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下的《论语》英译本传播及思考

2011-10-26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雅各辜鸿铭英译本

李 坤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网络时代下的《论语》英译本传播及思考

李 坤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论语》英译由来已久,译本数量惊人。与传统纸质译本传播方式不同的是,网络时代的《论语》英译本传播更具多样性与开放性、研究性与普及性、可读性与包容性特点。《论语》英译本的网络传播,有助于世界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了解。

《论语》;网络传播;儒家思想

一、引言

作为中国人精神构架的儒学源头经典,《论语》自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93年在其拉丁文《中国四书》译本中引介到西方后,欧洲对东方文化的猎奇逐渐兴起。英语国家或地区也开始了广泛的翻译引介。英国浸礼会传教士马殊曼1809年出版了《论语》英译节译本,1828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柯大卫首次对《论语》完整英译并于出版。1861年英国著名传教士理雅各出版了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的英译《中国经典》。从19世纪末到现在,更有诸多中外翻译大家孜孜不倦地投入译介活动,产生了如亚瑟·韦利译本,辜鸿铭译本等。目前《论语》英译本总共多达50个。(杨平,2009)世界惊讶于中国和平崛起的同时,也关注这个国家的人们精神文化源头。在纸质和电讯时代,一般读者获得信息速度相对较慢,传播方式较为费力,而在网络传媒发达的今天,读者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更容易获得资讯和信息。《论语》英译本如今正凭借网络广为传播,为世界所了解、认识、和认同。

二、《论语》英译本的网络传播及特征

网络传媒的兴起进一步打破了西方文明“中心论”和文化优越感,显示了世界多元文化文明的相互交融与互补,儒学源头经典著作《论语》英译本的网络传播有力地佐证了这一点。笔者使用Google搜索引擎,输入国际上对《论语》的书名通用英译“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就得到24.5万条搜索结果,而且相差一天的搜索结果就增加了1000条(笔者搜索时间为2010年11月13日~14日),可见《论语》译本以英语为语言载体,通过互联网在全球的传播相当迅速。归纳起来,网络中《论语》英译本的传播有如下特征:

1. 多样性与开放性

目前,《论语》英译本在网络的传播的多样性,从完整度方面,主要有引语(quote or saying)、节选(excerpt)、全译(full text)三种形式;从传播空间方面,主要有引介网站(如著名的维基英文在线词典),中外研究机构(如华盛顿州立大学网站),学习资源网站(如豆丁网docin,道客巴巴doc88),个人博客(Blog),BT下载(如emule)形式。根据互联网维基词典(Wikipedia),英译本中比较有名的是理雅各译本、阿瑟.威利译本、查尔斯.缪勒和苏慧廉译本。

从开放性角度,除开纸质完整译本外,包括上述译本在内的诸多英译本在网络空间都能找到。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美国文化编辑爱好者 Rodney Ohebsion在冠其姓名的网站(www.rodneyohebsion.com)中,归纳整理了《论语》32个英译本的信息,并提供了马殊曼节译本、柯大卫译本、理雅各译本、詹宁斯译本、贾尔斯节译本、哈佛经典编译本、苏慧廉译本、庞德译本、查尔斯·缪勒译本9个英译本有效下载和浏览网址链接,这些英译本尤其是早期19世纪的英译本的原版影印上传,为研究《论语》早期英译本和《论语》英译本对比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原始材料和极大的便利。除此之外,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使用贴近西方人价值观和完全符合西方英语规范的英语,在当时西方世界产生了一定积极意义,该译本在互联网亦大为共享。而国内网站对《论语》英译本的对外主要推介网站是著名孔学及儒家思想权威张威麟先生(William Cheung)创办的“孔学出版社多种语文”网站(www.confucius.org)和“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的“百家诸子”网站(www.ctext.org)。前者包含了英语在内的21种外语《论语》译本,后者以理雅各译本为基础,包含了详细的中文白话译注和字词句英文译注。

2. 研究性与普及性

借助互联网络平台,英译《论语》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传播。为直观起见,笔者就《论语》中几个脍炙人口句子对上述网络维基所提到的各译本对应处英译进行比较,利用英文引擎搜索能力相对不错的Google进行了网络引擎搜索,结果如下(搜索时间为2011年4月18日):

表一 对象引文及出处

表二 搜索条目或关联条目

表二可以看出,理雅各和苏慧廉作为早期向西方世界英译和引介《论语》的传教士,其英译虽然多采用严谨求实的逐字逐句注解性翻译,但网络搜索结果惊人的数字可以看出,其译文质量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可取和研究之处。对上述二位早期英译大家译文的搜索结果表明,上述引文的英译,在网络搜索条目中反应出网络读者对其译文的研究尤其是对比研究表现相当的热情。而作为上个世纪著名的英国汉学家,阿瑟.威利的《论语》英译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又有了相当的提高,其《论语》英译中的经典句子往往成为学习和欣赏的典范,英译风格更加端庄正式。在2008年残奥会闭幕式上,残奥会主席克雷文在闭幕词里所引用的“That friends should come to one from afar, is that not after all delightful?”就来自阿瑟·威利的英译。如果说理雅各、苏慧廉、阿瑟·威利的《论语》英译强调研究性,那么长期旅居日本现为日本东京大学教授的查尔斯·缪勒的《论语》英译更强调译文的普及性和传播性。查尔斯·缪勒教授网络版的《论语》译文从1990年的完成到2010年的更新(目前已更新到2011年1月17日),可以说其在网络中的传播是相当惊人的(见表二)。和上述研究型英译相比,查尔斯·缪勒教授网络版《论语》英译少了诸多冗繁的考证和注解,整个译文的注释目前只有28条,充分体现了网络普及性特点。

