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泽雅纸山地区古村落地域文化考察

2011-09-28李琳琳朱华友王景新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山地区古村落温州

李琳琳,朱华友,王景新

(浙江师范大学 a.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b.农村研究中心,浙江 金华 312004)

温州泽雅纸山地区古村落地域文化考察

李琳琳a,朱华友a,王景新b

(浙江师范大学 a.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b.农村研究中心,浙江 金华 312004)

温州泽雅纸农们聚族而居,以纸为业形成了几十个古村落,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里,延续了一种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现代文化、经济和技术的冲击下顽强生存。在温州泽雅纸山地区古村落的发展进程中,手工造纸是其主要经济手段,以造纸文化为核心的地域文化对整个古村落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处理好古村落地域文化与经济转型及与传统手工业传承之间的关系。

温州;泽雅纸山地区;古村落;地域文化

温州古代称为瓯,因处在温峤岭南,虽隆冬而恒燠,四季温和湿润,故名温州。由于多山沿海的闭塞地形,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劳作生息,自古以来形成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风水福地,孕育了众多古村落、古民风[1]。泽雅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温州泽雅纸山地区,泛指齐云山周围的山区农村,包含瓯海区泽雅、三溪,鹿城区藤桥,瑞安湖岭,青田山口等。而本文所指的纸山地区,是指以古法手工造纸的制作、销售为核心的周边地区,主要包括泽雅镇及其下属的西岸片、北林垟片、五凤垟片等四个片区及瞿溪镇等地。整个泽雅纸山地区,以山水溪流为轴,古法造纸为载体,拥有山、岩、潭、瀑、泉、滩、洞等诸多景观要素,在配以古朴的民俗及绚烂的古迹、特产和传说,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交融, 浑然一体, 构成一方独特而又古老原始的芳泽雅境。

一、温州泽雅纸山地区古法造纸的古村落

古村落作为聚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传统,成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2]。温州泽雅纸农们聚族而居,以纸为业在泽雅的山水之间形成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古村落,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延续了一种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建筑风格、民俗风情。这些古村落保留汇聚了明清时期不同年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建筑风格的与各种手工造纸相关的建筑和民居形式,因其就地取势、灵活巧妙的建筑布局,使人工构筑(如水碓、腌塘等造纸建筑)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悠闲自然的田园风情画卷,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观念的最好例证。

1.空间分布

泽雅纸山地区的古村落大多错落于山坳里和溪流旁,依山水而居,靠山面水,出门爬坡。古村落建筑分为依山而建的古民居、临溪而建的手工造纸系列作坊及村落中央的祠堂和山顶的庙宇,其中建筑形态多为坡屋顶,体量轻盈秀丽;建筑色彩多淡雅和谐,以黑、白、灰为主要色调;建筑材料多采用毛石、青砖、小青瓦等材料。

由于近几十年来,深山中的村民不断外迁,造纸作坊也在不断搬往山下,如今依然留在山里的村落似乎越来越没落了,但从造纸兴旺年代留下的各类遗址还能依稀看到往日兴盛的踪影。据课题组调查,在泽雅镇的81个村中,手工造纸古村落共有18个,手工造纸古村落主要分布在西岸片大部分和泽雅片的少部分,而周岙片则主要是由手工造纸改进的机械造纸村落,泽雅片有部分村落已经没有农户从事造纸。

2.主要古村落

水碓坑村和黄坑村是泽雅保存得较为完整的两个古村落,目前已经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和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村内保留至今的大规模的造纸作坊用地,是泽雅纸山文化的突出代表之一。现在水碓坑村和黄坑村的村民也都大部分外迁,很多古民居没有专人保护,留在村里的大部分是老人,并延续着制造南屏纸这门古老的营生。

(1)水碓坑村坐落于群山怀抱之中,依山傍水,竹林茂盛。全村总面积50.4hm2,现住人口76人,居民全部为潘姓家族,其先民自清康熙年间从附近的倪章村迁入,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村民凭借丰富的毛竹资源,依靠古老的造纸技术生产南屏纸以维持生计。

