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弟子规》阅读笔记(一)

2011-09-27郭文斌

山花 2011年7期
关键词:弟子规

郭文斌

《弟子规》阅读笔记(一)

郭文斌

根的教育

一本《弟子规》,360句,1080个字,113件事,本质上就是在讲如何扎下人生之大根。

绘事后素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就“绘事后素”,张燕婴老师的注释是:

绘画的工作在素地上进行。素地就是女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容貌,绘事则指粉黛、钗环、衣裳等修饰。有了美丽的容貌,再加以适当的修饰,就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这个解释末学觉得值得商榷。我的理解是,无论是形容的动人,还是眼神的动人,都来自于那个根本的美,或者说是本体的美,当本体的美消失,一切都化为零。就像一朵再美丽的花朵,假如它离开了根,也无法保持它的美丽。保持花的美丽的,是它的根,人也一样,保持他的美丽的,是他的“根性”。就像一幅画,保持它的美丽的是素绢。素者,没有染色的丝绸。这个“素”,显然是根性的比喻。

而教育的意义,就是让人们不要丧失根性,唯有如此,才会“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绘事后素”,是“绘事后于素”。这个“素”,应是那个原初,也即大美之洋。接着,子夏说,礼也来自这个原初?孔子感叹地说,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就是说,当一个人在没有尝到本体的甘美前,他是无法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美味的。同样,一个人如果没有尝到本体的甘美,他也是无法理解《诗经》的。可见《诗经》不是一本普通的书。

礼也同样,对于君子来讲,礼只不过是本善的自然流露而已,只有那些还没有达到君子境界的人才需要条理化了的礼的节制。“礼后乎?”应是“礼于素后乎?”的承前省。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原初”,只不过被习气的颜色掩盖了。因此,要想绘制灿烂的图画,就得那个绘本素洁,只有质地优良纯净的素绢才能绘写最新最美的图画。

一本《弟子规》,就是讲这个“素”。

这个“规”,显然是讲人的规定性,也即人性。

人性是人的规定性,它是和天性、动物性相对的一个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属性。正如地理是讲地之理,天理是讲天之理,物理是讲物之理,心理是讲心之理。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即是讲天地之理。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即是讲心物之理。

正是人性要求我们只能在人性规定的范围内行动,但是现在的不少人却想突破人性去生活,天性够不着,就去实践动物性,以满足欲望为生活的目标,以感官享受为生命的意义,以征服自然为价值目标,把整个自然作为自己的消费对象,把除人之外的一切动物作为自己消费的对象,甚至把他人作为自己的消费对象,甚至把地球作为自己的消费对象,甚至把宇宙也作为自己的消费对象。

结果呢?

答案在《庄子》里:“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为此,先哲讲:少思虑以养心气,寡色欲以养肾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薄滋味以养胃气,省言语以养神气,顺时令以养元气。真是至理名言。

英德作品·和散那——12布面油画240×100cm×3联2009

觉失之害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人们之所以拣择饮食,是因为没有找到饮食的根。饮食的根在安详里。但是对于大多现代人来说,安详已经尽失。安详是如何丧失的?在我看来,是从“觉”的丧失开始的。

以味觉的丧失为例。我们知道,要想身安,先要血安,因为只有血安才能气安。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高血压?高血脂?说明血不安。要想血安,就要从饮食入手,就要回到饮食的常识,营养的常识。

盛过油腻和清淡饭菜的碗碟哪个好洗?肯定是盛过清淡的。想想我们的肠胃,包括食管,每天要为油腻服务三次,如果我们把它想象为一个碗,它的上面该有多厚的一层油垢。

无疑,要保护好我们的肠胃,有两条必须遵从,一是清淡,二是少吃。

但对现代人来讲,清淡已经是一个大难题。为什么?因为人们的胃口已经很重,清淡的东西吃不下去。有一种名叫麻辣烫的菜非常流行。在我看来,那不单单是一种菜,而是一个时代的胃口,那就是足够的辣,足够的麻,足够的烫,才能让人舒服,让人过瘾。意味着人们的欲望升级了。

提醒大家留心一下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放学之后,相当一部分去了小吃店,买一种名叫麻辣片的小吃。

可不要小看了这个麻辣片,它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孩子今后的幸福。为什么?商人为了把孩子套住,要不断增加麻辣的量,提高麻辣的程度,最后会让孩子的味觉要求膨胀到一种无以复加的程度。这时,孩子再吃清淡的东西已经没味了。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没味的东西,即使白开水也有百味,即使白米饭也有百味,但是他们已经尝不到了,因为他们的味觉已经被蒙蔽,被殖民,被买办。

这些孩子长大以后麻烦很多。为什么?因为味觉不单单是味觉。人的觉是通的,当味觉被蒙蔽,其他感觉也会被蒙蔽。更为可怕的是,唯有强刺激才能给这些孩子提供一点点满足。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要玩摇滚乐、服摇头丸,甚至吸大麻。

这些孩子长大后,他们已经从“平淡”中找不到快乐,而家庭和工作本身提供的是一种“平淡”的幸福,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寻找刺激已经成为他们的惯性。而一个以寻找刺激为目标的人生,我们可以想象它隐藏着多少变数和不测。

他们在味觉上追求麻、辣、烫,那么他们必然会在感情上也追求麻、辣、烫,在事业上也追求麻、辣、烫。想想看,传统的稳定的家庭和事业怎么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由此可知,让孩子从小养成“对饮食,勿拣择”的习惯,是多么重要。

而“食适可,勿过则”更难。吃得太饱是容易的,干脆不吃是容易的,最不容易的是把饭量减少到一半。

为什么吃完饭人就发困,因为血液被调集到胃里消化食物去了,而要消化食物,差不多所有的脏器都要忙碌起来,心要供血,肺要供氧,肝要供胆汁、解毒,肾要过滤。但是,生命需要的能量压根就不需要这么多。大多时候,人的消化排泄系统,都在做无用功。

而且,吃得太多,会让过多的营养囤积在体内,处理营养的囤积成了生理系统的一大麻烦,也成了医院的一大麻烦,现在的许多手术不就是处理这种营养过剩吗?

