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教育思考
2011-10-21巫海波
摘要:高校的传统育人环境面临着网络带来的巨大挑战。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的心理与需求出发。认真分析、积极应对。既发挥传统教育优势又要利用网络的长处。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
关键词:网络;高校;思想教育;大学生
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理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政治倾向、个性心理都将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研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教育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网络的发展现状及对大学生的影响
根据2010年7月最新一次CNNIC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41亿人,已经超过了美国全国的人口总数,网民数量居全球第一。在规模庞大的网民中,大学生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而且是其中最活跃的人群。其中20~29岁的占36.5%。大学专科、本科学历的占32.1%。互联网在带给我们海量信息和生活便利的同时,网络中非法、暴力、色情、诈骗、游戏等内容的泛滥以及安全隐患也极大的困拢着我们,尤其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为更好地了解高校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积极探讨大学生使用网络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和方法,我们对某地区10个学院的16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并选择在学校上网,仅有6.6%的同学选择在网吧上网。在网络使用时段分布上,46.9%的学生主要在晚上和凌晨上网,29.5%的学生每周网络使用量超过15小时,24.9%的学生每月上网花费在50元以上。在上网目的中,娱乐消遣的用途,如聊天、玩游戏、看影视剧等占很大比例,仅有28.6%的同学上网是用于学习,15.9%的同学用于情感交流。这从侧面反映了高校一部分学生生活空虚的一面,他们对网络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很少进行户外活动或通过其他方式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被调查者中有40%的学生没有注意过或不关心网吧的安全、环境等同题。另外,在对夜不归宿行为调查中有7l%的原因是通宵上网。由此可见,大学生上网问题仍然是目前严重影响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和安全的问题。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现实生活的一部分。
二、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积极影响
1.网络的及时性、丰富性能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一是网络的诞生和发展改变了高校传统思想教育工作利用“师生面对面”式的教育資源的利用模式。互联网的优越性能使大学生无论身处何地,都可借助网络信息的海量递增从容地选择,吸收多个本地或异地教育者为其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并保持互动。二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变革的速度不断加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范围、幅度都得以拓宽,政治文化和价值观不断变化更新,这促使大学生必须努力学习新鲜的政治知识,积极调整自身的政治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进而不断在更高层次上接受新一轮的思想政治教育。而网络正好能适应这种要求,可以及时地在第一时间将最新、最丰富的教育内容传递给学生。
2.网络的交互性能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功能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首先,教育者可以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及时有效地通过网络传递给学生。其次,大学生也可以更方便地通过浏览网页、电子邮件、QQ等方式与教育者及时方便地沟通、交流。这种顺达通畅的交流方式不仅有助于使被教育者与教育者培养起民主平等的意识,更有助于双方在轻松的氛围中发挥各自的功用。此外,网络作为高科技的科学工具,拥有强大的计算、存储、资源共享、交换功能。这一方面要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拥有网络使用、维护等知识技能,要求其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又为其进行科研、创新,为老师与学生、老师与家庭、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方式。
3.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能使大学生利用“虚拟社会”充分实践社会角色的扮演,掌握角色技术,为其未来踏入社会做好准备。大学生可以在虚拟社会中进行角色换位,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并借助网络信息反馈验证自身的角色行为。在不断反复的角色实践中,逐步把握现实社会中的各类社会角色,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网络的多样性、复杂性、系统性等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协助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发挥自身特长的机会。目前我国各高校在实践中采取的是让一些学生党员、干部、技术骨干参与到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建设中来,鼓励大学生对互联网技术的学习和实践,同时加强网络思想教育和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尤其在管理和操作上,一些配套措施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更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培养了大批的后备军。
三、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
网络本身是中性的,但它的社会应用却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环境中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有美好的一面,也带来不少新问题和负面影响,需要我们去积极应对。
1.多元网络文化和网络的虚拟性环境容易诱发大学生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膨胀和国家意识的淡薄。网络信息的无限性打破了国家、地域之间的界限,各种信息可以在网络上无限制地传播,各国各民族的政治文化,前所未有的多元道德观念,不仅为青年提供了多样化的价值观和生活图景,而且一些恶意的政治信息、不道德的网上行为、文化霸权主义、颓废的精神垃圾也或多或少地出现在网络中,良莠不齐、鱼龙混杂。
