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大学生常见心理及对策
2011-10-16赵应征鲁翠涛吕海峰
赵应征* 鲁翠涛 吕海峰
(温州医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医学院校大学生常见心理及对策
赵应征* 鲁翠涛 吕海峰
(温州医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是近年来医学高等教育工作中十分突出的问题。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已成为促使大学生及时适应高校环境,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保证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通过对温州医学院2005年至2009级在校大学生的心理调查,阐述当前医学院校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学校、学生两方面探讨相应可行的应对策略。
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应对策略
医学院校大学生在校学习一般为4年,本硕连读生为7年,时间长,心理问题较多。笔者通过对温州医学院2005年至2009级在校大学生的心理调查,发现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既有群体相似性,也有特殊性[1],更呈现出时间阶段性,如一年级学生多为适应障碍,往往表现为害羞、恐惧、不愿出头露面、交往障碍等;二年级学生多为情感障碍和焦虑障碍,主要源于学习压力、交往及恋爱波折等;三年级学生多为考研或自身前途的迷茫;四年级学生多为实习、就业等,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和复合期,主要表现出焦虑、失眠等。此外,大学生心理问题也有性别上的差异,如女生对学习焦虑程度要比男生高,男生对前途的焦虑与恐惧又多于女生,而因恋爱引起自卑、绝望甚至偏执的,男女生比例基本接近。通过调查,笔者将当前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分为以下几方面。
1 环境适应能力差
当前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较好,自身独立生活和自理能力较差,而现实中的大学生活与他们原有的生活环境差距较大。这种情况在大一新生中普遍存在。大一新生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住宿环境、新的教学模式、新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不适应,容易产生困惑而产生心理问题,心理学上也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此外,部分新生作为大学生中普通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所以,应该特别注重对大学新生入学后的心理调适,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失衡期,成功地进行角色转换。
2 学习压力大
80后的大学生有强烈的自我成才欲望,是家长高期望的群体。但是过高的家长期望与强烈的自我心理暗示会对高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当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等导致学习成绩不佳时,大学生就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而这些心理压力得不到及时缓解,精神长期过度紧张,最终会造心理问题。另外,高校的各类竞赛、证书考试、考级、考研所带来的附加压力,也会对高校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从而造成心理问题。
3 生活负担重
当前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一部分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因此生活压力较大,这也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特别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生活贫困。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对经济的切身压力以及家庭背景的自卑感,容易使出身于低收入或贫困家庭的大学生自信心严重受挫,产生悲观情绪,低估自己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完成本来可能完成的学习和工作任务。此外,家庭背景的自卑感也使一部分学生过分保护自己,不敢参与竞争和追求成功,有的学生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或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如果大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生活压力下,极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现[2]。
4 情感问题困扰
医学院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发展阶段,并开始引起对异性的关心、好奇和兴趣,对感情问题也不再象高中那样压抑,关注程度明显加强,并愿意通过社交活动结识大量异性同学。此外,由于网络的快速普及,高校大学生容易通过网络结交异性朋友并沉迷于网络恋情中。处于以上两种状态的大学生容易将大部分的精力、金钱和时间投入到“恋爱”过程中,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的同学由于感情问题或失恋而产生了消沉、自卑甚至报复等不良心理,更严重的还会产生轻生的后果。近年,医学院校大学生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已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5 就业竞争激烈
如表1,自1999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短短几年中,大学招生扩大了3倍,扩招所带来的社会就业问题不断显现。尽管近年来扩招速度减缓,但总体毕业生人数连年创新高。而2009年世界经济出现总体衰退,我国经济遭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外部冲击,企业开工严重不足,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当前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受到社会就业问题的困扰,就业现状和理想职业之间的落差容易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尽管大部分高校建立了较完善的就业指导机制,采取“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就业制度,但大学生在拥有择业自主权的同时,也面临严酷的就业竞争,心理负担过重。笔者对温州医学院2005年至2009级在校大学生的心理调查发现,85%以上的大四毕业生找工作时经历三次以上的面试或笔试。因为多次受挫,许多大学生心理问题严重,有的大四毕业生甚至放弃已有的研究生机会而选择就业。
表1 近十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不包括成教,自考,网络教育和留学)
6 讨 论
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医学院校普遍认识到心理素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大部分医学院校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从新生抓起。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并且指导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情绪调控等方面的问题,从而达到排除学生心理障碍的目的[3]。具体而言,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6.1 学校管理方面
6.1.1 充分利用学校环境,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医学院校应充分应用各种媒体和校园局域网,如学报、校刊、广播、网站等传媒,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介绍各种心理调节的方法,以唤起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引导其主动开展自主性的心理素质教育。同时利用校园课堂,定期的举办组织心理知识讲座、人生理想辩论和讲演、名家论坛等,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有益身心的校园文化活动,缓解心理压力,塑造健康心态。笔者所在的温州医学院每月组织著名学者和企业家介绍人生理想的“瓯越大讲堂”活动,大学生参与度高,反响热烈,明显增加了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
