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特制生产:动因、运行机制与企业竞争优势重构

2011-10-20王德建杨蕙馨

关键词:特制专用性模块化

王德建 杨蕙馨

温特制生产:动因、运行机制与企业竞争优势重构

王德建 杨蕙馨

温特制生产模式创造了 20世纪 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对温特制生产的探索有助于洞察全球产业重组与企业在竞争优势重构中出现的新变化与新动向。福特制、丰田制到温特制生产的演进历程表明,降低资产专用性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减轻任务复杂性是温特制生产体系形成的内在动因,分工、信息传递、平台维护与收益分配四种机制推动了温特制生产体系的正常运转。温特制生产拓展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内涵、范围、渠道,为企业的竞争优势重构提供了新机遇。

温特制;动因;运行机制;竞争优势;重构

近年来,国际生产分工展现出一系列引人瞩目的特点,尤其是在计算机、汽车、家用电器、电子机械等制造业部门出现的生产外包、模块化生产等新的生产方式获得普遍发展,企业内组织的生产工序、环节和过程,被拆散到不同企业、地区甚至不同国家进行,形成新的生产分工方式和生产体系。国际贸易理论将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称为生产分割(fragmentation)或产品内分工,并从国际分工角度分析其对跨国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产生的深远影响,认为产品内分工或生产分割的基础和源泉主要在于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企业组织理论则从微观生产组织入手,将生产外包、模块化生产、战略联盟、企业网络等称为中间性生产组织。Borrus&Zys man等人认为业务外包、模块化生产是区别于“福特制”和“丰田制”的一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并将其称为“温特制”(W intelism)①“Wintelism”由微软公司的视窗系统产品(Microsoft Windows)和英特尔(Intel)公司的微处理器产品 (Intel Microprocessors)的英文缩写而成。Michael Borrus and John Zys man,“Wintelism and the Changing Terms of Global Competition:Prototype of the future?”.Berkeley Roundtable on International Economy,Working Paper 96,February 1997.。温特制生产是美国新经济的典型特征和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正是这一新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帮助美国企业扭转了对日本公司的竞争劣势,并创造了美国经济上世纪 90年代中后期的持续高速增长奇迹②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周国荣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序言第 1页。黄卫平、朱文晖:《美国新经济与全球产业重组的微观基础》,《美国研究》2004年第 2期。。温特制生产不仅对微观生产组织、传统规模生产方式和国际生产分工格局造成冲击,还对产业组织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对温特制生产内在机理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不仅能够实现微观企业理论与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等宏观经济理论的有机结合,还能更好地解释国际生产组织和企业竞争优势重构中出现的新变化与新动向。

一、从福特制、丰田制到温特制:生产组织的垂直型结构到水平型结构的演变

第二次产业革命推动了现代大工业的发展,“福特制”生产率先在美国汽车业兴起并迅速掀起了西方企业的管理革命。明确的分工、“泰罗式”的工艺和产品标准化管理是福特制的典型特征,依靠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和生产工序的精确组织,福特制生产实现了产品的标准化和大批量生产,集中在企业内部的大量资产专用性投资和加强企业内部的生产组织是福特制的重心。福特制既适应了经济发展对工业品的大量需求,又实现了生产组织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20世纪 60年代,日本企业家将福特制生产模式与本地生产结合起来,形成了以丰田汽车公司为代表的“丰田制”生产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日本工业的发展。丰田制生产除了吸收福特制生产的大批量、规模化生产优势外,还在人力资本管理、精益生产、零库存管理和全面质量控制方面进行了多项创新,在将企业内部生产组织和协调作为管理重心的同时,也加强了与外部企业的合作与联系。在其后的 20多年里,丰田制生产模式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对日本的化工、机械制造、电子等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可以说,日本的经济奇迹离不开丰田制生产模式的发展。丰田制是福特制的发展和改良,丰田制生产的管理重心与视野仍然着眼于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虽然有的企业在内部模拟市场化管理,但是各个生产部门和工序仍然不能直接和独立地面对外部用户和市场竞争,产品竞争仍然集中在一体化企业整体优势的竞争,形成产品价值的各个环节仍然集中在企业内部。