英德作品·和散那——13布面油画130×110cm 2009

为了避免这些麻烦,甘地让人们控制味觉,我觉得没有必要,恰恰相反,只要人们能够学会进入味道,对食品的贪就会减弱。因为当我们真正进入味道,进入到味道的“底部”,我们会发现那个味道是一样的,“千篇一律”的,那个“千篇一律”就是快乐,就是安详,就是“道”,由此,我们通过“味”,进入“道”。

垃圾食品之所以盛行,正是人们味觉丧失的表现。当一个人能够从白米饭中尝到香味,他就会从加工食品中超越,甚至反感加工食品。

最正大的味道是原味,最可口的味道是原味,最享受的味道在原味中。

造化是最慈悲的,它把最美的味道隐藏在原味中。造化大概知道人们是有些花心的,有些喜新厌旧的,因此在人间开了一家水果店,一家粮食店,一家蔬菜店,为我们准备了无数可供我们选择的原始菜单,创造了无数美味。可是人们仍然不满足,把舌头伸向水果之外、粮食之外、蔬菜之外,伸向动物,甚至毒品。

在西餐桌上,我们已经看不到粮食的本来面目、蔬菜的本来面目、水果的本来面目。要么油和腻,要么麻和辣,已经成了饭店老板掏取顾客腰包的两大法宝。

水是世界上最好的饮料,它的里面有百味,但是人们已经无缘消受,当然也就不会相信,因为造化供人们品尝水的那个舌头已经休眠了。

这个世界上,再高明的食品店,再高明的饭店,再高明的厨艺,恐怕无法和大自然相比,但是人们已经不愿意相信这一点。有哪个公司,哪个饭店,哪个食品加工厂,能生产出一种粮食,创造一种水果?这就说明,真正的工艺在造化那儿,但是人们已经不愿意相信这一点。因此人们一味地奔向各种美食店,奔进各种饮料店,却很少有人把味觉的频道调整到和原味同步。

英德作品·和散那——14布面油画130×110cm 2009

人类演化的研究显示,我们的祖先都是天生茹素者,人的身体结构并不适合肉食。哥伦比亚大学韩汀博士在一篇比较解剖学的论文中就证明了此论点。他指出肉食动物的小肠和大肠都短,这是因为肉的纤维含量少,肠子不必慢慢地吸收养分。相反地,人类和素食动物的大小肠都长。人类的肠子约8.5米,小肠来回重叠,肠壁有皱褶,所以我们吃下去的肉会在肠中久留、腐败并产生毒素,成为结肠癌的诱因;同时还会给肝脏增加负荷,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肉类含有许多尿激酶和尿素,会增加肾脏的负担,破坏肾功能。尿激酶还会导致人体活细胞的新陈代谢功能退化,加速人体衰老。此外,肉类缺乏纤维素及纤维质,容易造成便秘,进一步会导致大肠癌或痔疮。肉类中的胆固醇及饱和脂肪还会造成心脑血管疾病。而烧烤肉类所产生的化学物质是严重的致癌物。

另外,我们从新闻中看到,饲养厂为了增加利润,预防瘟疫,在动物的饲料中添加了抗生素以及胆固醇、生长激素等,动物也被直接注射这些药物。人们吃下这些动物后,也会摄入这些抗生素和激素,这些抗生素使人类医疗用的抗生素渐渐失效,并且引发癌症、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乃至疯牛病,并使孩子性早熟。

以上种种,无疑是对人们离开原位的一种警示。

同样,“反传统音乐”的流行,是因为人们听觉的丧失。其实最美的音乐大自然也早给我们创造好了,那就是天籁之音。如果我们的心足够静,是能够于无声处听到惊雷的,是能够在我们的心跳中听到世界上最美的旋律的,更不要说风声雨声溪声涛声。

但是有谁平时注意过自己的心跳?有谁注意过血液在血管里汩汩流淌的声音?

庄子讲过这样一则故事:

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精神脱出了躯体。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陪站在跟前说道:“这是怎么啦?形体诚然可以使它像干枯的树木,精神和思想难道也可以使它像死灰那样吗?你今天凭几而坐,跟往昔凭几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样呢。”子綦回答说:“偃,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见过‘人籁’却没有听见过‘地籁’,你听见过‘地籁’却没有听见过‘天籁’啊!”子游问:“我冒昧地请教它们的真实含意。”子綦说:“大地吐出的气,名字叫风。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整个大地上数不清的窍孔都怒吼起来。你独独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山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种去处,百围大树上无数的窍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圆柱上插入横木的方孔,有的像圈围的栅栏,有的像舂米的臼窝,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浅池。它们发出的声音,像湍急的流水声,像迅疾的箭镞声,像大声的呵叱声,像细细的呼吸声,像放声叫喊,像嚎啕大哭,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荡,像鸟儿鸣叫叽喳,真好像前面在呜呜唱导,后面在呼呼随和。清风徐徐就有小小的和声,长风呼呼便有大的反响,迅猛的暴风突然停歇,万般窍穴也就寂然无声。你难道不曾看见风儿过处万物随风摇曳晃动的样子吗?”子游说:“地籁是从万种窍穴里发出的风声,人籁是从比并的各种不同的竹管里发出的声音。我再冒昧地向你请教什么是天籁?”子綦说:“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出于自身,发动者还有谁呢?”

