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研究现状述评
2011-10-20王璟珉聂利彬
王璟珉 聂利彬
低碳经济研究现状述评
王璟珉 聂利彬
2010年是低碳经济相关讨论较为热烈的时期,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归纳而言,主要包括五大方面:实现低碳经济的经济手段,即碳交易、碳税制度的可行性、创新性研究,低碳能源的利用和低碳交通的构建研究,低碳城市的建设研究,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以及低碳经济理论的完善。通过分析发现,未来在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将更加趋向于微观层面,更多地借用实证研究来检验低碳经济实现的方式方法,以及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碳交易;低碳能源;低碳城市;低碳交通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是本年度国内外政府、企业、学术界等各方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欧盟今年提出了“20-20-20”的口号,即到 2020年,新能源占总能源的 20%,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 20%,这一目标的提出在欧盟内部引发激烈争论。而在国内,为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一些地方出现了拉闸限电的现象,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低碳经济?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在过去的一年里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将该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一、碳交易和碳税的研究
全球气候变暖属于外部性问题,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看,治理外部性主要有两个视角:一个是基于私人的视角治理外部性,另一个则是基于公共部门的视角治理外部性。前者主要包括外部性内部化、科斯定理、运用法律制度等方法;后者主要包括罚款和税收、给与治理补贴、可交易的许可证、行政管制等方法。其中对污染征税和可交易许可证是最为常用的两种方法,上世纪 80年代,美国曾成功运用交易许可证制度治理了本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问题。目前,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在本国开征碳税,并建立碳交易市场。无论是碳交易还是碳税,关键是要通过价格来反映出温室气体的边际成本。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国家往往采取将碳市场和碳税结合起来使用的混合政策,而并非单一政策。
(一 )碳税
碳税实际上是一种矫正税,有的国家称为能源税,其本质都是为了使边际私人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收益,从而达到治理污染的目的①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 183-190页。。20世纪 90年代初,芬兰、瑞典、丹麦、荷兰四个北欧国家先后开征碳税,1999年意大利开始征收,2007年 10月 1日、2008年 7月 1日加拿大魁北克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先后开征碳税,又为碳税的理论和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2010年国内外对于碳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税的可行性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虽然碳税会对很多行业产生不利影响,但如果在开征碳税的同时能够制定一些配套措施,那么会显著降低这类影响。比如,在征收碳税的同时,用征收来的碳税,给予家庭补助,将有助于刺激家庭消费。这样在保持税收不变的情况下,一方面可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另一方面又可以刺激消费⑤⑨Chuanyi Lu,Qing Tong,XuemeiLiu.“The impacts of carbon tax and complementary policies on Chinese economy”,Energy Policy,Vol.38,No.11,(November 2010),pp.7278-7285.。
(二 )碳交易
碳交易市场的产生源于碳排放空间资源的稀缺性,通过降低相关交易费用可以提高碳排放权效率,因此从碳排放权的功能与效率的关系分析,可以得出碳排放权明晰的基本路径——排放权的私有化,即进行碳交易⑩魏东、岳杰:《低碳经济模式下的碳排放权效率探析》,《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 8期。。近年关于碳交易或碳市场的研究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即分别从微观视角和宏观视角进行分析。微观视角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碳交易市场的有效性和碳指标的类型等方面,宏观视角的分析主要集中在金融危机对碳交易的影响等方面。
成本和流动性是制约减排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为降低减排的成本,从时间角度看,建立长期的合约是有效的,而且更为灵活,3年或 5年的合约太短。从空间上看,通过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碳交易系统联系起来,建立一个全球的碳交易市场,可以提高市场的流动性,从而有效降低减排的成本①②Samuel Fankhauser,Cameron Hepburn.“Designing carbon markets.Part I:Carbon markets in time”,Energy Policy,Vol.38,No.8(August 2010),pp.4363-4370.Marcel Brinkman:《重新审视碳补偿 》,《麦肯锡季刊 》2010年 4月,https://china.mckinsey quarterly.com/A_new_look_at_carbon_offsets_2533.。由于各国交易规则、交易体系不同,因而碳指标也有不同的类型,黄杰夫 (2010)认为碳指标有“A型”和“O型”之分③黄杰夫:《碳排放的“A型”“O型”之分》,FT中文网,2010年 8月 4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4239.。“A型”是指在一个具有总量指标的碳配额交易体系下,政府给这些企业分配了每年的排放配额 (Allowance)。年末检查时,如果企业少排放了,配额有富余,他们就可以将这些多余的 A型指标卖出。相反,如果企业多排放了,原有的配额不够,他们就需要到市场中买进“A型”指标。“O型”指标即 offset(抵消、抵扣),是在总量控制之外,但与总量控制有关联的、基于项目减排的指标。联合国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就是一种offset体系。一般而言,A型在先,才会有对O型的刚性需求。对于企业来讲,实际上是市场提供了碳的价格信号,企业可以据此决定最“经济”的减排策略。魏东、岳杰 (2010)对碳交易市场中碳排放权的效率问题进行解析后认为,碳交易市场如果要有效运行,必须要提高排放权效率,一方面要降低相关交易费用,一方面要通过明晰碳排放权,即排放权的私有化④魏东、岳杰:《低碳经济模式下的碳排放权效率探析》,《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 8期。。
