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的“他专用性”和“自专用性”
——一个交易成本经济学与企业能力理论整合的视角
2010-02-09王文胜
王文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斯密1776年在《国富论》的开篇就指出了分工经济的好处,但他没有意识到分工形成的专用性资产的两面性。马歇尔1890年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了工业社会中分工的两面性:专用性机械代替手工性技巧的劳动的同时,又需要工人掌握专用的生产性技能。这些专用性资产的投资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给资产投资者带来准租金,但另一方面,却使这些投资者承担了行业转换所带来的沉没成本的风险。
在现代企业理论中,交易成本经济学强调的是专用性资产所带来的风险问题,而企业能力理论强调的是专用性资产所带来的收益问题①。因此,可以说这两大理论都是围绕资产专用性而展开研究的理论,但是,它们的资产专用性的含义却不相同。资产专用性理论的专用性是一种供应链的依赖性,是专用于别人的,本文称之为“资产的他专用性”;而企业能力理论的专用性是资产对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是专用于自己的,本文称之为“资产的自专用性”。同一资产同时具有这两种专用性,而这两种专用性的不同组合形式具有不同的经济含义。
本文的目的在于区分资产的他专用性和自专用性,从而以资产专用性概念将交易成本经济学和企业能力理论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资产专用性理论,以期提供企业研究的新视角。本文第一部分对资产专用性理论的发展进行回顾,并建立“资产的他专用性”模型;第二部分对企业能力理论进行回顾,并建立“资产的自专用性”模型;第三部分是理论应用,说明资产的“他专用性”和“自专用性”如何共同决定企业的一体化;第四部分指出本文研究的结论和意义。
一、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资产专用性及模型
(一)资产专用性理论回顾
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资产专用性理论是在对科斯的企业存在性命题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威廉姆森1971年的《纵向一体化:市场失灵的思考》作为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处女作,指出内部组织替代市场交易很少是因为与技术依赖性(这是资产专用性的最初表述)有关的技术经济,在静态市场中,产业专用的部件生产能产生垄断剩余(这是专用性准租金的最初表述)②,而持续的、机会主义的双边垄断下的讨价还价最终使某一方的私人净收益为零(这是可占用的专用性准租金和“敲竹杠”的最初表述),从而产生纵向一体化的激励。在1973年的《市场与科层:初步思考》和1974年的《反托拉斯经济学:基于交易成本的思考》两篇文章中,威廉姆森开始完善基于机会主义的交易成本分析方法,并且将小数目交换条件(资产专用性程度高的情况)加入到不确定性、有限理性的分析中,认为这三个因素是机会主义形成的主要原因。威廉姆森1975年出版的《市场与科层:分析和反托拉斯的含意》,基本上是对前期工作的收录和总结,是对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第一次综合。此时的理论特点是对人的行为作出现实的假设(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认为机会主义是交易成本形成的主要原因,而组织是为节省交易成本而产生的。资产专用性概念还未正式提出,并且在分析中并没占据主要位置。
克莱茵等1978发表的《纵向一体化、可占用租金与竞争性缔约过程》揭开了将资产专用性作为交易成本经济学核心解释工具的序幕。克莱茵等对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在于将威廉姆森的思想概念化、具体化和案例化,使交易成本经济学具备了可操作性。他们将威廉姆森的小数目交换条件具体化为专用性资产(specific assets),将机会主义行为具体化为对可占用专用性准租金的争夺。他们认为,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产生的可占用准租金就越多(通过机会主义行为取得的可能收益也会随之增加),由共同的或联合的所有权形成的一体化的可能性就越大。