南郭子綦为什么会忘掉自己?答案是因为他听到了天籁之音。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问他究竟,他讲了一大篇,却讲的是地籁,他为什么不讲天籁?因为天籁无法描述。

而现在的情况是,人们不但丧失了欣赏天籁的能力,也丧失了欣赏地籁的能力,更为可悲的是人们已经丧失了欣赏人籁的能力。

音乐就在耳根,但是人们已经充耳不闻。

人们之所以贪“色”,是因为人们已经被眼睛做主,请问,眼睛是一个人的主人吗?如果是,那么心是什么?灵魂是什么?本质是什么?

但事实是,眼睛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主人。

看看现在的传媒,看看现在的报刊,看看现在的网络,是不是全是奔着人的眼睛而来?

细想起来,色是一个假象,也是一个假想。如果我们的眼睛不存在呢?这个色就不存在。对于一个盲人来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美女,那就是他心里的那一个。

如此想来,色是一个对应于眼睛的东西,如果我们把自己看为主人,那么眼睛就是门人。人们贪色,其实是门人玩的把戏,和主人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最后受累的却是主人。

“五色令人目盲”。这个“目”,不是眼睛,而是“真正的眼睛”,能够看到本质的那个眼睛。电脑上为什么有那么多黄色的东西?就是设计的人知道人们好那一口。

当我们关掉电源,显示屏上的那些美女立即消失,可见那些图像是一个假象,但是许多人却上网上瘾,以假为家。

如果一个人不能看清楚美色是一个图像,一个幻影,要用强制的手法戒色,几乎是不可能的。

人们一味的追逐美色,正是因为人们找不到色的根本。色是阳光,因为它的刺眼,我们常常看不到太阳本身。人们追色,正是因为人们已经看不到自己。

古人为了人们从色情的泥淖中出来,设计了许多方法,当我们看到一个美女,要把目光看进去,看到她的骨头上,然后目光会告诉你真相,再美的女人,真相都是一副骨架,如果不信,那你就等着瞧吧,百年之后,她会告诉你答案。可见从现象回到本质,自古就是一个大难题。

同味觉一样,我也不赞成人们强制戒色。一个人贪恋于色,本质是上因为他还没有品尝到“本质”的“大美”。当一个人品尝过“本质”的“大美”,属于色情层面上的那个“美”会自动脱落。曾经沧海难为水,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本质就是安详。

事实上,色是中性的,它的一面是色情,一面是安详。

因此,我不反对人们欣赏美色,但不赞成人们把美色变成色情。

细想起来,色情的泛滥恰恰是对美的亵渎,也是对女性的亵渎。

英德作品·和散那——15布面油画130×110cm 2009

位失之害

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灾难,自然灾害也好,社会灾害也好,都是人的背叛造成的,都是人离开原味造成的,离开原味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已经离开了原位。

离开原位则不稳,灾害就来自这个不稳。

原位是人行道,但是现在的人却不愿意走人行道。

交通规则就起作用,灾难是大自然警察对不遵守交通规则者的惩罚。

安则定,定则安。“安”是女人呆在家里,“定”是在家端居。它们是一个象征,也是祖先留给后代的一个锦囊妙计,是对后代的一个提醒,它告诉我们,人一旦离开原位,就要出问题,就要经受风雨和不测。

既然人的技术永远无法超过大自然,那么我们不为这个高超技术的产品买单就是对大自然恩情的浪费,就是对大自然感情的漠视。于是,大自然说,让他们长一些记性吧,于是旱灾到来,水灾到来,震灾到来,包括瘟疫。

阳光是世界上最好的热量,但是人们已经不愿意相信它,或者不愿意满足它的恩赐,而要把地球挖个透。

双腿是上苍给人们创造的最和谐的交通工具,但是人们已经不愿意满足它,于是发明了水陆空代足器,为此不惜以燃烧地球为代价。

双手是上苍给人们赋予的最和谐的防卫工具,但是人们已经不愿意满足它,于是发明了各种进击武器,包括原子弹,为此不惜以摧毁人类为代价。

……

安,女人在家。女人不在家就不安。男人不在家也不安。为什么?我们先看看人们不在家的几种情况。一种是工作忙不在家,一种是不愿意回家不在家。当父母不在家,孩子肯定也不愿意回家。孩子不回家会到哪里去?网吧。常常出入于网吧的孩子大多会走上歧途,成为问题青年。一个家庭,当孩子成为问题青年,能安吗?

一个问题青年出现,他会带无数的青年走上歧途,会让无数的家庭不安,最终会使整个社会不安。

古人似乎预感到人类终会走到这一天,因此在造字时就已经预言。

女人在家为安,这显然是一个象征,男人在家也安。

现在的人们已经不愿意和老人住在一起,甚至不愿意和爱人住在一起,甚至不愿意和儿女住在一起,更不要说四世同堂。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人们已经不能在亲情中体会幸福,人们现在可怜到只能从欲望和刺激中体会浮浅的幸福,伪幸福,如梦幻泡影一样的转瞬即逝的幸福。正因为这种幸福是转瞬即逝的,因此人们不断的寻找,然后不断的破灭,最后等待现代人的是失望,不,是绝望。

