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弥撒曲的发展

2011-10-14孙丽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215104

大众文艺 2011年3期
关键词:声部作曲家世纪

孙丽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苏州 215104)

西方弥撒曲的发展

孙丽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苏州 215104)

弥撒是天主教会的主要崇拜仪式,最初起源于犹太教的仪式性的用餐活动,而弥撒曲是天主教感恩祭祀仪式进行过程中演唱的歌曲。文章从多方面对弥撒曲的发展历史作了深入的探讨,分析了各个时期弥撒曲的主要作品及其音乐特征。

弥撒曲;复调弥撒曲;“混合风格”弥撒曲;音乐特征

“弥撒”(Mass)源自于崇拜仪式的最后一句“Ite missa est”(意为“礼毕,[会众]散去”),是天主教会的圣餐仪式,用拉丁文歌咏和朗诵。其音乐较为完整和精致的弥撒称为“大弥撒曲”(high mass)或“庄严弥撒曲”(missa solemnis);规模较小的称为“小弥撒曲”(missa brevis);以特殊目的的进行奉献的活动中演唱的称为“奉献弥撒曲”(votive mass);在没有朗诵也不举行仪式而只有歌唱的弥撒活动中演唱的弥撒曲称为“音乐会弥撒曲”(concert mass)。1从中世纪开始,弥撒曲的创作就从未间断过,并成为作曲家表现自己宗教信仰、内心对生命及死亡感受的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

一、中世纪---弥撒曲的形成

弥撒最初起源于犹太教的仪式性的用餐活动,4世纪时已经用于早期基督教的感恩祭仪式,用拉丁语演唱。4世纪末米兰的圣安布罗斯大主教第一个把应答式诗篇咏唱引进西方,后来教皇切莱斯廷一世把它引入到罗马的弥撒。422年在日课和罗马弥撒中,应答圣歌(responsorio)为交替圣歌(antiphon)所取代。2基督教弥撒是一种象征性的献祭,它的高潮是神父以酒代血,崇拜者把面饼作为基督的身体分食,以纪念和重演最后的晚餐。

在8世纪罗马天主教的大祭祀弥撒已经基本确定了它的形式和核心曲目,全部弥撒音乐分为常规弥撒和专用弥撒。常规弥撒指仪式歌词固定不变的部分,包括慈悲经(Kyrie);荣耀经(Gloria);信经(Credo);圣哉经(Sanctus);和羔羊经(Agnus Dei)。专用弥撒是指仪式中可变的部分,包括进台经(Introit);升阶经(Gradual);哈里路亚(Alleluia);特拉克图斯(Tractus),在节日唱欢快的哈里路亚,在悔罪节替换成特拉克图斯。旋律采用传统的格里高利素歌演唱,或与格里高利圣咏旋律有密切联系。这些部分在基督教早期是由会众演唱,现在是唱诗班咏唱。在14世纪以后,它们常配以复调音乐的唱词,因此“弥撒曲”一词常被音乐家用来指这部分音乐。

二、文艺复兴时期——复调弥撒曲的确立与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复调音乐的发展,和声趋于复杂,调性色彩逐渐浓重起来。13世纪,产生了两种新的多声部乐曲体裁——复调合唱曲(Polyphonic conductus)和经文歌( Motet)。11—13世纪的教会音乐家开始在“专用弥撒”圣咏的基础上谱写复调弥撒。13世纪中叶以后,这一习惯转向了常规弥撒,但只谱写个别乐曲。14世纪中叶开始出现整套常规弥撒谱曲,法国的诗人兼作曲家马肖为法国国王加冕而创作的《圣母弥撒曲》是一首4声部合唱弥撒曲,也是14世纪最著名的一首教会音乐作品。马肖对弥撒曲的重要贡献在于:将弥撒曲固定部分中的五个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创作。相同的音乐旋律在各个段落出现,使每个乐章具有相同的风格,以达到整体化的目的。

