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尼梯田稻作文化中的远古遗风

2011-08-15陈敏

红河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稻作糯米饭祭祖

陈敏

(云南省红河州博物馆,云南蒙自 661100)

哈尼梯田稻作文化中的远古遗风

陈敏

(云南省红河州博物馆,云南蒙自 661100)

对红河哈尼族来说,糯米饭不仅是美味食物,而且还是民族精神的支柱。红河哈尼族不仅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山地梯田稻作文化,成为中国南方稻作文化典范。而且至今仍保留有与梯田稻作相关的祭祀、风俗、礼仪等,其中,糯米祭祀神灵是中国传统的稻作祭祀文化中的古老习俗。这一习俗至今仍然保留在红河哈尼族祭祖、祭山、祭寨神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祭祀活动中,成为研究我们稻作祭祀的活化石。

习俗;哈尼族;糯米;祭祀;梯田;稻作文化

哈尼族是中国南方从事山地梯田稻作的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南部红河、玉溪、普洱和西双版纳等地,以及越南、泰国、老挝、缅甸等国家。相传,其先民从遥远的“努玛阿美”向南迁徙进入哀牢山区后,开垦梯田,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山地梯田稻作文化,成为中国南方稻作文化典范。千百年来,与梯田稻作相关的祭祀、风俗、礼仪等与哈尼民族代代相传,绵延至今不绝,成为研究稻作文化的活化石。其中,以糯米祭祀神灵是哈尼族梯田稻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宗族祭祀是特定社区内一定的人群对共同祖先的集体崇拜,在场地的选择、时间的确定、祭仪的规程、祭品的使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因此,祭祀具有相对滞后的特点。正是祭祀的这一特点,为我们研究哈尼族梯田稻作文化及风俗礼仪提供了可能。

一 哈尼族祭祀与梯田稻作礼仪

哈尼族世世代代以耕种梯田为生,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哈尼梯田稻作文化,其衣食住行、人生礼仪、节日祭典、信仰宗教、生产生活、哲学思想等,无不打上梯田文化的烙印。如哈尼族的节庆活动不仅是民族节日,也是一个阶段耕作时节的开始或者结束的标志,因而,也就赋予了节日宗教祭祀活动以梯田稻作文化的特色。比如“埃玛突”(意为祭寨神)是哈尼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埃玛突”一般在村子的上方,选择一棵挺拔的大树进行祭祀,……,祭祀时要杀一头肥猪,一只大公鸡,并将一背箩黄糯米饭供奉在树下,众人叩头,咪谷则念:“祭寨神,保平安,逢凶化吉,消灾免难”。它的历法意义在于由冬季进入春季,冬季休闲结束,春播、春耕季节开始。元阳县小新街一带的哈尼族,在“昂玛突”当日清早由家庭男性带着谷芽到秧田里撒谷种,撒完后在秧田的一角设一小祭祀台,用黄糯米饭和鸡蛋祭祀秧田。“开秧门”,就是一年里春耕插秧的开始。届时每家每户都要用七里香花染糯米饭吃,并且穿上干净整洁的衣服,把开秧门这一天当作“秧姑娘”出嫁的日子。栽秧时,由本家主妇拔下第一把秧苗,然后请村寨里德高望重又有生产经验的长者栽下第一丛秧苗,之后来帮忙的亲朋好友和自家人才纷纷下田栽插。开好了秧门,就能保证一年的好收成。所以他们过节时染黄糯米饭、染红蛋,在秧田的一角祭献天神派来的布谷鸟,感谢它给哈尼人报春,知道插秧的节令。预祝来年稻谷像黄糯米饭一样金黄、像红蛋一样饱满。等等,节日庆典、宗教祭祀往往成为农时季令更替的开始或者结束。

二 哈尼族糯米祭祀文化习俗

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常常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所不可理解与无法驾驭的自然体或自然力加以人格化,认为它们本身具有生命和意志,加以膜拜,从而形成了自然崇拜。

哈尼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兼有先祖崇拜的残余。哈尼人普遍认为宇宙间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树木,鸟兽虫草,乃到人的生老病死等等,都受到鬼魂的支配。因此,为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对各种神灵都要定期祭祀。如一月是春暖花开的时节,也是春耕农忙时节的到来之际,哈尼族要用糯米粑粑和汤圆祭祖(春牛胡息)、祭谷种神(拾禺扎勒)、雷神(木值扎勒)、冰雹神(阿失扎勒)、祭秧苗神(我可扎勒),祈求风调雨顺,保佑秧苗茁壮成长。每年二月,阳雀报春时,染黄色糯米饭(牛收史)献阳雀神,三月,染黄色糯米饭(索拉牛收史)祭献布谷鸟神,舂糯米粑粑祭农具神(莫阿纳),用糯米饭祭秧苗神(卡查查),五月,染黄色糯米饭招牛神(扭拉苦)、苦扎扎节,糯米粑粑祭天神威直和石匹(保护人畜和庄稼的神)。六月,用糯米饭祭山谷神(单名打)和棉花神(察名打)。十月年时,用汤圆天神(威直和石匹)、祭祖和秋千神,过小年(全色色芽)时,再次用汤圆祭天神威直和石匹。十一月,用黄色糯米饭祭寨神(普玛图)十二月,用汤圆祭地震神(咪伙扎勒)。大到祭祀天地山岩、风雷水电,小到祭祖先、稼穑、畋猎、仓库,都离不开糯米及其制品(糯米粑粑、汤圆等)。糯米成为哈尼族宗教祭祀中不可或缺的祭品。