企业层面,早在上世纪 90年代,英国石油公司就设计了一种企业内部碳交易机制以加大企业的减排自主性,并取得了显著的减排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外学者曾对此做过一定的介绍⑤Akhurst,Mark,Jeff Morgheim,Rachel Lewis.“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rading in BP”,Energy Policy,vol.31,No.7,pp.657-663.,但并不详实,国内也缺乏此类学术研究。2009年本文作者对企业内部碳交易机制的机理进行了研究⑥王璟珉、魏东、聂利彬:《企业内部碳交易机制初探》,《第四届 (2009)全国管理学年会会议论文》,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北京,2009.11.13-15。,在此基础上,又引入期权理论,利用金融工具建立相对合理、实用的期权定价模型,以解决该机制中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市场的定价问题,从而达到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风险的目的⑦王璟珉、岳杰等:《期权理论视角下的企业内部碳交易机制定价策略研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 2期。。
宏观层面,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碳交易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无论是交易规模还是价格都明显下降,但由于目前各国的碳市场之间的联系不太紧密,且受自然、经济社会状况的影响各不相同,因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以及恢复程度也各不相同⑧Julien Chevallie.Macroeconomics,finance,commodities:Interactions with carbon markets in a data-rich model,Economic Modelling,In Press,Corrected Proof,Available online 2 August 2010.。宏观层面另外一项值得关注的是英国政府提出的个人碳交易制度。这项制度下,每个成年人都将获得等量的温室气体排放许可证,儿童将获得部分排放许可证,由其监护人负责管理,所获得的温室气体排放许可证主要用于家庭的能源消费和个人旅行所产生的温室气体。但是,由于政府担心该项政策的社会接受程度和高成本而迟迟未将其付诸实践。但是研究表明,尽管当前还客观存在着公平、技术、成本、社会的可接受程度和与现行政策的融合等制约该项政策实施的因素,但是这些因素都是可以克服的,而且与征收碳税相比,虽然构建和运行个人碳交易制度的成本是高昂的,但个人碳交易制度能够为整个经济社会带来更多收益⑨Timothy J.Foxon,Geoffrey P.Hammond,Peter J.G.Pearson,Developing transition pathways for a low carbon electricity system in the UK,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Volume 77,Issue 8,October 2010,pp.1203-1213.。在这项政策下,高碳生活模式的成本将会逐渐增加,排放量较小的人,将通过出售多余的温室气体排放权,而获得额外的收益。但也有一部分低收入人群由于种种原因,排放量较大,因此,该制度的实施可能使其境况变得更差⑩王璟珉、魏东、聂利彬:《企业内部碳交易机制初探》,《第四届 (2009)全国管理学年会会议论文》,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北京,2009.11.13-15。。从实践层面看,目前关于碳交易的研究与具体操作主要是在发达国家开展,其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仍不明朗,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作用有限①Samuel Fankhauser,Cameron Hepburn.“Designing carbon markets.Part I:Carbon markets in time”,Energy Policy,Vol.38,No.8(August 2010),pp.4363-4370.Marcel Brinkman:《重新审视碳补偿 》,《麦肯锡季刊 》2010年 4月,https://china.mckinsey quarterly.com/A_new_look_at_carbon_offsets_2533.。
(三)碳税与碳交易的比较研究
碳税和碳交易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两种不同的经济手段,两者的目的相同,实际效果和途径不同。2010年关于两者的比较研究主要是从两方面展开,一是两者的成本,二是政府的参与度。
从成本来看,碳税的成本要低于碳交易的成本,主要原因是可以使用现有的税收体系来征收碳税,无需建立一套新的征管体系,从而有效降低减排成本;如果建立碳交易市场,则需要新建一套市场交易机制——建立新的审计制度、防止虚假交易的体系等,成本明显高于碳税①Marcel Brinkman:《重新审视碳补偿》,《麦肯锡季刊 》2010年 4月,https://china.mckinsey quarterly.com/A_new_look_at_carbon_offsets_2533.。
从政府参与程度来看,无论是征收碳税,还是建立碳交易市场,都需要政府干预。建立碳市场,需要政府立法,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为一些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开征碳税,也需要政府立法来确保其合法性,并制定合适的税率等。所不同的是,在这两种制度下,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程度和干预方式有区别。在碳交易制度下,企业可免于直接受到政府的干预,而在碳税制度下,企业则通过税务部门受到政府的直接干预②Marcel Brinkman:《重新审视碳补偿》,《麦肯锡季刊 》2010年 4月,https://china.mckinsey quarterly.com/A_new_look_at_carbon_offsets_2533.。
除此之外,由于企业是减排主体,无论是开征碳税,还是建立碳市场,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就碳税而言,由于税率是固定的,因而企业将会面对更加确定的结果,这对于企业相对有利;而在碳交易机制下,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导致的价格变化,将使得企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③Jane Andrew,Mary A.Kaidonis,Brian Andrew,“Carbon tax:Challenging neoliberal solutions to climate change”,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Vol.21,No.7(October 2010),pp.611-618.。
实际上,尽管两者存在差异,但并不导致两者彼此冲突,恰恰相反,两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从实践情况来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除碳税之外,促使排放主体自主减排的重要推动力,两者可以形成有益补充。
二、低碳能源的研究
发展低碳能源是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对于我国而言,更是如此。交通运输业是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之一,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2006年全球交通工具的石油消耗比重已经增加到 60.5%,而且这个比重还在持续增加,预计 2020年以后,交通工具石油消耗的比重将至少达到 62%以上。近 1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加了 13%,而源自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增长率高达 25%,预计到2050年,全球交通工具碳排放将比目前增长 30%到 50%④IEA.World Energy Outlook 2008,2008.10.12,http://www.iea.org/weo/docs/weo2008/WEO2008_es_English.pdf.。基于此,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往往从交通运输着手,通过建立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能效标准等措施来降低本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推动低碳能源的发展。由于能源与交通的关系紧密,因此,本文将低碳交通归结到低碳能源中加以论述。国内外关于低碳能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低碳能源的必要性、政策建议和发展新能源等方面。综合来看,也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宏观视角主要包括低碳能源的可行性研究,以及发展战略和途径研究,微观视角主要包括能效标准、成本等一些较为具体的细节研究。
