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城市圈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构想与路径

2011-10-30欧阳佳妮

湖北社会科学 2011年11期
关键词:武汉发展

欧阳佳妮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 武汉 430022)

武汉城市圈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构想与路径

欧阳佳妮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 武汉 430022)

武汉城市圈已进入重化工业深化发展阶段,内生发展空间既遭遇全球经济衰退和发达国家新一轮产业产品升级的竞争和市场挤压,又面临国家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当前尤需把结构调整和建设两型社会作为主攻方向和重要着力点,以经济和生态良性互动为原则,有效推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绿色促进计划”,谋求与重化工业主体格局链接配套的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的技术路径。这是后危机时代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赢得发展的主动权的迫切需要,也是发挥湖北科教资源优势,引领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增强圈域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

武汉城市圈;内生发展空间;环保产业;科教资源

一、环保产业的特殊属性分析

环保产业即从事资源再生利用、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保护的产业,其功能在于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消除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亦可称为还原产业。环保产业是基于生态学视角的一种非传统的产业门类划分,与国民经济39个行业纵向门类有明显差异,它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横向产业体系,具体行业门类很多,其主体为环境治理产业、资源再生产业和环保服务业。前者主要包括环保设备(产品)制造业;终端污染控制和污染治理行业。资源再生产业,是对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收集、流通、加工、利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科技开发、信息服务和设备制造等经济活动的企业集合,主要有废旧资源回收行业(收购、拆解、清理、分类、打包等),废弃物综合利用行业(再生资源加工制造、废渣和废液综合利用等),再生资源加工设备制造行业;再生资源流通行业(经销、运输、信息服务等)。环境服务业则包括环境技术服务、环境咨询服务和环境信息服务、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工程设计和施工、环境贸易与金融服务及其他环境服务等。环保产业既具有一般产业的特征,又具有其独特的产业属性:

其一,显著的正外部性。环保产业特有的重要生态功能,在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一方面通过改善资源压力,增加消费者的总效用,一方面通过改善环境压力,对其他生产活动产生正的影响,其私人边际收益则小于社会边际收益。因而环保产业具有明显正外部性特征和很强的公益性,其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植,以补偿社会边际收益和私人边际收益之间的差额。这一本质属性是界定政府和市场在发展环保产业中各自作用的依据,也是政府制定有关政策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理论基础。

其二,高度的关联渗透性。环保产业作为一个综合性新兴产业,以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消除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为己任,对人工产业结构系统生态机能的健全和稳定具有决定作用。同时,作为一个横向产业体系,它通过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与各个产业部门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来实现分解者的生态还原功能。这种高度的产业关联渗透性,意味着环保产业对其他行业,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生态化改造的强大引领和支撑作用。

其三,典型的政策驱动型。环保产业成长扩张一般会产生两种经济效果:一是以增大企业内部成本的方式来减少对社会的负外部性,实现环境友好;二是以现期的高成本来换取未来远期的低成本,实现资源节约。企业能否从中获得各自利益,是它们能否链接形成生态共生网络的关键。故须借助政策工具或调解市场信号,给予企业合理的经济动机,引导其广泛地参与产业生态化实践。环保产业这种显著的正外部性,决定了它需要政府主导推行完备的资源环境规划、严格的标准和执法监管,这是创造环保市场需求,引导环保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驱动力。