水碓坑村入选第二届中国景观村落。村北面有小溪从村前流过,民居主要集中在小溪南面,依山而筑,沿山势逐级升高,布局错落有致。村内有三条山石铺筑的小道沿山势而上,将民居自然分隔为三大板块,小溪两岸则遍布水碓作坊,保留了较为完整的纸文化村落形态。村中民居全部为二层楼,以东北朝向为主,除一座为九开间外,其余全部为七开间,建筑风格可归入江南清代民居形式,但兼有地方特色。水碓纸槽布局独具特色。水碓坑十二宫建于晚清,为合院式木构建筑,二进五开间,前为戏台,戏台藻井上绘有彩画,天井较小,格局随地形而变。它是泽雅纸山举行民俗祭祀仪式的场所。

(2)黄坑村是纸文化古村落保存较完整的村落之一,位于泽雅镇南部,全村总面积82.1hm2,目前常住人口较少,且绝大多数为老年人。居民主要为黄姓和吴姓两大家族,其先民自元朝末年从福建漳州、泉州迁入,繁衍生息至今。村内吴姓家族为宋礼部尚书吴湛然后裔,虽地处偏僻,但历史上人才辈出,如明抗倭将领吴碧山、清礼部侍郎提督浙江学政吴为等在温州地区都是有一定影响的人物。

黄坑村地形比较开阔,东北为门前岭,西南为龙基山,东南为青龙头,西北为十二盘岭,四山之间有三条小溪汇聚在村前大溪,俗称三龙抢珠之地。小溪之间是梯田和民居建筑,民居主要集中在大溪南面,坐南朝北。村落建筑布局和水碓作坊分布与水碓坊村相似。黄坑村的古民居数量众多,但现代建筑为数不少,古村落形态受到一定程度破坏。其中传统民居建筑建造年代大多为清中期,建筑形式多样,既有比较典型的江南清代民居形式,也有特色鲜明的泽雅纸山乡土建筑。房屋布局大多为三合院式,但院落布局呈对称关系,部分建筑的山墙、屋脊、门台都比较讲究,普通民居建筑常以山石垒砌山墙和竹蔑编壁,建筑结构常有非规范的构架方式,反映了泽雅纸山乡土建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的建筑风格。

3.主要古建筑

除造纸作坊建筑之外,泽雅纸山地区还有众多的古街道、民居、祠堂、庙宇、石桥等古建筑,如瞿溪老街、横垟三连桥①等(见表1),体现了泽雅纸山地区人地和谐、与造纸息息相关的生活环境。

表1 泽雅纸山地区主要古建筑

4.民俗风情

泽雅纸山地区的民俗风情既有浙南农村风俗的共性,也有山区居民以长期造纸为主业而形成的特性。古风俗如瞿溪二月初一集会、周岙十三闹挑灯、周岙挑灯节、盘古庙会等。古制度如现代经济发展中备受推崇的股份合作制等。清乾隆年间唐宅的文字碑水碓,用楷书篆刻,以泽雅地方方言记述,大意是七人合资建造水碓共同使用,非入股者禁止使用,如有捣米,应停止倒“刷”以尽捣米之需,违者处罚。这是按照乡规民约制定刻碑,规定了范围、使用方式、责任义务及违约方式,是纸山纸业的合股经营章程。当年潘姓槽户有意立下的“规章制度”却无意为今后温州模式的现代股份制保存了古代的文字记载。

二、温州泽雅纸山地区的手工造纸

在温州泽雅纸山地区古村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手工造纸是其主要经济手段,以造纸文化为核心的地域文化对整个古村落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社会发展、经济制度变迁、宗教信仰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整个手工造纸过程中,各种机械、模具生产工具等代表了古代高超的机械制造水平。水碓、作坊等建筑的选址布局和堰、沟渠等引水构筑物的修建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合理利用水力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和方法,在水利学和环境生态学业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1.历史渊源

据文献[3]记载,温州造纸始于唐代,当时所产蠲纸②是一种质量上乘,适合书画,堪与江南澄心堂的皮纸相媲美。明朝初年,瓯海瞿溪开设造纸局。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记载[4],北宋时泽雅蠲纸已经是朝廷的贡品,且年贡500杵(据估计1杵即是1张)。明宣德五年(1430年),温州太守何文渊体恤民情,奏请水质浑浊,不宜再造蠲纸。明朝廷鉴此,遂撤造纸局。自此停产蠲纸,专造用于“冥烧”的质量较次的普通竹纸,当时名曰“火纸”。