与福特制和丰田制生产模式发端于汽车产业不同,温特制生产发端于计算机产业。20世纪 60年代中期之前,计算机产业是高度集中的,I BM公司是当时的巨无霸企业。1964年,I BM公司推出了 360系统,从此开启了计算机产业的温特制生产进程。360系统改变了原来电脑机型相互独立、缺乏通用性的单一产品设计思路,通过在设计上对计算机的各项功能进行模块化,把操作系统、处理器和计算机周边设备的设计信息分为“看得见”与隐藏的设计规则两类,“看得见”的设计规则实现了功能模块的通用性和兼容性,隐藏的设计规则增加了功能模块的选择和创新空间①C.Y.Baldwin,K.B.Clark.Managing in an Age of modularity.Harvard Bus.Rev.,1997,75(5).pp.84-93.。I BM这一设计思想的改变引导了计算机产业的发展革命,很多大公司的设计人员从原来的公司脱离出来成立自己的公司,专注于某一功能模块的开发,成为模块化产品的生产商,这些公司也秉承了模块化设计思想,随着电脑用户需求的变化灵活地将功能模块逐步分解为更细、更小的模块并随之产生了更专业化的公司,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商业电脑和个人电脑业务在传统计算机产业中迅速崛起,在国际互联网的推动下,计算机从早期的高端耐用品迅速普及为一般消费品,“计算机”作为一种产品的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高度分离,以适应计算机产品市场需求量的高速增长和需求的高度个性化,构成“计算机”产品的各个价值节点凸现,独立成为新的产品,并逐级分化为更“细”更“小”、功能更优的产品,相应地,出现了在不同价值节点上进行竞争的独立生产模块,整个计算机产业迅速从垂直型结构走向水平型结构。随着微软公司的视窗系统和英特尔公司的微处理器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大幅提高和两种产品在使用中的自然结合,温特制生产模式逐步成型并日益得到强化。从温特制生产的形成过程看,模块化是温特制生产的典型也是更一般的特征,温特制是模块化生产的高级阶段,即经过模块化生产的激烈竞争,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在竞争中成为产业的领导者和核心企业,其他相关企业聚集在它们周围进行功能模块的生产开发活动,由此形成温特制生产体系。参与温特制生产的企业虽然没有形成传统企业一体化的大规模生产,但是通过大量的、功能各异的不同模块产品间的灵活组合与模块化企业的集聚,实现了个体生产的专业化和群体生产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福特制、丰田制与温特制生产的特征比较如表 1。

表1 福特制、丰田制、温特制生产方式比较

模块化生产不仅对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也对其他产业的生产和商业模式产生了直接冲击,如汽车业、家电业、飞机制造业、金融服务业等大量涌现的业务外包活动。与电脑业不同的是,由于产业特点和发展水平的不同,这些产业的温特制进程不像电脑业那样深入和彻底。业务外包活动可以视为模块化在其他产业的表现形式,因为业务外包与模块化具有相同的特点,即承包业务的外包服务商都加强了与发包商的联系,并承担了更多的设计责任,这也是温特制生产发挥最大效力的关键,模块化、业务外包是温特制生产的两种典型形式。

二、温特制生产的动因

交易成本理论关于治理结构分析的隐含前提是生产在技术上是可以分割的,并且不同治理结构可以使用相同的生产技术。交易成本理论对于技术外生性的假设降低了对新型生产组织的解释力,原因是产业差异和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影响生产分割或分工的程度,导致同一时期不同产业的生产组织差异和同一产业在不同技术发展阶段生产组织的差异;此外技术的动态变化通过影响资产专用性、交易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任务复杂性①资产专用性、交易不确定性、交易频率是分析交易成本的三个主要因素,Jones后来加入了任务复杂性因素。Jones.A General Theory of Network Governance:Exchange Conditions and Social Mechanism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7,Vol.22.No.4,pp.911-945.影响治理结构。技术进步是推动生产组织变化与治理结构选择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在计算机产业的温特制进程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和淋漓尽致的发挥,计算机产业快速的技术进步也是导致温特制生产首先发端于计算机产业而不是传统的汽车产业的原因。温特制生产的形成动因有三个方面:

