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创意农业价值共生效应实现策略研究

2011-10-30刘捷萍

湖北社会科学 2011年11期
关键词:共生效应价值

刘捷萍

(1.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珠海519090;2.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中国创意农业价值共生效应实现策略研究

刘捷萍1,2

(1.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珠海519090;2.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创意农业作为创意产业与现代农业共同孕育的一种新兴农业业态,在创造多层次的社会综合价值的同时,与其共存的利益相关主体冲突也不断显现。因此,将生物学中的“共生效应”引入创意农业的价值分析过程中,使得创意农业及其利益相关者隶属于统一的一个共生系统,通过该系统的“价值共生效应”为创意农业寻求一种最佳的发展模式,进而提升创意农业的价值创造力。

创意农业;价值共生效应;实现模式

上世纪90年代兴起于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新世纪初已在全球蓬勃发展,不仅成为发达国家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新引擎,也被认为是实现经济转型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创意农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将创意产业与现代农业有效对接,借助于创意产业的发展理念,将科技和文化等要素融入农业生产,从而形成了一种新兴特色农业业态,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创新模式。从发展路径上看,创意农业主要是通过创新为农产品注入特定文化内涵,依靠非物质的智力、社会及文化等资本,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并创造出新的消费领域。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和冲击日益显现,农产品价格下行对农业产生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面对稳定农业生产和增长农民收入的艰巨任务,创意农业带动了中国农业转型升级的“嬗变”之旅,创意农业将成为中国农业企业全面构建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成为金融危机后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

一、创意农业及其价值内涵

创意农业最早可以追溯到1865年意大利成立的 “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通过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味农业野趣提升农业附加值。20世纪中后期,出现了具有观光、餐饮、住宿、购物等多种功能的观光农园,并产生了专职人员,形成了观光农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度假需求的增长,随着体验农业的发展,创意农业开始在世界范围蓬勃发展起来。从日本大分县的“一村一品”创意运动、德国的“社会生活功能型”的市民农园到英国“环保型”的农业旅游和荷兰“高科技创汇型”的花卉产业,创意农业不仅打破了束缚传统农业的枷锁,同时为现代农业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1]中国的创意农业虽然近几年才发展起来,但是从私人有机农场、都市农园、带菜园房地产到创意农园、创意乡镇,无不显示出创意农业的发展规模和势头。创意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战略,正引起学术界与地方政府的关注,但目前的文献主要是京、沪、成渝、闽、粤等都市地区和发达省份发展创意农业的案例报道,系统的理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对创意农业的界定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认为创意农业是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形式、工具、方法、产品进行创意和设计,从而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机会的活动的总称;[2](p29)

第二,认为创意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将农产品和文化、艺术创意结合,使其成为具有高文化品位、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的农产品,使其产生更高的赢利性、附加值,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3](p42-43)

第三,认为创意农业是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作为双引擎,通过开发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资源,构筑多层次的全景产业链、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提升农业的价值的无边界产业。[4](p78-83)

通过以上三种观点的描述,可以看出创意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科技和文化的一个新融合体,不仅为创意农业自身创造了经济价值,而且为源于创意农业的相关利益主体创造了多层次产业链价值。

根据20世纪60年代斯坦福大学“利益相关者”研究小组的成果表明:“对企业来说存在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因此,创意农业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在其周围还存在许多与之生存息息相关的利益群体。这些利益群体通过多层次产业链上的相互依存关系,使创意农业的利益相关主体从更真实、更宽阔、更立体的角度实现了融心理价值、政治价值、人文价值、历史价值、安全价值以及自然价值等为一体的多层次社会综合价值。[5](p25)

正如创意农业相关利益主体的多层次关系图 (图-1)所示,创意农业之所以能够创造出综合的社会价值,主要是由于市场竞争者为创意农业创造了竞争环境和压力,创意资本的提供者为创意农业提供了基本的资金保证,现代农业技术的创新者为创意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而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文化创意的产生是推动创意农业从业者的动力之本。因此,创意农业才能实现更真实、更宽阔、更立体的多层次的价值需求。