自蠲纸停产后,由福建传入,同样以竹为原料的屏纸生产迅速发展起来。据明洪武右春坊大学士黄淮撰文的泽雅南山《林处士墓志铭》记载,泽雅先民明初即开始从事屏纸生产。泽雅先民原系福建南屏一带人,因避战乱迁来此地。因南屏人较早掌握了造纸术,他们迁居后发现,泽雅一带多水多竹,正适合造纸,于是重操旧业,进行屏纸的生产,使南屏的造纸技术在泽雅落地生根,在泽雅造纸发展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到明清时期,泽雅纸农已近10万人,约占当地人口的80%,造纸成为当地经济支柱。手工造纸最兴盛的时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段时期也是温州近代经济最兴盛的时期。据《温州工业简史》记载[5],温州土纸1936年产量36.2万担,是整个民国期间的最高水平。至今,泽雅仍保存着大量完整的古代手工造纸作坊,而且以其古老的工艺流程至今依然顽强地延续着。

2.工序

泽雅纸农们仍沿袭着近千年的手工造纸工艺,泽雅手工造纸号称有72道工序,但流传至今,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只有20多道工序,即俗称的“刷”、腌刷、翻塘、煮料、捣刷、捞纸、压纸、分纸、晒纸、拆纸、印纸、打捆、包装等③。这些工序几乎与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6]记载完全吻合。手工造纸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造纸原料、生产工具和生产工序工艺的改良与变化。

3.四连碓

四连碓位于泽雅石桥村南斗潭上山边,建于明代,属于连环形式。泽雅先民为了反复利用水利资源,拦坝引水,根据地势顺流分级连建四座水碓,掩映于茂林修竹之间,错落有致,古朴自然。四连碓造纸作坊是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法造纸作坊群,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内涵与特色,不仅体现了传统工艺的完整保存,还表现在富有特色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存,这两点结合构成了四连碓造纸作坊的独特魅力。1999年,中国印刷博物馆的专家考察泽雅时,惊叹古代造纸术居然能保存的这么完整,其中的四连碓更是被誉为造纸“活化石”。2001年6月,国务院将四连碓造纸作坊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温州泽雅纸山地区古村落地域文化的思考

1.古村落的社会、经济总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

古村落在纸山文化所衍生的造纸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壮大,其地域文化反映了泽雅当地村民千百年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同时也反映了山区农耕文化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的变迁。无论纸山地区建筑空间的营造、宗族的繁衍和管理、宗教的信仰,都受到作为经济、文化主体的手工造纸的深刻影响。以手工造纸延伸出来的纸山文化影响到古村落的社会经济发展,这种特色文化表现在古村落空间布局特征和建筑特征中的物质文化,族谱和族规等宗族管理中的制度文化及古村落的宗教文化,村民对造纸崇拜的心理当中的精神文化,具体表现为:手工造纸是其主要经济手段,建筑风格相似,宗族管理有序,宗教信仰主要是与造纸相关。这种特定的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生命力,不会因为社会的变迁而突然消失或转变成为另外一种文化形态[7]。

2.古村落地域文化的演变演进路径与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多丘陵低山、多水地带等地形和气候因素对古村落的变迁路径影响巨大,并进一步影响到主要的经济活动——手工造纸的劳动力构成、分布、销售等的空间格局。历史上的手工造纸区域包括三溪、青田东部、瑞安西北部等,这些区域曾是全国纸业销售的核心区域,所生产的纸张一度成为进贡皇室的佳品。通过对比几个区域,除了地域的临近和自然环境的一致,村民大多都是宋朝时期为了躲避战乱而来此隐居的福建移民。因此,村落主体的相似、村落环境的相近、气候环境的适宜使得泽雅地区成为手工造纸的最佳地域。一是泽雅先民选择泽雅作为定居之地,泽雅的自然环境与福建南屏相近有密切关系。二是自从先民把福建南屏的造纸工艺带到泽雅,手工造纸就成了泽雅地区主要的经济活动,进而改变了以前生活方式、居住方式、宗族制度、经济收入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三是泽雅地区的古村落是在造纸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连成一片的,形成了古代造纸业的生产、销售的繁荣景象。这些古村落除了以造纸为生外,还延伸出以手工造纸工具制造、作坊的建造及以纸张的销售为主要功能的街道、集市。瞿溪老街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数以千担的泽雅土纸通过瞿溪销售到上海、杭州及海外。直至今日,瞿溪大集依然是泽雅地区有名的传统集市。