三 糯米饭祭祀,稻作文化祭祀的原生形态

1.糯米祭祖

祖先崇拜是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十月年是哈尼族最隆重的节日,人们忙做汤圆、舂糯米粑粑,杀猪宰鸡,烹制各种美味佳肴敬献天地和祖先。主要供品为猪肉、鸡肉、糯米粑粑、汤圆、茶水、酒,摆放供品的顺序是茶水、酒、肉类、饭或糯食、筷子。供品先供祭祖先之后,人们方可食用,其意义均得到祖先神灵的护佑。已出嫁的女儿也要带着酒、肉和粑粑回娘家祭祖过年。有的地方,祭祖完毕后,取少许汤圆喂牛,然后人们才能享用,以示对耕牛一年来与人同甘共苦的梯田劳作表示慰劳。反映了节日的梯田农耕礼仪。红河县大羊街奕车过“扎特勒”要舂糯米粑粑祭祖,出嫁的姑娘也要背糯米粑粑等回娘家祭祖。节日主题是庆丰收,与祖先共享大地收获。这一习俗十分古老,流传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洲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的《哈尼族四季生产调》记述,十月年祭祖“献肉不能供骨头,献上嫩生生的猪肝,敬上刺通花般的黄色美酒,供上九快白生生的糯米粑粑,供上个剥皮的四角尖尖粽”,“有双手的打躬作揖,有双脚的跪下磕头。双手作揖,愿后代幸福;双脚的跪下磕头,愿子孙兴旺”。可见,糯米及其制品祭祀祖先是哈尼族古老的传统习俗。这一习俗一直保留在哈尼族农耕祭祀活动中。

“红河金平县哈尼族出殡时,全村各家都作一块糯米饼,放在死者棺材前,并祭献一碗糯米饭,表示请死者为自己死去的亲属带去”为什么用糯米饭祭祀祖先和天神呢?其实,用糯米饭及其制品祭祖是中国古代稻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稌,…为酒为醴,烝畀祖妣。”古代称稻为稌,也就是糯稻。《诗经·小雅·白华》曰:“彪池北流,浸彼稻田”,及其他古籍所记的“稻”,主要是指糯稻米。醴即是用稌米酿的甜酒。那么,中国古代这什么要用糯米祭祖呢?民以食为天,最初的祭祀以献食为主要手段。《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意思是说,祭礼起源于向神灵奉献食物,只要燔烧黍稷并用猪肉供神享食,凿地为穴当作水壶而用手捧水献神,敲击土鼓作乐,就能够把人们的祈愿与敬意传达给鬼神。因为栽培稻(Oryzasativa)是从亚洲生野生稻(Oryzaruffipogon)驯化而成的,我们的先人在驯化野生稻的过程中发现了个别纯合的(遗传学上的隐性基因)糯质稻株,经过反复选择种植,终于获得栽培的糯稻,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和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这种既好吃又可酿酒的糯米是怎么来的,先人们无法解释,于是归因于上天的恩赐和祖先世世代代的种植。因此,每逢收获季节,人们一定要把丰收的糯米酿成酒,煮成饭,做成点心,祭祀天地和祖宗,然后才开怀畅饮,进食糯米飯和点心。而这一在中原稻作文化中已经无法寻觅古老传统习惯,完整地保留在红河哈尼稻作文化中,实为弥足珍贵。

2.糯米祭山神

许多民族认为,野兽在山林丛莽间游飞奔走,归山神统辖,所以,一般以祭山神的形式进行狩猎祭祀。然而,哈尼族祭山的供品中仍然少不了糯米饭,这是不是错了呢,不是,而是保留了中国传统稻作文化的遗俗。

糯米是中国古代祭祀的必需品,尤其是“稻米在祭山神仪式中的作用显得非常突出,‘糈以稻米’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广泛见于《山海经》中,如“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璧,稻米,白菅为席。”《西次四经》曰:“凡西次四经自阴山以下,……其神祠礼,皆用一白鸡祈,糈以稻米,白菅为席。”《北次三经》曰:“凡北次三经之首,……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中次五经》曰:“首山,魁也,其祠用稌、黑牺太牢之具、蘖酿;”,《中次十二经)曰:“凡洞庭山之首,……糈用稌。”等等。糈即祭祀神之米,稌(音杜或徒)即稻米中的糯米《山海经》是一本非常古老的书,所收均为中国上古之事,其中“山经”部分的成书年代不迟于战国 ,这说明:用稻米祭山神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祭礼。