因此才有那么多人自杀。

其实现在的房价之所以上涨,大家找了一万条理由,但最重要的一个理由没有找到,那就是人们心里没有房子了。

现在的房价之所以高,还因为人们追求大,其实人们是不需要那么大的房子的。房子再大,我们每晚也只能占用六尺空间。

人们之所以买大房子,并不是生活需要,而是心理需要,虚荣需要。

其实,我们回想一下,当年住那种单身宿舍,既是办公室,又是卧室,又是厨房,其中留下的幸福记忆并不比大房子少。

人们之所以拼命买大房子,还因为人们已经在生命中找不到价值,房子的大小和多少成了一个价值的度量衡,成了一个人的价格标签。

生命的空虚可见一斑。

高房价正是人们心中的那个“高”而来。

因此,只要人们评判价值的标准一天不改变,房价就永远降不下来。当有一天,人们普遍认可人格,普遍爱戴人格,而不再是财富,那么房价自然会回落。

从这个意义上讲,让孩子从小记住:“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就显得格外重要。

这个“貌”,不单单指相貌,还是指房子、车子、票子。

这个“言”,不单单指言语,还是指名誉、声闻、虚荣。

《资治通鉴》讲: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一本《弟子规》,就是教我们如何才能不“失人”,就是《学记》中讲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一本《弟子规》就是让孩子从小通过衣食住行,扎下幸福人生的根,也就是孔老夫子讲的“素”。“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是让孩子扎下端庄和安定的根。“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是让孩子扎下“理”的根。“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是让孩子扎下“仁”的根。

由此,我们发现,《弟子规》本质上是祖先的声声唤归。

顺的教育

顺本身就是成功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一直在想,《弟子规》为什么要以这个排比句开篇?我们看,缓的反面是快,懒的反面是勤,敬听的反面是敷衍,顺承的反面是忤逆。显然,这是教育专列的开通训练,当然也是成功专列的开通训练,它的核心是一个字:顺。

为什么要“顺”?这里面有大秘密。

对于做人这门功课,只有顺,交流才会发生,“教”才能通畅。

作为生命,顺则意味着无恙,中医认为,痛则不通,也就是气血不顺。

作为命运,顺则意味着成功,因为顺是天道。

对于“顺”,有多种多样的解释,我的理解是,一个人应该顺流而下,因为只有顺流而下,才能到达大海。

“顺”本身就是生命力。一个逆流而上的人和顺流而下的人,到达目的地的成本我们不难换算。逆流而上者,生命成本中相当的一部分要抵消水流的速度。而顺流而下者,水流的速度也变成了他抵达目的地的动力,成为他走向成功的加速度。对于顺流而下者来说,即使止于水面,他也在前进。

为此,这四句事实上是一个暗藏的关怀。

因为秩序也是能量。

一个人从小养成顺的品质,意味着他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顺是宇宙品格。我们看到,天体无不在顺中运行,长河因为顺而不息。顺则意味着他今后肯定会跟环境和谐,而和谐本身就是成功。

一个能够和父母兄妹和谐相处的孩子,他的德行已经完成了一半。

一个能够和老师同学和谐相处的学生,他的学业已经完成了一半。

一个能够和领导同事和谐相处的员工,他的事业已经成功了一半。

一个能够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人,他的爱心已经完成了一半。

一个能够和道德和谐相处的人,他的生命已经圆满。

英德作品·和散那——16布面油画130×110cm 2009

同样,孝是顺,因为孝是一条大河。不孝意味着一个人已经拒绝了顺流而下,拒绝了走向大海,走向整体。而整体是能量之源,也是幸福之源。人为什么睡一觉会精神倍增,就是因为通过睡眠我们进入整体,睡眠在本质上是一种“顺”,因为睡眠意味着“自我”睡眠,“自我”睡眠之后“无我”开始工作,而“无我”即是生命力。

顺时则得时,顺水则得水,顺天则得天,顺意则得意。“父母呼,应勿缓”,如果缓,就意味着顺已经断掉。顺断掉,则感应断掉。感应断掉,意味着你已经孤立。

生命只有进入胎盘才能诞生,这就意味着母体是我们出发的地方,也是我们成长的地方,也是我们的能量终端,孝是这个终端的良性延续。“孝”这个字,“老”字头,“子”字身,本身就是一个象征,通过孝我们回到整体,回到源头,回到根,回到无始,同时到达大海,到达无尽。因此,孝不是别的,孝是整体性。

一个人拒绝孝,本质上是拒绝整体性。

科学实验证明,一个人七天不吃饭可能没事,但是七天不睡觉就会崩溃。人为什么要睡觉?为什么要睡眠?睡眠其实就是让我们进入整体。我们以为的清醒,其实都是被许多许多的念头充斥着,那么你就跟整体处于一种弱短路的状态。而只有在睡眠的时候,我们才能把念头“放”下来,才能跟整体对接。

父亲上去是祖父,祖父上去是曾祖父,曾祖父上去是祖父的祖父,再上去是祖父的曾祖父……一直往上追溯,再一直往下追溯,我们的脑海里就会出现一个长长的不间断的链条,这个链条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一直往上追溯,源头上的那个人是谁?我们的第一祖先。所以,一个人在孝的时候,事实上就是在跟源头对接,跟第一祖先对接。

而能够跟源头对接,意味着对接者获得了生存的理由,获得了能量,获得了生命力。而一个人不孝的时候,他已经跟源头断掉。所以我们现在可能把孝肤浅化,它既是伦理又是物理,如果我们给孩子讲孝,一定要让他明白其中蕴含的关怀和期待,一定要让他明白,孝是一个让我们走向健康和成功的整体性。

孝本质上是感恩,我们看感恩心的“感”,上面一个“咸”,下面一个“心”,就是全部的“心”。“恩”怎么写?一个“因”,下面一个“心”,在我理解,就是心的源头。我们心的源头就是“恩”啊,我们就是从“恩”而来,因此我们要感恩。而感恩,就意味着我们接通源头,接通源头的能量。因此,当一个人的感恩心得到启发,他已把个体的能量变成整体的能量。由此可知,我们孝敬父母看上去是一个伦理姿态,最后你会发现它其实是一个道德姿态,同时它还是一个物理状态。