温特制生产的分散投资与灵活的模块组合与分解机制降低了资产专用性。一是投资的分散性。参与温特制生产的企业数量很多,企业之间的分工很细,每个企业在自己专注的业务领域进行投资,使得原来由一体化企业承担的大量资产专用性投资被数量众多的温特制生产企业分担,大量企业的参与分散了资产专用性投资风险;二是投资的多样性导致企业间资产结构的变化。参与温特制生产的企业间分工更细,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更高,在个体企业资产专用性程度提高的同时,资产的异质性和多样化程度也大为提高,这在客观上增加了企业间资产的相互依赖性和互补性,激发了不同企业通过模块组合实现多样化生产能力的内在动力与需求。三是灵活的模块化组合与分解机制降低了资产专用性。大量的、分散的和多样化的投资需要相应的生产组织制度联结,模块化生产适应了这种要求。通过统一的界面规则和设计标准,参与温特制生产的各个模块可以根据生产任务灵活地组合与分解,属于个别模块的专用性投资,进行模块化组合后可能是非专用性的,或者总体模块是专用性的,模块分解后的个体可能转化为非专用性的,这种灵活的组合与分解机制极大地降低了投资的专用性程度。在社会可接受风险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温特制生产的投资和资产组合机制降低了资产专用性程度,提高了投资意愿。

温特制生产降低了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企业商业模式和创造价值过程的改变,快速的技术创新是新经济的典型特征,但技术创新又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一是创新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即企业无法预测创新成果的产出时间、投入费用、新产品类型以及新产品被市场接受的程度;二是快速的技术创新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加剧了专用性资产贬值的速度,使得企业对资产专用性投资更为谨慎。在技术许可的情况下,对生产工序进行分割,增加投资者的数量,减少个体的资产专用性投资数额、降低投资的专用性程度就成为生产组织的必然选择,温特制生产适应了这种要求。人力资本是技术创新的原动力,但是人力资本必须进行适当的组织才会有效率。温特制生产在系统层面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安排与个体层面的独立性与选择权安排为人力资本的适当组织提供了效率机制。与一体化的内部授权相比,模块化生产组织中的人力资本授权具有更优的目标激励效果与创新试验导向②Somaya D.and Linden G.System-on-a-Chip Integration in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Industry Structure and Firm Strategies.Working Paper,2001.。温特制生产的各个模块通过明确的界面规则相互隔离,降低了知识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不确定性,作为解决授权与控制悖论的有效工具,温特制生产同时降低了知识成本与代理成本①陈娟、罗文军:《模块化:授权与控制悖论的解决方案——知识视角的分析》,《上海企业》2006年第 12期。。此外,温特制生产的模块分解与组合机制也推动了技术扩散的速度,新技术通过快速的扩散与应用,降低了单件产品分担的技术开发成本,同时也解决了传统的研发联盟中研发技术的收益分配与定价难题,因为在温特制生产中,每个企业都在自己的领域内活动,研发成果通过模块间的界面规则直接面向客户并接受市场定价,模块之间根据需求自由组合,通过模块的聚合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经济。

温特制生产降低了任务复杂性。消费需求的快速变化是新经济的另一典型特征,消费需求的快速变化导致生产组织面临的任务复杂性程度增加,要求生产组织的更大柔性。任务复杂性通常与时效性、技术复杂性和人力资产专用性有关。任务复杂性加剧了契约的不完全性,并导致了生产组织的复杂性。任务复杂性对交易与生产的影响逻辑是反向的 (图 1)。从交易的角度看,任务复杂性程度越高,契约的不完全性要求生产组织的一体化程度越高,通过市场组织资源而与多个企业达成合约和履行合约的成本及时间代价高昂,一体化和层级制显然更有优势;但是,从生产角度看,时效性和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对信息的反应速度要求和不确定性风险削弱了一体化的优势,尤其是当产品生产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本的组织时,一体化企业的反应能力与决策速度较慢,任务复杂性要求对有价值的信息在现场进行处理,要求决策权的分散化和决策单元的独立性,由多个模块化、团队型企业构成的平行生产方式直接面向需求和市场,既加快了信息反应速度 (同时展开生产),又能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减少管理层次)。温特制生产从两个层面适应了任务复杂性要求:一是温特制灵活的模块分解与组合可以快速形成多样化的生产能力,多样化的生产能力适应了需求的快速变化;二是温特制生产中企业间的界面规则和设计标准具有固定契约的含义,降低了契约的不完全性,抵消了任务复杂性增加引起的交易成本上涨压力。

