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政协全会简报工作创新的点点滴滴
2011-10-28江宗盟
江宗盟
感受政协全会简报工作创新的点点滴滴
江宗盟
进入政协机关这个大家庭一晃十多年过去了,从小型的座谈讨论,到大型的调研视察;从简单的端茶倒水迎来送往,到执笔撰写调研报告和理论研究文章,置身其中的我慢慢地体会着政协委员们履行职责时的辛勤付出,感受着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自身也在不断地充实着、进步着。政协全体会议作为政协履职的最高形式,更是政协委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倍加关注的焦点,我每年都参与其中。年复一年,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新的收获。几年来,当过小组秘书,做过《快报》工作,也曾在港澳组服务过,但历时最长的还是简报组的工作。
发挥《简报》作用充分反映委员真知灼见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简报即内容比较简单的报道。政协全会期间的《简报》,主要是反映会议交流、进展情况。它具有简、精、快、新、实、活和连续性等特点。内容虽然简单,但其作用却不可忽视。
每年的政协全会期间,除了开幕式上集中听取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报告、列席人大开幕式、大会发言等形式的集中活动外,近一半的时间是小组讨论会。会上,委员们会就市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提案工作报告、市政府工作报告等进行讨论,就北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收集反映全会期间小组讨论会上委员们的真知灼见,及时精准地反映委员们的参政议政成果,就是简报工作的主要任务。
通过《简报》,决策层领导可以全面掌握全会的动态,把握大局;政协委员可以广泛了解各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而进行互动交流;党政部门可以快速准确地获悉政协委员们的意见建议,作为改进工作时的参考;新闻媒体则可以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进而开展深入的采访报道,全面地宣传政协工作和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政协干部“要增强政务性服务能力”。委员中虽然是智力密集、人材荟萃,联系着本界别,代表着一方民意,但必竟他们都是各自行业的精英,有着本职工作,很难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政协工作中来。那么,一年一次的政协全会就是委员履职的最大舞台,也是反映民意、建言献策的最佳渠道。简报工作所要承担的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将委员们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语通过《简报》这样一种快捷便利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也是简报组工作人员为委员提供政务性服务的一个具体体现。
接受实践的检验提高政务性服务能力
政协全会虽然时间不长,但这短短的四五天时间,却正是检验我们工作人员能力的一个“考场”。
做好简报工作,要把握好两个环节:即搜集简报素材和编发简报。
搜集简报素材是各小组秘书的主要工作之一,也是简报组人员基本能力的体现。做好这项工作要做到五勤,即:腿勤、笔勤、口勤、耳勤、脑勤。编发人员要坚持下小组听会,掌握第一手素材;小组秘书要坚持有言必录去粗取精;对待没有听清楚的意思、关键的数字和生避的名词不能轻易忽略,要问清写明;对待发言时主发言人的讲话和其他委员的插话提问等要分清;通过平时的学习积累,提高自身的政治敏感性,学会抓住委员发言时的“话外音”。
在编辑简报时则要做到三个善于:善于归纳,简报编辑需有清醒和敏锐的头脑,要在纷繁复杂的发言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语言,最积极、最有价值的建议体现主流的声音;善于沟通,编辑要时刻与委员和小组秘书保持沟通,随时掌握会议的进展情况,反映最真实准确的声音;善于协调,简报工作涉及环节较多,校对组、秘书组、文件发放组、计算机组等,分清轻重缓急,确保渠道的通畅,才能发挥简报工作的最大效能。
就像政协老前辈们所说的,做好全会期间的简报工作,不仅仅是要用力,更重要的是要“用心”!
紧跟形势发展简报工作在不断地调整改进
“文革”后,政协工作全面恢复,全会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完善。最初全会期间的简报工作,为了照顾到“面”,按小组为单位、以半天的讨论会为单元编发,一次全会简报多达近百期,量虽然大,但简报不“简”,淹没了其应有的功能。每次散会时,厚重的文件也成了委员们的负担。从十届政协初开始,简报工作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去粗取精,化繁为简,合并“同类项”、删去“穿靴戴帽”,按讨论的不同专题归类整理,每次全会简报30期左右,以“干货”示人,得到了各方的好评。
简报采写、编辑过程的改革也颇具时代特色。以往简报采写工作主要是“笔录”和“撰写”,而简报的编辑工作则是“剪刀+浆糊”,后期的校对工作也主要是拿着手写的原稿和打印出的稿一字一句的校对。十届三次会议前(2005年初),考虑到电脑的普及和年轻干部使用电脑的熟练程度,简报组大胆地提出“换笔工程”,要求小组秘书提交给简报编辑的初稿必须有电子版,大大减化了简报编辑程序,减轻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另外,简报编写内容和版式的改进也在按照高效、务实的原则进行。鉴于新闻媒体对“两会”的关注,简报中原先大篇幅反映开幕式、闭幕式等与新闻媒体重复的内容取消了,增加了委员们在小组讨论会上发言的实质性内容;取消了原先每位发言人后注明的各项职务(有的多达数十字),只保留了简单的委员号和组别,把更多的版面留给了委员的言论;版式由B5纸印刷改为A4纸,不但看上去美观大气,还增加了容量……这些点点滴滴的改进也许并不为人所注意,但每一项都经过了简报工作者的反复权衡和思考。
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从新的起点迈步
虽然全会的简报工作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但仍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去探索并加以完善。
首先,全会期间的工作机制应与日常工作机制相结合。目前,全会上的组织组、文件起草组、会务组、计算机网络组、新闻报道组和总务组等基本与日常工作机制相吻合,但信息简报组(简报部分)、大会发言组、总值班室等等,却都是“临时性机构”。一方面,这些“临时机构”人员流动变化较大,不容易集中精力进行较深入地研究探索和经验积累;另一方面,全会过后,临时搭建的职能组解散,组员们都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影响了一些后续工作的完成。如简报组会后需编发《委员对北京市政协工作的意见建议》、《政协委员对北京市工作的意见建议》等材料,都成了“业余闹革命”。如果在人员安排上考虑到全会职能组与日常工作机构尽可能地相对应,人员也相对固定,则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其次,近年来《简报》的内容、形式等虽然进行了数次调整,但仍然有较大的创新和改进空间。比如可以减少表态性的发言篇幅,更加突出地体现政协“诤友”的特点,更多篇幅地刊登委员的意见建议,更明确地反映党派、界别的声音。此外,简报的标题应更加醒目、鲜明,简报的编排应更加疏朗大方,简报的外送印刷周期应进一步缩短等等。
第三,还应建立一套对全会工作人员的培训、评价体系。全会期间,半数以上的工作人员是从民主党派机关和区县政协机关等部门借调来“帮忙”的,本机关工作人员参与全会工作也有很多是打破了原有的部门划分,重新组合而成。因此,一方面要拿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对参会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对工作人员在全会中所做出的成绩、所发挥的作用等,应有一套相对规范的评价体系,使工作人员在全会期间做出的成绩在全年工作中占据一定比重,也使他们在全会中得到真正锻炼。
简报工作在政协全会进程中只是庞大链条中的一环,也是政协全会的一个小小窗口。通过这个窗口,不仅能展现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精神风貌,而且还能及时准确反映委员们的真知灼见,助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城建环保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 郭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