威廉姆森1979发表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关系契约治理》一文正式提出资产专用性(asset specificity)概念,认为:“资产专用性是指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或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它与沉没成本概念有关。”③但他同时放弃了克莱茵等提出的可占用专用性准租金的概念④,取而代之的是“敲竹杠”(hold-up)的概念。他认为,在不完全契约条件下,如果交易涉及的资产专用性程度很高,由于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容易产生“敲竹杠”问题,而公司契约治理比市场契约治理在解决契约冲突上具有协调优势,可以节省交易成本。威廉姆森1985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一书是对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第二次综合,在这部交易成本经济学标志性的著作中,威廉姆森强调“资产专用性对交易成本经济学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也不过分”。威廉姆森在200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更奠定了资产专用性理论在企业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二)“资产的他专用性”模型
从以上文献回顾可以看出,作为“小数目交换条件”的替代概念,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资产专用性实质上反映的是交易关系的相互依赖性,因而是一种“他专用性”,即一方的资产是专用于其交易对象的,因此其收益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我们可以将“资产的他专用性”收益函数简化为如下模型:R=R(Min(A1,A2,…,Ai))。
其中,i表示可交易者的数目,即“资产的他专用性”程度;Ai表示第i个交易者的机会主义行为程度;R为专用性资产的所有者收益,与Ai成反比;Min函数表示当i>1时,专用性资产的所有者只选择与机会主义行为小的交易者进行交易。在交易对象很多,交易对象相互竞争时,A可能很小,但是,随着i的减小,资产所有者被“敲竹杠”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大。
当i=1时,单边垄断的交易关系就形成了,交易对方可能将机会主义行为发挥到极致,则有0≤A≤Ah,相应地,Rh≥R≥RL,即当A最小等于0时,R为最大等于Rh,表示资产所有者获取了全部专用性准租金;当A最大等于Ah时,R为最小等于RL,表示资产所有者丧失了全部准租金,其收益仅为沉淀成本RL。所以,可占用的专用性准租金的最大值为Q=Rh-RL。如果缔约成本为C,则Q=C+R1+R2=Rh-RL,R1和R2表示缔约后资产所有者与交易方分别分配的准租金。由此可见,纵向一体化一方面能将R2内部化,避免专用性投资的风险,另一方面可节约讨价还价这些非生产性成本C,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因而纵向一体化是解决资产的他专用性问题的有效途径。
从以上模型可以看出,资产专用性导致资产所有者受制于人,其缔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分配租金”的过程。在“分配租金”的动机下,资产专用性成为企业的“包袱”而不是财富,因此对专用性资产,企业是“消极的回避者”而不是“积极的创造者”。
二、企业能力理论的资产专用性及模型
(一)企业能力理论回顾
企业能力理论是沿着资源异质性(heterogeneity of resource)的主线发展的。彭罗斯在1959发表的《企业成长论》中把企业看作一个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集合体,认为异质的资源决定了企业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强调资源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企业家才能)能够突破需求的限制,是企业成长的持续动力⑤。她所强调的资源和能力的重要性成为资源基础论和企业能力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这两种理论本文统称为企业能力理论。Wernerfelt提出了企业的资源基础观,以区别传统的企业的生产观,他认为这种视角的转换,可以为企业提供获取市场优势地位的战略选择[1]。但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企业能力理论才开始得到重视并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跨国公司的归核化发展引发了对核心能力的研究,Prahalad和Hamel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它不同于物质资产在使用中耗损,而是能够在应用和共享中增长[2]。而经济全球化所导致的日益激烈的竞争促使了动态能力理论的出现,Teece、Pisano和Shuen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提升和整合、构建和重组内外部资源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3][4]。随着新经济的兴起,从智力资本和知识视角研究企业竞争能力的理论开始大量出现,揭示了无形资产在企业能力形成中的重要性。此外,还有核心能力刚性论、组织能力论以及企业能力周期论等都从不同的视角发展了企业能力理论。
