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的建构
2011-09-27薛玉琴
薛玉琴
摘 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是全球化背景下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的必然要求,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现实需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可以从理论创新、科学灌输、舆论引导和制度保障等四大现实进路入手。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内化
中圖分类号:D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1)07-0034-03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是党的十七大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保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既是全球化背景下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的必然要求,也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现实需要。本文就此论题进行初步探讨,旨在抛砖引玉,推进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的内涵
濡化是文化学和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美国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 M. j. Hoskovits) 在1948年出版的《人及其工作》这部著作中,首先使用了濡化( enculturation) 一词。“濡化”一词的英语含义有“在文化中”或“进入文化”的意思,原意是指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传递文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部分有意识、部分无意识的学习过程,是通过年长一代指示、引导并强迫年轻一代接受其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宗教信仰、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来完成的。因此,“濡化过程实际是文化对个体潜移默化的熏陶过程,人们不可能总是清晰地意识到这一过程,彻底被濡化的人也很少意识到,在塑造他们行为的过程中,文化所扮演的角色。”[1]濡化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获得和传承机制。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要素,因此也是濡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主体对价值关系的反映,即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对价值及价值关系进行评价而形成的一般看法和观点,是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深层次的、相对稳定的部分。“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它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正因为如此,价值观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往往占有核心和基础的地位。”[2]在阶级社会中,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在社会生产方式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核心理念和基本价值原则。“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3]98 核心价值观的系统存在便构成了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反映着一个民族最深层次的价值追求,也是支撑一个国家及其文化发展的内在的、持续的精神力量。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不管人们意识到与否,这种核心价值体系都是该社会成员共同的取向,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最根本、最恒定的作用,否则这个社会便不能存在和发展。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由国家有意识地倡导、建构并由国家公共权力推行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对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为了推动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国家往往会采取两种对策:“在人民的取向与政府的导向一致的领域,国家往往设法维护和加强这种价值的同一性;在人民的取向与政府的导向背离的领域,政府往往运用各种濡化机制来改变社会的取向,使之与自己的导向产生共鸣。”[4]80
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就是通过一整套潜移默化的灌输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以人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长期、持续、协调地贯穿、融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真正得到一个国家全体人民或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接受、信仰及自觉践行。这个过程既是国家通过一定的方式,把理论形态的核心价值理念转化为常识形态的民众意识的过程,又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等途径,把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理念内化为自身的政治人格的过程,实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两个过程的辩证统一。
二、 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的时代意义
1.全球化背景下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加速了全球范围内经济、政治、文化等超越国家和民族界限的相互融合。这一切在给我国的发展带来巨大动力和机遇的同时,也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给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严峻挑战。
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激烈的国际竞争不仅仅体现在经济、科技、军事等国家“硬实力”的竞争上,意识形态、核心价值体系等国家“软实力”的竞争也被提到了重要的战略高度。“正在改变世界的各种主要力量将以空前的速度继续促使世界发生剧变。而跨国康采恩的行为对这种变化亦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世界各国眼睁睁地看着权力渐渐旁落到这些‘全球玩家手中。”[5]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极力向我国民众灌输自己的文化产品、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企图通过文化殖民的形式以资本主义价值观取代社会主义价值观, 以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动摇我们国家和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基础,最终达到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亨廷顿曾指出:“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输入。”[6]38 西方这种政治文化的渗透和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政治认同和政治信仰,阻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无论从凝聚全党全国人民以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同国内不良意识形态与思想观念作斗争的角度来说,都需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的建构,使全体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中西方的价值冲突和较量中获得主动权。
2.社会转型期凝聚力量的必然要求。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正在从计划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7]30 这样一场空前的社会变革,在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空前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成员作为“单位人”对传统体制有着高度的依赖性和依附性,再加上重群体轻个体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价值观念总体上以社会为本位,个体的政治价值取向基本与社会主导的政治价值取向相一致。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转型引发了社会群体的利益分化,导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又进而引发社会价值观的震荡。”[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发展,为社会价值取向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的转变提供了现实条件。人们的民主意识和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不再完全依附于权威的观点,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自主性不断增强,不再从单一的某方面来审视价值问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各种利益群体分化加快,利益诉求及其实现形式多种多样,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领域必然会出现不同的价值观念。这就迫切需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整合和引导,从而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3.价值观多元化现状下统一思想的必然要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不断深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9]9 这种多元化的价值观主要包括: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从西方传入的价值观、过去“左”的一套价值观以及改革开放实践中新生的价值观等。
中国传统价值观既有诸如刚健自强、艰苦奋斗等精华,也有“三纲五常”、封闭守旧等糟粕;西方传入的价值观既有自我本位、物质利益、平等竞争、法制规范等积极观念,也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落后观念;过去“左”的一套价值观崇尚集体主义,但却是忽视甚至否定个人利益的不切实际的集体主义;改革开放实践中新生的价值观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相适应的价值观,但还有待于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健全和完善。这四种价值观的交织并存,打破了单一价值观念格局,增强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中国价值体系面临着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中国与西方等一系列矛盾和冲突。随着实践的深入发展,中国传统价值观和西方传入的价值观中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相吻合的观念必然会逐渐被淘汰,与改革开放新形势相违背的“左”的僵化观念也必然会逐步退出。旧的价值体系处于离散、瓦解状态,新的价值体系的社会规范能力还滞后于现实政治生活,这种“新旧交替”的局面,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难以形成普遍的认可和共识。这就迫切需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理性对待价值冲突,形成统一的价值共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内化为自己的信仰,从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 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的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的建构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理论创新、科学灌输、舆论引导和制度保障等四大现实进路入手。
