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活动理论的SNS网络学习社区模型建构研究
2011-10-23李肖锋张龙革
李肖锋, 张龙革, 王 倩
(1.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吉林 长春 130012;2.开封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中国互联网的教父王志东曾这样分析过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出现之前,每个人的圈子是固定的;Web1.0时代,是要将每个人的圈子打破,形成大互联网;Web2.0时代,是要按照各种关系重新组合每个人的互联网圈子。”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社区性网络服务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潜入人们的生活,成为现代人社交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让人们从真实世界转向虚拟世界,然而网络的新一轮革命,SNS又让人们实现了从虚拟网络向真人网络的转变。
一、SNS(社会网络服务)概述
(一)SNS介绍
SNS最早于2003年3月在美国出现,经过极短的时间便风靡全球。当前的SNS网站融合了Web2.0中Blog、Podcast、Wiki等一系列特点和优势,成为集文本、音视频为一体的综合型媒体,同时SNS网站还原了人际传播中的多向互动和反馈的特征。
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直译为社会网络服务,从内涵上讲就是社会型网络社区,是指个人的社交网络在网络上的再现。它的理论依据是“六度分隔理论”和“150法则”。“六度分隔理论”指出在人际脉络中,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六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也就是说你想认识一个人,通过朋友的朋友找认识他的人,中间不会超过六个人。“150法则”指的是将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是管理人群的一个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
目前社交网络服务的焦点是为有相同兴趣和活动的人们或想要调查他人兴趣和活动的人建立的在线社区。SNS的社会关系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将网下真正的人际关系转移到网上,这些关系是由血缘和经历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关系,为了方便相互间沟通,具有较强的粘合度;另一种关系则是由互联网衍生出来的,互联网将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网民聚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网络社会关系。认清这两类关系对建立学习型社区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
(二)SNS的典型元素
SNS属于Web2.0的范畴,作为Web2.0理念和技术下的新媒体,SNS具有新媒介的属性,即“互动性、主动性、个人化和移动性”[1]。SNS还有自己独特的特性,即以真实网络认同为基础,注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从传播学角度可以看出,SNS的传播主体是个体间的人际传播,与同为Web2.0模式的博客相比,SNS利用后发优势,集成了博客等媒介的功能,更简易的实现主体的多种需求。SNS具备一些典型元素,其定义如表1所示[2]。
表1 SNS具备的典型元素
目前实名制SNS网络社区的兴起与发展,旨在建立人际终身交互平台,使得“虚拟社会关系”、“虚拟人际关系”、“虚拟交往”、“网络交往”等这些名词带有真实感,其实现是把SNS元素融入到虚拟社区中,打破了传统社区的非真实人际关系,并且这种虚拟人际关系源自于现实,但又可以利用网络便捷、高效、强大的数据库进行拓展,以便现实人际关系网进一步深入和扩展。
二、网络学习概述
(一)网络学习社区
网络学习社区不仅是提供简单的信息共享,更重要的是通过在线讨论培养学习者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完成知识的重构和创新[3]。Carabajal、Lapointe和Gunawardena(2003)描述了网络学习社区模型中的三个维度:即技术维度、学习任务维度和社会交往维度[4]。Tu和Corry(2001)认为,网络学习社区主要由教学、技术和社会交往三个主要维度组成,建立理想的网络学习社区,这三个维度应该得到均衡发展,对某方面过于倚重可能会导致不同的学习经验,如形成教师主导的、技术主导的或者社会交往主导的不同类型学习社区。
网络学习社区在于探索和发展在信息社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构建一种充分体现个性化特点的学生网络学习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这种学习模式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教育民主和平等,符合现代社会终身学习的需要,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向深层次发展的产物,也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必备条件。
(二)网络学习社区的构成要素
网络学习社区的构成要素分为基础要素、核心要素和形成要素,其中基础要素是构成网络学习社区的前提,核心要素是网络学习社区形成的关键,形成要素是网络学习社区形成的标志[5]。
虚拟学习社区的基础要素有:(1)虚拟学习社区支撑平台;(2)参与者;(3)社区的管理制度;(4)社区的学习资源。虚拟学习社区的核心要素是社会互动,包括交流、共享、协作等行为方式。