企业能力理论虽然流派众多,但它们都认为:“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要意义首先在于企业拥有的特殊资产,即与知识相关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让大家都能感受到的、难以买卖且在企业内各部门可分割的资产。这种特殊的具有上述特征的资产即我们所说的企业资源或能力。”[5](P4)
这种知识和能力资源是企业的优势资产,由于存在因果模糊,它是种隐性知识,能形成一种隔离机制,具有不可完全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因而这种优势资产是企业独占的,或者说是企业自己专用的。Zott和Amitt认为,企业专用性(firm-specificity)是企业能力理论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资产专用性相对应的概念,它表示如果专用性程度高的资源被转移到其它企业,将会出现贬值[6]。但本文认为资产的“自专用性”才是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资产专用性相对应的概念⑥。资产的“自专用性”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其专用性资产能否被模仿以及被替代的程度。越是难以模仿和替代的优势资产,其专用性程度越高,获取专用性准租金的能力越强,其竞争能力越强。并且,由于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具有“他复制”(即模仿和替代)成本高而“自复制”(企业的内部扩张)成本低的特点,因此,“自专用性”程度高的资产更适合进行横向一体化。
(二)“资产的自专用性”模型
“资产的自专用性”表达了企业能力理论强调资源异质性的观点。自专用性资产由于不可模仿且不可替代,只能由资产所有者自己使用才能发挥最大价值,其收益源于企业寻求差异化的努力。相应地,我们也可以据此构建一个简化的“资产的自专用性”模型:R=R(S1,S2,…,Sj)。
其中,R表示优势企业的自专用性资产的收益;j表示产业内企业数目,j越大,说明市场竞争越激烈,则R越小;Sj表示第j个企业的资产对优势企业的专用性资产的替代性,Sj越大,说明优势企业的资产的自专用性程度越小,从而R也越小。由此可见,“资产的自专用性”程度与竞争者的数目j和占优资产的可替代程度Sj有关,但在模型中Sj比j更重要。作为具有优势资源(资产的自专用性程度高)的企业,其资产的“自专用性”准租金往往是不可占用的,原因就在于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优势资源是难以模仿和替代的,并且这种优势资源包括一种动态的维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因此Sj是由企业“积极创造”的,在模型中永远不会趋近于1。
具有高度“自专用性”资产的企业的竞争优势可转化为横向扩张优势。由于“自专用性”资产的低“自复制”成本,企业可选择扩建或并购两种方式进行横向边界的扩张。如果外部并购具有时间和成本优势,企业就会选择并购同行企业。假设优势企业A并购同行企业B,如果A不并购B,B是很难模仿(他复制)A的优势的,而如果A并购B,A可以提升(通过自复制)B的竞争力,即A企业可以得到差异化租金。“资产的自专用性”程度相对于被并购的企业越高,企业进行横向一体化的收益就越大。从社会福利角度看,这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因而是有效率的。因此,企业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创造租金”:(1)加大资源的差异化,形成难以模仿的优势资源,使Sj变小,以维持和扩大市场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占有专用性准租金;(2)通过寻求产品的差异化,创造需求,使竞争者数目j减少,从而创造垄断租金;(3)进行横向一体化,通过复制优势资源,低成本地整合市场资源,获取差异化租金。
从以上模型可以看出,因为Sj是由企业自己的创新行为决定的,“创造租金”的动机诱发企业的创新活动,以提高优势资产的“自专用性”程度。企业这种追求自身租金最大化的动机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三、资产专用性与企业一体化
