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重庆”的实践与价值

2011-09-28田磊

西部大开发 2011年1期
关键词:公有制重庆红色

◎文/田磊

“红色重庆”的实践与价值

◎文/田磊

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群众路线、民营资本、跨国公司、户籍改革,这些听起来不属于一个时代的概念奇妙地结合在了山城重庆。

由此引发的波澜早已超出了一级地方政府的范围,伴随而来的,有狂热的颂扬,也有严肃的批评。

经济问题

如果将重庆模式简要归纳,最重要的突破,一是进行从农村到城市的土地制度改革;二是在城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这样的举措与1949年到1956年那段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时期倒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2008年底,重庆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土地交易所,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土地拿到交易所去买卖,通过地票交易,而不是征地拆迁来获取土地开发权,这一试验的效果已经初步得到了现实的检验,根据公开资料,该交易所成立以来的5次拍卖中,每亩成交价格平均为10万,远远高于一般的征地拆迁。

在整个土地开发过程中,重庆并没有像其他地方政府那样引入从事土地开发的地产商,减少了交易环节,从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城市的房价。

相较于土地和户籍制度的革新,重庆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引起的争论更多。尤其是2009年以来,整个传媒界以及知识群体对“国进民退”现象的议论纷纷中,重庆依然对隶属于市政府的城投、高投、地产、水投、水务、开投、渝富、高发等八大国有建设性集团增资扩张。

无论是土地制度的整体改革,还是国有与私有的争锋,都是中国社会的核心议题。涉及3000多万人口的重庆试验在这两个领域高调推进,无论是其行为本身,还是所取得的成果都值得我们记录和思考。

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的成功,让重庆市政府掌握了充足的财力用以民生事务。“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1000万农民工转户、6万微型企业等‘十大民生工程’,涉及金额数千亿元。”重庆市所公布的这些民生计划,看起来相当惊人,但也为这场改革的领导者薄熙来赢得了不少民心。

重庆试验之所以引起广泛讨论,除了其大力推进公有制经济,更在于其高调拾起了另外一大法宝:群众路线。重庆版的群众路线简单概括而言,主要是指针对基层干部的“三项制度”与针对全市各级机关干部的“三项活动”。

“三项制度”要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每周集中接待群众不得少于一次,每次不少于半天;制订严格的入户走访群众计划;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详细登记、限时办理等等。

“三项活动”则是指“三进三同”、“结穷亲”和“大下访”,要求各级干部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等等,并制订了详细的时间、数量等硬性要求和考核办法。

重庆毕竟不是一个独立王国,其政治革新进程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将接受各方的评判。

但对于普遍性中国改革议程,人们已经习惯于中央大统一式的推进。以重庆为代表的地方现象证明,在这个过程中,仍然需要给地方政治的活力留下一席之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社会矛盾现在有着地方化的趋向。

因此,地方政府的实践开创着中国政改的新局面。一种稳妥的、基于地方实践和地方竞争的政治改革,这恐怕是“红色重庆”实践的最有价值的地方。

猜你喜欢

公有制重庆红色
重庆客APP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追忆红色浪漫
视觉重庆
在这里看重庆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刍论社会主义公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