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思考
2011-10-21苗久文
苗久文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有机整合是当今教学的新趋向。本文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地理教学的优势、教学中可能产生的误区、需要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相关情况。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理教学;有机整合
伴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它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综合性和学科的交叉性等特点。地理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必须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都决定了现代信息技术必将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然而在地理教学中如何用好现代信息技术,真正发挥其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思考。
一、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地理教学的优势
1.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杨福家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优秀的教学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环境,使“火把”在良好的环境中星火燎原。而CAI在教学中能有效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学生大都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产生学习的兴趣,现代信息技术能将文字、图像等内容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例如:教学《青藏地区》这节课时,开始播放一段青藏高原景观的影视片断,此片断同时配有李娜优美激昂的 “青藏高原”,把大家带到了遥远而神秘的青藏高原。片中青藏高原的各种景观、藏族服饰,无一不刺激着学生的大脑皮层。我在上课过程中又展示了相关的资料,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浓厚兴趣,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
2. 使抽象的知识简单化
地理学科有许多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的重、难点内容。通过多媒体的模拟演示,可以变形象为直观、变枯燥为生动,使抽象思维具有形象的外部支撑点,使学生的思维得以顺利进行。无形事物,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变得有形,便于学生观察求证。
例如:教学地形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影响时,学生觉得很抽象不能理解。我就展示了一幅黄土高原地貌图——坡度大、坡面長、地表破碎。学生就很快明白坡度大,水流速度快;坡面长,水体流量大。因此水的冲刷力强,再加上地表破碎,所以水土流失更加严重。通过使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抽象的思维变得形象具体,学生也就很容易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了。
3. 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
将网络引入地理教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活动空间和时间,学生在主动探索中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对教师的依赖性相对减少,逐渐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例如:教学《中国的自然资源》,可指导学生运用网络查询资料,将我国的自然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种类,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现状及保护措施等整理并制作成展示作品。学生轮流演示、讲解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这种基于Internet的教学资料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4. 建设地理教学资源库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下的地理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其中有很多素材、资料可以直接使用。通过浏览必将开拓自己的视野,带来新的启示。借鉴的同时积极构建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互联网上的资源经筛选可作资源库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靠平时的积累,扫描的图片、录制的影像和声音、撰写的论文、报纸杂志上的文摘和学校教师制作的课件都是资源库的范畴,只要平时稍加留心,资源无处不在。经过多年实践完善就能够形成校本课程资源,这对模式化教学与规范化管理是一种极大的推动力量。
例如:我在教学《长江的开发》一课,其中大量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而且通过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教案,使我在课件的设计上大量运用了长江九江段及九江98抗洪的图片,这些在实际上课中不仅使学生觉得课堂内容离自己更近、更亲切,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讨论更加热烈,做出的回答也更有创意,令人惊讶。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可能产生的误区
1. 过多依赖多媒体,出现新式“满堂灌”
传统“满堂灌”的教法,是绝大部分时间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而这种新式“满堂灌”主要表现为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呈现过量的繁杂的信息,令人目不暇接,学生失去了积极思考的余地,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体现。虽然表面看起来这种教学冠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外衣,但实质上是变相的“填鸭式”、“满堂灌”,是违背现代地理教育理念的。长期以往,学生会失去他们应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么教师和学生就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
2. 走形式主义,课件过于简单或“花哨”
关于地理事物或地理运动规律的演变,我们的教学语言与教材并不令人满意。有的地理教师根据本节课的要求制作课件时,常出现的问题是课件过于简单,如只是将课本的纲要简单地放在课件上面,如同“课本搬家”、“习题搬家”,而没有必要的图片、音频或视频等,造成了学生感知的障碍,从而失去了信息技术特有的意义和优越性。而有的制作过于“花哨”,如在整个课件上加入与课本内容无关的动画或音乐,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课堂教学,影响了教学效果。
3. 忽略教师主导性,成为专职“放映员”
多媒体教学软件无论制作多么完美,只能是地理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已。屏幕上的文字和画面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一种方式,它代替不了教师的讲解及引导。然而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老师把所有的知识点、每个环节甚至教师必要的讲解,都通过图文、声音展示出来,教师在很多时候仅仅充当放映员、解说员的角色,教学缺乏开放性,师生之间缺少互动性。课堂上学生情绪激昂、轻松愉快;课下大脑一片空白,连必要的知识积累都没有获得,这显然是本末倒置。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不能忽略传统教学方法
尽管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强的优势,传统方法很多东西已经落伍,但在有些方面CAI无可替代。如边写板书边讲有利于学生思索,教学容量虽小有利于学生精学深思,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全盘抛弃。所以,对于一堂课究竟如何上法,我们认为应当“因课制宜”。恰当地分析内容,目标与学情,然后再斟酌哪种方法更适合。此外,还可以将两种方法综合考虑,把黑板、粉笔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有机的结合起来。不能没有板书,不能小看在黑板上写的,哪怕只是几个字。没有它,实际上就等于忽略了学生的学。
2. 要充分发挥其教学效果
教育技术改革与实践成功与否的标志,最终还应体现在教学效果上,如果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了先进教学手段,但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收到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好的教学效果的话,那么,再好的教学环境也将失去其实际意义。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通过人机交互作用,使学生感觉到他自己在控制学习,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兴趣,并使整个教学过程除完成课程特定目标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中国的行政区划”教学过程中,我制作了《中国政区填图拼图软件》,该软件分为五个模块:政区浏览、政区名称、省会首府、省区简称、政区拼图,学生在使用这个软件的时候,有很高的兴趣和热情,大家尽情娱乐百玩不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 注意满足学生个性要求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但它的作用随着学生的充分感知和积极思维才能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学软件必须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视听能力、认识特点和兴趣需要等相吻合。否则就不能实现教学目标,甚至会给教学活动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之前,要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去开发运用教学软件。如:在“中国铁路线”的分布教学过程中,以中国地图为底图的画面中出现一个火车头,它鸣叫着逐条带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线路、名称和经过的主要城市,每条干线自起点至终点闪现,且能随点随现,以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加深印象。这种课件符合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又不失生动活泼。
4. 教学应遵循适宜性原则
适宜就是合适和相宜。所谓合适,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要找到落脚点;所谓相宜,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要找到切入点。三维课程目标是信息技术应用的落脚点,“双基”教学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点。因此,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应用类型,适时适度地加以运用,有效地发挥各类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这就要求开发和运用教学软件时,一方面应注意简洁明快,注重实效性;另一方面要把握好软件出现的最好时机: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依据。例如:教学“地图上的比例尺”,必须在教师说明比例尺是对实地缩小倍数的前提下,利用FLASH缩放学校平面图,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比例尺的涵义。
总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地理教学,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教学的新趋向,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学中把新课程理念作为指导,教师适时适量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丰富的情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可以发挥最佳教学效应,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南月省、叶滢.中学地理教学新论.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
[2]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
[3]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地理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4]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
[5]杨光辉.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2.7.
[6]秦力.网络环境下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