3.古村落地域文化受到现代社会的冲击

在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过程中,古村落保护与消失、农民离土与守土、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互动和摩擦,反映了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冲突和融合。泽雅纸山地区古村落地域文化在新时代也遭遇尴尬的局面。一是缺乏继承人。手工造纸的工艺复杂,需要有比较深厚的基本功;很多民间艺人己年逾古稀或相继去世,而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甚至定居在外离开故土,只剩下老人还在延续这种古老的生产方式,导致这种民间工艺逐渐失传,后继乏人。二是现代人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缺失,还有人排斥这样的民间工艺,认为它是过时的事物,不能登大雅之堂。专业研究人员严重匮乏,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接受过手工造纸等文化艺术教育,也很少有人去了解手工造纸的丰富内涵。三是淡化的民俗使得手工造纸的需求越来越少,手工造纸已经不能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靠单纯的传承是无法更好地将像手工造纸这样的民间工艺加以传承与发展的。

4.社会进步、经济技术水平提高有助于古村落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水平的提高,古村落主要传统经济手段必然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冲击。由于手工造纸工序繁多,并且生产工具、生产工艺较为落后,手工造纸与机器造纸相比在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上明显占劣势。令人乐观的推断是,当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经济发展不需要靠手工造纸来支撑,同时,政府及普通民众对传统古村落地域文化的保护思想有了极大提高时,这种传统工艺、特色文化一定会重新恢复,并发扬光大。但当传统古村落只是旅游、观光、怀旧的一个特定村落时,手工造纸仅作为一种静止、非可持续的历史文化保存,古村落不会恢复到“记忆中的乡村”,而是建设成如同样板的“旅游度假村”。对古村落地域文化保护的目的,不能仅停留在“记忆工程”和实物收藏层面,而要积极进行旅游开发,合理利用文化资源,促其发展模式成功转型,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注 释]

① 横垟三连桥指三道桥,即丁埠桥→漫水桥→公路桥,其中丁埠桥是最古老的桥梁。

② 唐宋时期杭州、温州等地所造一种竹纸,纸质洁白莹滑,故称蠲纸。

③ 瓯海文史资料:第十二辑:纸山文化,温州瓯海区政协文史委员会,2007年93-95页。

[1]伍显军.试论温州古陶瓷的文化内涵[J].东方博物,2006(2):18-28.

[2]孙克勤.京西古村落地域文化考察[J].中国地方志,2008(7):54-58.

[3]黄舟松.温州泽雅四连碓造纸作坊遗址[J].东方博物,2005(3):39-40.

[4]王光蕴.万历温州府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7:143.

[5]俞雄,俞光.温州工业简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115.

[6]潘吉星.天工开物导读[M].成都:巴蜀书社,1988:161-162.

[7]陈志文,李慧娟,孙杰.蓬溪村古村落社会经济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7.

[责任编辑:任映红]

Regional Cultural Interview of Ancient Countries of Zeya Zhishan Area in Wenzhou

LI Linlina, ZHU Huayoua, WANG Jingxinb
(a.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b. Countryside Research Center,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12004, China)

People of Wenzhou Zeya dwelling together in a clan have created tens of ancient countries with making paper as their career. In a relatively closed environment, they continue a unique way of living and production and survive the impact of modern culture, economy and technology. In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the traditional way of making paper by hand is their main economic means. The regional culture based on paper making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he space layout, building styl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se countries.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culture of ancient countries,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 the new historical situation.

Wenzhou; Zeya Zhishan area; Ancient countries; Regional culture

G07

A

1671-4326(2011)01-0020-04

2010-09-08

李琳琳(1985—),女,河北保定人,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朱华友(1967—),男,安徽枞阳人,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王景新(1953—),男,湖北荆门人,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教授.

猜你喜欢

山地区古村落温州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安徽省东至县柴山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潜力评价
温州,诗意的黄昏
柴北缘牦牛山地区辉绿岩体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柴北缘阿木尼克山地区斑岩系Cu、Mo-Pb、Zn、Ag-Au成矿模型初步研究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难忘九二温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