其四,供需关系的内生性。环保产业通常“两头在内”,具有极强的内生性关联效应:既服务于资源产业与制造产业的生态化和高端化的就地改造,有效满足当地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需求;且有效激发各行业对相关技术、设备和服务的生产性需求,推动各行业工艺改造和设备更新,实现产业技术升级换代,同时也为自身市场扩张不断拓展新空间。因此,发展环保产业,有助于加快生产和消费模式转变,带动相关产业、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并对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形成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其五,可持续的高增长性。环保产业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而持续扩张的产业,也是全球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国际上有一种说法,再生资源是21世纪唯一增长的资源。很多国家的再生资源产业产值已超过原被认为是发达标志的某些支柱产业的产值。据估算,未来30年内,该产业为世界提供的原料占原料总量的比重将由目前的30%提高到80%。l997年~2007年,全球环保产业(不含资源综合利用)市场规模从3500亿美元增至7000亿美元,年均增长7.2%,远远超过全球经济增长率,深受各国高度重视。尤其近几年,环保产业的经济规模、技术水平及其产品和技术的渗透程度突飞猛进,已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一个新亮点。

二、武汉城市圈环保产业发展状况

与全国总体情况类似,近几年,武汉城市圈环保产业规模快速扩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但因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国际产业链低端,圈域产业结构体系总体上呈重型化、零散化、低度化和同构化特征,环保产业大多处于粗放型生产经营或小规模试点示范状态,在专业化、规模化和资本化方面尚属初级发展阶段,难以与重化工业主体格局形成产业化链接配套和有效循环。

第一,环境治理综合技术水平低,产业基础薄弱。环境治理本为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发达国家该产业已进入技术成熟期,正向深度化、尖端化发展,环保产品亦不断普及化、标准化、成套化和系列化。武汉城市圈的突出问题:一是产业主体基本上为中小企业。大型企业占比不足5%,有一定市场份额和规模的企业(集团)、支柱产品及名牌太少,故项目竞标能力、规模经营能力和集聚效应不强。二是产品和设备档次低。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不高,进口依存度约35%,高精尖和大型环境设备进口比例更高。环保机械产品中技术含量低的占40%,达国际水平的仅占5%,不能满足重化工业主体格局的生态还原需求。三是技术进步缓慢。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耦合度不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仅20%-25%。如燃煤电厂脱硫技术、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以进口为主;汽车尾气净化装置,餐饮油烟净化装置以及烟气脱硫副产品的循环利用技术亟待开发;燃煤电站锅炉烟气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等仍为空白。武汉凯迪电力和武锅集团在烟气脱硫领域已具一定竞争优势,但脱硫技术国产化、产业化及脱硫工程的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安装调试和运行管理方面尚存明显不足。

第二,资源再生产业化程度低,二次污染突出。目前,美国资源再生产业规模已超过汽车行业,成为全美最大、就业人数最多的支柱产业。而我国该行业现代化、产业化程度在全国600个行业中排在末位。从武汉城市圈情况看:一是再生资源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不足50人的小型企业占相当大比例,基本上以个体户和小企业为主,家庭作坊式分散化生产经营。大部分地区尚未采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资源聚集规模化程度低,无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二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废旧物资打包、压块、剪切设备大多是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水平,缺乏全面系统的技术研发体系,资源再生工艺技术和设备落后,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的总体水平低,影响许多宝贵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据估算,我省每年可回收利用而未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约30亿美元。三是二次污染突出。据调查,废旧物资资源化加工大多土法上马,低水平简单作业,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第三,环境服务专业化程度低,经营效率不高。环境服务业比重高是环保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发达国家该行业占环保产业的比例通常在50%以上,2008年我国仅为22.9%,占主导的是环境设施建设带动的设备制造和工程。目前,武汉圈环境服务业快速扩张,但整个产业经营效率并不高。一是经营主体的专业化层次较低。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供开发、设计等技术性环境服务的经营主体开始发展,但规模和实力较弱,且主要是事业单位性质的科研设计部门。环境信息、环境咨询、环境贸易等专业企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二是专业化技术水平较低。环境服务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其综合实力表现在技术优势上,城市圈环境服务业在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制、工程应用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三是专业化经营模式缺乏。国际上专业化治污模式多种多样,如承包运营、综合服务、委托治理、参与式管理等,但目前圈内环境服务业仍以非专业化经营为主,污染企业自行治污的现象十分普遍,如自购设施、配置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设施运营和维护,因技术水平限制,治污效果并不理想。