图1 任务复杂性从生产与交易角度对治理结构的不同影响逻辑

三、温特制生产的运行机制

温特制生产的形成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模块化竞争阶段,即温特制生产的初期阶段,在这一阶段,一体化企业的部分业务剥离为多个专业化的、独立的生产模块,独立出去的企业在各自的业务领域进行拓展与竞争;第二个阶段是温特制平台形成和发展阶段,在模块化竞争中胜出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其核心业务领域周围聚集了越来越多的模块化企业,核心企业一方面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价值领域,另一方面公布开放式标准和设计规则,吸引其他模块化生产企业聚集在周围对临近价值节点的业务进行创新与竞争,形成动态的温特制生产平台。温特制生产的运行包括参与者之间的分工机制、信息传递机制、平台维护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四个方面。

平台分工机制。设计与界面规则是温特制生产的基本分工机制。参与温特制生产的各个模块是独立设计的,各个独立设计的模块只有按照预定的规则组成系统才能发挥产品功能,所以温特制生产中从事产品设计的企业和从事模块生产的企业必需预先明确未来模块组合的规则,这是开展模块化生产的第一步,在模块化产品设计与生产方面的分工也是温特制生产的基本机制。负责产品设计的企业一般都是核心企业或占据产品价值主导位置的企业,这些企业通过界定“看得见的设计规则”和“隐形的设计规则”界限来实现生产组织的“模块化”,并通过“看得见的规则”吸引和规范模块生产者参与活动;模块生产者则不仅要熟悉和相信“看得见的规则”,还要洞察“隐形的设计规则”包含的内在价值,以便找到模块价值节点进行创新活动,并通过“看得见的设计规则”参与模块组合,实现创新价值。“看得见的设计规则”给参与企业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技术平台,降低了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模块的通用性和灵活性,“隐形的设计规则”限于模块内部,对其他模块的活动没有影响,但是给本业务范围的模块提供了具体技术上的竞争空间与创新激励①Baldwin,C.Y.and K.B.Clark(2000),Design Rule:Vol.1.The Power of modularity.Cambridge:M IT Press.。

平台信息传递机制。信息流动是生产组织的血液,温特制生产的信息结构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前后向企业之间与水平企业之间的纵向与横向的正式信息结构,二是企业间人员交流与流动形成的非正式社会信息结构。青木昌彦描述了模块化生产中正式的信息结构②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第 118页。,纵向模块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合作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信息同化和信息分解;横向的水平层级模块化企业之间主要是竞争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信息包裹 (但这种信息包裹的效果会被技术人员的社会流动所削弱)。非正式的社会结构在温特制生产中也发挥了重要功能,以硅谷为例,硅谷的模块化生产企业之间进行着持续的、激烈的竞争,每一轮竞争之后,就会有一些企业破产,与传统企业破产不同的是,由于模块化企业的主要资产是人力资本为主的无形资产,破产企业的技术人员很快会参与到新的模块业务中进入下一轮的竞争。模块化企业间的人员交流与频繁流动 (尽管企业之间可能是竞争性的),不仅在客观上加速了技术扩散的速度,增加了技术创新的机会,还强化了技术人员之间的社会网络,促进了信任与互惠等社会规范的建立,嵌入性的社会机制提供了企业间专有知识与默会知识转移的适当制度,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和正式合约在一定程度和空间内发挥了替代作用,推动了交易成本的节约。

平台维护机制。经过初级阶段的模块化竞争,核心企业与周围聚集的模块化企业结成了温特制生产平台,核心企业与模块化企业间的关系决定了生产的稳定性,下面用核心企业对模块化企业的“教导”过程说明温特制平台的维护。为保持温特制生产体系的顺利运行,核心企业可能有积极性或动力“教导”模块化企业采取有利于集体的行动。假设核心企业 A和新进入者 B,考虑表 2中的博弈。w、x为 A的战略,s、t为 B的战略,如果不考虑重复行动,B会认为 A一定会采取战略 x,因为 x是 A的占优战略,即 B会据此选择战略 s,此时的均衡是(x,s)。假如核心企业A知道彼此的支付,并且认识到B对温特制生产系统和自身的价值,它就具有足够的理性“教导”B的行动,即 A将不采取行动 x,而是持续的采取行动 w,“教导”B选取战略 t,双方同时达到收益最大化。A靠自己的理性和承诺赢得威信,并获得长期的支付收益。为使得双方尽快获取最大化收益,缩短“教导”过程,A会持续通过各种手段向 B传递信息,表达长期选择战略 w的“承诺”。不能融入或不善于领会“教导”的新进入者将会退出,因为持续地获得 0收益,反映核心企业和模块化企业关系的战略 (w,t)逐步稳定为均衡战略,并最终形成开放的连接规则和标准,温特制生产的框架也稳定下来,核心企业成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企业,模块化企业则在规则和标准下从事具体功能的开发,核心企业和模块化企业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内拓展业务,实现共生和规模经济。在温特制生产中,核心企业是有动机采取“教导”行为并开放规则与标准的,以微软和英特尔公司为例,参与温特制生产的功能模块越多,对个人电脑的需求量越大,也越有利于两家公司视窗系统产品和微处理器产品的销售。

