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2011-10-18华东师范大学张悦

中国商论 2011年36期
关键词:国际收支进出口汇率

华东师范大学 张悦

1 汇率变动影响贸易收支的相关理论演进

1.1 国际收支弹性论

国际收支弹性分析理论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由马歇尔提出,后经琼·罗宾逊和美国经济学家勒纳等发展而形成的。国际收支弹性分析理论适用于纸币流通制度。国际收支弹性理论把汇率的调整作为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基本手段,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各国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来讨论一国货币贬值从而改善该国国际收支的条件。弹性分析理论的假设前提为:其他条件均不变时,汇率调整是影响进出口商品的唯一因素。国际贸易商品供给完全有弹性,即国际贸易收支的变化完全取决于国际贸易商品的需求变化。没有劳务进出口和资本流动,国际收支即为贸易收支,也就是所谓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账户。收入水平不变,因而进出口商品的需求是该商品及其替代品的价格水平的函数。

国际收支弹性分析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一国货币贬值对该国贸易收支的影响。某国货币贬值该国贸易的出口商品有利,而对进口具有抑制作用。某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该国的贸易收支的效果,完全取决于商品供求弹性。这里的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是指进出口商品的供求数量对进出口价格变化量的反映的程度。弹性越大,进出口商品价格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供求数量的程度越大;反之供求弹性越小,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对进出口商品供求数量的影响较小。为使货币贬值起到改善国际收支、减少国际收支逆差的作用,需要满足马歇尔—勒纳理论条件即当一国货币贬值后,只有在出口需求弹性与进口需求弹性的和大于1的条件下,才会起到增加出口,减少进口、改善国际收支的功能。

1.2 汇率对国际收支影响理论的演变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平衡的影响是研究汇率制度的核心内容。但是,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大多数采用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并没有取得国际收支平衡的效果。依据一价定律:一国货币贬值表明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价格下降,而以本币表示的进口价格上升,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幅度与汇率的变动幅度相同,汇率的传递是完全的。然而实证研究表明,情况并非如此。以美国的经济实践为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元汇率大幅度变动而美国的进出口价格却相对稳定。这证实了进出口价格对汇率变动的不敏感,从而引起了经济学家对汇率不完全传递问题的研究。众多经济学家分别从产品差异、沉淀成本、产业组织、分割市场、贸易配额以及跨国公司的内部交易等不同视角对不完全汇率传递进行了研究。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下,出口厂商会以本国货币衡量的边际成本来制定价格,那么汇率传递是完全的;如果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厂商会改变定价行为从而影响到汇率的传递。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提出“市场定价”的概念,出口厂商为实现利润最大化,针对不同进口市场制定不同的出口商品价格,即实行价格歧视,这就影响汇率的传递。金伯格(Goldberg)认为不完全价格传递效应是由三级价格歧视造成的。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的差异较大,但多数情况下汇率变动的大部分影响被目标市场的成本加成调整所抵消。应把各国商品市场看成是分割的而不是一体化的。汇率传递效应对进口价格的影响是不对称的。另外,金伯格认为贸易限制会影响汇率的价格传递效应。除此之外,汇率的传递程度取决于这种对汇率变化的预期是暂时的,还是持久的。即如果厂商认为汇率变动是暂时的,那么他对汇率的反应就不敏感,而过去的汇率变动越频繁,现有的汇率变动越有可能被认为是暂时的,那么厂商对汇率变动的反应就更加不敏感。所以,汇率变动与进出价格的变动不完全一致。泰勒(Taylor)认为传递效应即企业定价能力的降低是与许多国家的通货膨胀程度的下降有直接关系。泰勒运用有微观基础的定价模型指出可觉察成本变化的低持续性导致了低的传递效应。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的持续性正相关,结论是低通胀造成了低的传递效应。

2 我国汇率政策及贸易收支状况

2.1 我国现行汇率政策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汇率制度、单一汇率制度、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现阶段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有以下三个特点:

(1)人民币汇率调控的方式实行以货币市场供求为导向,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整,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政策。人民币汇率改变了盯住单一美元的政策,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根据国际货币市场供求关系来上下浮动。这里所谓的“一篮子货币”是指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选取若干主要货种,赋予相应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货币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币种来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来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以实现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货币篮子中的币种构成,要统筹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FDI)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流通的法定货币。把一篮子货币作为参考有利于增加汇率弹性,抑制单边投机,维护多边汇率相对稳定。在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的同时,通过市场机制发现人民币汇率的合理、均衡水平,为汇率市场化奠定基础。