正确区分资产的“他专用性”和“自专用性”非常有必要,因为一种资产往往既具有“他专用性”,又具有“自专用性”,是这两种专用性的组合体⑦。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表明,“资产的他专用性”模型能较好地解释纵向一体化的原因,而“资产的自专用性”模型能较好地解释横向一体化的原因。根据两种专用性程度不同,我们以企业核心资产的以下四种极端组合为例进行一体化分析。本文的观点是:纵向一体化取决于资产的“他专用性”,但受资产的“自专用性”制约;横向一体化取决于资产的“自专用性”,但受资产的“他专用性”制约。
(一)“自专用性”程度最高且“他专用性”程度最高
我们先分析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决策。由于资产的“他专用性”程度很高,因此,纵向一体化可节省大量的交易成本,但是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的知识基础不同,因此,并购企业的资产的“自专用性”程度高并不能给被并购企业提供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支持⑧,并且,行业差距越大,资产的“自专用性”在纵向一体化中所起的作用越小,甚至起负作用。一种可能的情况是,纵向一体化发生了,但并购企业并不干涉被并购企业的生产,因为并购企业并无被并购企业生产的“自专用性”资产。在此情况下,纵向一体化受制于资产的“自专用性”。
我们再分析企业的横向一体化决策。资产的“自专用性”程度高有利于企业横向扩张,但会受到供应链的需求或供给的制约,即受资产的“他专用性”制约。以大量引用的通用公司(GM)1926并购菲舍尔车身公司(Fisher Body)为例,从资产的“他专用性”上看,通用和菲舍尔公司是双边垄断的,我们同时假设通用和菲舍尔在各自行业中资产的“自专用性”程度也是最高的。
1.横向一体化的前提。由于他专用性程度最高,则菲舍尔定制的模具资产的“自专用性”收益受制于通用公司的需求(他专用性),因此,当菲舍尔不能满足通用公司的需求时,菲舍尔公司可寻求并购同行企业以扩大生产规模;反之,菲舍尔不能进行横向一体化。
2.纵向一体化的前提。通用一体化菲舍尔,但不干涉一体化后的菲舍尔的生产,因为通用并没有生产车身模具的“自专用性”资产。
(二)“自专用性”程度最高和“他专用性”程度最低
“他专用性”程度最低,说明不适合进行纵向一体化。“自专用性”程度高,说明适合于横向一体化。由于“他专用性”程度低,此时横向一体化并不受制于“他专用性”(因为此时有大量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因而横向一体化对于资产所有者来说是可行的。“自专用性”程度高的资产,其他竞争对手是不能进行低成本模仿和替代的,但是,具有这种资产的所有者却能对其进行低成本的自我复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能低价收购竞争对手,将优势资源复制到被收购企业,从而获取差异化租金。如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和品牌资产具有很高的“自专用性”(主要由于产权保护)和很低的“他专用性”(客户遍布全球),使其很容易收购竞争对手或其产品,如FoxBase,Hotmail等,从而进行资源整合,扩大自己的市场。
(三)“自专用性”程度最低和“他专用性”程度最高
这种情况在企业能力理论看来,是不能进行横向一体化的;在交易成本经济学看来,此时应该进行纵向一体化。但是从整体上看,此时既不宜横向一体化,又不宜纵向一体化。这种情况类似中国的“山寨”手机市场。深圳的“山寨”机厂家曾经有上千家之多,因而生产“山寨”手机的资产是“自专用性”程度很低的,但是“山寨”机手机芯片解决方案的供货商主要只有联发科公司一家,因而“山寨”机厂商的资产的“他专用性”程度很高。作为“山寨”机厂商来讲,他们既不可能纵向一体化(没有开发芯片的“自专用性”资产)⑨,也没有必要横向一体化(没有差异化租金)。
(四)“自专用性”程度最低且“他专用性”程度最低
这种情况既不宜纵向一体化,又不宜横向一体化。国内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就是这种情况。这些企业自身没有核心资产,即资产的“自专用性”程度很低,并且其产品市场规模很大,但竞争很激烈,即资产的“他专用性”程度很低。这种情况类似于完全竞争市场,此时企业的边界决定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我们还可以分析更复杂的专用性程度组合情况。如服务外包作为纵向一体化的逆向过程,往往是由于企业拥有可分割的资产,此时企业既拥有“自专用性”程度高的核心资产,如品牌或管理服务,又拥有“自专用性”程度低的一般资产,如服装生产技术。这时,不管其核心资产和一般资产的“他专用性”程度如何,企业都可以将其“自专用性”程度低的资产分立或分包出去。以上研究表明,企业一体化并不独立地由“资产的他专用性”或“资产的自专用性”程度决定,而是由这两种专用性共同决定。
四、结论
