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渤入疆“良策”还是“狂想”
2011-09-27李承明王非
◎文/本刊记者 李承明 王非
引渤入疆“良策”还是“狂想”
◎文/本刊记者 李承明 王非
2010年11月初,新疆乌鲁木齐“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的会议上,上百位水利工程专家和企业代表提出了一个宏大的构想:从渤海提送海水,千里驰援新疆,改善荒漠生态,变沙丘为绿洲。
设想中的海水掉进了现实的油锅,引发了沸腾的争议。网友称之为“天方夜谭”、“痴人说梦”,十余名工程院院士联合召开发布会,直斥其为“伪科学”……
而构想倡导者的坚持也言之凿凿:“科学从不反对大胆创想”。
“引渤入疆”,是智者的良策,还是疯人的狂想?
梦想家霍有光
霍有光,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早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后在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研究所工作二十多年。他亲历了新疆、甘肃、宁夏等最干旱地区,早上用一杯水刷牙洗脸,晚上继续用这杯水洗脸洗脚。
作为“引渤入疆”首倡者, 霍有光自称其灵感诞生于1995年北京西站候车大厅,望着墙上的中国地图,他用手量了一下渤海到沙漠的距离:并不遥远。
“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渤海水引入新疆,镇压沿途的大沙漠,解决干旱问题呢?”
霍有光说:“没有水,你才知道水有多重要。” “受环境破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尤其是横亘我国北方的条带状沙漠由于几乎没有水资源,不仅环境无法改造,反而以每年新增2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不断扩大沙漠化进程。”
1997年,霍有光在《科技导报》发表了《西调渤海水改造我国北方沙漠生态环境的设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海水西调”的概念。
“海水”遭遇“口水”
“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会后,大多数专家和企业代表被带去参观塔克拉玛干沙漠,实地感受新疆对水的渴盼。
次日,媒体报道,“新疆研讨渤海水西调入疆”、“专家称6年内可实现”,随即引发全国关注。
舆论的沸腾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料。他的电话也几乎是处于“热线”状态,媒体采访、各方人物的探讨应接不暇。
网上的讨论更是沸反盈天,刻薄者如:“海水没进疆,脑子先进水”,“堪比炸开喜马拉雅山的异想天开”,“相当于‘四大傻工程’长城贴瓷砖,赤道镶金边,飞机装倒挡,黄河安栏杆。”
最“和善”的评价也谨慎地说,那是一个“大胆的设想”。
最猛烈的打击来自11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新疆可持续发展中有关水资源的战略研究》项目成果发布会上,十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彻底否决了“引渤入疆”的构想。他们认为:无论是从气象学的角度,还是新疆的地理条件,以及海水淡化的技术难度、经济成本来看,“海水西调、引渤入疆”的想法都是一个“伪科学”。 这几乎是为“引渤入疆”做了“不可行”的定论。
在论坛上说“‘引渤入疆’6年可实现”的泓元海水淡化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秀顺,在接待了“三十多拨记者采访”后,表示“上面已经下令‘封口’了。”不过,他仍坚持说:“‘引渤济锡’工程还在继续。”这项工程被视作“引渤入疆”的一个试点,也是“引渤入疆”线路上的一段。
论坛的主办者之一、新疆东西部经济研究院院长唐立久介绍,“引渤入疆”已经是解决新疆水资源困境的第五种解决方案了。此前的几种设想也多引起争议,比如沦为笑谈的“开口喜马拉雅山引入印度洋暖湿气流”。
引水线路之争
1997年至2001年,霍有光先后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出版了三部专著,内容均是关于西部调水的建议与构想。但一直应者寥寥,只在小范围的专家中引起过一些讨论。
2001年,陈昌礼和霍有光的主张被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注意到,每次都请他们在海洋分会年会上做学术报告。