(一)低碳能源发展战略与途径研究
由于中国国情和能源结构的特殊性,因此发展低碳能源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就使得学者们在该领域较为关注。2010年国内外关于中国能源发展的研究主要从战略和路径两个角度切入。从战略角度看,杜祥琬 (2010)指出,中国人口多,资源短缺,需要绿色、低碳新能源战略来实现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绿色能源战略的内涵是“通过三个子战略,发展三种概念的绿色能源,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能源道路”。其中,三个子战略包括:大力节能、提高能效、控制能耗总量;高效洁净化地利用化石能源;加快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⑤杜祥琬:《对中国绿色低碳能源战略的探讨》,《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 5期。。
就低碳能源发展的路径而言,主要包括提高能源效率,使用可再生能源,积极参与 CDM项目,掌握核心的低碳技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消费模式,建立监督和评价体系,通过制度建设鼓励企业逐步建立先进的能源产业体系,提高公众的全球环境意识,鼓励企业和公众积极参与减排活动,倡导低碳消费模式等①②ZhongXiang Zhang.“China in the transition to a low-carbon economy”,Energy Policy,Vol.38,No.11,2010,pp.6638-6653.。对中国发展低碳能源的可行性,也有一些不同看法。张艳秋 (2010)等人通过情景模拟分析后认为新能源在能源构成中的扩大是一个漫长的逐渐加速的过程,未来能源对油气需求量仍然相当大,煤炭清洁化利用任重道远,当前应该把重点放在节能减排上③张艳秋、张抗:《对中国未来低碳能源约束下的能源构成和油气需求分析》,《中外能源》2010年第 1期。。此外,我国发展低碳能源还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对低碳能源的发展缺乏一个周密、细致的规划,缺乏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太少,低碳能源成本普遍较高等问题,因此,应该从技术、经济、政治三个层次上综合解决问题④成思危:《新能源与低碳经济》,《经济界》2010年第 4期。。而技术是发展低碳能源的核心⑤Binu Parthan,Marianne Osterkorn,Matthew Kennedy,St.John Hoskyns,Morgan Bazilian,Pradeep Monga.“Lessons for low-carbon energy transition:Experience from the Renewable Energy and Energy Efficiency Partnership(REEEP)”,Ener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Vol.14,No.2(June 2010),pp.83-93.,可目前大部分核心技术还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为了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达国家应该把这些低碳能源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但是在政策、规则、资金,以及商业利益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障碍,进而限制了低碳能源技术发挥效用。尽管目前各国对清洁能源投入了巨资,但Bisson(2010)等人预测到 2020年,化石燃料与可再生电力和核电的使用比例依然与今天大致相同,约为 80%⑥PeterBisson,Elizabeth Stephenson,and S.Patrick Viguerie:《为地球定价 》,《麦肯锡季刊 》2010年 7月 ,https://china.mckinsey quarterly.com/Pricing_the_planet_2629.。
(二)与低碳能源相关的微观研究
由于地域差异、国情差异,国内外关于低碳能源的微观研究主题比较分散,很难完全归类概括,本文在梳理的过程中也只是选取了一部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对我国具有较强借鉴意义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主要包括能效标准、新能源利用成本等一些微观层面的研究。
无论是从能源的消耗量,还是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上看,交通运输领域都是不容忽视的,而该领域又最难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因此,需要各级政府的积极努力⑦Greg Marsden,Tom Rye.“The governance of transport and climate change”,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Vol.18,No.6(November2010),pp.669-678.。近期,政府和学术界都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制定了一些有益的政策。其中,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实施了低碳能效标准,以此来降低交通运输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但一些学者对于该项政策的实际效果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尽管低碳能源标准有利于降低交通运输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但由于这一政策并未强制要求消费者使用可再生能源,因而尽管低碳能源标准能够刺激私人部门加速低碳能源的研发,但是仅仅依靠汽车制造商的技术创新是远远不够的。能源供应商必须加强与汽车制造商合作来推动低碳能源的发展⑧David Andress,T.Dean Nguyen,SujitDas.“Low-carbon fuel standard-Status and analytic issues”,Energy Policy,Vol.38,No.1(January 2010),pp.580-591.。一项对英国高校的调查显示,确立能效标准对于提高能源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但完善的能源效率评价体系,以及有效的管理制度对于提高能源效率同样重要⑨Hasim Alta.“Energy efficiency interventions in UK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Energy Policy,Vol.38,No.12(December 2010),pp.7722-7731.。从国家层面看,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也都提出了相应的能效标准,欧盟规定到 2015年,欧洲新车平均碳排放将逐步降至每公里 130克,到 2020年为 95克,美国到 2016年在美国销售汽车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每公里 155克,到 2020年要达到世界先进标准,日本到 2015年将每公里汽车碳排放控制在 155克,2020年为 115克。