(2)汇率中间价的确定和汇率日浮动区间的确定。这一过程如下,央行(中国人民银行)在每个工作日闭市之后公布当日的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币种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这一收盘价将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央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百分之零点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央行(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百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

(3)起始汇率的调整,这一调整过程如下:如在2011年1月13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从6.6128调整为6.5997,大约升值百分之一点三,以此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此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能力的适应性。

2.2 我国对外贸易状况

(1)到“十一五”末,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增至世界第二位。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货物的进出口有所冲击,中国货物进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仍然持续扩大。截至2010年,中国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高达29728.3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了一倍以上。在2009年的货物进出口总额超过了德国,跃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的比重从2005年的6.74%增至8.82%。其中,货物出口额从世界第三位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国际市场份额的比重从2005年的7.31%增至2009年的9.64%;货物进口额由全球第三位上升至第二位,占全球市场份额的比重从2005年的6.13%增至2009年的7.94%。

(2)我国服务贸易持续快速发展:服务贸易总额增至世界第四位 ,虽然在2009年,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服务贸易增速有所下降,但服务贸易总额仍高达2868.3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83%,跃居世界的第四位。

(3)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外直接投资(FDI)分别跃居全球第二位和第五位。截至2010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到1057亿美元,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从2005年的第四位提高到第二位,占国际市场的比重从2005年的7.32%增至9.43%,显然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外商直接投资国之一。 2010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590.4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3.84倍,在全球的位次从2005年的第十八位大幅上升到2009年的第五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总量的比重从2005年的1.43%提高到2009年的5.11%。

3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分析

国际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表明,汇率波动对一国经济有着正反两方面影响,经济学家很形象的将其称为国际贸易的“双刃剑”。

3.1 人民币升值的积极影响

(1)人民币升值可以增强我国居民的购买力,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以本币表示的外国商品价格的下降,这对于我国居民来说相当于产生了“货币余额效应”,居民的相对购买能力提高了。同理我国对外国进行投资(FDI)或购买外国资产都会比以往更加便宜。

(2)人民币的升值,使得在国内工资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劳动力成本相对上升(因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被人民币升值所抵消),人民币升值将促使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对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有一个倒逼的作用,有利于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增强。

(3)人民币的升值可以为人民币走向世界打下基础,升值后的人民币会给世界人民带来信心,为人民币成为国际流通货币提供一个过渡。

3.2 人民币升值的消极影响

(1)对我国商品出口产生一定影响。人民币升值意味着我国商品的外币价格,对于外国进口商来说意味着成本的增加,这对于我国出口的价格竞争优势是一个削弱,即使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不是靠人民币汇率贬值,而主要的是低廉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人民币升值也会抵消工资成本的优势,必然会影响国内商品的出口以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美元贬值期间转移效应将被人民币升值对抵消,相对比较优势难以发挥作用,在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国内通货膨胀预期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2)亚洲和世界贸易经济的稳定增长带来不利影响。 在2002年美元贬值期间, 亚洲各国的货币保持了相对稳定, 亚洲货币的稳定有利于亚洲地区出口型经济的稳定增长,若人民币升值则FDI(外国直接投资)下降从而人民币的对外作用削弱,中国对WTO的承诺难以实现,进而带来东南亚地区的金融不稳定,以及亚洲经济的放缓。

(3)对于吸引外资和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产生负面影响。 在人民币升值和国内利率连续提高的背景下,我国引资力度将被消弱,可能会减缓外商对华直接投资(FDI)的增长。同时对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润再投资的规模以及产业本地化的进程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使得我国加工贸易的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进程放缓。

4 结语

综上所述,近期内人民币升值将给我国对外贸易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而短期内我国应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从长期来看,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程度的加深,经济实力、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必将增强,成为国际可兑换货币,因而实行人民币汇率的自由浮动,有其客观必然性。人民币的名义汇率也会趋向实际汇率,升值将是必然的。面对汇率波动对于出口企业的诸多不利影响,我国的出口企业应该一方面应采取各种措施来规避汇率风险,另一方面应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创立自主品牌来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挑战。首先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增强产业竞争力;其次是出口企业应该整合资源,加快海外转移,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再次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的出口企业应该立足长远,走差异化、品牌化的道路。

[1]厉以宁.中国对外经济与国际收支[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

[2]任兆璋,宁忠忠.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贸易收支实证分析[J].现代财经,2004(11).

猜你喜欢

国际收支进出口汇率
今年上半年我国化肥进出口双双下降
前两个月我国化肥进出口量均减少
进出口经理人
《进出口经理人》征订
国际收支分析
国际收支
人民币汇率:破7之后,何去何从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人民币汇率向何处去
越南的汇率制度及其汇率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