6.1.2 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加强心理辅导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
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医学院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完善心理辅导人员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制度,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除要求心理辅导人员具备一定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外,还要具备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病理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要了解交际学、语言学、文学等,还要熟练应用现代通讯工具,对大学生的语言表述、活动方式都要有足够的了解。
6.1.3 发挥集体互助作用
医学院校是按照不同专业进行分班管理的,班集体的建设是高校心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大学生对班集体有归属感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点。通过多年教学管理经验,笔者认为开展小团队活动和进行拓展训练可以较快地提升班集体互助能力。例如参考家庭管理模式[4],运用团体心理学方式在班级中组建小团队,选出队长,制定团队目标,并且平时的班级活动和量化考核都与小团队挂钩,这样就把分散的个体凝聚成小的团队,使学生更容易融入集体,并且通过小团队间的良性竞争,发挥班集体的最大效能。
6.1.4 倡导导师制管理模式
“导师制”最初源于14世纪的英国,当时由牛津、剑桥大学率先提出并实施,继而逐渐在伦敦大学及其他许多高校推广并得到了持续的发展[5]。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改革呼声越来越高,本科生导师制逐渐成为国内许多高等院校构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一种本科教育改革的新模式。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家名校均进行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和实践[6]。笔者所在医学院校针对大二以上学生进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尝试,试行1年来,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成绩都有了显著提高,尽管也存在一些不足,但导师制管理模式吻合了因材施教和追求能力专长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特征,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6.2 学生方面建议
6.2.1 正确定位,不断完善自我
当代医学院校大学生求知欲强,物质环境较好,学习能力较强,但是自身定位能力欠缺。因此大学生首先应该是怎样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价,自己适合做什么,然后制定一个可行的中短期规划,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这需要一个平常的心态,一个坚韧不拔的精神,一个坚持到底的决心和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许多大学毕业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发现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并不像自己以前想象得那么高,从而容易产生各种失望、悲观、不满情绪。因此在认识自我特点后还要接受自我,对自身当前存在的问题不能一味抱怨,也没有必要自卑。因为自己当前的特点是客观现实,在毕业期间要有大的改变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承认自己的现状,学会扬长避短。另外,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己,不断完善自我[7]。
6.2.2 自我调试,增强心理承受力
医学院校大学生一方面要加强自我教育,积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加深对自己、对社会的认识,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努力完善自己,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不断提升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使人们经受住挫折的打击,依旧保持进取的勇气。面对失败,有的人心情烦躁,精神不振,甚至产生自卑感,这显然是心理承受力不强的表现。真正的强者面对失败,会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去争取新的机会。
6.2.3 谦虚谨慎,互敬互助
当前大学生要学会从内心深处去尊重他人,首先必须能客观地评价别人,能找得出别人的优点,你会发现你的同学、朋友、老师身上都有令你佩服、值得你尊重的闪光之处。在班集体中,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懂得尊重他人。一个提倡欣赏和尊重他人的集体将会是一个关系融洽的大家庭,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也受到别人的欣赏和尊重,最终大家都会心情舒畅,于是这个集体的凝聚力会提高。
7 总 结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强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改善大学生学习状况,开发大学生学习潜力,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8]。当前大学生自己也要正视现实社会的严峻性和挑战性,强化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良好的品质,磨练坚强的意志,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心态,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有效的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起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度过美好而充实的大学生活。
[1] 赵则祥,蒋继国,赵军等.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医药产业资讯,2005,6(8):120-121.
[2] 韩小瑜.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发的原因[J].文教资料,2007(18): 49-50.
[3] 刘莹莹.浅谈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表现、成因及应对措施[J].读与写杂志,2010,7(2):194-195.
[4] 王少丽.高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J].都市家教, 2010(4):101.
[5] 唐耀华.论本科生导师制对高校发展的促进作用[J].高教论坛, 2005,6(3):9-13.
[6] 涂剑,雷小勇,唐圣松等.药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应用的实践与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08,8(4):729-731.
[7] 刘先华,李鑫毅.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学理论,2010 (11):214-215.
[8] 刘云,宋丽.大学生心理问题探索[J].中北大学学报,2002,18(z1): 91-92.
R395.6
A
1671-8194(2011)03-0172-03
*通讯作者:E-mail:lctuua@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