3. 可读性与包容性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和中华文化的精髓,是西方了解东方文化和思想的一部源头文化著作,其英译受到诸多学者和译者的关注。关于诸多译本译文的争议亦随之产生,而对译文研究的理论角度更是纷繁驳杂。直译与意译,同化与归化,前瞻式与后顾式,释意派,目的论,“信”、“达”、“雅”等等。对译文的批判发展,更是角度不一,阐释不同。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辜鸿铭对理雅各的英译本的评介。辜鸿铭在其《论语》英译的前言中认为理雅各的译本“产生了稀奇古怪的感觉”,因此他认为更好的英译应该是“按照一个受过教育的英国人表达同样思想的方式,来翻译孔子他弟子的谈话”、“尽可能消除英国读者的陌生和古怪感”。(辜鸿铭,1898)从主观目的看,辜鸿铭是想通过《论语》英译传播中华智慧和道德,从而改变当时中国文化在国际上弱势话语权状况。姑且不论辜鸿铭《论语》英译本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当时欧美人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以及其本人英译本译文在后来翻译界引起的争议,但其简洁明了的翻译风格对于当时欧美文化圈认识中华儒家道德与智慧起了一个很好的推广作用,其译文本身对一般读者来说,具有相当的可读性,这就不难解释其在网络空间的传播与共享。

网络空间多种英译本包括网络版《论语》英译的存在,证明了读者尤其是一般读者对其存在多样性的“仁”者包容胸怀。无论语法与句式,不同译本都各有千秋。以《论语.卫灵公第十五》中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例,笔者对上述译者译文对比如下:

理译: If a man take no thought about what is distant, he will find sorrow near at hand.

阿译: He who will not worry about what is far off will soon find something worse than worry close at hand.

查译: If a man is not far-sighted, then suffering will be close to him.

苏译: Miles away will find grief under his table and mat,if a man take no thought about what is distant.

辜译: If a man takes no thought for the tomorrow, he will be sorry before the day is out.

可以看出,作为研究型译文,理雅各、阿瑟·威利、苏慧廉的译文相对详实,而查尔斯·缪勒和辜鸿铭译文则简要得多。在苏慧廉的译文中,值得一提的是,他本人只译了前半句,后半句先后罗列了理雅各的译文和辜鸿铭的译文。可见其对前人译文的传承借鉴和包容。而考虑到网络传播普及特点,查尔斯.缪勒的译文则省去了繁文缛节和文化负载之类考虑,但这并不影响其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实际上,一般西方读者对《论语》的关心,主要是从思想和道德角度关注东方智慧中真理性东西,而非形式。正如最先节译《论语》的马歇曼在英译前言中提到,他的译文是把读者引向“真知”,而非“异想天开”。(Marshman,1809)因此,如今以网络形式存在的、数量惊人的《论语》英译本及英译译文,都体现了人们对《论语》可读性的关注以及对英译译文多样性的包容。

三、结语

《论语》英译本在网络的广泛传播体现了中国国力强盛背景下中国儒家思想日益引起包括西方在内的全世界的关注。其译文多样性与开放性、研究性与普及性、可读性与包容性的网络存在形式特点也说明了《论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的精深博大。考虑到纸质版权方面,还有诸多《论语》英译本尤其是现代英译本在网络空间传播并不广泛,这也造成了读者及研究者在译文比较借鉴研究过程中的快捷障碍。但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更多《论语》英译本将有更大的传播空间,这也有利于世界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儒家思想予以更多的关注。

[1] Ku Hung-Ming. The Discourses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 Shanghai: Kelly and Walsh, Limited, and at Hong Kong-Yokohama-Singapore, 1898: viii, 136.

[2] Legge, James. The Chinese Classics: Confucian Analects; the Great Learning;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2nd Ed., Revised), Vol. I. Oxford: Printed at the Clarendon Press by Horace Hart, Printer to the University, 1893: 137, 149, 150, 298.

[3] Marshman, J. The Works of Confucius; Containing Original Text, with a Translation, Vol. I. Serampore: Printed at the Mission Press, 1809: xxxvi.

[4] Muller, A. Charle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EB/OL]. [2010]. http:// http://www.acmuller.net/con-dao/analects.html#div-2

[5] Soothill, William Edward,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Yokohama: Fukuin Printing Company, Ltd., 1910: 117, 161, 165, 736.

[6] Waley, Arthur. The Analects. tran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8: 3, 17, 19, 205.

[8] 杨平.《论语》英译的概述与评析[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5.

H059

A

1008-7427(2011)06-0090-02

2011-04-21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雅各辜鸿铭英译本
传统文化卫道士辜鸿铭
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王韬辅助理雅各翻译中国典籍过程考
瑞典文《红楼梦》译介源流考*——兼驳霍闵英译本转译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黄雅各 不会音乐的健身教练不是一个好演员
辜鸿铭戏弄袁世凯
清末辽阳李雅各教案始末
论马修·阿诺德对辜鸿铭文化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