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应与时俱进

2011-10-21吴继华

中华文化论坛 2011年2期
关键词:振兴中华与时俱进爱国主义

吴继华

[摘要]爱国主义是对自己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各个时代的爱国主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阶级属性,因此,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应与时俱进。爱国主义作为凝聚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在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和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在当前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所追求的目标与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爱国主义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振兴我中华仍然具有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爱国主义;振兴中华;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B8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11)02-0147-5

一、爱国主义的基本含义及时代特征

什么是爱国主义?从字意上看爱国就是爱自己的祖国。“祖国”的含义又怎么理解呢?长期以来说法颇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祖国是母亲、是乡情、是大好的河山、是无限的风景、是漫长的史卷等等。笔者认为,祖国应该是与自身有血缘关系的民族以及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当然,对民族的理解不应是狭隘的。那么,什么又是“主义”呢?一般来说,主义就是主张,当然应该是具有一定高度、深度和系统性的主张,否则容易被庸俗化。什么又是爱国主义呢?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是不完全一致,但基本接近以下解释:

爱国主义是对自己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不仅表现为对自己的祖国、河山物产、历史文化的深切热爱,而且还表现为对祖国命运和利益的强烈关注,以及对祖国的美好未来的执着追求和勇于献身的精神。

爱国主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我们祖国能够在多次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转危为安,能够在衰危之后再次复兴,能够有我们今天的繁荣昌盛的局面,其中原因很多,但不可否认,爱国主义是发挥了不可替代和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

爱国主义也是一个历史范畴,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阶级属性。各个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也不尽相同。“爱国”的理念究竟起源于何时?我想对这个问题可能很难有个明确的回答。但“爱国”这个概念从它形成的时候起,就包含了卫国、保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内容。因为外来侵略不仅可能导致亡国,最严重的时候还可能导致灭种。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当时代表国家的秦政权除了明确要求它的子民不仅要思想统一、文字统一,而且还要求要效忠于君王统治。以后伴随中国历史朝代的更替,“效忠”也得到继承和发扬。由于国家是民族的代表,君主是国家的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朕”即国家,于是“爱国”的主要含义又被赋予了对君王效忠的内容,把对君王个人的忠诚与对国家的忠诚混为一谈。因此古代的“爱国”往往表现为卫国、保族、忠君。以后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汇聚在这面被今人称为“传统爱国主义”的旗帜下,以国事为己任、关怀民生、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不惜为祖国捐躯,使爱国主义不仅成为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而且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

到了近代,由于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险已迫在眉睫,故近代的爱国主义又更多被赋予救亡图存的内容。这种传统的和近代的爱国主义曾经犹如一曲曲震撼山河的壮歌,激励着人们去拼杀、去奋斗、去献身……

但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类型的爱国主义,却是形成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中国共产党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共产党人既保持和发扬了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同时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爱国实践,因为爱国主义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坚持谋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最没有狭隘性和自私自利性;它坚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一,反对狭隘爱国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在国难当头之时,中国共产党又能以民族利益为重,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以挽救危亡的祖国。所以他们才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进、最彻底、最忠诚、最无私的爱国主义者。这种无产阶级爱国主义才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爱国主义。苦难的旧中国正是在这样一大批杰出的无产阶级爱国主义者及其政党的努力奋斗下,才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使我们祖国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今天的中国,也同样是在这些无产阶级爱国主义者及其政党的领导下,由贫穷走向富裕。

当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爱国主义又表现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一,祖国整体利益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共同基础,维护祖国的整体利益,已成为每个爱国人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人民内部已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尽管个人利益和祖国整体利益之间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但它是在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就是说,整体利益不仅包含个人利益,而且它直接就是每个人的共同的根本利益。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会直接意味着我们个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反之,一旦祖国现代化建设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会影响到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点已被历史所反复证明。第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和谐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祖国,不仅包括锦绣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勤劳勇敢的人民,而且也包括人民生活于其中的政治的、文化的和社会的环境和条件。我们说不同时代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内涵,主要是就不同时期祖国的不同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而言的。

