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体修辞下语用否定的逻辑探视
2011-09-26祝峰
祝峰
(云南省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潞西 678400)
得体修辞下语用否定的逻辑探视
祝峰
(云南省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潞西 678400)
语用否定是居于得体修辞下追求话语得体性表达的意义建构策略。文章拟从语用主体的角度,把说话主体分为附和者、发话者、应答者三种类型,并借助逻辑推理方法及互动的语用修辞理念对语用主体语用否定的话语生成和话语推理机理作一定程度的探视。
语用否定;得体修辞;逻辑;话语生成;话语推理
语用否定不是否定句子的真假值,而是否定句子表达命题的方式的适合性。语用否定可以从各个方面否定句子表达方式的适宜性,这启示我们所谓的“修辞”就是根据“当前的目的和需要”来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沈家煊:1993)。语用否定就是说话主体在特定语境下否定句子表达命题方式的适合性,而对话语表达方式作出得体性的策略选择。得体原则是修辞学的最高原则,[1]其目标就是为了获得最佳的语言表达效果。事实上语用否定就是居于得体修辞下追求话语得体性表达的意义建构策略。由于构成语境的因素(如:意图、话题、情景、参与者角色和媒介等)的不断变化,语境类型也在动态地转换,在特定语境中为了获取最佳的语言表达效果,居于得体修辞下的语用否定就讲求说话主体对话语组织的策略性表达和受话主体对这种话语策略性表达的接受。本文拟从语用主体的角度,把说话主体分为三种类型,并借助逻辑推理方法及互动的语用修辞理念对语用主体语用否定的话语生成和话语推理机理作出一番探讨,对说话主体的话语表达和受话主体的话语接受这个话语互动现象作出必要的解释。
一 附和者——“后来居上,豁然开朗”的语用否定
说话主体采取的得体策略之一就是以附和者的身份出现。当然,其附和不是敷衍了事的附和,而是讲求意义建构的一种策略性选择――“后来居上,豁然开朗”的意义建构策略。通过部分重复他人刚刚说过却不大合适的话语(亦可是某种流行说法或公认的道理)进行更正或进一步说明。这种方法常见于附和者采用语用变焦的语用否定方式以曲避和巧用量词的语义强度给以层递式的辩解。
(一)附和者巧用量词的语义强度以层递式的辩解
由量准则引发的含义否定中,附和者采用的语用否定的话语形式常见的是由标记性的本句和义句组成的话语结构。徐盛桓“将有否定词的那部分句子称为否定句的‘本句’,把后面用作释义的句子称为‘义句’,则义句必定蕴含本句中不含否定词的内容”。(徐盛桓:1994)在这种话语结构里,附和者用本句否定他人刚刚说过的话语信息焦点,从而造成该信息焦点的语义否定,即对他人话语信息焦点的真假值否定,在义句中进一步形成层递式的话语信息强度的提升加以辩解。
徐盛桓对量词的含义否定作了详细的推导,认为量词可以按词的词义信息强度分别排成若干个梯度表,即这些词相互能形成荷恩等级关系。[2]对一个量级〈X1,X2〉而言,如果X1>X2简略地说,X1的词义信息强度大于X2的词义信息强度,即X1的词义信息内容是由X2的词义信息内容再加上另外一些词义信息内容(例如是X)而构成的:X1=X2+X;反过来,X2=X1-X。例如:全部>一些;全部 =一些 +剩下的那些。新格莱斯会话含义推导机制的量准则规定,X1、X2具有单向推衍关系,即X1推衍X2 (具有属种关系)。若X1>X2,则只提及X2就意味着不会是X1。例如全部、一些,若只是说“一些学生要来”,就意味着不是“全部的学生要来”。但说“全部学生要来”,就可以推出“一些学生要来”。含义否定的特点是“否定某一量词的结果,是高于否定句本身所表示的词义信息强度”。正因为如此,语用否定不否定X2的词义,否定的是X2的恰当性,说明X1比X2更恰当、更准确。
