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开创产学研结合工作新局面
2011-10-09万钢
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开创产学研结合工作新局面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 万 钢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工作,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重要突破口,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方、各部门、科技界、产业界共同努力,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聚集创新资源,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一、“十一五”期间我国产学研合作取得显著成效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后,国家以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不断推进产学研紧密合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是企业的主体地位显著提升。企业研发投入逐年高速增长,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目前,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70%以上,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科研院所,特别是转制院所的科技创新已全面面向市场需求,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的领头羊。高等院校主动深入企业、与企业合作研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目前,中央级转制院所获得来自市场的横向科技性收入已经超过来自国家财政纵向科技经费的3倍,研究型大学获得来自企业委托的横向科技经费已占到50%以上,部分理工院校这一比重甚至超过70%。
二是产学研合作模式不断创新。近年来,除了校企合作、院企对接等传统合作模式以外,针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的实施,各级科技部门加大了与相应部门、地方、行业的统筹协调力度,形成了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各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广东省在这方面大胆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6年教育部、科技部与广东省联合开展“两部一省产学研合作”。五年来,广东省创建了多个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示范基地等创新载体和平台,广东各级财政累计投入70多亿元,引导企业投入超过800亿元,全国310家高校(其中省外187家、境外23家),331家科研机构的1万多名专家教授与广东近万家企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6000多个,形成专利超过2万项,实现产值7000多亿元,新增利税超千亿元,为企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超过7万人。
三是有利于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和其他相关部门积极贯彻落实《科技规划纲要》,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建立和完善了一批有利于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服务平台。国家在企业建立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中心,促进了科技资源的整合、开放、共享。广东省从支持产业技术创新入手,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加强产业共性技术和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取得了良好成效。“十一五”期间,广东省新增了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省重点实验室4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03个。目前全省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3家、省重点实验室13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20个,设有博士后工作站近70个。据统计,这些创新平台为企业每年开发的新产品销售收入近1000亿元,带动企业实现总产值3000亿元。
二、各地在推进产学研结合中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
“十一五”期间,各地方在推进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形成了很多各具特色的做法,如以企业为主体承担地方科技计划项目,产学研联合以股份制形式兴办各类创新载体,以会员制形式由高校企业联合建立产业研究院等。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挥科技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要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推动力,作出了在全省开展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的重大决策,积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和完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在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工作中形成了本地特色的“三四五”模式。一是建立了“三大推进机制”,即省部会商机制,省市联动机制和校地、校企全面合作机制;二是搭建了“四大支撑体系”,即组织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多元化投入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三是形成了“五大创新模式”,即组建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服务集群经济、建设示范基地、派驻科技特派员。广东的“三四五”模式,成功探索出一条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促进了广东产业的转型升级,完善了广东区域创新体系,提升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全面推进全国产学研结合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分析广东等地的成功做法,各地方在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中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
第一、把产学研合作作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才刚刚起步,关键制约因素是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整合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工程中心等在内的创新团队和科研力量,以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推广先进技术应用为重点,促进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自2007年起,广东大力发展半导体照明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实施了国家“十城万盏”、“千里十万”等LED照明示范工程,将LED技术研发列入科技攻关计划,通过政府财政支持带动企业投入数十亿研发资金,取得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目前,全省LED照明及相关产业超过390亿元,占国内LED总产值的一半,全省LED封装产量约占全国的70%,约占世界的50%。
第二、充分发挥政府的顶层设计和环境营造作用。产学研合作过程是集成优势资源的过程。通过政府的统筹协调,可以增强科研、教育、生产等不同社会分工环节在功能和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政策环境,这样才能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和耦合。科技部、广东省等设立的省部会商,广东省内的省市联动等机制都是充分实现政府顶层设计的有效手段。在培育LED产业过程中,广东省政府出面组织制定了首个LED路灯的地方标准,有效引导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引导市场开展有序竞争,帮助企业逐步占据了产业制高点。
第三、大力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是加快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但它的成功需要有良好的公共服务为支撑。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在产业化基础条件和市场营销策略等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要实现“学”“研”与市场的对接,必须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打通实验室与市场之间的联系。广东的LED产业的发展就有科技金融服务的和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当前,在信息技术领域,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带动了新型产业形态的不断涌现,产品和服务不断推陈出新。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为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新的动力。汽车、轻工、纺织、建材等产业是广东省的优势产业和关键产业。这些产业的改造提升,不仅会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将为全国的工业发展提供示范效应。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进一步深化与广东省的合作,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一是进一步优化完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实现方式和实施机制。二是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是进一步探索促进信息产业做大做强的政策措施。
三、加快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
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既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任务,也是产学研结合的广阔空间。广东省是我国经济发展比较快的省份,但省内不同地区之间发展均衡性和协调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广东省积极推动产业转移,加快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取得了明显成效。未来一个时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进一步深化与广东省的产学研合作,大力支持广东省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形成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资源环境持续改善、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是加快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形成产业聚集度高、特色明显的区域和基地。二是加快产业转移步伐,促进广东省内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协同和均衡发展。三是增强广东省对全国其它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和示范引领作用。
随着“十二五”时期的开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进一步加强与广东省的产学研结合工作,在科技成果转化、重大科技专项、质量品牌提升、中小企业创新等方面,不断探索产学研用结合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