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青年医生的成长之路

2011-10-18李昭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1年11期
关键词:老大妈急诊科指令

□文 李昭

▲北京市第六医院医生李昭在病房查看病人

从穿上白大褂走上工作岗位那天起,不知不觉已有7年了。回望来路,7年,一段不长不短的岁月。7年前的我,青春、朝气、简单、充满幻想;7年后的我,成熟、从容、执着、不乏激情。我喜欢自己现在的状态,我感谢急诊医生这个岗位给我的赐予与磨练。

2004年深秋,成为急诊医生后不久,一个平常的晚上8点,我像平常一样接完班,还没巡视完留观的病人,120尖锐的呼啸便刺破了北京市第六医院急诊科的平静。“男,67岁,突发昏迷40分钟,快!”120大夫的声音里充满着急促和不安。监护显示患者心率在持续下降。

“大夫,求您救救他!”凄厉的叫声从抢救室门外传来。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一位老大妈就“扑通”一声跪下了:“求您,我们家不能没有他!”

我一下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我努力地在记忆里搜索脑出血、脑疝的处理原则和方法。老大妈殷切的眼神、护士的询问、监护器令人烦躁的滴滴声更加重了我的焦虑。在学校里自认成绩还不错的我,这时却不能把一条条零散的处理原则以一种有逻辑的方式组合起来。我头上不停地冒着汗,却不敢发出任何指令。

“快,甘露醇脱水,插管……”、“肾上素,多巴胺……”、“病人心跳停止,胸外按压……”、“电除颤……”

这时,我的上级大夫救了我。他站在我身边,有条不紊地接连发出指令。整个抢救组的工作人员按他指令抓紧抢救,我的心也踏实了许多。

即使全力抢救,病人的生命仍在一点点流逝。一直到最后时刻,抢救组的所有成员仍在全心全意、不折不挠地奋战着。虽然,患者还是因病重抢救无效去世了,但现场抢救的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坚持的身影,深刻地镌刻在我心上,给初为急诊医生的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医生的关怀和救人同等重要

急诊科里每天都在发生着感人的故事,同时也会发生各种矛盾。随着经验的积累,我处理病人越来越从容了。然而,如今医患关系紧张是不争的事实,医生和病人好像是站在不可调和的对立面。作为一名医生,我对此深有感触,有时我也会委屈与不解:我们明明做得很好了,为什么得不到病人的认可?有一天我心中这个疑问终于得到了解答。

2008年,我爷爷因腰痛住院,我的角色从医生变成病人家属。陪床的日日夜夜里,在奔波于做各种检查和取检查报告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做病人和病人家属的不易。他们为亲人的病情忧虑着,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劳累奔波,为住院账单上不断上蹿的医疗费心惊肉跳,还要打起精神去安慰正被病魔折磨的亲人。

“什么,骨癌晚期?”爷爷住院第4天,我被医生找去谈话。看着医生平静的目光,听着他略显冰冷的讲解,我的职业素养告诉我,医生没有做错,可我多希望能在他眼中看到一丝关怀与同情。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医生不只要治病救人,还要给予病人及家属关怀和精神慰藉。医生若不能治愈病人,还可以延长病人生命;若不能延长生命,尚可给予安慰。除了药物和手术,医生还有一项治病救人的手段——话语。若适当的话语就可以减轻病人的苦痛,可以让生命更有尊严,我们又为何要吝啬呢?

有了病人家属的经历和自我思索,在日后工作中我开始注意站在病人立场来考虑问题。一些以前靠争吵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我的温言软语中迎刃而解了,家属眼中也有了被理解的感激,我内心充满了被信任的欣喜。

时间流逝,2010年我成为急诊科独当一面的主治医生。现在的我成熟但不老成,从容且不乏激情。纵然不能治愈所有疾患,不能挽救一切生命,但我将尽自己所能去减轻病人及家属的痛苦。

猜你喜欢

老大妈急诊科指令
不为了回报而做事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超市所见
ARINC661显控指令快速验证方法
杀毒软件中指令虚拟机的脆弱性分析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中断与跳转操作对指令串的影响
一种基于滑窗的余度指令判别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