就听者而言,首先听者听到的是附和者的本句对信息焦点的否定,如附和者说“他不是喜欢踢足球”,这时断定强的命题蕴涵断定弱的命题由此演绎了话语的奥秘。如:他迷上(着迷)踢足球→他喜欢踢足球。断定强的命题蕴含断定弱的命题(这里“→”表示蕴涵),“着迷”真包含“喜欢”,是属种关系。根据假言易位律,可得:他不喜欢踢足球→他没迷上踢足球。所以当说者说道“他不喜欢踢足球”时,听者会自然想到说者的“不喜欢踢足球”就是“没迷上足球”由此推之“他不喜欢踢足球,他讨厌踢足球。”哪知说者却在义句中给出了“层递”式的解释—采用信息强的X1。这不得不促使听者对话语进行二次理解,从而豁然开朗。附和者采用这种语用否定话语结构能够设置悬念,本句和义句的信息焦点的强度处理给听者一种出乎意料的感觉,使话语更加具有感染力,由此获得话语最佳表达效果。
附和者与听者的话语逻辑推理可借助逻辑示意图加以解释。S代表本句中的肯定语义,¬S代表本句中对肯定语义的否定,用~S代表义句。[3]
(注:1表示真,0表示假)
我们用例子加以解释。
(1a)我不是“有时”来——我是经常来。
(1b)我不常来(很少来)。
说者说“我有时来”(S),则不蕴含着“我很少来”(¬S)或“经常来”(~S),但说者说“我不是有时来”则表明两种含义:我很少来(¬S)或我经常来(~S)。但二者不能同时为真,这就需要听者进一步的辨认。此时,说者利用量的语义强度适时地道出义句(~S),听者释然。
以下例子作出同样的解释。
(2a)甲:你一晚上都跟她在一块吗?
乙:我一晚上没跟她在一块——我跟她和她的丈夫在一块。
(2b)乙:我一晚上没跟她在一块,我一个人呆着。
(3a)这天气不是“暖和”,是“炎热”。
(3b)这天气不暖和(而是寒冷)。
(4a)我不是“知道”火星上有生命,而是我相信火星上有生命。
(4b)我不知道火星上有生命,我对这方面的知识一窍不通。
(5a)我不是“做”生意,我是玩生意。
(5b)我不是做生意的,我是医生。
以上例子凡a都是利用利用量的语义强度造成的语用否定:<她,她和她的丈夫>、<有时,经常>、<暖和,炎热>、<知道,相信>、<做,玩>、附和者用量的语义强度造成的语用否定对他人话语适切性的否定,本句和义句在语义连接上常使用“不是―而是”的话语结构,但这种利用量的语义强度的话语结构相当于“不仅 -而且”的语义递进关系,但不是“但、而”的语义转折关系。在本句中对他人话语信息强度作出重读加以否定,而在本句中对话语信息强度作出量的语义上的提升,达到“后来居上,豁然开朗”的话语修辞性效果。而所有的b恰恰相反,常含有“但”这样的转折结构关系,它否定的是句子的真假值。
需要注意的是附和者是巧用量词的语义强度以层递式的辩解,是对他人话语适切性的否定,不是对话语真假值的否定。而且附和者在采用的本句-义句结构里,义句量词信息强度大于本句量词信息强度。否则就不属于语用否定而是语义否定。如:
(6a)这部小说写得不是“好”,是写得相当的精彩。
(6b)这部小说写得不好(写得很差)。
(7a)澳柯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7b)澳柯玛,不是最好的,只是一般般。
(6a)(17a)按量的语义强度<好,出色>、<最好,更好>造成语用否定,但(6b(7b)是语义否定。
(二)附和者采用对“有序准则”的语用否定以示语旨:
附和者出于自己话语交际的目的(语旨),特对他人的话语作出适时的调整,即在先说后说、顺说逆说、正说反说之间选择适宜的表达方式,这是对他人话语含义的语用否定,这种语用否定反映了附和者的强烈的情感要求和心理意愿,这也是附和者在交际中有意选择的一种话语技巧。这种技巧在外交领域中显示了语用主体独特的语用交际能力。而就于听者而言,要理解附和者话语次序"颠倒"的会话含义,就需对说者的心智世界即说者的个性、情感、欲望或愿望、动机和意图、信念系统等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有充分的了解,否则,要理解附和者的话语内涵是不容易的,特别是对于外国人而言,他们是很难发现附和者采用对"有序准则"的否定的结构形式的真正用意。
