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人才需求与教育变革

2011-09-27莫凡

理论导刊 2011年7期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变革

莫凡

摘 要:媒体融合推动了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全媒体具有全民性、全产业链、全终端、全空间和全时间等基本特征,这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平民化、职业化、资本化、国际化和品牌化等发展要求,人才发展需求也推动着新闻传播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验教学和实习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变革。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全时空传播;新闻传播教育;变革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1)07-0094-04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存储技术的交相发展,网络媒体平台化趋势越来越显著,网络媒体不仅成为媒体融合的支撑性平台,而且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性平台。媒体融合的终极目标是“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和传播任何信息”,在此目标的驱使下,媒体融合在技术、内容和市场三个层面上不断演进。媒体融合的发展,推动了“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机构在全空间和全时间范围内满足了受众的全方位信息需求。在全媒体时代,媒体的交互性、复合性、国际性和共时性特征改变了其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需求类型,这迫使新闻传播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变革。

一、全媒体时代的基本特征

“全媒体”是媒体融合的理想概念,也是一个复合型概念。在传播主体上,媒体机构逐渐由“内容提供商”转变为“平台提供者”,全民传播由理想成为现实;在纵向剖面上,媒体机构开始向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延伸,从而形成掌控全产业链的“全媒体集团”;在横向剖面上,媒体机构跨行业扩张步伐不断加快,从而形成涵盖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数字媒体在内的“多媒体集团”;在传播空间上,麦克卢汉的“地球村”隐喻成为现实,国际化和社区化将成为媒体机构新的生存空间;在传播时间上,即时化、延时化和共时化技术的产生,打破了媒体机构断续性存在方式。

1.全民参与传播。网络媒体是全媒体时代的基础性媒体,所以媒体融合的本质就是传统媒体的网络化和网络媒体的普及化。交互性是网络媒体最主要的传播特征,其本质是传播主体的大众化及其所引起的传播主题的泛众化。交互性特征使网络媒体由他媒体走向自媒体,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界限逐渐消亡,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网民实现了传播权利与传播义务的统一。在传统媒体占统治地位时期,媒体传播的单向性特征使得传播者与接受者分离,传播信息成为传播者的专业责任,而接受信息则是每个接受者的公民义务,传播权利与传播义务的主体呈现出对立化特征,所谓的出版自由则受到诸多限制。网络媒体产生以后,传播权利与传播义务主体性走向统一,網民成为网络媒体的传播主体,传播信息和接受信息成为每个网民的权利与义务,这才真正实现了理想中的出版自由。

在传播权利与义务均衡的基础上,网民成为网络媒体的主体,网民创造内容和网民分享内容成为网络媒体运作的基本方式。在网民成为全媒体的传播主体之后,媒体机构的功能也发生了改变,媒体机构逐渐由“内容提供商”转变为“平台提供者”,媒体机构成为“信息超市”的运营者,而网民则成为“信息商品”的提供者。

2.全产业链竞争。媒体产业链包含内容、渠道和终端三个环节,因此,在传媒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内容为王”、“渠道为王”和“终端为王”三种产业运作模式。“内容为王”是媒体资源稀缺化时期的产物,媒体内容精品化是其发展的主要目标;“渠道为王”是媒体市场化时期的产物,控制内容传输渠道成为媒体市场竞争的关键;“终端为王”是媒体数字化时期的产物,终端是媒体机构和受众的最终接触平台,只有进入到数字终端,受众才有可能接触到媒体内容。

在传统媒体的运作过程中,媒体机构竞争的重点是内容竞争,渠道和终端则分别由传输机构和终端生产商来控制。随着以kindle和ipad为代表的“第四屏”兴起,亚马逊公司和苹果公司的全产业链扩张模式受到广泛关注,它们通过终端控制而逐渐向渠道和内容两个领域延伸,这使得它们既是内容集成商,又是终端提供商,从而形成了崭新的全产业链竞争模式。此外,随着产业融合和产业聚集的不断深入,广告产业也面临着新巨变,资本化、媒介化和商品化成为其三个发展方向,广告代理公司要么再次成为媒体机构的广告部门,要么成为广告主的营销部门,或者通过资本化运作走向广告集团。因此,全产业链竞争不仅包含内容、渠道和终端三个环节,而且也囊括了广告经营等相关业务范畴。

