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2011-09-27尹朝晖
尹朝晖
摘 要:区域和地理是地缘政治和区域经济研究的基本框架。地缘边界效应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是一种动力机制,地缘政治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国家的对外经济联系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同样,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推动多边外交,改善国家间的关系,改变世界地缘经济格局和资源空间分配格局。必须建立合作型的安全新模式,以积极的多边主义外交参与区域安全合作,积极发展地缘相邻国家间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探索不同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关键词:地缘政治;区域经济;地缘实力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1)07-0105-03
一、地缘政治与区域经济的研究基础
在地缘政治和区域经济研究中,区域和地理环境两方面因素密不可分。同时,地缘政治作为地理学与政治学的交叉学科,区域经济作为地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又有自身的独特研究规律,即地理环境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的承载体,以一个能动的要素出现。从人地关系互动的角度出发,既要将地理环境作为人类活动的空间,又要将地理环境作为人地互动的结果,还要将地理环境作为参与人们之间关系的能动的变量来加以研究。具体而言,在地缘政治研究中,地理因素是基本要素,对国家的发展、国家经济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一个国家的地理因素包括领土、国家的区位价值、国家幅员形态、国家自然条件等方面。地缘政治中的地理要素是大国、强国制定国家外交政策的一个基本依据,是一个国家实现本国战略目标的重要外部条件,也是一国按照自己的利益与外部世界进行有机联系的纽带。
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方面,国家必须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通过保有或控制一定的地缘区域来实现自身的地缘利益诉求。虽然地理环境始终处于不断演化过程中,但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地理环境具有相对稳定性。地缘政治学对区域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孤立的事物和现象,而是着力于区域内诸事物和现象的互动关系的研究。地缘政治和区域经济的研究要遵循区域性、综合性、整体性、差异性等基本原则。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日益发展,地缘政治和区域经济的研究也要正确权衡全球化与地理区域的关系。在世界政治众多的行为主体中,主权国家依然是当代世界政治最主要的行为主体,国家的领土范围仍然是实现国家利益的基本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并没有改变以区域为框架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研究,区域研究仍然是地缘政治和区域经济研究的基本框架。不过,由于全球化导致了资金、资源、商品、劳务等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加速,仅仅根据空间位置来划分区域的方法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各国经济相互融合形成了国家关系的复合依赖的局面。
二、地缘政治对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
1. 地缘政治的边界效应是促进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力机制。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是指地理相邻国家边界的部分地区间跨国界和跨国境的经济合作。边界效应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具有弱化边界“屏蔽效应”、增强“中介效应”的双重动力效应。就地缘政治的边界屏蔽效应而言,国家边界往往是不同民族之间地缘文化和地缘经济的分水岭。跨地缘边界信息的传播远比国内复杂得多,它阻碍彼此之间信息的获得。边界的中介效应是地缘相邻国家间有信息交流传播的中介功能。边界地区通常是两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地带。地缘相邻地区的民众在地缘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许多甚至属于同一族系,具有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资源要素差异大的地缘区域,区域间联系的强度随着区域间资源要素、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增大而增强,相互联系的频率也随之增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强化了地缘政治的边界效应。地缘经济行为体可以有效发挥其两侧的梯度势能,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资源,拓宽市场,促进了地缘经济贸易的增长。并由此实现地缘政治经济“分隔线”向地缘政治经济“接触带”的过渡,屏蔽效应向中介效应转化,最终成为推动国际次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2. 地缘政治关系的改善是建立和扩大对外经济联系的良好基础。地缘政治具有明显的边际效应,一个友好并给你带来利益的国家,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居而使这种利益倍增;同样,一个对你不友好并给你带来损害的国家,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国而使这种损害倍增。此外,一国在地缘上同强国接壤还是与弱国相邻,国内政局是动荡还是稳定,对外战略是进攻性还是防御性等,所有这些都会对一个国家地缘外交战略产生深刻影响,是规定民族国家对外政策优先目标的出发点。保证与邻国关系的稳定与地缘政治关系的改善则是建立和扩大對外经济联系的良好基础。20世纪50年代,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由于中苏友好的地缘政治经济因素,苏联向我国提供援建项目42个,有30个在东北地区。作为配套措施和生产力布局的需要,国家在“一五”计划时期,确定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有57项设在东北,投资额所占比重达37.3%。只是由于后来中苏政治关系的变化,东北的这种地缘经济因素也发生了改变。冷战结束后,随着中俄关系的改善以及东北亚地缘政治局势的进一步稳定,面对韩国、俄罗斯、日本等具有重工业优势的国家,东北老工业基地充分利用地缘因素参与东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了中国劳动力资源与东北亚重工业技术、资本的融合,提高了我国重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改变了东北亚地区的产业分工体系,促进了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发展。