虚拟学习社区的形成要素有:(1)社区的社会关系网络;(2)社区的文化;(3)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网络学习行为概述
学习行为通常是指学习者在某种动机指引下为获得某种学习结果而进行的活动总和;结合活动理论对人类行为的定义,可以认为,学习行为即学习者在某种动机的指引下,为获得某种学习结果而与周围环境进行的双向交互活动的总和。因此,网络学习行为是指学习者在由现代信息技术所创设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中开展的远程自主学习活动的总和[6]。网络学习行为系统由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等要素组成。与传统学习行为相比,网络学习行为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即行为环境的开放性与虚拟化、行为控制的自主性与个性化、行为技能的科技性与专门化等(李国敏等,2001)。一般来说,网络学习行为主要有浏览网页、信息检索、在线测试、主题讨论等,然而每一种行为都由一组属性组成。网络学习行为的研究对网络学习资源的组织、网络学习模式的构建、网络学习行为的评估以及网络平台的开发都有深远的影响。
三、网络学习社区研究综述
(一)理论研究
国内对网络学习社区研究比较系统的人物有祝智庭、胡凡刚和王陆三位教授,祝智庭教授(2000)提出了一个构建虚拟学习社区(VLC)的模型,模型从7个方面描述VLC的重要功能:通信、教学、管理、资源、课外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教学、资源、学校管理是最基本的功能,而其它方面是扩展功能,这6个方面由通信紧密联系在一起[7]。王陆教授(2004)提出虚拟学习社区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技术和多媒体信息展示技术的新型远程教育网络教学支撑平台[8]。胡凡刚(2005)认为教育虚拟社区是基于跨时空的、开放的、自由的网络虚拟环境,社区成员(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下同)之间进行专题研修、交互协作、资源共享,从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形成的具有共同社区文化心理的、生态式的社会关系共同体。总结出教育虚拟社区的六大特性(教育性、自主性、开放性、平等性、生态性、生成性),并对教育虚拟社区的构建做了尝试性的贡献[9]。清华大学的张建伟博士探讨了“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以及形成的影响因素等。北京师范大学的陈丽博士就远程教育过程的交互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的甘永成博士就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等问题做了研究。
国外,Russell(1999)将网上学习社区定义为“一个采用某些技术手段来协调其成员和集体在学习方面需要的组织”[10],Kowch和Schwier(1997)明确定义虚拟学习社区是由自然意愿及共同的理念和理想而结合在一起的群体[11]。对于网络学习社区的组成要素,尽管有许多不尽相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学者注意到了三个层面:技术、学习和社会互动。例如,Tu和Corry(2001)认为,网络学习社区主要由教学、技术和社会交往三个主要维度组成,建立理想的网络学习社区,这三个维度应该得到均衡发展,对某方面过于倚重可能会导致不同的学习经验,如形成教师主导的、技术主导的或者社会交往主导的不同类型学习社区[12]。Carabajal、Lapointe和Gunawardena(2003)描述了他们构建的虚拟学习社区的三个维度:技术维度、学习任务维度和社会互动维度[13]。
(二)实践研究
国内研究网络学习社区比较成熟的有首都师范大学网络学习社区智能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西南大学远程教育网络学习社区、北京师范大学WebCL网络教学平台、台湾亚卓市网络虚拟教育城、国立海洋大学建立的虚拟英语学习社区、苏州教育博客、浙江海盐教育博客、山东临淄教育博客和天河部落教育博客,另外教育科研网上的“中国教育人博客”,也是针对教师进行交流教学教法、学科建设等教学心得的非正式网络学习社区。
国外在虚拟学习社区研究中,做得比较多的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有关网络学习社区的项目有CSILE、CoVis、LabNet、Wired for Learning、OWLink、Thought、Web-SMILE、Belvedere、CCL、CALE、CNB、TelNet、KIE、SchoolNet、TeacherNet、NCCCS、Highland VLC等,这些项目大都是通过网络连接不同区域的教师、学生和专家,针对某些主题进行讨论,提供某些课程进行学习,进而建立起一个网络学习社区,基本上都是由特定的机构组织实施的[14]。
综上所述,网络学习社区在于探索和发展在信息社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构建一种充分体现个性化特点的学生网络学习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这种学习模式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教育民主和平等,符合现代社会终身学习的需要,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向深层次发展的产物,也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必备条件。
四、SNS网络学习社区模型建立