1.推进理论创新:在利益关联性和传统文化亲和性上下功夫。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3]9 “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10]174 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掌握群众,而掌握群众就必须首先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1]62 可以说,人们的任何活动总是为了一定的需要和利益,价值选择活动也不例外。一般来说,人们总是按照其利益的实现程度来选择和接受某种价值观的。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的建构过程中,要注重从与人们生产生活利益关联性角度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需求。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成为全体民众的根本信仰和精神追求,成为全社会自觉接受的价值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的建构,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建构,离不开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政治文化,是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构成这一整体的其他组成部分的民族传统文化之间有一种保持平衡和协调的内在张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政治文化的内容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亲和性程度越高,其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发挥就越充分,效果也越明显。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的建构,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以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建设为平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就像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一样深入人心。[12]
2.实施科学灌输:构筑全面系统的国民教育体系。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就是要使社会成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过程。实施科学灌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先进的、科学的思想意识不会在工人头脑中自发产生,“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13]2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科学的、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也不可能被广大人民群众自发认知,必须依靠科学的灌输机制来推行和维护。国民教育是实施这种科学灌输的强有力工具之一,因此,要构筑全面系统的国民教育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
首先,要构筑学校教育体系。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要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地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合到教学中去,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
其次,要构筑干部教育体系。各级党委要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日常教育与党内的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各项大政方针、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体现于具体的工作實践和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努力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
再次,要构筑公民教育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文明社区、文明校园、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单位等群众性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使创建活动成为人们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思想素质的过程,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价值观念,外化为行为自觉。
3.强化舆论引导:发挥大众传媒的重要作用。舆论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古往今来,明智的政治集团都会自觉运用舆论为其服务,创造有利于自己的舆论环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大众传媒在组织和引导社会舆论方面的特殊优势和作用,是当前我国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的重要环节。
首先,发挥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胡锦涛曾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14] 要充分发挥党报、党刊、电视台、电台等主流媒体的主导功能,坚持正面宣传、及时宣传,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同时,还“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15]13 充分利用网络手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占领网络阵地,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强势。
其次,讲求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报道要贴近生活、贴近民众,要把党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采取入情入理、通俗易懂的宣传技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使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再次,加强大众传媒的宏观管理。大众媒体要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坚决反对“一切朝钱看”;要走以质量取胜而不是以数量取胜的路子。具体来说,要选派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都过硬的人担任各舆论单位的负责人并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抓好法制建设,规范各舆论单位的市场行为,把好舆论宣传的质量关。
4.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配套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的建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机制,加强制度保障。
其一,建立健全人才队伍管理机制。要通过综合运用精神和物质奖惩手段,改革相关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管理制度以及建立健全工作平台和课题研究机制等措施,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教学和宣传普及,建设一支立场坚定、业务优良、作风扎实的专业化队伍,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的建构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其二,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政策、规章制度对道德生活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要在不同行业群体的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行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中,结合不同行业的生产生活实际,以争先创优、文明行业创建等活动为载体,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行为受到制约,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从业人员的价值准则和行为标准。
其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调控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离不开国家相關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支撑和保障。要积极推动法制建设,通过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容和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一定的制度形态,并借助法律的强制力和政策的权威性推动其良性运转,从而促使民众在制度认同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万明钢.论人类行为的社会文化基础[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
[2]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关于价值观研究现状的调查报告[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潘维,廉思.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德]明镜[J].1996,(39).
[6][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8.
[7]袁方.中国社会结构转型[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8]赵渭荣.社会转型与政治社会化变迁[J].社会科学,1999,(9).
[9]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葛晨虹.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9).
[13]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4]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1.
[15]本书编写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二十讲[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宇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