现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与传统爱国主义的最大区别是:已明确的把对领袖个人的忠诚和对“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的忠诚区别开来,“爱国”已不再具有对领袖无条件忠诚的内涵。只有当领袖所代表的利益与全体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时,爱国和爱领袖才是统一的,但这种“爱”再也不能像“文革”中那样狂热和盲目,因为领袖只是人民的一员,当然是比较优秀的一员。

由于民为国之本,“爱国”就是爱全体人民,“爱国”就必然要忠于人民的利益。但是“人民”这个概念又是一个比较抽象、比较整体的概念,因而“爱国”在具体的作法上就必须将“人民”这个概念分解为具体的个人,否则就会陷入许多悖论,譬如在名义上“为人民服务”,但实际上却不为任何人服务。所以爱国首先要求关心具体的个人的命运,爱国是在爱人的过程中实现的。我们必须让爱国主义从抽象的“国家”回归到实实在在的个体,从而避免理论上的虚妄以及在实践中误入歧途的可能性。

纵观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历经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不亡,反而在百年之后重新崛起。其中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毫无疑问,这也是与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有“忧国”、“救国”、“报国”的民族意

识和爱国情结相联系的。我们广大的中国人,无论身居何位、身在何方,都心忧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我们中国人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结。当国破家亡的时候,“救亡图存”是时代的主旋律,无数爱国志士为了挽救危亡的祖国、为了民族的复兴而苦苦探索、艰苦奋斗,甚至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民族独立以后,报国又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各界爱国人士又会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之中。我们国家经济能够如此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能够得到如此快速的增强、国际地位能够得到如此迅速的提高,都是与我们民族无数爱国儿女的默默奉献分不开的。钱学森、邓稼先、侯德榜等不可胜数的爱国科学家,他们不惜放弃在国外的舒适生活,毅然冲破重重阻力回来报效自己的祖国,为改变祖国的贫弱出一份力。虽然科学没有国界,但作为科学家的这些中华儿女却是有祖国的。我们生在故土的广大中华儿女也同样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如大家熟知的袁隆平教授,他出于对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重大意义的特殊理解,一心从事于水稻研制的工作,经过多年艰苦专研,终于成功研制出水稻优良品种——杂交水稻,为提高我国的水稻产量、解决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祖国还有不少这样的爱国儿女,如钱伟长、马寅初等等,他们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科学的思维,发现我们国家在一些重大决策上有失误,有一些制度不科学,因而提出改革建议,但却因此受到误解,在政治上和生活上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但他们坚信真理必然战胜谬误,本着对我们祖国和民族光明前景的自信,无论处于何种困境下都没有怨天尤人,都没有忘记为祖国的建设、民族的发展作贡献。虽然他们的遭遇是我们共和国历史上的悲剧,但我们祖国和人民却因为有这样一群忠诚、智慧、坚韧、无私、宽容的优秀儿女而感到宽慰、感到自豪。当然,报国之心也是一份平常心,对于广大的中国民众来说,不可能像这些伟人一样有轰轰烈烈的一生,爱国对普通的中国人来说就是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问得过自己,无愧于祖国,我们也就不算虚度人生了。小平同志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因此,对普通民众而言,是干有益于祖国的事还是干有害于祖国的事,是区分一个人爱不爱国的最直接的标准。

所以,在当今中国来说,爱国不是一句空话,爱国就是要维护祖国的统一,要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让人民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二、社会主义是爱国主义的历史选择和必然归宿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转折点,当然这种转折是在西方的大炮和刺刀下实现的。在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过程中,“救亡”就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主题。中华民族中的有识之士、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集团中的先知先觉者为了拯救国家的危亡,争取民族的振兴,都先后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作出过不懈的努力,设计过各种各样的救国方案,他们都试图以自己的方式为中国寻找到一条光明之路。

