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2011-10-12胡锡彪
胡锡彪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工作本身还不同程度存在着有效性问题,即工作做了,但有效不明显。
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有效性的表现及原因
一、有效性的涵义。所谓有效性,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预期目的实现程度。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是指教育者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预期宣传教育的内容对受教育者影响、启发和提高的程度。换言之,即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是看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宣传教育的思想政治内容的认同度:是否认同和接受,认同接受了而影响,启发提高又是多少?而不是仅仅看教育者本身工作做了,学习了,开会了,活动了,以及采取什么形式,工作量多少等等。一句话,思想工作的有效性,归根到底是看教育的客观效果。
二、缺乏有效性的主要表现。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中确实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工作效果不明显,缺乏有效性的问题,以调查情况看,主要表现有这样几方面:第一,不想听。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理想是空的,理论是虚的,金钱是实的,要抛弃空的,扔掉虚的,捞取实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信念、精神、价值观、道德观等内容,认为这些道理又空又虚,于事无补,于人无利,听了没用。第二,不感兴趣。认为教育方式方法几十年如一日,用来用去老一套,或单一灌输,或呆板教条,或居高临下,或官腔十足,既无新鲜感,又无针对性。第三,不解决实际问题。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不顺心,自身价值不被认可,才能难以发挥,个人收入少等问题,感到思想政治工作解决不了这些实际问题。第四,不接受。正面宣传教育的理想、价值观、道德观、行为规范与所见所闻的价值趋向,道德滑坡,社会不良风气,党内腐败现象以及有些党员领导干部言行不一,行为倒置对不上号,感到受愚弄,产生逆反感、抵触情绪。所以,管你教育不教育,我心依旧不变。
三、主要原因。思想政治工作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这里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这应从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客体两个方面去剖析,其主要原因:
第一,从受教育者的客体分析: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据调查发现,目前人们的思想有五大转变趋势:一是从传统价值向现代价值转变;二是从他人导向向自我导向转变,过去有问题找组织,靠单位,现在独立性很强,自己做主;三是从义务导向向利益导向转变;四是从集体取向向个人取向转变;五是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由于这五大转变趋势的出现,人们对思想政治工作有着更丰富、更具体和更高的需求,期盼着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闷、文化上解渴、心理解压、能力上解弱。
第二,从教育主体上分析:一是内容和方法不新。在内容上,还是从理论到理论,只讲大道理,照本宣读,没有结合思想实际。要么就事论事,缺乏深度;要么无所适从,回避问题,不能从问题的根本实质加以解释和引导,缺乏针对性。在方法上,存在着抽象的索然无味的静态教育;存在着不分对象,不分层次,“一刀切”、“一锅煮”的呆板教育;存在着你讲我听,你导我做的被动教育;存在着一味开会学习,造声势、搞轰动效应的形式主义教育。这样的方式方法,使受教育者索然无味,影响了教育效果。二是自身形象欠佳,影响了教育效果。教育者是教育人的,他们的形象如何,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但是有的领导干部作报告,做思想政治工作,讲得头头是道,振振有词,可实际呢?有的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对人马列主义,对己自由主义,对人严,对己宽,个人说了算,决策不民主,工作缺乏透明度,办事不公。有的甚至把大众的权利,作为个人谋利的手段,群众疾苦不关心,困难不解决,整天忙的是个人利益、个人享受……这样的行为倒置形象反差,怎么会有教育效果呢?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对策
在信息交流高度发达和社会剧烈变化的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我们能因为效果不明显而放弃和削弱思想政治工作。胡锦涛同志提出:面对新的形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强而不能有任何削弱,必须进行创新不可裹足不前。因此,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扣时代脉搏,坚持在继承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形成一系列适应新形势需要,具有时代特点,富有生气活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和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实效。
一、把握脉搏,增强针对力。
随着形势的发展,任务的转移,环境的变化,实践的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份调研报告归纳了在转型期人们思想上的五个“同在”,即“观念更新与价值取向错乱共处,对成就认同与现实不满相随,乐于奉献与讲求实惠相伴,忧患意识与失望情绪交织,共同理想与多种信仰并存。”对此,我们必须把握好各种对象的思想度、关心度和需求度,增强针对性。所谓思想度,就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了哪些变化?所谓关心度,就是他们最关心什么?议论什么?所谓需求度,就是了解他们的精神需求,个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上的需求。如何把握脉搏,掌握干部职工的思想度、关心度和需求度呢?首先态度要诚恳,诚心诚意,让人愿意和你讲,暴露自己的思想,让你“搭脉”。其次,通过直接、间接的渠道掌握职工思想脉搏,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可以是:调查询问、问卷、测评、座谈讨论、谈心与群众交朋友,了解他们意见反映等等。