用S代表前半句的肯定语义,用¬S代表前半句的否定语义,用~S代表后半句即倒说逆说的语义,用I代表¬S的话涵,用~I代表~S的话涵(说者的话语目的)。
(注:1表示真,0表示假)
我们用例子说明:
(8a)中国的足球健儿屡战屡败。
(8b)中国的足球健儿没有屡战屡败(他们赢过)。
(8c)中国的足球健儿没有屡战屡败――他们是屡败屡战。
说者肯定了S即“中国的足球健儿屡战屡败”,但说者道“中国的足球健儿没有屡战屡败”¬S,则会有两种涵义:即¬S引出的话涵“他们赢过I”或“他们是屡败屡战~S”,这时听者会取向于话涵 I“他们赢过”,但哪知说者巧用逆说或倒说引出~S“他们是屡败屡战”,由此听者进一步探讨此话语内涵~I,知道说者的话语目的“对中国足球健儿充满乐观和自信”。
以下例子作出同样解释。
(9)在他这么悲观的人看来,杯子里不是有半杯水,而是缺半杯水。
(10)不是他的名片粘在汽车上,而是汽车粘在名片上。
(11)他们不是先有孩子后结婚――他们是先结婚后有孩子。
(12)远景过去没有李敖,李敖过去没有远景。(《李敖回忆录》)
改变了说话的视角,或者说改变了言谈的焦点,但义句并没有否定本句的真值条件,只是用更恰当的词来表达含义,充分体现了说者的态度。要明白附和者顺说逆说、先说后说、正说反说的话语目的,听话人一定要知晓说者的心智世界,否则听话人是不知道附和者的话语内涵的。
二 发话者——“诱敌深入,声东击西”的语用否定
发话者不同于附和者。他们不是被动地附和他人的问话,而是首先掌握了话语的发话权利,无需对某话语进行解释说明。相反,发话者把对话语的解释权留给听者,常采用的意义建构的得体策略性选择——“诱敌深入,声东击西”的语用否定的意义建构策略,即通过语用否定来设置悬念,而后通过后面的小句加强语气。这种策略达到了一种歧疑的修辞效果。就听者而言,发话者的前句否定即“造疑”会给听者在接受上产生误解,而发话者的后面的小句释疑又与听者的误解不同,听者的心理预期便告落空,在再次解读发话者的小句时才释然。这样的释疑过程需要听者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
发话者常采用否定预设的方式造疑。预设是指隐藏在话语背后为发话者和受话者所共同认定其存在的命题,它是话语获得真假值的必要条件。在言语交际中有一种很重要的“否定”,就是否定话语中的预设。以P代表话语的预设,以¬P代表对话语预设的否定,用S代表话语结构前半部分的肯定语义,用¬S代表对前半部分肯定语义的否定,用~S代表话语的后半部分即小句,前半部分只有结合后半部分的语境才一定表达预设的否定。
(注:1表示真,0表示假,1/2表示无意义)
我们用例子作出解释:
(13a)小李没有设法去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对于他来说太容易了。
(13b)这个问题太难了,小李没有设法去解决它。
(13c)这个问题太难了,小李设法去解决它。
(13d)这个问题太容易了,要解决它小李根本不费力。
(13b)(13c)的预设是“这个问题难”(P),发话者有两种含义:设法去解决它(S)或没有设法去解决它(¬S);但说者首先在话语前半部分否定了“设法去解决它(S)”,即“没有设法去解决它(¬S)”如(13a),故意给听者造疑,这时又适时地引出小句“这个问题对于他来说太容易了”(~S),听者通过二次理解释然,原来说者对预设进行否定“这个问题难”,即对P的否定“¬P”。(13a)否定预设的话语涵义相当于(13d)的话语表达。