英德作品·和散那——17布面油画130×110cm 2009

既然孝是一个整体性。那么我们就要明白,它的外延不单单是行动,还包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并不像法律,你犯法了,我制裁你,你不犯法,我拿你没办法,不是的。整体性本身就是一个“法”,这才是“法”的本意,它类似于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它是自然界一种总的超越性规则。它既在维内,也在维外。因此,你的念头一动,它就知道。只要你冲撞了它,它就会制裁你。为此,我们要顺着它。

一个人只有顺河而下,才能走向大海。如果他一定要跟那个河流相反,结果可想而知。所以“道”和“德”是一个巨大的河流,我们所能做的,唯一能做的,就是“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常说孝顺,这个“顺”,奥妙无穷。孝就是顺。所以《弟子规》为什么要首倡孝?孝,实际上是对伦理的一种顺,它是天理。我们为什么要尊敬老师呢?尊敬老师是对智慧的一种顺。我们为什么要珍惜粮食呢?珍惜粮食是对时间和空间的一种顺。自然而然就是从此而来。我们问路于人,说某个单位怎么走啊?对方答,你顺着这条道过去就是,他没有说你逆着这条道过去。顺着这条道过去,顺着什么呀?顺着“道”。顺着道,顺着这个道过去,多智慧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为身后是流,因此源要洁身自好,因为身前是源,因此流要洁身自好。而源和流是“一”,不是“二”,一个连绵相续的责任就这样产生了。

这也就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秘密所在。

东汉时期,千乘之地有位名叫董永的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三国时,江夏之地有位名叫孟宗的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这两则故事,我更愿意把它看为一个隐喻,那就是至孝感天、动地,因为它是一个顺。顺什么?天意。顺从天意,便是如意。吉祥如意,便是如此而来。

在《寻找安详》一书里,我说过:大年是孝的演义。事实上,整个宇宙都是孝的演义。

孝心不但能够养父母,同时能够养自己、旺儿孙、成事业,因为孝心感天又动地。

吉祥如意有三道门,第一道是孝,第二道是孝,第三道还是孝,因为孝是天意。

诸事不顺有三个因,第一是不孝,第二是不孝,第三还是不孝,因为孝是天意。

“十二连跳”的真正原因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有人说,这些事太简单了。其实不简单,不但不简单,而且堪称伟大。为什么呢?现在的情况是,“父母呼”,不理睬;“父母命”,我不管;“父母教”,必顶嘴;“父母责”,我也责。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孩子,从小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到学校,他会听老师的话吗?到社会,他会听领导的话吗?他会遵守规则吗?那么跟老师对抗,跟领导对抗,跟规则对抗,意味着什么?这个三年不是实指三年,其意是很长的时间,你不改变父母的愿望,那就叫孝。这句话看上去是讲孝,其实背后的用心十分良苦,也隐藏着无比的智慧。周朝为什么能够绵延八百年?就是因为无改父母之道。它的后代一代一代地继承祖先创建的价值体系,世世代代继承下来,国家稳定,国泰民安。而一个常改父母之志的家族,不会长久,国家也同样,这就是传统的本义。

大家想想,祖父盖的房子父亲拆掉重盖,父亲盖的房子儿子拆掉重盖,这个家就不会有积淀。国家同样,如果先皇定下来的制度,太子一上来就推翻,那就要打仗,老百姓就没有安宁的日子。中华民族五千年,就是从此而来。朝代是在改变,但是传统不变,这就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秘密,葆有生命力的秘密。

因此,一个人能够从事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工作,意味着他在尽大孝。

孝有三个层次。小孝“养父母之身”,就是保障父母的衣食住行,“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是也。中孝“养父母之心”,就是好好学习做人,不让父母担心,让父母心里痛快,因为“身有疾,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大孝“养父母之志”,就是大儒张载讲的“为往圣继绝学”,“训致”“圣与贤”。至孝“养父母之慧”,就是续养父母的慧命。

这四孝,我们可以把它简称为养身、养心、养德、养道,换句话说也就是顺身、顺心、顺德、顺道。

因此,一个人能够落实《弟子规》,推广《弟子规》,就是尽大孝。

《论语》中讲“三年无改父母之道,可为孝矣”。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这是《弟子规》的灵魂性训诫,非常深刻,非常智慧。如果一个孩子真的理解了这句话,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父母会很轻松,老师会很轻松。

什么意思?你的身体受伤了,你的爸爸妈妈心里会很痛,你的道德受伤了,你的爸爸妈妈心里会更痛。富士康十二连跳发生后,网上骂声一片,都在责怪那个公司,但是有一个根本性的原因人们没有讲出来。我有一个可能有点残忍的判断,这十二个孩子,至少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他们不是孝子。如果他们是孝子,他就应该想到,我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很简单,那么我的父母呢?我的亲人呢?所以问题出在哪儿?出在教育,这些孩子肯定没有学过《弟子规》,或者学过,但没有领会精神。还有一个原因,我觉着这些孩子肯定是西式教育的牺牲品,从生下来听到的全是吹捧,所谓赏识你的孩子,我的宝贝真漂亮,真帅,天下第一。骑在爷爷头上,父母还一个劲地说,看,多棒啊。从小到大,没有多少人给过他“责”。

过去丛林中,学生问老师一个问题,老师先不回答你,给你一棒,这叫棒喝,太有道理了,越想越有道理。为什么呢?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棒子,如果这一棒你受不了将来的那棒自然受不了,受不了就会自杀,就会叛国,就会做叛徒,做汉奸,做民族败类。棒喝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动机,那就是让你从小接受挫折,过挫折关,让接受挫折成为习惯,从小培养孩子的承受能力。古人讲,只有忍人所不能忍,才能成人所不能成。只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才能接受天降之大任。

因此,对于父母的“责”,我们能够顺承,本身就是孝。

因此,克己复礼本身就是孝。

富士康的工作环境再恶劣,大概也没有当年先烈们所处的那个环境恶劣吧?但是,当年,有多少先烈轻了生?