采用不同的能源发电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差异很大,如果用煤炭发电,那么一度电大约排出的碳有 260-360克;如果用石油,就是 220-250克;如果用太阳能,就是 27-76克;如果用水利发电,就是 1.1-64.4克;风和核电、原子能是排放最少的,大概2.5-5.7克⑩徐匡迪:《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低碳社会》,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的讲演,2010年 8月。。Kenny(2010)的研究也表明,目前,如果采用化石能源发电的话,每千瓦时大约产生 400到 989吨的温室气体①R.Kenny,C.Law,J.M.Pearce,“Towards real energy economics:Energy policy driven by life-cycle carbon emission”,Energy Policy,Vol.38,No.4(April 2010),pp.1969-1978. 戴亦欣、王雯雯、刘志林、齐晔:《低碳城市治理中的领导力模型分析》,《现代城市研究》2010年第 8期。。因此他认为通过减少电力需求,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因采用化石能源发电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使其变为碳强度较低的能源,以及将低碳发电技术推广应用,使其得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等途径可以有效减少发电产生的温室气体②徐匡迪:《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低碳社会》,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的讲演,2010年 8月。。
在交通运输领域,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的发展备受关注,与以石油为燃料的汽车相比,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每公里大约可以减少 50%甚至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Smith(2010)对爱尔兰的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进行了研究证实了该观点③William J.Smith,“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A low-carbon solution for Ireland?”,Energy Policy,Vol.38,No.3(March 2010),pp.1485-1499.。因此,从能效角度而言,传统汽车有被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取代的趋势。长期而言,电动汽车也是实现交通运输领域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最有效的战略④Christian Brand,Martino Tran,Jillian Anable,“The UK transport carbon model:An integrated life cycle approach to explore low carbon futures”,Energy Policy,In Press,Corrected Proof,Available online 9 September 2010.。但对于我国,发展电动汽车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因为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所占的比例高达 70%以上。如果电动汽车的发展过快,那么无论是从资源能源的消耗,还是从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来看,都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对于发展电动汽车要保持谨慎。我国发展低碳交通运输应该从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硬件建设和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软件建设两个方面着手⑤莫翠梅:《我国发展绿色低碳运输的对策探讨》,《当代经济》2010年第 3期。。
就成本而言,目前与传统能源相比,低碳能源的成本依然偏高,这严重制约低碳能源的发展。但也有研究表明,成本并非制约低碳能源发展的唯一因素。Valentine(2010)通过对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和台湾的风力发电进行比较研究后,认为制约风力发电发展缓慢的是社会、政治、技术等多重非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制约风力发电发展的因素中包含 7项社会因素,6项技术因素,8项经济因素,8项政治因素⑥Scott Victor Valentine,“A STEP toward understanding wind power development policy barriers in advanced economies”,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Vol.14,No.9(December 2010),pp.2796-2807.。
三、低碳城市的研究
城市不仅是能源消费的重要区域,而且还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城市的碳排放量大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 75%⑦世界银行:《2009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 191页。,因此,发展低碳城市对于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相关研究范围较广,包括低碳消费、低碳社区、低碳建筑等。从近期研究来看,该领域研究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将城市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即实现城市整体的低碳化,还有一类是从建筑、交通、社区等城市中重要部分入手,通过局部的低碳化带动整体的低碳化。将城市作为整体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发展对策、发展路径等,国内学者在这一部分的研究较为集中,而且各级政府也从实践层面出发,积极推进低碳城市的建设。国外的学者则主要从建筑或社区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对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低碳城市基本概况、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
低碳城市包含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两个层面,具有经济型、安全性、系统性、动态性、区域性等特征⑧⑨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 8期。,低碳城市的建设依靠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多主体的参与⑩①袁晓玲、仲云云:《中国低碳城市的实践与体系构建》,《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 5期。,在低碳城市发展的初期,领导力的构成和对外界环境的吸收消化能力是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低碳城市包括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消费支撑、政策制度和技术支撑等 5大支撑体系,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包括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等①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 8期。 Gill Seyfang,“Community action for sustainable housing:Building a low-carbon future”,Energy Policy,Vol.38,No.12(December 2010),pp.7624-7633.。