第三掌握脉搏,不是一次完成,而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失真。 二、选好需求点,增强吸收力。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我们要了解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既要了解共同需求,又要了解个别需求,这样才能使思想工作适应复杂的需要。从当前来讲,一是要做到“两需结合”, 即把适应党的事业需要与适应工作对象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二者紧密结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第一要“吃透上头”,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只有着眼于适应党的事业发展需要,才有正确的方向,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第二要“吃透下头”,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必须树立“教育也是服务”的思想,把为党的事业发展服务与工作对象服务有机统一起来,把对党的事业负责与对干部群众个人负责有机地统一起来。二是社会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我们在进行思想工作的时候,不仅要讲社会目标是什么,而且要讲个人目标是什么,以利于调动个人实现社会目标的积极性。因为,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有多少人一天到晚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他们日常关注的恐怕不是谁当总理谁当主席,立多少项目,上多少工程,更不会关心拉登是否活着,老百姓关心的十有八九是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就业就医等天天要发生的事情。把社会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是思想政治工作适应转型期中国人的价值从集体取向向个人取向转变的一个方略。从细处讲,就是思想工作要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只有这样,才会有吸引力。
三、转变教育方式,提高说服力。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原有的一套政治教育方式已经明显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加强改进和创新。首先,要由单纯的灌输式教育向辨析式教育转变。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大特征是人们对新知识的自主性追求。因此,以“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为目标的灌输式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对象的心理需要,而现代媒体带来的铺天盖地的信息又会使教育对象眼花缭乱,往往良莠不齐,出现思想混乱。所以我们的思想教育方式必须变过去那种“旗帜鲜明”,“你读我听”的封闭方式,学会以事实为出发点,通过辨析各种信息的真伪优劣,潜移默化地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提高分析鉴别能力。其次,由显性教育转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注重理论宣传和方针政策的解读,隐性教育则强调以活动为载体对人们进行引导,要学会寓思想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搞活动不同于搞政治运动,不必大张旗鼓,需要温和、实在、现代、生活化,如文明创建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文体活动、休闲娱乐活动、观光旅游活动等等。从中可以培养人们的民族自豪感、集体意识、功德意识、文化意识和时代感等等,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在工作和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以敏锐的头脑及时抓住各种教育机会,灵活地进行显性或隐性的教育,充分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提高素质,增强人格力。
以人为对象的思想政治工作,其效力是用其理论力量乘以人格的力量构成的。因此,政工干部必须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尤其要用以身作则的模范行为,良好的形象让人们敬佩、信任、模仿。因此,政工干部必须做到三要:一要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把思想政治工作看成是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作为为中华民族铸魂的伟大事业进行,要敬岗爱业,干一行爱一行。二要诚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要坦诚正直,言而有信,靠诚信为交流思想搭桥铺路,靠其理论力量去征服人心,人与人相交,总是以人心换人心的。信服、信服,无信不服;诚信、诚信,无诚不信。我们许多同志都在研究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技巧和艺术,这当然有必要,但必须明确,任何方法、技巧和艺术,都只有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倘若教育人的人自己没有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那么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的任何方法、技巧和艺术,都可能被工作对象视为玩把戏、耍花招、糊弄人。“巧作不如拙诚”,没有真诚作基础的方法和技巧,往往还不如建立在真诚基础上的笨办法有效,“要把阳光播洒到别人心上去,必须自己心里要有阳光。”三要依靠群众,要自觉坚持群众路线,注重发动和依靠广大群众了解情况和开展工作。现在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自主活动的时间和场所增多了,生活方式多样化了,如果单纯靠政工干部做工作,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就难免有走不到、看不到、做不到的地方。因此要注意在各种各类群众中培养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建立广泛的群众性思想政治组织网络,依靠他们来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思想政治工作深入渗透到各个领域、各种场所,增强有效性。 (作者单位:奉化市机电排灌站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