因此,如果我们把这个根扎不下去,还会有十三跳,十四跳,十五跳,十六跳……

和十二连跳相同的悲剧太多了。一个省好不容易考一个状元出来,但是到大学不到两周,割腕、跳楼。我们翻开中国历史,哪一朝哪一代,有哪个状元自杀过?

我们可能到了需要好好反省现行教育的时候了。我们真是要感谢这些过早结束的生命,它提醒我们,让我们去思考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到底哪儿出了问题。我们都是父亲,都是母亲,教育问题不可避免地成了我们共同的问题。再大的官,再大的富翁,再大的明星,首先是父亲母亲。

“德有伤,贻亲忧”,如果一个孩子略略懂得这句话,他在学校就会好好学习,他做公务员就会好好工作,他做官就会好好做官,为什么呢?因为你的人生哪怕有一点点污点,都是对父母的一种羞辱。如果你的身体受伤,父母心里会很疼,如果你的道德受伤,父母的心里会更疼,因为身有伤,伤的是个体,德有伤,伤的是整体。

中国的所有老节日,本质上都是一种教育。过去大年除夕,一族人都要在祠堂祭祖,事实上是一次大攀比。攀比什么?不像今天,比车,比穿,比阔。而是攀比谁的祖上贡献大,得到的封诰多。孩子们仅仅因为这一点,他就会好好做人。他想我现在建功立业,将来我的子孙到祠堂,看到我为国家为民族做了如此大的贡献,就会从心底油然而生一种敬意,一种自豪,一种向往,一种继承的冲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孝不单单是对祖先的负责,还是对子孙的负责。

古代的结婚大典上,父亲是要给做了新郎官的儿子敬一杯酒的,但是新郎官不需要还礼。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从今天开始,你就是家道的传承人。所以在这一刻你不仅仅是一个儿子,更是一个传承人。所以,孝,不单单是对祖上的一个姿态,还是对后代的一个姿态。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些被双规的人,锒铛入狱的人,要如何不堪地度过一生。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就是说,一个人活在生命的链条中,伦理的链条中,他不单单是个人,他是整体的一分子。一滴墨水可以使一杯水全部变黑。一个家族,因为出了一个逆子,一个走失的人,一个触犯刑律的人,整个家族都被污染了。岳飞坟前的那个对联,“人从宋后无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就是讲的这个道理。我们不难想象,秦桧和岳飞的后代,在岳庙前,该是一种多么不同的感受。

“德有伤,贻亲羞”。这个“羞”,它是一个疼痛,一个世界上最大的疼痛。所以为什么古人说“知耻近乎勇”,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的羞耻心唤醒,就不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千叮咛万嘱咐了,不需要父母操那么多心了,那是一种天然的、自动的、体系化的约束、约制。

当然也就不需要国家不断地增加公检法的力量了。

孝是最大的动员力,也是最大的约束力。一个有孝心的学生,他肯定会努力学习,因为学不好父母不开心。一个有孝心的公务员,他肯定会敬业奉献,因为敷衍塞责父母不开心。一个有孝心的官员,他肯定会清正廉洁,因为天下没有哪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双规。

同时,一个被孝敬的父母,他的内心会多一份自重和珍重,因为如果一旦自己出事,子孙后代就要蒙羞。

晋人吴猛,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以此吸引住蚊虫,好让蚊虫不去叮咬父亲。

晋人杨香,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去,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从虎口救下父亲。

南齐高士庾黔娄,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已病重两日。医生嘱曰:要知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就去亲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心如刀绞,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八岁吴猛能够恣蚊饱血,十四岁杨香能够扼虎救父,庾黔娄能够亲尝粪便,无一例外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孝能生勇。

孝不但能够生勇,还能够生悌,生忠,生信,生礼,生义,生廉,生耻,生仁,生爱,生和平。这个“生”,究其本质,也是一个顺。

我们说顺是孝的主要指标,并非说无原则地顺着老人。《弟子规》没有这么呆板。“亲所好,力为具”,是不是在父母说错做错的时候,做儿女的也必须顺着父母的意愿呢?这就是《弟子规》的民主所在。“亲有过,谏使更”,如果父母有错误,给他进谏,让他改变。方法是“怡吾色,柔无声”,和颜悦色的,轻声细语的,让他去改变。如果“谏不入,悦复谏”,这一次进言没有成功,再找机会,等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去劝说,哪怕“号泣随”,哪怕“挞”,也“无怨”。

《弟子规》是一个比量境界,我们一定要举一反三地去学,要把每一句话背后的存心看到。比如说,“兄弟睦,孝在中”,夫妻睦,孝也在中啊;父子睦,孝也在中;同事睦,孝也在中;同学睦,孝也在中;国家睦,孝也在中。

从“兄弟睦”,我们可以延伸到无数的“睦”,这个“睦”,说穿了还是顺。

如果我们明白了人伦真相,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本质上都是兄弟姐妹。“兄弟睦,孝在中”。想想看,如果这句话一旦成为一个全球信念,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争。前文已述,如果我们一直往上追溯,人类在最源头的地方肯定是一个祖先。那么我们现在打仗,制造硝烟,那一个人肯定不高兴。所以“兄弟睦,孝在中。”对于一个家是这样,对于一个国家是这样,对于地球村也是这样。