有学者指出,低碳城市建设应该从低碳经济、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环境、低碳社区和低碳家庭六个方面入手,构建全面的、可行的低碳城市模式②③连玉明:《低碳城市的战略选择与模式探索》,《城市观察》2010年第 2期。Susie Moloney,Ralph E.Horne,John Fien.“Transitioning to low carbon communities-from behaviour change to systemic change:Lessons from Australia”,Energy Policy,Vol38,Iss12,December 2010,pp.7614-7623.。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制定低碳战略规划、优化城市能源结构、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地方政府考评制度创新、政策工具的创新等④⑤杨国锐:《低碳城市发展路径与制度创新》,《城市问题》2010年第 7期。。低碳城市主要包括综合型低碳社会目标模式和低碳产业拉动、低碳支撑产业、示范型以点带面三种过渡模式⑥牛桂敏:《低碳城市发展路径思考》,《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第 4期。。低碳城市的建设需要本着发展优先的原则,重点关注经济结构调整,并在结构调整过程中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⑦刘文玲、王灿:《低碳城市发展实践与发展模式》,《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 4期。。此外,在低碳城市建设中要特别注意公共交通的发展,发展公共交通对于减少能源消费,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具有重要意义⑧Aumnad Phdungsilp.“Integrated energy and carbon modeling with a decision support system:Policy scenarios for low-carbon city development in Bangkok”,Energy Policy,Vol.38,No.9(September 2010),pp.4808-4817.。
目前国内低碳城市发展速度很快,但在建设中还面临一些问题,例如缺乏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出现低碳城市建设“大跃进”苗头,以及低碳城市建设相关评价机制不健全,中国城市化进程与低碳发展短期内存在一定的矛盾等⑨袁晓玲、仲云云:《中国低碳城市的实践与体系构建》,《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 5期。。如果在低碳城市建设初期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必然会影响到低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 )低碳社区
低碳社区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近期国外的相关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内容——更多地关注草根创新在低碳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更多地将社区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这与传统的将个人行为作为研究焦点有很大区别。
草根创新 (grassroots initiatives)依赖于个体有限的能力、资源和力量的整合,草根创新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对低碳社区的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在社区内部,草根创新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而且可以打破不同社区间的界限⑩Lucie Middlemiss,Bradley D.Parrish.“Building capacity for low-carbon communities:The role of grassroots initiatives”,Energy Policy,Vol.38,No.12(December 2010),pp.7559-7566.。在实践层面上,Canelo Project项目属于典型的草根创新,它由非政府组织发起,主要是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建造房屋。这些房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最大限度的使用当地的材料来建造,而且这些材料在当地往往比较容易获取,且价格低廉,建造房屋所采用的技术与当前大城市里的建筑技术完全不同,都是和当地文化、材料紧密相关的,而且使用自然的、中碳的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生态足迹,有效地避免了像水泥这种材料给环境带来的污染,此外,这种房屋在其整个使用期间可以有效地减少因供暖和制冷所消费的能源①。
另一项研究是基于系统的研究,研究方法一改先前的基于个人行为的研究,转而关注社区对人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的影响。先前的主流观点认为改变人们的行为是节约能源的重要途径,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个人所生活的环境中的规范和价值观塑造了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所以应该将其置于社区层面来研究人们的行为,而不仅仅是局限在个人层面②。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的影响,目前的社区主要分为城市社区、部门社区、利益共同体社区和智能社区四类,这四类社区各有优缺点,因而不能断定那一种社区最好,不同的社区对人的行为和价值观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在制定对策时也要因地制宜①Eva Heiskanen,Mikael Johnson,Simon Robinson,Edina Vadovics,Mika Saastamoinen,Low-carbon communities as a context for individual behavioural change,Energy Policy,Vol.38,No.12(December 2010),pp.7586-7595.。Heiskanen(2010)等人通过对澳大利亚的 100多个社区进行的研究表明,构建一个包含个人心理因素,以及个人所生活的环境中的系统、规范、标准的大的技术框架,是向低碳社区转型的基础②Susie Moloney,Ralph E.Horne,John Fien,“Transitioning to low carbon communities-from behaviour change to systemic change:Lessons from Australia”,Energy Policy,Vol.38,No.12(December 2010),pp.7614-7623.。目前,我国社区建设也在快速发展,加强低碳社区的建设对于低碳城市的建设至关重要。
(三 )低碳建筑
