列出的若干类别,顾立行和迟若冰在导读中评论道:“但是关于气味(我们使用气味剂的情况)和审美倾向(美丽的含义、体型等)方面,书中没有涉及。”[4]诚然,对于分类的层次和种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上述分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通过具体的列举来分类。我们必须承认“非言语传播包罗万象,无法面面俱到,更无法一一详述”,[2](p1)因此,仅靠一条一条列举,难免有顾此失彼的地方。笔者认为若能按照交际手段进行分类,似能跳出列举的局限,形成统一的名称,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个思路。

二、非言语交际形式的分类:直接交际和间接交际

(一)直接交际与间接交际的定义。

毕继万指出:“人类交际有两种渠道:语言的和非语言的”,[1](p1)这是按交际方式进行的分类。若按交际手段分类,人类的交际也可分为直接交际和间接交际。直接交际和间接交际的名称早已有之,但在不同场合有不同含义。例如:中国人往往委婉含蓄,中国文化更侧重于间接交际;而美国人往往直截坦率,美国文化更侧重直接交际——这里的直接间接是针对交际风格而言的。再例如:有时,两人之间的交际被称为直接交际,而通过第三方进行的交际则被称为间接交际——这里是针对交际参与方而言的。那么,本文的直接交际和间接交际又所指为何呢?笔者此处将直接交际定义为交际者由自身身体而不借助他物发出的交流信号,如:人们说的话、发出的各种声音、语音语调、眼神手势等;而间接交际则是指交际者通过自身身体以外的介质进行的交际,如送的礼物、保持的不同体距、服饰装扮、排列次序等。

若以此分类,可以看出:言语交际属于直接交际(言语仅指交际者发出的言语内容,即口头或书面的文字),非言语交际则可分为直接交际和间接交际两大类,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有学者将非言语交际定义为“借助于身体的动作接触和身外之物来交流感情、传递一定信息的人际间的交往,”[6]其实就非常清楚地将非言语交际划分成了“借助于身体的动作接触(来交流)”(直接交际)和“(借助于)身外之物来交流”(间接交际)这样两大阵营。

(二)非言语直接交际包含的主要形式。

1.副语言(paralanguage)。言语和副语言的关系其实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言语是内容,副语言是形式,它们密不可分,只要有言语交际发生,就必然有副语言存在。讨论副语言时,人们往往指的是和口头文字相关的辅助语(vocalics)、类语言行为(quasilanguage)以及沉默(silence)等。辅助语包括所发声音的音量、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因素,它以其不同的轻重缓急来表达交际者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类语言是指诸如叹息、呻吟、咳嗽等非语言声音,它们往往蕴含着不同的含义;沉默,不发声音,“并不是说这个人无所表示,沉默本身就具有意义”[7](p94)。然而,这显然不够完整,既然言语包括口头文字和书面文字,伴随口头文字产生了丰富的副语言,伴随书面文字也必然产生非言语的副语言,如字体、字的大小、字的颜色、字的间距等,这些形式传递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是书面文字内容无法提供的,这也是为什么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更珍视手写的信件,而即使采用千篇一律的电脑字体,人们也要想方设法添加一些个性的形式,使之与众不同。

2.身体语(body language)。身体语其实是除了口语、书面语之外另外的语言形式。身体语是指交际者在交流信息、表达感情时使用身体任何部位进行的动作或变化,包括:头部动作(head movement)、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目光接触(eye contact)、手势语(gesture)、其他人体各部分动作或姿势(posture)及体触(touch)等。有一首儿歌《娃娃的手》,用手的不同动作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孩子之间的友谊:“离得远,招招手,走近啦,握握手。一起来,牵牵手,做游戏,钩钩手。跳个舞,拍拍手。再见啦,挥挥手。我们都是好朋友,亲亲热热拉拉手”。[8](p12-13)身体语因文化不同而有差异,如在印度、尼泊尔等国家,人们用摇头表示同意,而其他大多数国家的人们则是点头。

(三)非言语间接交际包含的主要形式。

1.物体语(object language)。物体语可以指一切用来传情表意、具备交际功能的物品。它可以出于个人的选择,包括个人用品,如服饰、仪容、气味(包括使用气味剂的情况)等;以及其他选择用于交际的身外之物,如别具一格的信纸、独具匠心的礼物等。这些物体既是自身选择,自然会昭示出交际者的气质修养、兴趣爱好、身份地位、观念信仰等等。物体语也可以指那些并非出自个人意愿、业已存在的传递交际信息的物品,如动物、植物、食物、饰品等(如玫瑰总是散发着爱情的芬芳;蛋糕常常洋溢着生日或节日的喜庆)。很多物品在不同文化或不同场合往往有不同含义,由此也会引起不同的审美标准和人们的不同态度,如仙鹤在中国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在法国却被认为是愚蠢的象征。

2.时空语(temporal and spacial language)。时空语是指与时间、空间相关的事物所传递的信息。时间和空间这两种抽象的物质在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在非言语交际的奠基作之一《无声的语言》中,霍尔用了两章的篇幅论述时间的交际作用,[9](p1-21,p151-174)又以“空间会说话”为题用了一章对空间进行阐述。[9](p175-199)如果让对方长时间等待,往往意味着对他的不重视;会议桌旁的座位安排通常代表着与会者不同的身份地位。不同文化的人们对于时间的价值、节奏、守时,以及对于空间的功能、领地性、体距等态度也不尽相同。如:美国人注重守时,巴西人却不甚严格;日本的空间具备多功能性,印度的空间也有等级。