同样,我们保护环境,爱护自然,也是“兄弟睦,孝在中”。因为按照齐物观点,这个世界没有“二”,只有“一”。既然大家都是“一”中的一分子,那么大家就都是兄弟,人,和动物,和植物,包括和矿物,都是兄弟姐妹。为此,我们怎么能够一味地破坏环境,一味地把大自然作为满足自己感官的对象呢?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爱护环境,本质上是尽孝。

当孝成为一个人心的基本姿态,这个人是幸福的,这个人所处的环境也是和谐的。孝不单单是孝敬我们的父母,而要“事诸父,如事父”,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是我的父母。

这样,孝已经落实到爱上,仁上。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心量。

生命没有终点站

最究竟的孝是消除老人的归属焦虑,说白了,就是死亡恐惧。

东方文化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感,而消除掉老人对死亡的恐惧,不但是养父母之身,还是养父母之心,更是养父母之志。

好多癌症患者都是被吓死的,就是因为他们不明白这个道理。

一个病房里住着两位同样病情的癌症患者,一位不到半年就去世了,一位却在那位病友去世后又多活了二十年。有人问他的秘诀是什么。他说,我是军人啊,当年连日本鬼子都不怕,还怕它个鸟癌症吗?

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年,他的80岁的父亲被查出膀胱癌来,大夫不主张动手术,说拍片发现那个瘤子正好在一个大血管上,担心手术下不来。兄长的意见也是回家。因为民间有一个观念,老人必须寿终正寝,就是要落点在老家,去世在外面的人是不能进老坟的。而且80岁的高龄,在故乡也创下高寿纪录了。他说还是听听父亲的意愿吧,就给父亲说,大夫说不动手术也可以,可以回家保守治疗,动也可以,就看您老人家愿不愿意挨那一刀子。父亲读过私塾,算是一个老秀才吧,非常智慧。说,你们看着办吧,动也行,不动也行。他就明白了老人的心思。“亲所好,力为具”。他跟兄长商量后说,动。

但是动嘛,大夫说瘤子正好在一个大血管上,很可能手术台上下不来,怎么办?他就跟父亲讲:“生命就像旅游,无非是从这个车上下来到另一个车上去。这是一个小手术,肯定没事,手术肯定会成功,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万一,如果碰上万一,您就要做好准备,那就是当您感觉真要换车了,一定要记住,换乘离咱家近的那趟,这样,说不定哪天我在小区散步,就会碰到您老人家,我们还会聊聊天,话话家长。说得明白一点,那就是,您投生的时候最好投在我们小区,那样我们就会不时见面的。”

张家瑞作品·树不子—未来 木炭油画 2009

朋友说当他这样说时,旁边的病人都紧张坏了,这个人一定有神经病!

“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就是想让父亲放松。因为人最大的痛苦是对死亡的恐惧,而对死亡的恐惧说穿了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或者说是怀疑。我这样说,就是要提醒老人明白生命是怎么回事,让他明白生命无非就是从这个车上下来到另一个车上去,车在换,但主人永远不换,他只是一个愉快的旅行者,没必要留恋现乘的这辆车,也没必要担心这趟车的终点就是生命的终点,前面有更漂亮的风景在等着你。这样,他对死亡的恐惧就慢慢消失了。对于老人,不但要说破,而且要反复说,他听到一次就会轻松一次。进手术室之前,我说老爸,记住啊!他说记住了。结果三个小时后,父亲出来了,而且清醒。那一刻,我的眼泪就下来了。现在父亲已经86岁高寿,身体还好。”

因此,让父母接受传统文化中临终关怀的内容,消除他对归属感的焦虑,让他的身心产生一种大愉悦,既是养父母之心,也是养父母之身,更是养父母之慧。吃得简单一点没关系,穿得简单一点没关系,但一定要让他内心有一种大安详。

这时,你就会发现,孝有无限的第次,它绝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保障性的狭隘之孝,它是一个极大的范畴,有着无限广泛的外延。

人间第一河

为什么三大文明古国都消失了,唯有中华民族能够穿过漫漫五千年时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的观点是中国人从开始就讲孝。中国人深深知道“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看上去是家庭伦常,实际上牵扯着整个社会伦理。一个人从小孝敬父母,从小养成了孝敬父母的习惯,扩展开去,他就会善待他的家庭,再扩展,他就会善待亲戚朋友,再扩展,他就会善待大众。不知不觉间,他的共体意识形成了。

如果我们把共体看作一个产业,那么稳定、坚固、绵延、昌盛自然是它的产业链。

中国人讲究四世同堂五世同堂,他从四世五世同堂中追求天伦之乐。他的逻辑顺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齐家,然后治国,再平天下。最后的指归是共体。所以儒家的那个“仁”字是“两个人”,什么意思?就是干任何事的时候都先想到别人。

西学进入以后,和传统价值观有一个激烈对撞的过程,但它最终成不了主体成不了潮流。道理非常简单,中国的大地上只能是长江,是黄河,如果密西西比河非要作为这片土地的主流,那就意味着天翻地覆,而孝道传统,是中华大地上的另一条长江,另一条黄河。

在古代,哪个县要是发现一个逆子,县长要把城墙砍去一角。为什么?他没有教育好这一方人民,以此忏悔,以此警示。一个社会把孝如此公约,如此维护,哪一个儿女敢不孝敬父母?