根据 IPCC的报告,在发达国家,建筑大约消耗了 40%的能源,其产生的温室气体大约占到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 36%。EI A的报告显示建筑大约消耗了全球 30.8%的能源。因此,发展低碳建筑对于解决全球能源危机,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筑物的建造过程可以分解为建造、装修、室外设施建设、运输、经营、废物处理、物业管理、拆迁和建筑处置等 9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材料、设备和能源以及人力资源等因素,因此,建筑节能实际上就是要使每一个阶段所使用的材料、设备等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③G.Q.Chen,H.Chen,Z.M.Chen,Bo Zhang,L.Shao,S.Guo,S.Y.Zhou,M.M.Jiang,“Low-carbon building assessment and multiscale input-output analysis”,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Vol.16,No.1(January 2011),pp.583-595.。通过引入企业管理中常用的生命周期分析方法,Chen(2010)等认为可以有效加强管理,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费量。而且他们还指出,与建筑物建造过程中的能耗相比,建筑物的后期运营管理所消费的能源量更大④Susie Moloney,Ralph E.Horne,John Fien,“Transitioning to low carbon communities-from behaviour change to systemic change:Lessons from Australia”,Energy Policy,Vol.38,No.12(December 2010),pp.7614-7623.。国外的一项研究显示,通过在新建筑中采用传统的节能技术,可以使新建筑的能源使用量平均下降 20%-30%,有些地方甚至超过 40%⑤Joshua Kneifel,“Life-cycle carbon and cost analysis of energy efficiency measures in new commercial buildings”,Energy and Buildings,Vol.42,No.3(March 2010),pp.333-340.。
通过分析发现,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创新方面,比如制定严格的能效标准、加强建筑节能运行管理、大力使用可再生能源、采用节能技术以及制定低碳规划,进行低碳建筑设计,全社会参与,进行低碳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发挥市场作用等⑥龙惟定、白玮、梁浩、范蕊:《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建筑经济》2010年第 2期。。还有学者对国内发展低碳建筑的障碍和对策措施进行了研究,并指出目前制约我国低碳建筑发展的主要障碍包括社会参与意识问题、政策与机制问题、技术问题、资金问题等⑦曹小琳、柳云状:《我国发展低碳建筑的障碍因素及对策研究》,《建筑经济》2010年第 3期。。总体而言,国内关于低碳建筑的学术研究主要停留在政策层面,而没有进入到实质性阶段。当然,这与我国低碳建筑实践发展进程有关,因此要更为密切的关注国外低碳建筑的发展动向,寻求可以借鉴的经验。
四、低碳经济发展对策、发展路径的研究
由于中国面临着“调结构、转方式”的重任,加之中国独特的国情,因此,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的研究比较多,而国外少有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收集整理了 2010年国内关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的研究,通过梳理,认为 2010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研究
我国能源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富煤、少气、缺油”,其中煤炭的比重高,大约占到总能源的 2/3,在所有化石能源中,煤炭燃烧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又是最多的。此外,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期,能源需求量巨大,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也具有刚性上升的趋势。而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过程中还将面临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的约束等问题①范钰婷、李明忠:《低碳经济与我国发展模式的转型》,《上海经济研究》2010年第 2期。,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方面近期的研究主要体现为:
第一,从经济层面入手。具体包括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产业;加强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积极发展碳金融市场,构建碳金融体系;推行低碳生产,倡导低碳消费等②③④陈柳钦:《低碳经济: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 1期。。
第二,从技术层面入手。具体包括积极开发低碳技术,加强科技储备;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积极推动技术创新,鼓励低碳友好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与应用;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共生能源,建立可持续能源体系;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绿色环保建筑,降低基础能源消耗等⑤唐建荣、张荣荣:《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能路径》,《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 4期。。
第三,从法律法规层面入手。具体包括要加快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社会行动体系和规划体系;构建“低碳经济试点区”,探寻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途径;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机制,形成具有法效的低碳体制;加强碳预算与碳平衡分析,建立社会预警体系等。
第四,从社会层面入手。具体包括发展低碳消费、低碳生活模式,加强生态责任意识等。
当然,除了以上途径外,还包括加强国际交流,转变政府组织观念,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增加森林碳汇等措施。
(二)国外关于低碳发展的研究
虽然国外对低碳发展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比如,一些研究表明,地方创新、公民参与、融资规模和质量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低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可持续发展包含低碳发展⑥Yacob Mulugetta,Frauke Urban,“Deliberating on low carbon development”,Energy Policy,Vol.38,No.12(December 2010),pp.7546-7549.。除此之外,Urban(2010)依据增长模式和与消费或生产有关的政策措施,将低碳发展分为四大类型:低碳生活、低碳增长、均衡经济、与自然和谐⑦Urban,F.“The pro-poor low carbon development and the role of growt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 Economics,Vol.4,No.1(2010),pp.82-93.,如图 1所示。