图1 创意农业相关利益主体的多层次关系图

尽管创意农业作为现代农业提供优质消费品、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就业机会和帮助困难群体的一个新生力量,在创造多层次社会综合价值的过程中体现了积极的一面,但是随着创意农业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冲突的不断深化,如果刻意地将利益相关者和创意农业分离开来,不考虑它们的系统统一性将会抑制创意农业的长远发展。因此,笔者将共生理论中的共生单元、共生系统和共生模式等生物学中的概念引入创意农业的价值实现过程中,使得创意农业及其利益相关者隶属于统一的一个共生系统,通过该系统的价值共生效应持续产生共生新效能,[6](p70-74)进而实现创意农业共生系统持续发展的多层次社会综合价值。

二、共生与价值共生效应的提出与引入

“共生”史源于希腊语,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在1879年首次提出的共生概念——“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暗示了生物体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的物质联系。20世纪50年代之后,共生概念作为生物体生命周期的永恒特征逐渐延伸到生态、社会、经济等各个研究领域,并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共生效应”是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整体效应。其中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环境是条件,共生模式是关键。一方面,“共生效应”的产生过程是一种自组织过程,是共生单元之间通过某种必然联系,并按内在的要求形成共生模式结成共生体、产生新的共生效能,从而推进共同进化发展效应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共生单元之间的共时性和共空性、共享性和共轭性的统一。[7](p86)另一方面,“共生效应”又具有共生过程的独特个性,它不是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排斥,而是在相互激励中的共同合作进化,这种合作进化效应不仅可能产生新的单元形态,而且可以通过共生个体或共生组织生存能力和增殖能力的提高,创造出共生能量和价值,体现共生关系的协同作用和创新活力。

因此,“共生效应”的涵义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一是两个以上独立主体单元的共同存在、相互影响;二是这种共同存在的效应是相互需求、动态变化和现实存在的;三是“共生效应”包含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即是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加强合作的思想;又是在市场环境中共生单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寻求双方或多方的共存共享和互惠互赢,构筑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从而获得任何单个一方无法达到的高水平和整体的最大利益,其本质就是合作竞争思想的延伸。

由此可见,“共生效应”的基本原理反映了共生系统形成与发展中的一些内在的必然联系,是组织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这种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能使组织向更有生命力的方向演化。这种共生效应至少和竞争关系一样是促进产业创新、经济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基本动力。一旦这种关系消退或丧失,共生关系就将随之消退或丧失;一旦这种关系增强或加深,共生关系就将随之增强或加深。

通过“共生现象”及“共生效应”的资料及文献整理,我们发现当“共生效应”与“利益相关者理论”所针对的创意农业和共生单元同属于一个系统中时,它们便各自作为共生系统中的一个单元,与其共同所属的系统环境进行价值的交换。而每个单元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行为将直接产生群体的“价值共生效应”,进而影响其他共生单元的价值。因此,对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基础上的创意农业要想更好地实现共生系统中多层次社会综合价值,“价值共生效应”能更好地反映和协调创意农业与其共生单元彼此影响的作用过程。

三、创意农业共生效应的价值策略分析

创意农业的价值共生过程不是静态的,而是价值链动态演进的一个连续过程,它反映了创意农业发展的一种趋势,贯穿其与共生单元的发展之中,并通过创意农业价值创造的各个环节表现出来,与社会综合价值紧密联系形成一种共生关系。[8](p73)从共生的视角,创意农业多层次价值链的构建和整合过程是一个分工深化和组织演进的不断变革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共生演化的过程,创意农业价值链的形成和演化是通过共生单元价值的不断拓展和延伸形成的,从创意农业的从业者、创意资本的提供者、现代农业技术的创新者到农业的文化创意制造者和消费者,这些利益相关者基于共生效应形成共生协作模式,并在此共生模式的基础上持续产生共生新能量,从而实现创意农业共生种群的价值共生效应。