两位教授虽然都把“海水西调”水源地瞄向了渤海,而且最终目的地都是罗布泊,但两人在引水路线的走向上却一直争论不休。
霍有光的第一个着眼点是自己早年间走过无数遍的疏勒河故道。
“大河向东流是很多人的固有印象,谁能想到中国西北曾经有一条自东向西流的河呢?”霍有光说,“疏勒河的河道我全都走过,它就像是给‘海水西调’预留的一样。海水被引入到这里,不仅可以实现自流,还可以利用落差发电,对冲引入海水所需要的电力资源。”
从疏勒河故道的东端玉门镇,霍有光沿着地图一路向东,寻找着连接到渤海的线路。经历过无数次修改后,他拿出了自认为最切实、最便利的调水路线:从天津附近的渤海口取水,直接进入黄旗海,总调水路线为440公里,地势也比较平缓。然后由黄旗海—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走河西走廊戈壁滩,经疏勒河从东向西的自流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东缘的罗布泊。这条线路走向在阴山以南,也被称为“内线”。
而陈昌礼教授提出的方案则走阴山以北,被称为“外线”: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达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再顺北纬42°线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进入新疆。
两种方案各有利弊,两人为之争论不止,谁也说服不了谁。
试水“引渤济锡”
2008年,海洋分会再次组织“海水西调”研讨会,因为一家企业的加入而更名为“陆海统筹与引渤济锡发展战略研讨会”。该企业就是正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谋划利用海水的泓元海水淡化有限公司。
对“海水西调”的热情,身为商人的王秀顺甚至比两个理论创始者还要高。在他眼里,“引渤济锡”,乃至整个“海水西调、引渤入疆”都是一桩生意。
每年从渤海调水3.65亿立方米到锡林郭勒,在进行海水淡化的同时,年产各类海洋化工产品1120万吨,还包括每年350万吨高机动力燃油和10亿立方米的合成天然气等一系列化工产品。他估算,项目一期总投资628亿元,静态投资回收期(包括三年建设期)为税前6.52年,税后7.34年。
泓元公司的海水淡化项目也引起了海洋分会的注意,并将其吸收为会员单位。由此,王秀顺接触到了“海水西调”设想,他正在极力推进的“引渤济锡”工程,恰好与“海水西调”的“外线”“步调一致”。
于是,“引渤济锡”项目成了“海水西调”的示范工程,一旦成功,很可能成为将来调水入新疆的第一步。
在霍有光和陈昌礼两人的最初设想里,“海水西调”都只是一个农业改善生态工程,它的实现有无法预测的漫长距离。而现实的实践速度显然超出了理论创始者的意料。
如果不是在新疆举办的论坛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争议,人们不会知道所谓的“引渤入疆”设想,更不会知道,那个民营企业泓元公司已经悄无声息地推动这个设想付诸实施5年了。
考量百年工程
有人说“海水西调”工程造价将是天文数字。霍有光认为,“海水西调”不仅能固沙治旱、开发能源、发展产业,它还将改变整个北方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受益者将是整个中国。
他对造价进行过严密分析,如果采用管道输水,“海水西调”不会超过西气东输,如果管道和明渠并用,“海水西调”也不会超过南水北调。
霍有光论述“海水西调”的基本原理是,以海水填充中国北部八大沙漠,形成人造海。人造海可以遏制沙尘暴,发展人造海养殖业、盐化产业及周边的绿化、种植、旅游等沙产业;另外也可作为水汽供应源,湿润北方气候,增加降雨量。按他的设想,西调渤海之水不会改变我国陆地上任何一个地区原有水资源的数量及配给。
霍有光也说,即便是这个构想真的有一天付诸实施了,也绝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他认为“海水西调”需要大流量和持久性,需要以“接力棒”的方式调水,本着“量力而行,先近后远,各个击破,分期到位”的原则,构建西北人工湿地大概需要100年的时间。
无论如何争论,现实摆在眼前。中国西北缺水220亿立方米的严酷现实没有得到改变,北方八大沙漠还在以每年2400平方公里的速度疯狂外扩,首都北京离八大沙漠之一浑善达克沙地只剩几十公里了。沙尘暴,几乎是中国北方城市的共同梦魇。
相对于推翻一种设想,我们更需要的是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