图1 低碳发展的类型
五、低碳经济理论研究
低碳经济是一种发展理念,更是一种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低碳经济是涉及能源、环境、经济系统的综合性问题 (庄贵阳等,2010)。低碳经济包括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城市和低碳管理等 5个构成要素,其中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低碳产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平台,低碳管理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①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第 1期。。也有学者认为低碳经济应该包涵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消费模式等四个核心要素②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 8期。。付加峰 (2010)等还构建了一个低碳经济的概念模型,即 LCE=f(E,R,T,C),其中 E代表经济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人均收入和城市化等方面;R代表资源禀赋,包括传统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汇资源等;T代表技术水平,指主要能耗产品和工艺的碳效率水平;C代表消费模式,主要指不同消费习惯和生活质量对碳的需求或排放。此外,冯之浚 (2010)等人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寻和归纳,即生态足迹理论、“脱钩”理论、库兹涅茨曲线、“城市矿山”理论③冯之浚、周荣:《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 4期。。
除了对于概念性的内容进行研究外,国内的学者还对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发展低碳经济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有学者认为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主要驱动力包括避免较高的未来成本、避免锁定在碳密集型投资中、确保能源安全,现阶段人口的可持续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经济效率以及低碳和无碳能源技术革新等④⑤李飞、庄贵阳、付加锋、宋玉祥:《低碳经济转型:政策、趋势与启示》,《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 2期。,其中,付加峰 (2010)等还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 1所示)。
表1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体系
六、小结
目前,低碳经济相关研究在国外,尤其是在欧洲,主要还是侧重于温室气体减排的内容,而且是在宏观层面相对成熟的基础上从微观着手,研究的内容比较具体,研究的范围也比较广泛。相比较而言,国内的研究大多从国家这一宏观层面入手,侧重于制度、政策、战略研究。此外,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一整套较为完整的碳排放量监测系统,缺乏相应的历史数据资料,这给学术研究带来很大的不便,这也制约着国内的学者做实证分析。而国外,尤其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相关的数据资料详实,从而为学术研究带来很大的便利。因此,国内外研究的一个比较明显的不同是国外的研究注重实证研究,而国内的一些学者虽然能够提出很好的发展措施,但却缺乏相关的数据来支撑,因而这些研究往往侧重于规范分析。通过对近期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本文认为未来的研究除了要立足于国情,继续进行完善宏观研究外,还要强化微观研究。低碳经济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到省、市、县、企业,因此,加强微观研究对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梳理国内外近期的研究,本文认为未来在低碳经济的研究一方面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合理的将其应用到我国的社会实践中,更重要的是低碳经济的研究要立足国情。同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继续加强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加强低碳经济理论研究对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确立我国低碳发展纲领的基础。
二是加强低碳城市研究。低碳城市包含范围广泛,存在的问题也较多,未来的研究一方面要在普适性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上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要结合不同城市的特殊性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
三是要加强低碳能源的研究。尽管低碳能源建设发展很快,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比如各地争相上马光伏发电项目,造成产能过剩,以及资源能源的浪费等。
四是要将系统的思维方式贯穿到低碳经济的研究过程中。当前国内学者做的一些研究往往是拘泥于某一个固定的范围内,而没有将其置于整个大环境下进行研究,这样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就很容易彼此间产生冲突,而且就现实来看也确实是这样。例如,一方面我们鼓励小排量汽车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城市的主干道上却限制小排量汽车上路,这样的冲突比比皆是。因此,无论是低碳理论、低碳城市,还是低碳能源的研究,都要将系统的思维贯穿其中。
[责任编辑:贾乐耀 ]
Low Carbon Economy:A Literature Review
WANG Jing-min N IE Li-bin
(School of Economics,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P.R.China;Research Center of Low Carbo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Jinan 250014,P.R.China)
The year 2010 has witnessed intense research interest on low carbon economy(LCE).The researches focus mainly on five areas:economic instruments of implementing LCE featuring the studies on the feasibility and innovation of carbon trading and taxation;low carbon energy and low carbon transportation;low carbon city construction;policies of LCE development,and improvement of LCE theories.It can be concluded from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at greater research attention will be paid to the micro aspects of LCE development and more empirical studies will focus on the empirical identification of instruments of LCE as well the patterns of LCE development.