但是,由于创意农业的共生系统中的所有种群都为理性经济人,都有着趋利心理,他们对创意农业价值共生效应中产生的共同利益进行分配时,必然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如何发挥创意农业价值链的协同效应和网络效应,实现价值链条上共生单元的深化分工和合作网络,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共生关联的交易费用,促使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创意农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创意农业价值共生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持续产生的共生新能量。而共生新能量的产生必须建立在系统中共生单元协作的基础之上。然而,创意农业及其利益相关者作为相对独立的单元,面对价值冲突单元时,如何达成合作协议,进而促使它们进行共生协作、共同创造共生系统的社会综合价值能量目标呢?

首先,将共生系统内部的单元分为两组:创意农业和除创意农业以外的共生单元。面对价值冲突,创意农业及其共生单元均希望增加自己的价值,减少相应的成本支付,因此在分配共生系统总的社会价值的问题上,双方出现了对立状态,产生了冲突问题。为了解决冲突分析,笔者假设:创意农业及其共生单元有两个选择:溯求社会综合价值(简称“溯求”)或不溯求社会综合价值(简称“不溯求”),企业可以在这两者中任选其一。当共生单元对创意农业的价值溯求方案不支持时(简称“抵制”),对创意农业的价值溯求方案支持时(简称“赞同”),对创意农业的价值溯求方案不做出任何反应时(简称“中立”)。表 1 中的“1”表示选择了一个方案,“0”表示没有选择该方案。当矛盾对立的双方均在自己所有方案上标上“1”或者“0”就形成了一个结果,例如:(10,100)表示的结果是,创意农业溯求社会综合价值(1,0),但是共生单元对创意农业的价值溯求方案不支持(1,0,0);(10,010)表示的结果是,创意农业溯求社会综合价值(1,0),同时共生单元对创意农业的价值溯求方案也同样支持(0,1,0)。

为了简化结果的表示,可以用二进制将表中的每个结果用一个十进制数表示出来。例如(10,010)可以表示为1×20+0×21+0×22+1×23+1×24=9。在创意农业共生系统的价值对立中,双方共有5项方案,25=32种结果的可能,但由于对立双方只能在各自的方案中选择一个唯一的方案,因此,类似(00,000),(11,100)等 26 种结果是不可能出现的,最后只剩下6种方案是可行的,如表1表示。

表1 创意农业共生系统对立单元价值策略选择

第二步,结合价值对立方的偏好进行分析。将上表1中的结果按偏好递减的规律从左到右进行排序,并且要求创意农业及其价值共生单元满足以下假设:①创意农业及其价值共生单元均为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他们的偏好向量上的排序是效用最大化的排序。②创意农业及其价值共生单元互相了解对方的偏好向量,是在完全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价值的溯求。

因此,创意农业及其价值共生单元的偏好向量是建立在各自初始偏好的基础上的,创意农业的初始偏好有两种:愿意主动溯求社会综合价值(简称“溯求”)和不愿意主动溯求社会综合价值(简称“不溯求”)共生单元的初始偏好同样是两种;要求创意农业溯求社会综合价值(简称“要求”)和不要求创意农业溯求社会综合价值(简称“不要求”)。在不同的初始偏好下进行分析,得出各种情况的偏好向量,如表2创意农业及其价值共生单元偏好向量所示。

表2 创意农业及其价值共生单元偏好向量策略分析

通过创意农业及其价值共生单元偏好向量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对创意农业而言,如果它愿意主动溯求社会综合价值,那么结果9,即创意农业主动溯求社会综合价值并且共生单元赞同的情况是最好的价值实现方式。而不论创意农业愿意溯求社会综合价值与否,创意农业溯求社会综合价值而共生单元进行抵制的结果5都是最差的价值实现方式。而对于共生单元来说,无论其是否愿意溯求社会综合价值,创意农业溯求社会综合价值都将是它最喜好的结局,因为它是创意农业溯求社会综合价值后的直接受益者;而且结果10是它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因为创意农业不愿意溯求社会综合价值,它不仅得不到好处还要承担要求成本。