(一)模型建立的核心理论: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是一个研究不同形式人类活动的哲学和跨学科理论框架。它是一个社会文化分析的模式(实际上所有人类活动都处于由人和物组成的社会大系统之中);一个社会历史分析的模式(实际上所有人类活动都在与时俱进且分布在个人及人们的文化之中);中介行动的理论,关注行动者和其文化工具,文化工具是活的中介[15]。它的基本思想是:人类行为活动是人与形成社会和物理环境的事物以及社会和物理环境所造就的事物之间的双向交互的过程[16]。当代“活动理论”发展的代表人物恩格斯托姆(Y Engeström)区分了三代活动理论并归纳了第三代“活动理论”的特征,并根据活动理论的一系列原则发展出了一个基于活动理论的分析框架。
在该框架中,Y Engeström认为每个活动系统都是由主体、客体、工具、社区、规则与分工等6个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又组成了四个子系统,分别是生产子系统、消耗子系统、交换子系统与分配子系统,如图1所示。其中生产子系统最重要,整个活动系统的目标就是通过生产子系统实现的。其他的子系统服务于生产子系统,是生产子系统在实现整个活动系统目的时的支持部分。
图1 活动系统(改编自Engeström,1987年)
有学者提出:活动理论为教学设计分析学习过程和结果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关注的不是知识状态,而是人们参与的活动,他们在活动中使用的工具的本质,活动中合作者的社会关系和情境化的关系,活动的目的和意图以及活动的客体或结果[15]。网络学习社区建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交流活动中获取知识,构建知识,真正体现网络学习活动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活动设计,注重交流、协作等特点,在实践中达到学习的目的。综上所述,结合SNS网络社区的核心特点,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SNS网络学习就是基于网络进行的有效沟通的活动学习,网络学习社区就是由共同的理念或兴趣组织在一起的学习者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深度活动系统。
(二)理论模型的建立
虽然活动理论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但是仅凭这些抽象的要素以及原则是不能指导人们实践的。活动理论的关键概念是“活动”与“沟通”[15],活动与沟通是人们的生存方式的一种,而且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按照活动理论来说网络学习社区是一个活动系统,学习就本质而言就是社会对话过程,并且网络学习社区的建构就是要给学习社区提供一个丰富的真实的学习活动环境支持。根据活动理论模型、关键概念、网络学习和网络学习行为的基本特点,对网络学习社区进行理论模型建构,如图2所示。
图2 SNS网络学习社区理论模型
平台、资源:是学习者处理学习任务、问题的基本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学习者可以使用任何工具和资源进行学习,并通过语言、符号等表达出来,并形成以社区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和思维方式。
学习者: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可以是个体或者小组,活动系统中所有活动的发起者和实践者。
问题、任务:所有活动都是以问题和任务为导向的,并在平台和资源的支持下,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是以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通过改组或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来学习的。
社区文化和社区规则:不同学习者在学习社区的沟通和交流中,所形成的一些显性和隐形的规则,并形成学习社区文化。
学习共同体:是由若干个个体或小组组成,他们通过一些问题和任务并自我建构以区别于其他共同体,而不同的共同体具有不同的文化和规则。
任务和小组活动:学习社区中存在着不同的意见领袖和中心人物,作为信息的发源地和中心人物,他们能够引导不同的学习者参与到共同体内的横向任务分配以及纵向的权利、地位分配,即是共同体内的不同的任务和小组活动。
自主学习子系统:SNS网络学习社区理论模型(以下简称“模型”)的重点就是图2中上面的三角形,问题和任务的解决是由模型中个人知识生长的意图引导的,在整个模型中自主学习子系统是最重要的,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系统的任务和问题被解决了,转化成为学习者自身内在的知识,就是说此模型的意图达到了。此子系统中包括学习者和任务、问题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并以学习平台和资源作为中介,其目标就是转化为个体知识。
合作学习子系统:此子系统描述了学习者和社区中的共同体如何合作去解决问题和任务的。此子系统包含三对固有矛盾:学习者与共同体、合作者与问题、任务以及共同体与问题、任务。虽然说模型的目标是对一个任务和问题的解决,在此子系统中也有自主学习子系统和共同体共同的合作沟通,并使用了模型中的资源。在子系统中,学习者必须参与到共同体中进行活动,该共同体既支持自主学习又支持合作学习。
协作学习子系统:通过确定共同体中的任务,把学习任务和共同体联系在一起,按照一定的学习规则,分小组进行任务活动。
交流子系统:此子系统要求约束社区活动的规则、文化和学习者进行互动的共同体,在子系统中,这些文化、规则是由共同体成员协商的,是在为模型中学习者调节社区活动的规则。
(三)模型的实现方式
根据理论模型和SNS基本元素,把网络学习社区实现模型分了6个模块,即社区资源库、社区新闻、社区交友、社区论坛、个人主页、社区小组,这些模块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信息搜索、情景创设、交流共享等,如图3所示。
图3 SNS网络学习社区实现模型