到1450年左右,复调常规弥撒成为欧洲最大、最重要的音乐形式,分为“箴言”弥撒曲和“定旋律”弥撒曲,后者更加精致,是15世纪晚期弥撒曲的主要形式。从杜费(Dufey,1400-1474)到若斯坎(Josquin des Prez,1450-1521),弥撒曲的创作包括了大量的作曲技法,但结构变化不大。其中以若斯坎创作的弥撒曲《Pange lingua》《武士弥撒曲》最为著名;他的弥撒曲大多以一个世俗曲调为定旋律,展示了十六世纪许多通用的技巧和手法,这极大促进了弥撒曲的创作。3

16世纪初,早期的“定旋律”弥撒曲逐渐让位于对位模仿弥撒曲。帕莱斯特里纳(Palestrina, 1525-1594)是这一时期西方最杰出的弥撒曲作曲家。其现存作品绝大部分是圣乐,最重要的是弥撒曲,共计105首;包括《马尔切洛斯教皇弥撒曲》和《短弥撒曲》等广为人知的作品。一般为四声部或五声部,采用无伴奏合唱形式;追求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宗教音乐的最高峰、最理想的礼仪音乐。4

三、巴洛克时期——复调弥撒曲衰亡与“混合风格”弥撒曲的兴起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以宫廷为中心,主张以抒情的崇高形式去透视人类的心灵,净化感情。518世纪弥撒曲大都属于“混合风格”弥撒曲,主要包括三种主要元素,即管弦乐伴奏的古老合唱、管弦乐在形式组织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合唱和独唱声部的音乐。弥撒经文被分成若干段,各部分内容彼此独立。如J.S.巴赫《b小调弥撒曲》——18世纪最伟大的那不勒斯风格的弥撒曲,它表现了最多风格的混合,其中渗透着新教的改革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巴赫在“信经”部分的“道成肉身”分曲中的这段b小调五声部合唱仅有49小节,却充分体现了作曲家高超的作曲技巧和严密的神学构思,从而使它成为整部作品中最动人的段落之

同时,在这部作品中合唱占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18世纪的特色,和声更加自由,技法运用自如;由连续的管弦乐伴奏的合唱部分进一步完善,独唱与合唱之间有强烈的对比,管弦乐的色彩宏丽,广泛地描写着感情,把一切歌剧及清唱剧中的手法也引用到弥撒中来了,独唱部分不再像意大利弥撒曲中的那样歌剧化,但装饰得更加景致。

18世纪后期最重要的弥撒曲作曲家是海顿和莫扎特。约瑟夫•海顿共创作了14首弥撒曲,其中以《纳尔逊弥撒曲》(1798)最有名,在风格接近于协奏曲。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一生共创作了 18首弥撒曲,多为精巧优美的“小弥撒”。其中《 C小调弥撒曲》堪与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媲美;《安魂弥撒曲》是莫扎特未完成的遗作, 乐曲中弥漫着深沉严肃的气氛,是莫扎特对维也纳宗教音乐传统的一个总结,表现出深沉的宗教情思。

四、浪漫主义时期——弥撒曲作曲家信仰与兴趣结晶

浪漫主义时期,强调主观情感和自然景物的表现,注重创作中的民族民间因素,把纯器乐曲奉为理想的表现形式,音乐创作追求新颖和独创。19世纪中叶,罗马天主教会内部兴起了一场音乐改革运动,复兴据称为16世纪“无伴奏合唱”的风格,恢复格里高利圣咏的纯净面目。这时的弥撒曲基本上已经褪尽了原来的那种宗教式的“圣乐”内涵,人们往往只能在标题或唱词中偶尔窥见它昔日的风韵。