3.全终端竞争。媒体融合是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存储技术等传媒技术产生的基础上,以受众需求变化为导向,从整体上打破传统传媒业的边缘,彰显个性媒体的独特传播优势,实现立体式传播效果的演变过程,其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媒介化。媒体融合是一个多维复合过程,包含技术融合、内容融合和产业融合等三个融合路径。媒体融合的终极目标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和传播任何信息”,媒体融合的结果将会出现理想化数字终端,这个终端将会取代各种传统终端形式。

但在追求理想终端的过程中,充满了产业标准之争、硬件终端之争和操作系统之争等各种软件平台和硬件平台竞争。由于用户终端市场软件竞争和硬件竞争的复杂性,将使得在终端市场长期存在多种终端竞争的市场格局,全媒体集团也需要处理好内部各终端之间的替代性和互补性关系。

4.全空间竞争。全球化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全球化1.0时代,全球化的主体是政府,全球化的特征是政治扩张;在全球化2.0时代,跨国企业成为全球化的主体,而国际贸易则成为全球化运作的基本内容;2006年,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著的《世界是平的》在中国上市热销,其所提出的“全球化3.0”的概念受到广泛关注,他提出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和互联网的普及,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媒介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媒介技术的传播特性决定了社会类型形成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如果说人体媒介、器物媒介等原态媒介是农业社会形成的前提,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大众媒介是工业社会形成的基石,那么互联网则是信息社会形成的基础。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与普及,推动了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进行转变;而互联网的全球化特征,则使信息社会的生产方式具有了国际化的特征。

媒体之间的全空间竞争不仅表现在媒体的国际化空间扩张,而且表现为媒体的全程化场域扩张。媒体的传播场域分为私人空间、家庭空间、休闲空间、移动空间和工作空间等五种类型,传统媒体的重点覆盖场域是家庭空间和工作空间,随着“生活圈媒体”等媒体概念和形式创新,私人空间、休闲空间和工作空间成为新兴媒体重点传播场域,因此,全媒体实现了无缝式全场域覆盖,甚至逐渐消失了私人空间、准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之间的传统界限。

5.全时间竞争。根据媒体信息的编排方式,可以把媒体分为空间性媒体和时间性媒体。空间性媒体以报刊等纸质媒体最为典型,其特点是按照版面空间大小编排媒体信息;而时间性媒体则以广播电视最具代表性,其特点是依据时间先后顺序对媒体内容进行线性排列。由于时间和空间对传统媒体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够在传统媒体上展现出来,因而出现了专职的采编发人员,由他们负责信息的筛选。超级链接技术的出现,为网络媒体拓展了无限空间,使得版面大小不再是影响网络媒体信息陈列的限制性因素;而数字技术和播存技术所带来的网络媒体储存空间的无限性低成本拓展,使得网络媒体成为全时间媒体,既可以实时传播,也可以延时传播。因此,对于网络媒体来说,时间与空间不再是限制其信息呈现的限制性因素,网络媒体真正实现了全时空传播。

媒体的全时间竞争主要表现为即时性传播、延时性传播和共时性传播“三位一体”的传播格局,这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的非连续型特征。即时性传播是指媒体与受众交互的即时性,延时性传播是指受众内容选择的随意性,共时性传播是指媒体内容传播的实时性。即时性传播、延时性传播和共时性传播使得受众由“不在场”向“在场”进行转变,这减少了媒体传播的环境信息损失,使得媒体传播更具现场气氛。

二、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方向

2010年9月9日,胡锦涛主席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并与该院师生进行交流,他对师生们说:“各种新型传播手段的出现,给新闻工作带来许多新变化新挑战,要认真研究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特点和规律,努力掌握新闻工作新知识新本领,还要在实践中巩固学到的知识,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胡锦涛主席的讲话,强调了全媒体时代推进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紧迫性,也为培养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指明了方向。对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不仅要能够满足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网络化对人才的需求,而且要能够满足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体对人才的需求。

1.平民化。在全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的交互性、共享性和免费性特征,使得受众成为传播主体,这迫使新闻传播教育由精英主义走向草根主义,由专业教育走向素养教育。中国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是世界上学科分类最为细致的国家,涵盖了传媒业所需要的各类专业教育,但是严格的专业细分却难以满足网络媒体的大众化需求。在网络媒体上,由网民创造的微内容正逐渐成为其最重要的内容来源,这迫使媒体的功能定位由“内容制造商”向“平台提供商”和“内容集成商”的角色转变,提供内容不再是媒体的主要职责,对微内容进行甄别、筛选、加工和发布成为媒体最重要的职能。因此,这要求新闻传播教育向两个方向进行转变,一是推进媒介素养教育,提高每个网民的媒介素养;二是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强化其对微内容的再加工能力,从而提升微内容的传播效能。