本文通过将交易成本经济学中的资产专用性进行扩展,将其分为资产的“他专用性”和“自专用性”,使当前企业理论的两大重要分支,即交易成本经济学和企业能力理论有了共同的出发点和交流语言。这种整合也拓展了资产专用性的理论应用。自企业能力理论创立以来,演化经济学学者、交易成本经济学学者以及大量的企业能力理论学者对这两种理论进行了比较与综合,研究表明这两种理论具有共同的研究主题——企业的存在性和成长性。在此背景下,寻找这两种理论共同的理论基础就成为一项紧迫且有意义的工作。
注释:
①本文的企业能力理论包括资源基础论和企业能力理论。张维迎将交易成本经济学划分为以科斯为代表的“间接定价理论”和以威廉姆森为代表的“资产专用性”理论。但一般意义上的交易成本经济学是指威廉姆森的资产专用性理论。本文的交易成本经济学指的就是资产专用性理论。
②这实际上是本文意义上的资产的自专用性准租金,说明威廉姆森早期所提出的专用性还不是资产专用性理论成熟时所表达的关系专用性的意思。
③在1985年《对契约的评价》一文中,威廉姆森认为:“资产专用性条件与法律文献中经常提到的可靠投资物有关联。这些投资物,其全部的生产性价值只有在某项交易原来各方之间不间断关系的背景之中,才得以实现。换句话说,无法在不损失生产性价值的情况下,把这类资产转用于替代性的用途或转让给其他用户。”从这可以看出,这个定义更强调资产专用性是一种关系专用性。
④威廉姆森认为可占用准租金是一个静态量(static measure),而他一贯强调企业和市场的动态适应能力(即采取何种契约治理的决策能力),这与资产专用性引起的适应成本有关。但大多数学者并不区分它们之间的区别。
⑤Penrose的“资源”与其后的“资源基础理论”中的“资源”概念有所不同,她区分了资源及其服务。“服务”的含义近似于“能力”。她认为:“资源本身并不是生产过程的‘投入’,只有资源提供的服务才是生产‘投入’,资源提供的服务是使用资源的方式——当完全相同的资源用于不同的目的或以不同的方式使用,及与其它不同类型或数量的资源相组合时,它便提供了不同的一种服务或一套服务。”但在其著作中,她有时用资源一词包含资源和资源服务两层意思。
⑥“企业专用性”是从企业内部视角来看待专用性的,表示资源对企业的依赖性,因而是企业内部的资产专用性,即是本文意义上
的“他专用性”。而资产的“自专用性”是与同行比较的一种异质性,因而更好地体现了企业能力理论对异质性作用的重视。
⑦许多学者在研究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资产专用性时不自觉地将资产的他专用性与自专用性混淆,即使威廉姆森本人也犯这样的错误。如在其经典著作《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2002年中文版第79页中,在正确地引用了马歇尔关于专用雇员的例子后,他在表达资产专用性被经济学教科书忽略掉的遗憾时,所引用的迈克尔·波兰尼和雅各布·马尔沙克的观点其实就是讲资产的自专用性,而不是他专用性。德姆塞茨认为资产专用性能降低知识结合的成本;李青原指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资产专用性越高的公司,越易获得超额利润,公司资产一体化(并购)的程度相应越高,等等。这些错误说明区分资产的他专用性与自专用性是有必要的。
⑧这里不考虑资产的“自专用性”中管理方面的优势,而只考虑生产技术方面的优势。
⑨在理论上有纵向一体化的可能,如某“山寨”机厂家融资能力强大,可以并购联发科,并且并购后不干涉联发科的经营。但这种融资能力假设很难与现实相符。
参考文献:
[1] Wernerfelt,B.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2):171—180.
[2] Prahalad,C.K.,Hamel,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3):79—91.
[3] Teece,D.J.,Pisano,G.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Firms:An Introduction,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4,3(3):537—556.
[4] Teece,D.J.,Pisano,G.,Shuen,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5] 尼古莱·J·福斯,克里斯第安·克努森.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6] Zott,C.,Amit,R.How Do Firm Specificity and Asset Specificity Differ? Implications for the Choice of Firm Boundaries[EB/OL].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121.6327&rep=rep1&typ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