三、武汉城市圈跨越式发展环保产业的优势和潜力

首先,作为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传统老工业基地和重化工业密集区,武汉城市圈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发达便捷的区位交通条件和丰富的科教资源。特别是武大、华科、地大、中科院水生所、安全环保研究院等全国顶尖的环保技术科研院所和一批设有环境教育和研究机构的著名高校及其环境技术人才云集,且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和大量的科研成果,如干法脱硫技术、印染废水光催化氧化处理技术、植物生物全降解膜生产技术、环保植物淀粉全降解一次性餐饮具生产技术、锅炉循环硫化床脱硫及海水脱硫技术等,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中都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加之目前武汉城市圈重化工业唱主角的状况呈不断强化趋势,结构性耗费与污染较为突出和集中,具有突破性、大规模发展环保产业的需求和潜力。因而跨越式发展环保产业,应成为圈域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升级的主攻方向。

其次,龙头城市武汉环保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支柱产业。2004年武汉城市圈环保类行业完成总产值3.4亿元,占圈域工业的0.1%,但在全国的区位商高达4.47,为国民经济39个大类行业之首。此后,武汉市环保类产业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2008年总产值突破200亿,对GDP的贡献率达5.8%(同年全国平均水平为1.6%),成为该市继钢铁、汽车、光机电、烟酒后的又一个产值过百亿的支柱产业。目前武汉在科技资源、研发水平、工程力量、科工贸产值方面均稳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之首;在大气治理、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污水处理、农业废弃物处理等四大领域,已走在全国的前列:产生了凯迪、华丽、天虹、都市环保、绿色冶金渣、华德等在国内极具影响的环保龙头产业。2008年全国十佳环保企业中武汉占2家。以废气、废水、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为特色的武汉环保产业,已成为“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第三,作为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战略支点、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以及东湖高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城市圈发展环保产业面临的新机遇和制度政策创新空间更为优越,前景更为广阔。近几年,在国家计委、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先后建立了以武锅、凯迪电力等企业为主体的烟气脱硫技术产业基地;以181厂、远东绿世界、飞翔环保等为主体的消除白色污染产业基地;成立了武汉青山国家环保产业基地,形成一定规模的环保产业集群和产业优势。《“十二五”规划纲要》将节能环保列为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据此国家环保部预测,未来五年,我国环保产业投资将超3万亿元,将保持年均15%-20%的增长率,产值约达4.9万亿元。毋容置疑,环保产业必将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

图1 武汉城市圈建设“四基地一中心”

总之,武汉城市圈环保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度、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市场扩展力、产业增长潜力、经济贡献率以及体制政策创新机遇等,均优越于我国其他地区,因而完全有条件为探寻一条增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技术路径而先行先试,创新发展,率先将环保产业培育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使其成为“两型”城市圈的标志性产业和湖北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故此,建议将圈域产业发展规划和目标,由原定的“三基地一中心”调整为“四基地一中心”,即武汉城市圈不仅要建成全国重要的新型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还要成为全国重要的环保产业及技术创新示范基地。这样才能实现区域产业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增强圈内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成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和具有现代化品质的“两型”城市圈奠定经济技术基础。

四、武汉城市圈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基本路径

以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引领圈域产业系统生态化转型,须遵循可持续发展,污染预防,源头削减,过程控制,废弃物再生利用的原则,把尾端治理污染与生产过程控制结合起来,方可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目标。

(一)以“两型”技术创新为动力,提升圈域环保产业核心竞争力。

1.着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以重大战略产品技术为导向,加强对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协作攻关,集中力量重点研发资源节约与替代技术、资源精深加工技术、资源再利用技术及降低再利用成本技术、延长产业链的关联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等,争取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同时密切跟踪国际环保技术前沿,在重要战略领域及早谋划,做好技术储备,以国际标准和大产业视野来规划、指导整个产业的发展,加强对国际先进技术的利用和追赶,尽快缩短差距。