2.职业化。在全媒体时代,网民成为传播市场的主体,那么在全时空传播时代,新闻传播人才的专业分工和社会分工应该如何转变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曾提出了“时事顾问”、“信息管家”和“意见领袖”的新职业观,他强调新闻传播人才的职能是由信息服务转向意见引导。但是随着网络应用形式的不断丰富,网民的媒体使用行为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门户网站等web1.0网络媒体越来越难以适应这种要求。在web2.0时期,网民的媒体使用行为越来越呈现出“传播(communication)”、“搜索(search)”和“分享(share)”的“CSS”行为模式,网民成为网络传播的核心主体,由网民自身发现信息、验证信息和分享经验。与此相对应,新闻传播人才的专业职能将向“意见领袖”进行转变,专业化的信息筛选能力、专业化的深度报道能力和专业化的时事分析能力将成为新闻传播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

3.资本化。在全媒体时代,媒体产业竞争将转变成为集团化竞争,在纵向上,集团化主要表现为全产业链竞争,媒体集团涵盖内容、渠道和终端各个环节;而在横向上,集团化则表现为多媒体竞争,媒体集团则包括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数字媒体等各类媒体形式。媒体集团化的基础是媒体资本化,传统媒体的管理人员多来自于优秀记者和优秀编辑,鲜有职业媒体经理人。在媒体集团资本的背景下,管理人员专业化和职业化将成为资本市场发展的客观需求。因此,这就要求新闻传播教育将经济学基础课程纳入课程体系,提升媒体从业人员的资本化素养。

4.国际化。网络媒体诞生于英文世界,网络媒体上的绝大部分信息和知识则以英文形式存在,从现实意义上来讲,网络媒体的国际化在一定程度上是英文化。另外,国际传播是国家对外宣传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外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方式,而国际传播的本质是跨文化传播。因此,培养具有跨文化传播能力的专业人才,成为网络媒体发展的现实需求。在网络时代,跨文化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有两个目标:一是熟练掌握网络媒体的跨文化传播特点;二是通过双语教育、双学位教育和中外合作教育等教育方式,提高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双语对话能力。

5.品牌化。传统媒体的采编发呈现出流水线式运作方式,新闻传播专业人员分布于媒体内容生产的各个环节,共同完成特定媒介内容的生产与传播,这是典型的集体制运作模式,强调整体结果而非个人特色。伴随着媒体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娱乐业的明星制被引入到传媒业运作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批名主持、名记者和名编辑。但是受制于传统媒体的单向性传播特征,这些名人的影响范围有限,并且难以长期维系。网络媒体既是精英化媒体,也是草根化媒体,无论是社会明星还是普通个人都可以在网络媒体上寻找到自己的话语空间。尤其是伴随着博客和播客的兴起,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媒体上建立个人官方网站。对新闻传播专业人员来说,如何在网络媒体上搭建个人品牌;对各类媒体来说,如何把媒体品牌与个人品牌结合起来……这些都成为网络时代媒体竞争的关键所在。对新闻传播教育而言,强化在学人员的个人品牌意识,训练其个人品牌打造技巧,处理好团队合作与塑造个人品牌之间的关系,成为新闻传播教育的一个新鲜命题。

三、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指出了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质量困境,成为专业教育提升的重要目标。在信息社会,信息被视为与物质、能量同等重要的基础性社会资源之一,这反映了人化自然能力的提升。传媒业是以信息生产、传播和控制的专业化而形成的新兴产业,并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传媒业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基础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新闻传播教育是围绕传媒从业人员的职业化而出现专业化教育,并随着传媒业的发展不断改变着其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全媒体时代,传媒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则推动着新闻传播教育的全方位变革。

1.专业设置。目前,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已经形成了本硕博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闻传播学目录内本科专业4个,分别为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其中新闻学为需一般控制设置的专业;目录外本科专业2个,分别为传播学和媒体创意。截至2010年12月15日,根据中国教育在线“高考填报志愿参考系统”统计,新闻学专业381个,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185个,广告学专业294个,编辑出版学专业55个,媒体创意专业3个,传播学专业85个,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总计1003个。因此,新闻传播学在本科专业设置上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态势,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三个专业发展较快,而其他专业发展滞后。随着新闻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交互式发展,教育部又设置了动画、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文化产业管理和公共关系等交叉性本科专业,这在一定程度推动了新闻传播学教育创新。

