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关翻译及其他

2011-10-30续小强

名作欣赏 2011年10期
关键词:名作舒尔茨肉桂

有关翻译及其他

杨德友先生所译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译笔轻妙,薄薄一册,却可常读常新。前几日,他来电子邮件谈波兰作家舒尔茨小说作品及译事,说到舒尔茨的一篇小说,他认为题目应译作《肉桂商店》,而非《月桂商店》。他说:“‘肉桂’(cinnamon)不是‘月桂’(laurel):前者就是一般所说的桂皮,是调味品,犹太人广泛使用,加肉桂的面包是他们的主食;月桂是欧洲常青树,其枝叶编成的花环象征胜利和荣誉。”

这是翻译中一个常见的非常具体的问题,却远远超出了技术操作的层次。西学东渐以来,有多少“肉桂”被当成了“月桂”,大概难以计数。我们中国人的确善于模仿和创新,就连这转运过来的“狼奶”也是非要加上一些“三聚氰胺”不可。批评总是摆不脱高的调子,但其间的弯弯绕如果真要能以使用外语的技术能力来解决掉,倒是轻慢得可不谈论了。

丁帆先生在谈保罗·博维《权力中的知识分子——批判性人文主义的谱系》的札记中,说了一段很有意味的话:“作者在全文的表述中往往出现前后逻辑上的相互矛盾之处,我不知道这是作者本身的问题,还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过失。于是,我在此书中读到的是作者‘两副面孔’的论述,作者的价值判断往往是呈前后矛盾的分裂状态,我往往是在拍案叫绝的论断中,从理论激情的高峰跌入其悖论的谷底。”前一段汪晖抄袭事件中,我读“辩论双方陈词”及文章,记得有一位教授也写出了类似的读感。如此深切的体悟之后,存在着一个极有必要的提示:基于个体的独立判断与怀疑永远不可缺席。在另一处丁帆先生写下:“由于我们对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文化语境的理解只是浮游在事物的表面,也由于我们对西方文化和文学许多背景性(尤其是博大精深的纵深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体系的缺乏和不完善,因此,我们在与其沟通的过程中就缺少了一种有效的领悟和理解机制,加上翻译中的许许多多话语的误植,所以在阅读《权力中的知识分子》一书时,就很可能造成了许多误读之处。”我相信,如此判断不仅对于保罗·博维此本书有效,就是对任何一本翻译过来的书我们都应该怀抱如此清醒的态度。再引申地谈一下,对于翻译,我们常提到弗罗斯特说过的一句话,诗歌就是翻译中失去的东西。由此,我还是忍不住联想起最近接连不断的学术闹剧,上面那句话,或许真的就可以改为:所谓学术,大概就是翻译中剩下的那点东西。刻薄之余,无奈无奈。

有一次和杂志社老编辑张晴老师谈起《名作欣赏》的刊名翻译问题,她科班外语出身,认为目前的“Masterpieces Review”是较为贴切的一个译法,于是一直沿用至今。对此,限于学识局限,我无法做出评判,但却一直怀有深深的疑虑。无论“名作”,还是“较为贴切”与之对应的“Masterpieces”,一律都在强调“大师”、“杰出”乃至“名气”,但对于“作”与“pieces”对应与否及具体内涵所指却甚少指意;“名作”就是大师名家的作品吗?恐怕未必,画家有坏作弃作,文学家有创作低谷,学者存在褊狭和失误,这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把“名”作为一个评判的标准,明显是过于绝对化的。所以,我想如果更准确一点的翻译,是应该将着力点放在“作”上面,什么样的“作”才是我们以及翻译需要回答的问题,弄清楚了这个问题,或许对杂志的发展以及编辑工作才更有明显有效的指导意义。

“国际化”之后,我们便被要求接轨,如何合理地处理译名的问题,确是一个困扰我们的大问题。写下这些,看手边新一期的《人民文学》,红色底版下是分散对齐的英文译名:PEOPLE’S LITERATURE。我于是又有一点无端的惆怅了。

poet_xxq@vip.163.com

猜你喜欢

名作舒尔茨肉桂
罗定榃滨镇举行肉桂文化节
A Lost Ball
I ’m a Dog Lover
Tricks or Treats
My New Teacher
《名作欣赏》创刊四十周年贺词选登
洪耀作品
不同肉桂品种光合能力差异分析
名作欣赏
正二十面体Au13和Pt13团簇上肉桂醛的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