为什么要用糯米来祭山神呢·因为,人类最初采集或栽培驯化的是陆稻。因为稻子最初是一种陆生植物,《礼记·内则》就有:“淳熬,煎醢加于陆稻上,沃之以膏,曰淳熬”的记载。人们最初采集或栽培驯化的也是陆稻,这是大山恩赐给人类的一种美食,因此,人们要用它来祭祀山神,祈求山神对此多加保佑。因此,最初的祭山神即祭农神。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开始掌握开发水田的技术,更加高产、稳产的水稻几乎全面替代陆稻。山地逐步成为狩猎、伐木、采集、采药等的场所。用稻米祭山神的古老祭礼也逐步被人们淡忘。

红河稻作民族由于受地理、气候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或出于饮食习惯,历史上不仅较长时间地种植和食用陆稻,而且,较好地保留下了以稻米祭山神的祭礼。如哈尼族每年三月蛇日以羊、酒、米饭祭山神。并逐渐泛用于祭寨神、祭农具神、祭水神、祭谷神、祭田坝等农业祭祀中,形成了哈尼特色的山地梯田稻作祭祀文化。

3.糯米与农业祭祀

农业祭祀,是生产性祭祖的重要内容。求雨和耕作祭祀是家业祭祀中最有代表性的活动。基于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而生发的各种生产性祭祀多在作物生产期间随机进行。

⑴祭寨神(昂玛突)

昂玛突是哈尼族以自然村为单位的自然神灵祭祀与农耕祭祀相结合的一年一度的隆重节日,在村寨上方的一片丛林中,以某一棵特定树木为寨神树进行祭祀。届时家家户户舂糯米粑粑,煮糯米饭祭寨神。在咪谷的率领下,全寨汇聚,用3碗茶水、3碗姜汤、3碗酒、3碗肉、一只整体熟鸡、一包染黄的糯米饭摆上篾桌,然后抬到神林树脚分3次祭献,每次祭献先拜3次,后叩首3次。祭毕,祭司将供品分给参加祭祀活动的众人食,以示在场的人均受昂玛神护佑,然后所有参祭人在神林中共食祭祀牺牲烹制的肉食品。各家各户还要用1碗茶水、1碗酒、1碗猪肉、1碗染黄的糯米饭祭祖,祭毕,家庭成员可以食用染黄的糯米饭。《哈尼族四季生产调》说:六月年献祭寨神时“先献上一小罐香喷喷的热水茶,再端上月牙般的嫩猪肉,中间摆个小碟,碟上横放交叉筷,献上刺通花样的黄酒,献上九块白生生的糯米粑粑,献上大田黄生生的稻谷穗”,祈求来年丰收。

⑵祭水神

有些地方从陆稻转种水稻后,则把相应的一套祭山(即祭农神)礼移入水田农业祭祀中,如哈尼族祭水田时,由家长在稻田水口处立一根竹竿,杀一只白公鸡,同时用染成红、黄、绿等色的糯米饭献祭水神,以求稻谷丰收 。金平县哈尼族祭水神“吴纠阿玛”时,“要先在井边和水田边搭建祭台,用鸡米酒和茶供祭,各家栽完秧还要在稻田水口处立一根竹竿,杀一只白鸡,在竹竿上砍九道口,每道口放一根鸡毛,在竿顶拴一根白线,同时用染成红、黄、绿色的糯米饭祭水神,祈求稻谷丰收。”另外,哈尼族还用糯米饭祭禾神、仓神。

⑶祭布谷鸟神

康俄泼(开秧门)。节日一般选择在阴历三月栽插之际的属龙日举行,人们请寨子里年纪大、威信高,又有生产经验的长者栽下第一丛秧,尔后,大家才纷纷下田栽插。节日最大特色就是家家户户染黄糯米饭和红鸡蛋。用黄糯饭、染红蛋在秧田的一角祭献天神派来的布谷鸟,感谢它给哈尼人报春,让哈尼人知道了栽插节令。同时以黄糯饭招待前来帮忙栽插的亲友。象征来年收成的稻谷象黄糯饭一样金黄、红蛋一样饱满。