2.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容易造成思想的畸形和行为的失范。网络环境固有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逾越现行道德行为规范的可乘之机。网络中还存在大量黄色不健康的信息,严重侵蚀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网络的快捷性、私密性可以使人们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不需中间媒介就能把全球的信息资源轻易打开,一些泥沙俱下的信息很容易造成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上的混乱。调查发现,经常访问或浏览黄色网页、网站的大学生有2.57%,偶尔访问浏览的占42.9%。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入网络这一“无人之地”,进行道德行为的思想文化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3.目前大学生对网络的不当使用导致大学生依赖简单人机关系而忽视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这一点大学生自己也有一定的认识。24.43%认为疏远了人际关系、集体观念淡漠;12.9%认为上网的弊端在于使人心灵封闭。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更加习惯运用虚拟的“人机交往”替代实体的“人际交往”,以屏幕为界面进行利益表达和聚合,缺少社会实践能力的扩展,缺少社会集体生活锻炼。长此以往,很可能恶性循环,造成大学生因缺乏与现实人物的接触和交流,人际交往能力退化,过分依赖网络环境和计算机技术,甚至可能出现依托于“人机关系”的生存状况。目前“网络成瘾症”等病症的出现就已经在提醒人们注意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4.部分“红色网站”的形式内容单一,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多数高校已意识到要积极利用网络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但不注意形式的新颖性、内容的贴近性。调查中发现,经常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站的大学生只有4.96%,偶尔上的占52.1%。而从来不上的占43.68%。网络被称为“争夺眼球的战争”,谁能吸引住上网者的注意力,谁就会在网络上取得影响力的优势,没有点击率的网站是没有生命力的。不能赢得学生关注的网站无法真正起到思想教育的功用。
四、主动占领,积极引导,利用网络为大学生全面成才服务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正确认识网络发展的新特点,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积极探索网络教育的新形式,使网络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生长点”。
1.“疏”“堵”结合,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使用网络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影响巨大,为了防止网络上不健康的东西对大学生的腐蚀,高校不能简单采取“堵”的办法,同时还要注意加强疏导。大学生正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型期,任何填鸭式或说教式的教育都是他们反感并且排斥的。必须从大学生心理需要出发,寻求他们乐于接受的办法。因此。高校除了要自学生普及网络知识,开阔大学生眼界,还要加强网络用户的教育,加强网络伦理和法制教育,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大学生懂得,虚拟的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会一样。需要有一整套道德规范。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免疫力”。在使用网络时学会选择、鉴别、过滤信息,自觉抵制各种信息垃圾的侵扰,不发布有害信息,不侵害他人权益,维护网络秩序和安全,做文明网络用户。
2.更新观念,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是准確分析、把握网络教育的前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角色,树立平等的观念,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网络教育平台,营造轻松、自由、和谐的教育氛围,运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创造有利于吸引学生的网络内容,达到育人效果。二是掌握网络舆情、正确分析趋势,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放网络教育网站,设立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方式的网络栏目,传播健康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状态,不断地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三是搭建培训平台、学习网络技术,建设网络教育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远大的理想信念和丰富的德育理论知识,还要具有网络技术和信息素质,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甄别能力,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熟练筛选、鉴别、使用网络信息。
3.占领网络阵地,整合网络资源。充分发挥高校局域网作用,使其成为大学生学习成才、休闲娱乐、提高素质的有效平台。一是发挥网络主导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立主题鲜明、特点突出的大学生的校园网站,用科学理论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充分发挥网站的主导作用和示范作用。二是加大网络建设力度。在建设总体规划上,要科学统筹,精心设计建设内容。加大投入力度,及时更新设备,不断完善网络基础,扩大网络覆盖面,拓宽网络宽带,提升网速速度;在网络配套建设上,要突出高校特点,定期更新设备,确保网络的安全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少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J].学校建与思想教育,2009(12)
[2]刘凯, 陈瑜.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对策及价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
[3]孙波, 徐建科.对加强大学生网络教育与管理的思考[J].学理论,2009(28)
[4]刘伟.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教育的新特点[J].成功(教育版), 2010(5)
作者简介:
巫海波(1965.8-),男,汉族,本科,工程师,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