表2 温特制生产中的“教导”过程

平台收益与利益分配机制。从计算机产业的温特制进程看,核心企业在交易组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点在其他产业也得到了印证。在温特制生产中,核心企业的作用类似于交易中介和交易“催化剂”,它对影响市场交易效率的三大经典命题:交易机会、“柠檬市场”和对资产专用性投资“敲竹杠”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机制。下面用一个交易中介模型来说明。假设有一个具有某种特征的、理性的交易中介参与买卖双方的交易,交易中介的参与能够改善交易条件,催化交易的进行。交易中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具有信息优势,能方便地获知买者与卖者的交易意愿 (从而增加交易机会),或者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取产品质量信息,鉴证产品质量 (减少逆选择,使在传统市场中原本不能进行的交易得以实现);二是在买者和卖者中间享有良好信誉,能够给买者和卖者提供可信的、有约束力的合同 (可能采取隐性契约方式)保证(以免被“敲竹杠”),以激发买卖双方的交易意愿和资产专用性投资的积极性,鼓励更多的价值创造。理性的交易中介意味着:交易中介提供交易要素或交易保障服务不仅不会导致买卖双方的交易收益减少 (否则买卖双方不会参与中介组织的交易),而且能够带来额外的交易收益,额外收益由买卖双方和交易中介共同分享,这样交易双方和交易中介才有动机参与和组织交易。额外交易收益来源于增加交易机会实现的收益、提供产品质量鉴证节约的交易成本和提供资产专用性投资激励新创造的收益。增加交易机会、减少逆选择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生产与交易,可信的、对“敲竹杠”行为的约束激励了资产专用性投资和更多的价值投资与创新活动。在温特制生产中,核心企业如 I BM公司、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等,通过大量的品牌和研发投资 (既创造了信息优势,也是一种资产承诺行为),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或市场地位发挥了交易中介和价值创新“助推器”的功能 (也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①最近的一个例子是 2009-2010年间丰田汽车公司因油门踏板问题引发的全球召回事件,问题油门踏板的供应商是美国的 CTS公司,作为核心企业的丰田公司为此蒙受了重大损失。),不仅使传统市场中不能实现的交易收益得以实现,还激发了周围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并对实现的额外收益进行协调和分配 (如企业间大量使用的目标成本定价法),吸引了诸多模块化企业的聚集与创新。

四、企业竞争优势重构

与传统生产模式相比,温特制生产从诸多方面丰富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内涵,参与温特制生产的企业,既可以通过自身的专业化投资和规模经济取得竞争优势,也可以借助与其他模块化企业的合作,通过产品的模块化分解或组合取得不同层次的规模经济和差异化,这大大拓展了企业竞争优势重构的机会和渠道。