2.运用高新技术装备环保产业。依据圈域资源环境现状和重化工业主体格局的需求,围绕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优先选择圈内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如冶金、石油、化工、建材、造纸行业等技术实力强基础好的企业,探索不同行业配套发展环保产业的模式及适用技术;择优扶强,选择和引进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资源再生技术和环保技术项目与骨干企业嫁接,开发CDM项目的国际合作,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加快环保技术设备的国产化、成套化、系列化进程,带动产业系统整体生态化水平的提高。

3.实施行业污染治理技术进步示范工程。现阶段推进工业行业污染治理技术进步,要加强环保设施建设的监管,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要按照整体推进行业技术进步的思路,谋划推进行业污染治理技术进步的环保产业跟进计划。建议环保产业协会、环护主管部门及其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制定和实施各行业污染治理技术进步示范工程计划。

(二)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加大生态链缺失环节投资招商力度。

1.向外资和民营资本开放投资领域,扩大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支持带动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等,尽可能撬动和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环保产业。

2.支持重化工业密集区武黄鄂三市选择几个最有基础、有优势的、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重点行业、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集中投入,落实配套扶持政策,促进产业分工配套和规模发展相结合。

3.引导“1+8”加大对产业生态链缺失环节投资及招商力度,重点加快钢渣综合利用、粉煤灰综合利用、重金属废物回收利用、再生水利用设施项目,以及各市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项目的建设。

(三)以经营业态创新为切入点,推进环境服务专业化、标准化和综合化。

一则鼓励环保服务业分离,推行外包服务模式。可借鉴节能产业、信息化建设等领域流行的外包服务模式,并抓住环境服务业的首要特质“以环境产出为计价标志”,即通过环境外包服务所产生的明确环境效果,作为污染主体付费依据,特别是应强化污染主体治污责任,拓展污染企业的外包服务市场需求,加强环保技术咨询和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和完善中介服务机构,包括环保项目筛选、论证实施等过程进行咨询和评估等,形成专业企业的系统服务外包市场,促进圈域环保产业需求的全面释放。

图2 环保服务外包基础上的环境综合服务业

二则超前培育环境服务集成商和环境综合服务业。鼓励企业间以联盟形态提供环境咨询、设计、投融资、工程、运营、装备集成的整体服务,组建环境服务集成商。集成商作为对环境效果负责的市场主体,须关注每个环节的科学合理性和可靠性,选择性价比最高的产品或者技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会在产业内部自动发生,从而利于整合零散虚弱的产业环节,改善环保服务业低质低价充斥的现状。故“十二五”应加速城市圈环境综合服务业发展,大幅提升标准化、专业化和市场集中度水平及环境服务业总产值,支持和培育5家至8家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品牌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环保服务集成公司,形成环保服务业集聚地,充分发挥环保综合服务业资源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和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以支持一批骨干企业为重点,带动圈域环保产业集群化发展。

1.以武钢、大冶有色、中石化等企业为龙头,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充分利用大企业的资源,技术人才和装备优势,加强矿渣的开发和利用,工业气体和氧化铁皮的深加工,矿渣微晶玻璃,磁性材料制品,高耐磨钢渣矿渣混凝土等新产品的研制,扩大重化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途径,力争在技术研发、工程承包、关键设备制造方面有突破性进展。

2.促进大中小企业的合作和结网,构建上下游产业共生关系。“十二五”要发展一批拥有技术优势、为大公司和企业集团配套的“专、精、特、新”的中小型企业及环境服务专业化骨干企业,逐步形成以青山为核心区、以武汉城市圈为发展区、以华中为辐射区,以固废处置利用成套技术设备、工业烟气脱硫成套技术设备,污水综合治理为三大支柱产业,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的国家环保产业基地核心区,实现园区内环保产业与圈域及中部地区其他产业互惠互利、共生发展。