社区资源库:包括资源库和Wiki中心,属于人类知识资源系统,其中Wiki系统可以在线进行浏览、创建、编辑,还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而Wiki的写作者也构成了一个社群,它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交流,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人们在某一社群内共享某一领域的知识。资源库提供上传下载以及收藏等功能,方便学员在社区内进行资源的浏览与共享。
社区新闻:包括社区中的大小事件,比如热门话题、小组热点、学习者学习状态。
社区交友:寻找志同道合者的必要途径。目前的SNS网站都提供类似QQ一样的聊天软件,并提供智能检索服务。
社区论坛:畅所欲言,交流知识,互帮互学。
社区小组:学习者之间建立学习共同体,在遇到问题时,学习者之间可以进行学术探讨与学术交流,对同一问题进行反复讨论,直到达到统一的见解。
个人主页:包含个人状态(类似微博)、收藏夹(个人图书馆)、留言板、相册、投票等。
(四)模型的优势
1.有效解决系统中存在的三对固有矛盾
在模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子系统,对问题或者任务进行加工后,获得了个人知识的生长。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与社区中的他者以某种方式结合成一个共同体或小组,并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规则。同时社区内有一定的组织结构与小组、任务分工关系,这些学习文化、学习组织与分工对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学习子系统和协作学习子系统起到了支持作用。学习者不管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或者策略,在社区中表现为个体的外部实践和内部的心理活动,并通过同化、顺应、平衡,进行积极的知识构建,最终都会形成个体知识的生长。这一理论模型其实就是为了有效的解决系统中存在的三对固有矛盾。
2.其目的是为了高阶认知水平的学习和深度学习,提高学习质量
个人学习状态或者心得体会等都是个人内部机制和认知过程的外在体现。这些外现是学习者通过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建构知识过程的表现形式。只有通过学习活动的内部过程,才能达到有意义学习,即在社区中探索性学习、投入性学习、体验型学习等,这些学习合起来就是有意义学习,是一种知识建构的学习,是学习者发展高阶思维的有效途径,是一种高阶认知水平的学习。学习者通过有意义学习,进行自主知识建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包括解释、反思、协作等活动进行意义建构,从而实现并发展高阶思维能力[18]。在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过程中,有效的学习环境支持、资源支持、任务支持、活动支持、工具支持等等都能使学习者进入深度学习状态,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质量。
3.把行动—反思性活动融入到社区活动中去
建立学习社区是为了共同学习和交流某一领域的知识,它一般拥有一个现实物理空间或是网络虚拟空间中的共同场所,学习者们可以在此进行讨论、陈述、参与活动和合作完成某项任务,通过这些集体活动来确定他们共同遇到的问题,讨论并完成解决方案[19]。然而完成的活动,是通过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目的、达到目的的条件以及相关的活动、动作、操作组成的完整的体系。在整个社区学习活动中,学习者通过交友、知识共享(个人知识库或者个人收藏夹)、学习者之间的交流(留言板、BBS、即时通信软件、投票)等外部刺激,开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整个社区中感到自由,从而产生投入学习的真正状态。比如在个人主页上学习者可以写今天的学习任务,或者心情,或者对现实的抱怨,或者设置一些学术或生活方面的投票题等等,当其他的学习者(好友)看到这些状态的时候,就会主动地去留言、打招呼、去问候、去投票或者去点击头像进入对方主页查看详情等等,这种心理上的安慰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是很难办到的,又可以得到其他同学在学术或者生活方面的认可。学习者还可以去知识库找资料或者去论坛寻求其他学习者的帮助。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是需要意志的、自觉的、建构的实践,该实践包括互动的意图—行动—反思活动(如图4)[15]。
图4 作为意图—行动—反思的学习
行动是与感知和反思整合在一起的,活动理论认为自觉地学习和活动是完全相互作用的和彼此依赖的,在整个社区的学习活动中,学习者通过各种渠道向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思想,以及透露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学习环境使得学习者获得了环境给予的互动性感知以及作用于环境的行动。这些感知和有意识的行动的反思对学习者意义建构是必需的。
五、结束语
目前对网络学习社区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虽然技术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但技术作为工具,是为先进的理念和思想应用于现实而服务的。紧跟web2.0技术的发展,从SNS的视角,通过活动理论指出网络学习社区是以个性化学习为中心,让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完成知识的深度学习,这无疑拓展了教育的手段,改变了教育的形式,既是一种应用上的创新,同时也对于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普及做了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