因此,创业农业及其共生单元面对利益冲突为了追求各自的价值利益,唯一途径就是它们达成共生协作关系,共同主动溯求融心理价值、政治价值、人文价值、历史价值、安全价值以及自然价值等为一体的多层次社会综合价值,只有当这一信息成为共生系统中所有单元的共同认知时,共生系统才能增加所有共生单元的总收益,进而实现各自收益的递增。

四、创意农业价值共生效应的实现模式

目前我国的创意农业因地区、功能等因素的差异,在实践中出现的模式也各不相同,从共生效应价值的不断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归纳为三种主要共生模式:

第一,“点共生”共生模式,这一组织模式上共生效应主要表现为创意农业共生系统没有分工协作、没有相互制约,对于共生单元的各因素均无固定关系,因而价值链短、运营效率低、服务质量也无保证、难以实现统一标准和统一考核,最终的价值共生效应比较低。

第二,“间歇性”共生模式,这一组织模式上共生效应主要表现为创意农业共生系统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属偏利共生性的间歇行为模式,由此引起了旁侧共生价值效应,但因这一模式的“偏利”和“间歇”的局限,容易引起经营者的短期化行为,从而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第三,“一体化”共生模式,和“点共生”和“间歇性”共生模式相比,“一体化”共生模式属典型的对称互惠共生,这一组织模式上共生效应主要表现为创意农业共生系统建立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一体共生经营模式,实现了多层次的价值需求,创造了社会的综合价值。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有效的创意资本金的保证,强有力的现代农业技术支撑,在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推动创意农业从业者的进步,从而形成创意农业对称性的价值互惠共生模式——创意农业的最优经营模式。

从创意农业价值共生模式的演变过程分析,其共生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共进化作用逐步增强,价值共生模式从“偏利性”共生向“对称性、互惠性”共生演变,价值的互惠程度也逐步提高,最终实现创意农业的社会综合价值取向。

因此,“一体化”价值共生模式是创意农业共生系统演进的最优模式。因为在该模式中,创意农业各共生单元之间是平等的市场交易关系,权力对称、利益分配均衡,单元之间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通和交换过程中产生的价值是互利相容的,其价值共生面最大且接触介质最好,而共生界面上的交流阻力也最少,[9](p55)产生的社会综合价值量最大,增速也最快,能有效推动共生系统不断实现更真实、更宽阔、更立体的多层次社会综合价值。

[1]Creative Agriculture:A sprout from Florida’s Creative Class theory[M].MichaelWells,2009.

[2]秦向阳,王爱玲.创意农业的概念、特征及类型[J].中国农学通报,2007,(10).

[3]章继刚.大力发展创意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J].农村建设,2008,(3).

[4]厉无畏,顾丽英.创意产业价值创造机制与产业组织模式[J].学术月刊,2007,(8).

[5]刘孝全.中国创意农业的三重视野[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1).

[6]徐光华,张瑞.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J].财会通讯,2007,(12).

[7]易开刚,俞富强.基于共生视域的农家乐经营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研究,2010,(5).

[8]弓志刚,李亚楠.乡村旅游产业链共生系统的特征及模式的演化和构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1).

[9]李锦宏,周蓓蓓.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J].当代经济,2009,(6).

F320.1

A

1003-8477(2011)11-0095-04

刘捷萍(1979—),女,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讲师,武汉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

广东省哲学社科“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内生性增长与广东创意农业发展动力支撑体系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GD10CGL18

责任编辑 姜凤玲

猜你喜欢

共生效应价值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