low carbon economy;carbon trading;low carbon energy;low carbon city;low carbon transportation
2010-11-08
王璟珉,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应用经济学在站博士后 (济南 250100),山东财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济南 250014);聂利彬,山东财政学院低碳经济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济南 250014)。
Andrew(2010)等人指出,碳税作为一种治理污染的政策手段源于社会和经济活动对碳减排的需求,而且无需激进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变革①Jane Andrew,Mary A.Kaidonis,Brian Andrew,“Carbon tax:Challenging neoliberal solutions to climate change”,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Vol.21,No.7(October 2010),pp.611-618.。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也印证了该观点。例如,Lu(2010)等通过模拟情景研究表明,如果每吨二氧化碳征收 300元的税,碳排放量将下降 17.45%,而 GDP仅下降 1.1%,因此,碳税是一种对经济影响较小的有效减少碳排放的政策工具,而且在征收碳税时,如果能减少对企业征收的其它税,那么将会降低因为开征碳税而对企业的产量和竞争力产生不利的影响②Chuanyi Lu,Qing Tong,XuemeiLiu,“The impacts of carbon tax and complementary policies on Chinese economy”,Energy Policy,Vol.38,No.11(November 2010),pp.7278-7285.。张明喜 (2010)通过 CGE模拟研究也表明,征收碳税对减排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当税率从 20元 /吨提高到 100元 /吨时,CO2减排量在分别征收消费性和生产性碳税时将从 228万吨和 426万吨碳等价物增加到 1141万吨和 2132万吨,而且征收碳税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影响不大,短期减少 GDP约 0.51%,长期仅约 0.08%③张明喜:《我国开征碳税的 CGE模拟与碳税法条文设计》,《财贸经济》2010年第 3期。。就碳税的影响而言,碳税基本上对经济结构中各个行业的产出都会产生影响,其中对矿产采掘业的影响最大④Jane Andrew,Mary A.Kaidonis,Brian Andrew,“Carbon tax:Challenging neoliberal solutions to climate change”,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Vol.21,No.7(October 2010),pp.611-618.;征收碳税将增加社会总产出及国内产品供给量,降低出口量⑤⑥崔军:《关于我国开征碳税的思考》,《税制改革》2010年第 1期。。对于在中国开征碳税的可行性,也有学者发表不同看法,比如黄杰夫认为碳税和碳交易作为给 CO2定价的两种政策工具,孰优孰劣,短期内难下定论,将来有可能共同推出,但是在开征碳税前,他认为有三个问题需要考虑,分别是环境效应的确定性、税率的确定、碳税能否应对碳关税等。基于此,他指出中国的当务之急,并非匆忙的为碳税和碳交易“盖棺定论”,而应该在出台此类政策工具之前,让各方在掌握事实数据基础上进行充分论证⑦黄杰夫:《碳税,不得不说的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年 5月 25日,http://www.21cbh.com/HT ML/2010-5-25/2NMDAwMDE3ODg2NQ.html 2010.05.24。。而在实践层面,法国政府为了实现既定的减排目标,从 2009年就开征碳税,对汽车排放征收的税率与燃油税税率相当,但高税率引起了社会对低收入人群的担忧。Bureau(2010)通过情景模拟分析了碳税对法国不同收入、不同地区家庭的影响及其分配效应——假设对车辆排放的每吨温室气体征收 31欧元的碳税,那么穷人将因此失去总收入的 6.3‰,而富人仅仅会失去总收入的 1.9‰,也就是说,碳税对穷人的影响要大于对富人的影响⑧Benjamin Bureau,“Distributional effects of a carbon tax on car fuels in France”,CERNA working paper series,Paris,October,2010.。目前国内还缺乏在碳税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但是如果开征碳税,那么不同收入、不同地区的人群所受到的影响肯定不同,这是未来重要研究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