在研究生培养层次上,教育部把新闻传播学教育分为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两种类型。新闻传播学学术型学位分为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硕士和博士专业目录》,新闻传播学被定为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和博士教育一般按照二级学科进行设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多元化;2010年12月,教育部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了“十二五”学科建设会议,根据讨论结果,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和传媒经济学有可能上升为二级学科,这将进一步推动新闻传播教育的专业化。新闻传播学专业型学位目前只有硕士层次,设有“新闻与传播”和“出版”两个专业硕士学位。随着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的均衡化發展,新闻传播学教育交叉化和专业化将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2.课程体系。目前,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形成了三种办学模式,分别是新闻传播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艺术与新闻传播学院。这三种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各具特色,新闻传播学院的基础课程以新闻传播学课程为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则加入了大量的文学基础课程,而艺术与新闻传播学院则加入了大量的艺术类基础课程。另外,一些外语类、财经类、体育类、教育类和理工类专业院校在课程安排上也突出了其专业特色。这一方面反映了新闻传播学教育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特点,另一方面也符合新闻传播教育特色化和品牌化的发展方向。美国电视学者曾提出了技术、艺术和市场的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体系,但目前的课程设置偏重于技术课程和艺术课程,而忽略了市场课程的设置,这难以满足全媒体对技术人才、艺术人才和市场人才均衡发展的要求。

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办学环境相一致,新闻传播学教育形成了模块化的学分制传统,这与新闻传播学扩张迅速和师资力量不足密切相关。这种模块化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难以满足其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起源于西学东渐,但西方国家的订单式和自助式培养方式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走向通识教育的今天,适时推行订单式和自助式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专业设置模块化的教育困境,从而满足全媒体时代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3.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新闻传播教育的主体力量,其建设水平决定着新闻传播教育的质量水准。由于中国新闻传播学起步较晚,早期的师资队伍多出身于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艺术学和经济学等基础性学科,这一方面为新闻传播学教育注入了其他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从而推动了新闻传播学教育交叉化发展;另一方面往往会忽略掉新闻传播学学科的独特性和独立性,从而限制了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建设。伴随着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本硕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境外教育的智力支持,一批拥有新闻传播学教育背景的师资开始出现,这推动了新闻传播教育的独立化发展。

在全媒体时代,媒体传播空间的无限性和传播手段的复杂性,为新闻传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双师型”和“双语型”要求。“双师型”是指既有业界工作经验,又有学术研究成果的师资力量;而“双语型”则要求能够使用中文和英语进行双语教学、双语科研,教学和科研实践能够具有全球化视野。“双师型”和“双语型”建设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评价体系的标准问题,这需要在职称评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

4.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全媒体发展的结果,是课堂教学和实习教学的过渡形态。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成为新闻传播教学与业界实践对接的平台,而且可以成为全媒体集团的研发基地。新闻传播实验教学分为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个层次进行建设,力图建设成为覆盖全国的实验教学体系。从2006年4月3日第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建设至今,共分33个类别5批建成共计49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中传媒类立项16个,略高于平均水平。从区域分布上来看,国家级传媒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分布在12个省份,其中广东3个,北京、上海各2个,湖北、安徽、吉林、河南、江苏、陕西、天津、浙江、云南等9个省份各1个,其他省份则没有。在这些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都设立了从纸质媒体到数字媒体等多个实验室,这满足了全媒体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但这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又多存在着师资队伍不健全和实验教材匮乏的问题,这将成为“十二五”期间建设的重点。

5.实习机制。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使新闻传播教育一直饱受业界人士的诟病。其原因有两个方面:对业界来说,实习机制、岗前培训机制和终身教育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或者不愿意去承担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再教育成本,这都影响了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再就业能力;对学界来说,教师工作评价机制、学校实验教学条件和学生奖励机制的不完善,影响了师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为了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2003年4月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包含双语课程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验教学示范基地建设和资助大学生竞赛活动等子项目,推动了产学研一体化,这为提高高校学生实践能力提供搭建了平台。2005年教育部又启动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通过研究生暑期学校和研究生论坛等项目,进一步搭建了高层次学历人才与业界的沟通平台。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性社会科学,一方面要求积极与其他学科相互学习,另一方面则要求与业界需求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美]威廉·麦克高希.世界文明史——观察世界的新视角[M].新华出版社,2004.

[2]黄先蓉,罗紫初.数学出版与出版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宋应离,刘小敏.亲历新中国出版60年[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4][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責任编辑:陈合营]

猜你喜欢

全媒体时代变革
以变革迎接新时代
变革开始了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海尔变革
夺变革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