3.地缘政治关系的好坏影响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历史进程。冷战结束后,国家关系日益摆脱“非此即彼”的敌友关系的困境,朝着互利、合作、多赢的方向发展,但有些国家间长期积累下来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在影响着区域合作的历史进程。例如,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成立至今发展一直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领土、领海等地缘政治利益的冲突。在南亚,印度和巴基斯坦爆发了至少4次战争,而且沿着它们的控制线,几乎不断发生小冲突。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印度和巴基斯坦一直自称为核武器国家。这往往使它们偏离了对经济发展的优先考虑,而且还加剧了各种政治紧张关系,从而影响了整个南亚地区的贸易和投资机会。可见,当今世界主权国家依然是国际社会最重要的行为体,维护国家的利益是国家对外战略的最根本的动因和依据,国家多大程度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化进程完全取决于它对自身国家利益的判断,当区域经济的有限合作遭遇领土主权等核心国家利益问题时,只能退居于次要地位。地缘政治环境好,国际区域合作就容易开展;地缘政治环境差,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就难以开展。
三、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对地缘政治关系的作用
1.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拓宽国家实施多边地缘外交的渠道。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国家推动多边外交,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本身就是一种多边合作机制。冷战结束后,多边合作逐渐机制化,成为各国对外战略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国家如果长期置身于世界多边体系之外,不仅自身的发展受到局限,而且必将在国际事务中被边缘化。多边外交的特征就是议程较为明确,其决策具有较大的公开性,参与各方都有平等的发言权。参与多边机制有助于减轻单边主义的战略压力,有助于发挥国家行为体的国际影响。在某些事关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与其被动卷入,不如主动参与。参与程度可以视对国家利益影响的大小而决定。以中国为例,经济上,中国是全球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对外依存度很高,甚至超过多数发达国家;政治上,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核俱乐部成员国,开展多边外交成为中国外交战略的必然选择。目前,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依然有限,所以应该尽可能多地通过参与多边外交活动,调整与各国特别是与周边国家的地缘政治关系,减少战略压力,有效维护自身的地缘政治安全。
2.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促进国家地缘政治关系的改善。缺乏经济联系的政治关系是最不稳定的,而建立在经济纽带联系的地缘政治关系,往往能在政治谈判中找到新的砝码和利益权衡的支点。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密切的经济合作不仅可以促进一个地区内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样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氛围。参与对外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消除和缓解区域内国家的主权争端和领土纠纷,增加相互间的信任,提高成员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体化水平要大大高于经济全球化的水平,这就锁定了参与国贸易自由化或制度改革的进程。保障参与国在贸易自由化方面的成果,不但是对参与国的挑战,同时也决定了参与国在经济上甚至在政治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程度上的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从发展的眼光看,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像经济同盟那样的高层次经济一体化发展客观上要求政治上的一体化。如欧洲联盟的成立和发展有利于欧盟各国为了共同利益和目标协商解决相互间的问题,化解彼此的分歧,有利于欧洲国家地缘关系的改善和总体地缘实力的提高,并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与其实力相当的重要作用。
3.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改变世界地缘经济格局和资源空间分配格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内主权国家间的新型经济合作关系。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在增强自身地缘实力的同时,也改变了世界地缘结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可以有效地改善经济的外部环境,获得稀缺性生产要素,实现生产要素最佳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最终实现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区域经济的全球化、集团化也意味着世界商品、服务、金融市场自由化与一体化程度的增强和各国经济对世界市场、世界经济的依赖性增强,更重要的是意味国家主权的某种程度的让渡。各国通过对外区域经济的合作,打破以国家或地区为单位的地缘经济格局,形成了超越国界的资源空间分配格局。
四、营造良好的地缘政治环境,推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稳步发展
1.建立合作型的地缘安全新模式,以积极的多边主义外交参与區域安全合作。合作安全是一种全新的地缘安全模式,合作安全是国家间通过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广泛合作,实现国际安全或地区安全,进而实现各自国家安全目标的一种手段或模式。与均势安全和集体安全相比,它抛弃了传统安全模式所遵循的冷战思维,力求将个人利益、团体利益、国家利益和全人类共同利益统一起来,求得国家、地区和世界的共同安全,它追求的目标不再是传统安全模式那种“零和”效应,而是协商对话、互谅互让、互助互利的“ 双赢”结果。从这一点上说,合作安全观更适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并为大多数国家认可并接受。例如,东盟地区论坛建立的目的是就亚太地区政治安全问题开展建设性对话,为亚太地区建立信任措施、核不扩散、维和、交换非机密军事情报、海上安全和预防性外交六大领域开展合作。从地缘层面来看,多边主义外交是国家开展多边安全合作的主要方式。无论是区域层的多边安全合作还是全球层的多边安全合作,都表现出对单边主义的抵制。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多边主义一般包括制度多边主义与多边外交两种意义,前者强调国家行为体是在某种国际制度框架下调整自己的外交行为,典型案例有欧盟、北约;后者则只是国家对外关系中非制度化的多边对话与合作即多边外交。