以上介绍了非言语交际中直接交际和间接交际包含的主要形式,虽然没能面面俱到,但已基本涵盖目前学术界对非言语交际的各种分类形式,而且非言语交际的其他形式也应隶属直接交际或间接交际之一。

(四)非言语直接交际和间接交际的特点。

1.操控性:非言语直接交际的特点是交际信号由交际者自身身体发出,可控性强,便于操作,易于随机应变;而间接交际可控性相对较弱,往往在交际之前就已确定或由不可控因素决定,难以改变。例如:某男士精心打扮,精心挑选了一家浪漫餐厅,约恋人来此求婚,如果发现恋人情绪不对,求婚的话可以不说,动作可以不做(直接交际易于操控),但他的穿着打扮和餐厅环境再不合时宜也很难迅速改变(间接交际不易变通)。

2.直观性:非言语直接交际能更直观、更明确地表示交际者的态度;而间接交际则相对含蓄。例如,一位不愿和对方多接触的交际方,会有意无意地将与对方的距离保持在比正常距离远的位置。这种表达方式自然比通过直接交际中的副语言或身体语(如叹气、摇头等)更加婉转。

3.文化蕴涵:非言语直接交际的变化形式相对有限,较易于掌握;而非言语间接交际中的物体语和时空语所发出信息的文化蕴涵丰富,难以全面掌握。在非言语直接交际中,虽然副语言可千变万化,身体语有千姿百态,但相对于世上林林总总的物体,还是相对有限的。而对于非言语间接交际中的信息,交际者只有在对交际对象所处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宗教信仰、礼仪禁忌等情况有了相当的了解后,才能更好地加以接收和理解。这自然也要求交际者需要有更深的文化内涵。

三、人类的交际形式

根据前文所述,人类交际方式的分类可用下图表示:

图1 人类的交际方式分类

图1也清楚地展示了本文论述重点:非言语交际形式的分类。直接交际与间接交际的分类方法同样适用于人类交际总体形式,这一点在前文也已提及。为了进一步论述非言语交际的直接间接交际与言语直接交际之间的关系,试将人类交际按交际手段进行如下分类:

图2 人类的交际手段分类

从交际手段而言,人类交际可以单纯是直接交际,也可以单纯是间接交际,亦或是直接交际和间接交际的结合。

(一)直接交际。

直接交际可以采用一种形式(例如:人们可利用手语(sign language)(身体语)进行交流),但通常是几种形式的组合。

这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口语交际活动,它由两部分组成,即言语+副言语。如前文所述,只要有言语交际发生,就必然有副语言存在。人一旦开口说话(言语),就离不开语音、语调、语气、语速等因素(副语言)。

人们在用口语交际时,还往往会加上一些身体语。例如:问候(言语+副语言)时人们常常会致以微笑(身体语);提问(言语+副语言)时人们通常会注视对方(身体语);演讲(言语+副语言)时人们有时会加上手势(身体语)等。这些都是直接交际中言语+副语言+身体语的例证。

(二)间接交际。

有时,单凭间接交际也能准确传递信息。如:丛林中指示路径的箭头会给行人指明方向(物体语);女子左手无名指的钻戒通常是在告诉人们她已名花有主;凌晨时分的电话往往昭示事情的紧急程度(时空语);“两个人在交谈时间隔距离的变动和改变是这个交流过程的重要内容”[9](p194)(时空语)。

(三)直接交际+间接交际。

书面语交际活动就是直接交际+间接交际的很好例子。书面语交际其实包含三个部分,即言语+副语言+物体语。人一旦动手写字(言语),就离不开字体、字号、颜色、间距等因素(副语言),而交际的完成必须借助传播介质如信纸(物体语)才能得以实现,因而利用书面语进行交际既有直接交际也含间接交际成分。

在生活中,也不乏直接交际+间接交际的实例。例如:男子求婚时,可以说:“嫁给我吧”(言语),同时单膝跪地,做出求婚的动作(身体语),并双手奉上(身体语)钻戒(物体语)。

四、结语

将非言语交际分为直接交际和间接交际两类,可以跳脱逐条列举的限制,涵盖所有非言语交际形式。此分类法亦适用于人类交际总体形式,从而将人类交际分为直接交际和间接交际,为交际分类提供了新的角度。此分类法逻辑关系合理,符合交际的特点。与言语非言语分类方法相比,此分类法亦有其独到之处。例如:将交际分为言语和非言语,易割裂言语和副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而按直接和间接分类,副语言可紧紧跟随言语,浑然一体成为直接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本研究能为后续研究抛砖引玉,并敬请指正。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宋昭勋.非言语传播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rter,等.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6th edition)[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Stella Ting-Toomey.Communicating Across Culture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孙维张,吕明臣.社会交际语言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7]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8]张明红,王雯.分级阅读第1级第4册,亿童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课程[Z].武汉:武汉出版社,2008.

[9]爱德华·T·霍尔.无声的语言[M].刘建荣,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H0

A

1003-8477(2011)11-0132-04

郭珊(1973—),女,硕士,北京化工大学外语系副教授。彭伟(1972—),男,商务部外事司,硕士。

责任编辑 邓 年

猜你喜欢

言语交际形式
情景交际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交际羊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关于冬天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