温特制生产拓展了竞争优势的来源与范围。温特制生产首先扩展了竞争优势的来源。传统的规模经济与差异化是通过企业层次实现的,而模块化生产环境下的新型竞争优势既可以通过企业层次实现,也可以通过温特制生产平台的群体优势来实现,竞争优势由企业内部延展到企业外部。单一企业层次形成生产能力的速度和资金投入受到很大限制,借助于温特制生产体系,企业可以通过模块的不同组合快速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和生产能力的多样化。其次,温特制生产丰富了竞争优势的内容。与传统生产相比,在温特制生产中,从事知识转化工作的人员大大增加,非物质成分 (信息、劳务关系、情感、知识等)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性程度增加,专业化价值和企业间关系管理是新的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不仅产品的低成本和差异化可以形成竞争优势,顾客、经销商、生产者的关系等也可以形成竞争优势。在福特制和丰田制生产中,成批生产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单位产品负担的固定成本下降,而在温特制生产中,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少量生产的成本几乎不会比大量生产成本高,传统上通过大量生产创造价值的方式被多样化、个性化的及时响应所替代。最后,温特制生产缩短了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时间。由于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变化,生产规模和成本的重要性下降,产品上市时间、创造性和灵活性往往成为竞争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在温特制生产中,企业规模大小的意义在降低,除在自身业务领域不断创新外,企业在需要时可以通过模块化手段灵活的组合各种资源弥补自身生产能力和规模的不足,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迅速的利用其他企业的最新创新成果快速推出自己的产品,从而大大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提高对需求的及时响应能力,如果把传统竞争比喻成“象吞蛇”和“大鱼吃小鱼”的规模竞争,温特制时代的竞争则是“蛇吞象”和“快鱼吃慢鱼”的时间竞争,先行者往往更容易获得竞争优势。

生产与贸易的全球化推动了各个产业的温特制生产,不同的是每个产业的发展进程和深化程度不同。顺应温特制生产趋势,每个企业都面临着进行竞争优势重构的机会和压力。在温特制生产中,产品价值由众多的价值环节构成,不同的价值环节增值空间不同,并且在持续地、动态地变化,每个企业都有机会进入高附加值领域,同时也面临着被竞争者挤出市场的风险。不同价值环节在生产中体现为不同的生产工序和业务领域,企业在进行竞争优势重构时,要结合所处产业的具体特征,深入分析所在产业和产品的价值构成、价值来源、价值分布,结合自身能力,密切跟踪产品价值节点的变化,提高对产品价值变化和终端市场的敏感度,根据自身在温特制生产体系中的地位采取相应的战略和商业模式。作为温特制生产体系中的核心企业,一方面意味着超额利润,但也面临着很高的被“迂回”风险,如同设计 360系统的 I BM公司最后被颠覆而失去垄断和优势地位,因此核心企业在设计“看得见的规则”时,也要通过标准建设、品牌投资、贴近需求等内涵发展,一方面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创造能力,巩固和拓展核心业务领域,另一方面通过温特制平台治理机制更好地协调参与企业的行动与利益分配,吸引更多的模块化企业在业务周围聚集和进行专用性投资;作为温特制生产中的模块化企业,由于处于同一层次和相似业务领域的企业众多,竞争激烈,技术创新和对市场需求的敏感性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因此必需将资源聚焦于模块,实施“模块聚焦”战略,同时充分利用温特制平台空间与其他模块开展合作,通过持续创新积累力量,伺机迂回,进入更高价值模块和业务领域。

[责任编辑:张爱琴 ]

Wintelism:Motivation,Operation mechanism and Reconfiguration of Firm’s New Competitive Advantages

WANG De-jian YANG Hui-xin
(School of Management,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010,P.R.China)

Wintelism underlies the miracle of sustained high economic growth in 1990s in the US.Studies on Wintelism will not only gi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bination of microcosmic enterprise theories and macroscopic economic theories,but also help to perceive the latest trends and changes in global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the reconfiguration of firms’competitive advantages.By analyzing the evolution of Wintelism,the authors argue that there are three internal motivations that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Winterlism.The first is to decline assets’specificities.The second is to reduce uncertainties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The third is to diminish the complexity of tasks.The smooth operation of Winterlism is safeguarded by four mechanisms:division of labor,information transmission,operation-table maintenance and revenue allocation.Winterlism has extended the meanings,scopes and channels of a firm’s competitive advantages,providing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reconfiguration of a firms’competitive advantage.

Wintelism;motivation;conduct mechanism;competitive advantage;reconfiguration

2010-08-29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9BJY047),项目负责人杨蕙馨;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ZR2009HZ001),项目负责人:臧旭恒;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08DJGJ24);山东省软科学项目(2009RKA057),项目负责人王德建。

王德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济南 250100);杨蕙馨,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济南 250100)。

猜你喜欢

特制专用性模块化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浮不起来的球
模块化住宅
带童锁安全刀架
横向并购对公司资产专用性投资的影响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模块化VS大型工厂
公司治理、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
资产专用性的度量研究
资产的“他专用性”和“自专用性”
——一个交易成本经济学与企业能力理论整合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