19世纪最伟大的弥撒曲当属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但是贝多芬在某种程度上还是维也纳古典交响曲的延续,人声部既有合唱的宣叙调,也有赋格;配器属于贝多芬晚期风格。《庄严弥撒曲》是严格的教仪音乐,体现了贝多芬对人生和世界观的思考,表现出强烈的宗教情绪;它不仅是一首崇高的宗教音乐作品,也是弥撒曲领域的一座里程碑。之后的音乐家已经摆脱了教会的束缚,音乐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人们更多地是借用弥撒曲这一形式表现个人在宗教、思想、艺术上的信念和理想。这一时期主要的弥撒曲有罗西尼的《小庄严弥撒曲》舒伯特《A调弥撒曲》《E调弥撒曲》威尔第的《安魂弥撒曲》;勃拉姆斯的《德国安魂曲》等。其中威尔第的《安魂弥撒曲》采用了传统弥撒的体裁和词句,具有催人泪下的巨大感染力和鲜明的戏剧性,同时又洋溢着道地的天主教精神。这时期的弥撒曲无论在曲式结构,还是在演出形式等方面都突破了古典时期的规则,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6

五、20世纪的弥撒曲---融合与突破

从新古典主义到具体音乐,二十世纪的音乐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象。作曲家们不再受到传统形式的束缚,作品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音乐形态,都与十九世纪以前的作品大相径庭。其中,许多音乐家们从基督教中汲取灵感和创作激情,写出了不少优秀的宗教音乐,如斯特拉文斯基的混声合唱与管弦乐五重奏《弥撒曲》(1945~1948)令人回想起14、15世纪的教会音乐;法国作曲家普朗克1937年创作的无伴奏合唱《g小调弥撒曲》,这部不足二十分钟的四声部作品包括了除信经以外的所有乐章,代表了他声乐创作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以弥撒曲或安魂曲样式创作的作品在二十世纪也不少,如埃里克•萨蒂的《穷人的弥撒曲》(1895)、亚纳切克的《格里高利弥撒曲》(1926)、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1961)等。尽管这些作品的形势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以教会礼仪为基础而创作的。

此外,作曲家在宗教音乐的创作中也尝试对弥撒曲固有形式进行突破。例如以统一的方法来谱写常规弥撒仪文和专用弥撒仪文;尝试着将多声部的弥撒曲适应礼仪中全体会众的共同礼拜等等。约瑟夫•加卢斯•谢尔的弥撒曲《Missa populi》和《Media vita》就是将歌坛上的唱诗班与教堂里的会众的合唱结合起来,出现了由合唱和独唱构成的德语歌唱弥撒曲的新形式。

结语

在弥撒曲发展重新的海洋中,有许多不乏之辈,他们在探寻新音响、新材料方面有许多创新,许多标新立异的手法。但是纵观弥撒曲的发展历史,从弥撒曲的形成、确立,到海顿、贝多芬、莫扎特发展;再到斯特拉文斯基、布鲁顿等人的创新和突破,我们看到弥撒曲中蕴涵的神学思想的延续,弥撒曲也成为人们与上帝之间沟通的纽带,进而给世人以启示。

注释

1.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里斯卡 著,《西方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1月,第38—41页

2.杰拉尔德•亚伯拉罕,《简明牛津音乐史》,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第61页

3.陈小鲁,《基督宗教音乐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2月,第139页

4.同上,第177页

5.叶庆文,《凝固的旋律》,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9月,第94页

6.林逸聪 编撰《音乐圣经》,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751页

[1]杰拉尔德•亚伯拉罕.简明牛津音乐史[M].上海: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

[2]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里斯卡 著.《西方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1月.

[3] 李平晔.人的发现—马J•路德与宗教改苹[M] 成都:四川音乐出版社,1983年.

[4]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

[5]陈小鲁.基督宗教音乐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2月.

[6]钱亦平,王丹丹.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12月.

[7]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3月版.[8]The New Grove:Mass,Macmillaan London Limited,2002.

[9] Robin A. Leaver, Brahams’s opus45 and German Protestant Funeral Music, in The Journal of Music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No.4.

[10] Wilfrid Mellers, Bach and The Dance of God, Faber & Faber London,1980.

猜你喜欢

声部作曲家世纪
“身必由己”的艺术家——旅美中国作曲家梁雷的艺术人生阅读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多声部视唱训练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长大可当作曲家
My School Life
长影世纪城
世纪中国梦
猫咪成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