3.重点扶持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创建一批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环保品牌产品。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是环保产业发展和进军国内外市场的龙头和主力军,要加快环保产业的投入多元化、运作规范化、经营专业化进程,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鼓励武汉市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消除白色污染四大产业板块做大做强,重点支持和培育一批在垃圾发电、脱硫技术、碱回收、污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白色污染治理领域具备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的骨干企业,包括综合型、专业化服务型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引导企业跨地区、跨部门兼并重组改造,带动“1+8”环保类产业链条化、规模化、集群化和跨越式发展。

(五)以青山国家环保科技产业园区为依托,扩张圈域循环经济规模。

1.带动重化工业生态化转型。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的整体布局和循环经济试点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建设以钢铁、石化、热电产业为主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充分发挥青山环保产业已形成的固废资源循环利用和烟气脱硫治理技术设备两大产业优势,并以市场为导向,继续构筑新的竞争优势,支持资源向优势产业聚集,加速环保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大力培育和发展企业集团、支柱产品和名牌,强化产业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有效带动圈内老工业基地产业生态化发展。

2.打造“武黄鄂”重化工产业生态链。推动三市按照资源禀赋特征,扩张钢铁、石化、热电产业为主的重化工循环经济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规模,加快钢渣综合利用、粉煤灰综合利用、重金属废物回收利用,加强产业集聚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力促优势区域环保产业率先发展、快速扩张、集聚发展,形成增长极,并辐射带动圈域循环经济发展。

3.加快建设“武鄂黄”大循环经济发展区。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用循环经济理念整合青山、阳逻、鄂州等沿江岸线资源,加快建设青山产业园区、武汉化工新城、武汉新港临港绿色物流园区、阳逻经济开发区、鄂州经济开发区等五大循环产业园,拓展钢铁及深加工、煤焦化工、炼油乙烯、电力、建材、绿色物流等六大循环产业链。

(六)以武汉为龙头,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国家级环保产业示范基地。

1.充分发挥武汉在产业基础、科技研发、加工配套及市场辐射等方面的优势,以及东湖高新区和青山环保产业的基础、技术、体制、政策等综合优势,强化大学、大所、大企业的主体作用,把武汉青山国家环保科技产业基地、武汉脱硫环保产业基地、消除“白色污染”产业基地、武汉印染废水一体化设备制造中心等基地,建设成集环保科技研发、孵化、生产、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等诸多功能于一体、且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的环保产业示范基地,打造环保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15年,初步建成国内技术领先、功能完善和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环保产业基地和示范区。

2.加快“武汉城市圈黄冈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积极发展各类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以废旧金属、废旧家电、废旧轮胎综合利用产业为重点,按照生态经济要求规划园区及其新增加或引进投资项目的布局,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园区和基地集中,形成包含废弃物集散和回收处理中心、产业化利用与加工基地、研发中心、设备制造中心、培训中心、信息中心等生态功能完备的产业链接和环保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3.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废旧商品回收集散利用体系。尽快将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回收网点、交易市场建设纳入城镇建设发展规划,构建设施先进、管理现代化的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和技术、信息咨询服务平台,推进服务业生态化转型,引导9市建立以社区网点为基础、点多面广、服务功能齐全的回收、预处理为主体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重点推进废钢铁、有色金属、家电及电子产品等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体系及信息网络体系、分类拆解和再生资源化的处理体系的建设,形成覆盖圈域、全省乃至华中地区的废弃物回收、运输、再利用各环节分类明确,流转顺畅,生态安全和规范高效的产业网络体系。

F127(263)

A

1003-8477(2011)11-0076-04

欧阳佳妮(1952—),女,中共湖北省委党校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 郁之行

猜你喜欢

武汉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Food is the problem, food is the solution
武汉加油
武汉挺住
决战武汉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