2.积极发展地缘相邻国家间次区域经济合作。在多边经济合作进展缓慢的情况下,次区域经济合作是地缘相邻国家间的一种有效的合作途径。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当一些地区难以组建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时,相邻的国家和地区间可以建立“增长三角”或次区域经济合作。这种合作方式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推动该地区合作向深层次发展,待双边合作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多边合作的开展就具有了较好的合作基础。20世纪90年代的亚太地区先后出现了若干增长三角,都取得了良好成效。以我国为例,从现实条件看,我国既要重视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及其发展,又要珍惜小的、局部的合作机会,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发展壮大自己。因此,我国应实行多样性原则,开展各种形式、各个领域、各种渠道的经济合作,并充分利用自己身处“黄金四角”和湄公河经济开发区的优势,积极发展次区域经济合作。
3.循序渐进,多渠道多形式推动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分为六种级别递增的状态:特别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商品自由流动)、关税同盟(统一对外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完全经济一体化。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路径呈现多样性,且在空间扩展和时间延续过程中,并不单纯选择一种路径来构建一体化,往往是在一定时空阶段以一种路径为主,其他为辅,循序渐进,多渠道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种模式:(1)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梯度发展的运行模式,如欧盟;(2)内容由简到繁的运行模式。谈判初期,成员国将较为成熟的货物贸易产品纳入贸易关税减免的谈判内容中,等各项条件具备后,再将其他各国比较关注或敏感的产品和服务贸易纳入一体化进程;(3)单个商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4)地缘相邻的国家或地区由于相互经济、政治关系发展需要建立一体化。如NAFTA(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等,(5)地缘不相邻国家之间根据某种目的而建立一体化。如美国所倡导的要在2013年分别和中东国家建立中东自由贸易区;(6)单个国家间建立的双边经济一体化组织。如美国2000年与约旦达成的双边FTA(自由贸易协定)等;(7)单个国家与一个国家集团之间建立一体化组织。如2000年7月墨西哥与欧盟达成了双边FTA;(8)集团与集团之间签订一体化协定进行合并。如1958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9)地理范围上连接的国家不断扩展形成的一体化。如以美国为主导的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构建等。
4.发挥政府和超国家机构的作用,建立国际区域经济协调机制。要达到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较高阶段,政府和超国家机构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和超国家机构的存在使民族国家的利益冲突在长期市场利益的基础上得到协调,同时也增加了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间的经济融合程度,从而确保合作进程的不断深化。有效的合作机制是推动和促进区域合作的制度保障,例如:我国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有以下几种:(1)亚洲开发银行推动的大湄公河计划;(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日本支持的新湄公河委员会;(3)由东盟发起的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计划;(4)由泰国提出的中、老、缅、泰毗邻地区的黄金四角计划;(5)我国为了配合实施澜沧江—湄公河开发项目,成立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开发前期研究协调组”,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为该协调小组组长单位,成员单位包括云南省政府、外交部、外经贸部、中国人民银行等19个部门。
5.基于不同的地缘因素,探索不同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基于不同的地缘因素,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例如:我国图们江地区开发深受东北亚错综复杂的地缘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朝鲜半岛局势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应该以地方政府合作为主,建立双边或者三边跨国经济合作区,提高图们江地区吸引外资的能力;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应当以多边合作为主,在交通、旅游、能源、贸易、投资和禁毒等方面开展合作;中亚的合作以双边合作为主,通过能源开发等项目,提高经济合作水平,同时扩大边境贸易、旅游等方面的合作。
6.借助非政府的机构与机制,推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由于各国地缘政治关系的敏感性,在区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水平差别大,政府间合作进展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借助民间资本,以非政府的机构与机制,特别是以企业为主体来推动区域经济合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间资本已经变为推动国际间资金、产品流动的主要动力。经济合作为企业开辟了大量的新资源和新市场。而大量企业的跨国经营又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内在联系。因此,经济合作不仅是政府的任务,企业出自于自身的利益出发,也愿意更深入地参与经济合作政策与制度的建立。民间推动的合作框框比较少,思路比较活,而且多元化、多角度、多方位,还有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比较容易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来,对区域经济合作具有特别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蕴岭.世界区域化的发展与模式[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2]宫占奎.区域经济组织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缉:孙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