以下例子作出同样的解释。
(14a)张三不后悔搞语言学――他搞得是文学。
(14b)张三搞得是文学,他不搞语言学。
(15a)她(鲍小姐)不是变心,因为她没有心。
(15b)她不曾对某某有感情,不存在变心不变心。
(16a)小李的弟弟不是教师――小李根本没弟弟。
(16b)小李没有弟弟。
(17a)你没有忘记今天是星期六――今天是星期四。
(17b)他知道今天是星期四,不是星期六。
(14a)、(15a)、(16a)、(17a)分别否定的是预设“他搞语言学”、“有心(曾对某某有感情)”、“小李的弟弟”、“今天是星期六”。而a的话语涵义相当于b句的话语表达。
三 应答者——“迂回曲折,曲径通幽”语用否定
应答者并不是以附和者和发话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应答者的身份出现。即对他人的问话作出回答。应答者应答的技巧将显示出应答者一定程度的语用能力。应答者常采用意义建构的一种得体策略性选择――“迂回曲折,曲径通幽”的意义建构策略。从话语表达上看,应答者作出了委婉含蓄的应答,从接受上看,由于应答者在话语涵义的表达和接受之间制造的“距离”,增添了接受者话语解读的困难,但一旦接受者经过努力破除了解读的阻障时,就会洞悉话语的内涵。
1.应答者采用语用变焦的语用否定方式以推避
话语信息焦点可分为自然焦点和对比焦点。自然焦点:[+突出][-对比];对比焦点:[+突出][-对比]。应答者在回答他人的话语时,有意将他人的话语信息强度最高的部分(即焦点)予以回避,而选择发话人话语中的非焦点信息作为下句话语的信息重点。或者应答者将他人的话语焦点进行曲解,将问话中原属于在自然焦点的话语曲解为含有对比焦点的话语。应答者采用语用变焦的语用否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应答者想推卸责任、曲避问题的心理欲求,给话语造成了一定的幽默感。就听者而言,在应答者的话语语用否定之后,都会处于话语权力掌控的被动状态,因为应答者通过曲避把听者置入了话语的死胡同。
(18)乙吃东西像饿狼,甲很反感,就问他:你为什么用五个手指吃饭?
乙:我得用五个手指吃饭,因为我没有第六个手指头。
(19)(一个男人纠缠一位小姐)
男:你觉得我怎么样?
女:看到你,我就想起了海。
男:啊,那是因为大海雄伟、壮观,很吸引人,对吗?
女:不,因为我晕船。
(20)老师:你为什么上课吃苹果。
学生:报告老师,我的香蕉吃完了。
例(18)乙说的话目的是提醒或暗示甲不应该这样吃饭,但乙故意转变了的甲的话语信息强度,把话语的信息强度变为“手指头”,因此引出“我没有第六个手指头”由此驳斥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例(19)首先男人把女人对他的比喻“大海”误认为女人对他的赞赏和有意,哪知女人转换了信息强度,对自己的话语作出进一步解释和更正“我晕船”,言下之意就是对这个男人的拒绝。例(20)老师问话的目的是想责备学生,但学生巧用对比焦点,因为“苹果”这个词语可以激活水果这个语义范畴,学生引入了本句之外的义句,转移话题,引进水果的范畴比较“香蕉”。这也是学生推卸责任的方式。
2.应答者以间接应答的语用否定方式以示礼貌和突显话涵
根据话语的礼貌原则,应答者就他人的问话常作出间接的应答。其采用的方式是通过违反会话准则使话语产生会话隐含,进而对说者的话进行否定。[4]也就是说,应答者并不直接、正面的回答他人的问题,而是采用间接、拐弯抹角的语用否定的方式对他人的话语含义进行拒绝或否定。这体现了应答者的机智和礼貌程度,而听者对应答者的话语含义需作出进一步的推理,才能晓知答者的言外之意。
用S代表应答者的话语肯定语义,用¬S代表应答者话语肯定语义的否定即对S的否定,I代表S的话涵,¬I代表对话涵I的否定。
注:1表示真,0表示假
(21)甲:我厨艺怎样?