现在,孝之所以式微,一如诗经所云,“式微式微,胡不归?”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们把孝狭隘化,肤浅化。大孝是什么?建功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父母觉得脸上有光、开心。而现在软硬件都出问题了。硬件方面,没有祠堂了,没有家谱了。祠堂是什么?是家族资质。一个人,如果他不好好做人,作奸犯科,将来就没有资格进入祠堂。没有资格进入祠堂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的亲族系统在这儿断代,意味着他的后代将来没有脸面进入祠堂。想想看,一个人在祠堂找不到祖父、父亲的牌位那是一种什么感觉?所以仅仅凭着祠堂这个天然的教育场所,好多人都不敢做坏事了。家谱是什么?有什么功用?天然的教科书。祖上的光荣被一路记录下来,一路传诵下来,对后人当然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激励,它是一个天然的传承。

想想看,茶余饭后,几多童稚,于桌前灯下,围着一本发黄的家谱,听老人讲家族光荣,那是一种怎样的熏陶,怎样的教育。

当今社会的犯罪率之所以直线上升,不能说和这个体系的缺失无关。

张家瑞作品·树不子——希望 木炭油画160×180cm 2009

我们常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而一杯水中包含着多少滴水?我们每天又要使用多少水?如果以滴计量,那真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些以天文数字才能计算的水的恩情,我们一辈子都报答不完。

如果我们把养育我们的一切视为我们的父母,那么这个父母可以说是整个宇宙。因此,培养一个孩子的孝心,其实是培养他对整个宇宙、整个大自然的一份感恩和敬畏。就拿普通的一天来说,我们要活下来,需要粮食、水、空气、电、温度、空间、时间,等等。

因此古人把孝作为一个道德总部,从孝着手进行道德建设,真是太聪明了。过去讲举孝廉,其实孝和廉是统一的,如果一个人真有孝心他就会有廉心。他知道粮食来之不易,知道粮食是养活我们的,所以不敢浪费。反之,如果一个人不廉,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孝子。不尽孝就是一种浪费,贪污就是一种浪费。

最大的节约是随顺道德,而孝则是道德的根。

要重建孝的体系,至少应该从三个方面做起。首先,社会主体或者说政府要有一个倡导,选用干部、公务员、评选文明城市,应该把孝作为第一指标。如果把孝的问题解决了,治安的问题、教育的问题、环境的问题,等等,将会迎刃而解。为什么呢?一个孝顺的孩子他不会学坏,不会杀人越货,治安问题解决了;一个孝的孩子他不会浪费光阴,他一定会好好学习,教育的问题解决了;一个孝的公职人员他肯定会努力工作,敬业的问题解决了。等等。真可谓“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欤。”

就拿评选文明城市来说,如果把孝的风气作为第一指标,如果一个城市出现了一个不孝顺的孩子,评委会则一票否决,那会对政府和社会一个怎样的督促?

同时,孝的教育要跟上去,特别是学校教育要跟上去,为什么呢?现在的学校唯分数论,唯高考论,很少有老师给孩子讲孝道。孝应该进学校,应该成为学校评价学生文明程度的指标,如果某个学生在他的人生历程中有不孝的记录,大学就拒绝录取,试试看是个什么效果。

因此,在孝道大断层的背景下,要想恢复孝,制度应先于引导。

除了政府倡导,学校重视,整个社会也要行动起来,化民成俗,把孝变成一种风尚。以孝敬为美,以孝敬为乐,以孝敬为荣,以孝敬为风尚,追星就追孝敬星。当孝敬成为一种风气的时候,就不需要制度来约束了。当一个民族以孝为荣,以孝为生命力,以孝为第一公理第一美德,这个大家庭怎么会不其乐融融。

我们必须认识到,小家是大家的一个缩影,是大家的一个细胞,当一个小家其乐融融,那么无数个其乐融融最后会变成一个大的其乐融融,那就是和谐社会。

孝是一个硬币,它的另一面是爱,一个人做不到孝,就意味着他做不到爱。孝是爱的养成,是爱的习惯,习惯成自然。一个人有了爱的习惯,他走在哪儿,都会把爱播撒在哪儿。古人讲,以金做器,器器皆金,就是说,只要是金子,他做成什么容器本质都是金子。孝心是一个人的种子品质,一个坏种子,你即使给他最好的土壤,也难以长成参天大树。

孝心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人格构成,也是一个人成功、健康和幸福的根本所在。

小羊都知道跪乳,乌鸦都知道反哺,但是现代社会确实有许多人不孝顺父母。细想起来,这些人其实挺可怜的,因为他们错过了生命最大的享受。孝顺是最大的享受,孝顺是最大的快乐。这个社会上之所以有那么多人不孝顺老人,就是因为他们没尝到其中的甜头。孝顺还是最大的成功秘诀,健康秘诀。如果我们稍稍留心一下,就会发现那些真正的成功者,无一例外都是孝子。天下没有哪个逆子可以获得成功。因为一个人拒绝了孝,就意味着他拒绝了天意。“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且不说“通于神明”,就拿通常的社会选择来讲,我们可以肯定,如果孝顺的人和他人同时出现在招聘现场,用人单位无疑会先选择他,因为一个能够对父母负责的人,肯定能够为公司负责,为国家负责。

但是,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孝是日常。对于个人来说,孝是快乐的源泉。对于社会来说,孝是和谐的保障。对于国家来说,孝是动员力,也是约制力。对于民族来说,孝是生命力,也是繁衍力。一个怀有孝心的人,他做学生会是一个好学生,做公务员会是一个好公务员,做官会是一个好官。想想看,一个全是好学生、好公民、好官的民族,怎么能不屹立于世界之林?

猜你喜欢

弟子规
弟子规·泛爱众(一)
弟子规·谨而信(十二)
弟子规·谨而信(十三)
弟子规·谨而信(七)
弟子规·谨而信(六)
弟子规
弟子规·谨而信(一)
弟子规·谨而信(九)
弟子规·谨而信(八)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