地主阶级改革派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质是以“学习外国利器”的办法来维护封建的纲常、道德和政治制度;农民阶级主张打碎旧世界,建立一个绝对平均的“新天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希望依靠光绪皇帝的支持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变法图强,使中国走向“大同”世界。但由于阶级与历史的局限,他们的一切探索和努力都失败了。在这之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满清的封建统治,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他们以“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英雄气概,发动了武装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同样失败了。辛亥革命失败后的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历史的发展呼唤和需要新型的革命阶级,于是,救国救民的历史任务就不可避免地落在了年青的中国无产阶级肩上。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成长起来的中国无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是近代中国最进步最革命的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人中国,在伟大十月革命的感召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无产阶级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首次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于1921年建立了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而担负起了中国革命的历史重任。这时中国才出现了经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的前途,从此以后,中国人民就在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经过22年的不断探索,艰苦奋斗,终于彻底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为苦难的旧中国找到了一条振兴之路。

可见,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决不是偶然的,决不是任何阶级、集团或个人的主观意愿所能左右的,而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必然选择,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为了拯救危亡的祖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振兴中华,中国人民进行了100多年英勇顽强的斗争。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条件,是在这个斗争的潮流中逐步产生、成熟起来的,是在这个斗争的发展变化中形成的。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符合历史前进的要求和中国国情,从而得到中国各民主党派、各阶层民众的理解、支持和拥护,所以才能成功。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带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的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的一个真理。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新中国第一个经济总量数据是1952年的679亿元;而到了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33万5千多亿元,位居世界第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社会建设全面展开,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已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当代爱国主义要求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高度统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目标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高度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

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领导我们事业发展的中国共产党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胡锦涛同志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最鲜明的主题就是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在当今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高度统一的,爱国主义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爱国不是抽象的,是与爱社会主义紧密联系的,它们的关系是一种正相关关系。爱国,就是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中国。

三、爱国主义应服务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

人们普遍认为: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很宝贵的道德资源是一直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但是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后,也有一些人认为:当今中国社会已被世俗化、金钱化,什么都向钱看,不仅商业是这样,包括教育也是如此,我们一些道德的东西已经消失,对当前公众的素质和道德水准感到失望。但是近年来我国遭受的一些灾难却给我们提供了重新认识爱国主义的机会,使我们看到,在我国爱国主义并没有消失,而是深藏于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一定会表现出来。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汶川地震。地震发生以后,党中央国务院立刻命令广大解放军指战员奔赴灾区抢险救灾,全国人民(从党的总书记、国务院总理到一般的群众)都迅速行动起来。—方有难,八方支援。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切与支援也源源不断地送往四川震区第一线。一时间,全国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捐钱的、捐物资的、献血的、自愿去灾区服务的络绎不绝。我相信,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能通过汶川地震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中国人民在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所表现出的同心同力,不仅让四川所有失去家园的灾民感受到了来自13亿中华同胞的支援与关爱,也令世界为之感动、为之震撼。据2008年中国慈善捐助报告记载,2008年由于发生了南方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全国各界民众都踊跃为灾区捐款捐物,当年全国就向灾区捐赠款物达1070亿元。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内一些民众、企业和社会组织还自发带着灾区急需物资和救援队伍参与紧急救援,据统计,深入灾区的志愿者人数总量在300万以上,在后方参与救援的达1000万人以上。无论是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还是舟曲的泥石流等等灾害发生时,我们都不难看到全国人民对灾区的牵挂和一呼百应的援助,从每个积极参与救灾的中国人的行为中也不难看到爱国主义光辉的闪现,中国人已用行动向全世界昭示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含义。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全国人民在赈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群体性的道德热情和仁善之心,让我们看到了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公民中的发扬光大,看到了公众道德和仁善修养的丰满,这也是我们“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的表现。但是,如何将抗震救灾过程中人们的这种精神和道德情操化为建设我们国家的恒久动力,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振兴中华与时俱进爱国主义
学习孙中山热爱祖国的崇高风范
孙中山的实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电视台新闻播音创作空间的拓展探讨
孙中山首倡“振兴中华”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