乙1:很实惠。(味道不好或一般)
乙2:很实惠。(味道也不错)
乙3:不实惠。(但味道好)
乙4:不实惠。(同时味道不好或一般)
(22)甲:今晚有场精彩的电影。
乙1:我明天还要考试,不过我要去看电影。
乙2:我明天有场考试。(我不去看电影)
乙3:明天不考试,我要去看电影。
乙4:明天不考试,但我不想去看电影。
当乙回答“很实惠”(S),话语涵义可能有两种情况:味道不好或一般(I)或味道好(¬I),如果乙说“不实惠”(¬S),也可蕴含两种涵义:味道不好或一般(I)或味道好(¬I)。由此可知,S(或¬S)的真假无法制约I(或¬I)的真假。但一般情况下,乙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这种间接回答的方式,是在顾及甲的面子的前提下与甲的问话的最佳关联之一,它可以让甲用最小的努力得到解答自己提问的足够的认知效果,从而推出“很实惠”S的话涵“味道不好”。类似的例(22)我们可以推之对于甲的邀请,乙采取了间接的拒绝方式。
间接应答还表现在隐性语用否定方式的应用。应答者可以用疑问词或疑问句表否定,也可以用持续动词或模糊语表否定,抑或是用话语遮断或话语转移来表否定。[5]
(23)方达生(觉得已得罪了她)自然现在我跟她没有了什么关系。
陈白露(不放松)难道从前我们有什么关系?
(24)甲:大家认为李明可以做营销部主任。
乙:是“大家”,还是你“个人”。
(25)甲:赵总你看明年生产280万吨干钢的指标,是否可行?
乙:以我们厂的设备和技术力量来看,要完成280万吨,恐怕有问题。
(26)辛梅:我是不像你那样袒护唐晓芙,她知道你这样余情未断,还会覆水重收呢!
董斜川:别吵!别吵!人们都在看咱们了!我替你们难为情,……男
子汉,大丈夫,为一个女孩子――
(23)陈白露用“难道”疑问句方式否定了“我俩以前有关系”;(24)乙的话语表达其实是乙对李明做营销部主任的否定。(25)乙以模糊词否定的形式否定“完成任务的希望不大”;(26)采用话语遮断式“为一个女孩子”,是“不值得”之类的否定。
[1]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345.
[2]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1.
[3]杨先顺.语用否定的逻辑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 (1):29-31.
[4]何春燕.语用否定的类型及使用动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23.
[5]史尘封.论语用否定[J].修辞学习,2004(2):38.
[责任编辑张灿邦]
Logic Analysis of Pragmatic Negative Based on Tact Rhetoric
ZHU Feng
(Dehong Teachers College,Luxi 678400,China)
Pragmatic Negative is the meaning of appropriate building strategy based on Tact Rhetoric in order to appropriately express the mean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agmatic subjectivity,the subjectivity i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with logic method and the interaction concept of the pragmatic rhetoric,the author exploited discourse generation and the discourse Reasoning mechanism of Pragmatic Negative to some extent.
pragmatic negative; tactrhetoric; logic analysis; discourse generation; the discourse reasoning mechanism
H03
A
1008-9128(2011)01-0082-05
2010-10-16
祝峰(1978-),女,云南德宏人,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