⑷祭农具神

莫昂纳(息活计)。全村杀一头肥猪,按户均分配作为主要祭品。首先在咪谷家进行,供品有3碗茶水、3碗酒、3碗米饭、3碗糯粑粑团、3碗熟猪肉(瘦肉、肝、粉肠)、1碗盐碟供在神龛上祭祖;祭祖毕又将供品搬至畜厩门口对牛进行祭献,并各取少量供品喂牛;最后对犁、耙、锄、砍刀等梯田农具进行祭献。对梯田农耕密切关系的牲畜和农具以示慰劳,意为此日起它们都休息一段时间。最后以鸣响编爆竹向寨人宣告咪谷家的祭祀完毕,各家各户也依照咪谷家的祭祀方式进行家庭祭祀。

⑸祭田坝(等罗合)

开秧门后的第三轮属龙日,以1碗麻椒水、1碗酒、1碗整体熟鸡、1碗熟猪肝、1碗盐碟、3块糯米粑粑。主持者在祭台旁念一段祭词后,率众面朝田野跪拜3次以示祭祀完毕。然后大家分组就地进晚餐,煮熟的猪肉按组平均分配就地食完。祭田坝的意义是把增神请回来守护田野稻谷丰收。

⑹祭谷神

红河县坝美村哈尼族祭谷神的当天,首先要从自家的稻田里背回一蓬连根带穗的稻子,其苗株必须是单数。背稻穗的时候,要避开行人和其他动物。回家后杀一只公鸡煮熟,搓下新谷谷粒,在锅里炸出米花。连同煮熟的鸡肉一块祭祖。开饭前新谷米花先喂狗,然后家人按长幼顺序抓来吃。吃过饭后便到田间请谷神。

⑺祭谷仓(“车机倮”)

哈尼族一般在秋收入仓后,选属狗的日子晚间进行。主要祭品也是鸡鸭蛋和糯米饭。在天黑后。由家庭主妇点上松明拿着煮熟的鸡鸭蛋和糯米饭到谷仓里。把供品放在谷堆上,祈祷说:“吃的省,用的省,喝的省,愿谷神保佑今年的谷子能吃到明年新谷成熟,一年到头不断。”祭毕,把剥下的蛋壳装进碗里挂起来,再装一筒谷子放于谷仓的角落里。待第二年新谷入仓时,便把这筒谷子倒在谷仓的中央,然后把收回来的新谷倒在上边,表示旧粮接新粮,年年有余。

四 色饭祭祖,哈尼族远古祭祖遗风

有趣的是,上述用于祭神灵的糯米饭,往往被人为着色印染成五颜六色的色饭,俗称花米饭。保留了古代祭祀中的供饭,或某些节日的主食多为有颜色的饭,有些甚至用五色饭的古老习俗。如每年二月,阳雀报春时,染黄色糯米饭(牛收史)献阳雀神,三月,染黄色糯米饭(索拉牛收史)祭献布谷鸟神,五月,染黄色糯米饭招牛神(扭拉苦)、十一月,用黄色糯米饭祭寨神(普玛图)元阳哈尼族祭寨神时要用“一碗红、黄、白(取喜、吉、净之意)相间的糯米饭,上插一束栗树花,前往神树林参加公祭”。其实,在南方稻作民族中,也有食染色饭的习惯,如江南食乌饭的习俗。如北宋.马志、刘翰等编修的《开宝本草》曰:南烛,……“取茎叶捣碎,渍汁浸粳米,取汁炊饭名乌饭。亦名乌草。”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曰:“道家以叶染米为青精饭,花如米粒,湖南谓之饱饭花。”明.屈大均有“社日家家南烛饭,青精遗法在苏罗”之诗句,说的是在祭祀土地神的社日食乌饭;前述哈尼族祭水田、祭寨神时则用染成红、黄、绿等色的糯米饭供祭。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最初色饭均用于祭祀,被祭者多为祖先或社神、谷神之类与农业有关的神,古时祭祖多在农作物收获之后,意即丰收后与祖先共享,也惟有此时,才拿得出象样的祭品,因此,祭祖与农业关系密切,许多情况下祖先和农业神是放在一起祭祀的。

色饭所用色彩,五颜六色,但以红色和黑色为多,而且早期多为红色或黑色,晚期才出现其他颜色。人类最初采集食用的是野生陆稻,据统计,我国现有的3635份普通野生稻籽粒可分为8种色泽:白色、淡褐、褐色、浅红、红色、深红、虾肉色和紫黑色,其中红色最多,占93.2%,虾肉色次之,占3.74,紫黑色也有1l份。由普通野生稻驯化而来的栽培陆稻米也多为红色,《南史·周颙传》说周颙山居时每天吃的是“赤米,白盐”俗称“红霞米”。人类出于对祖先和鬼神的崇拜,总想把自认为最好的东西献给他们。糯稻具有一种特殊的软滑糯性食味,口味好,成形性强,因此很早就成为祭祀的主要米种,前述《山海经》中祭山神所用之稻米大多点明要用糯米。黑糯饭和红米饭一起成为古代最重要的两种供祭色饭。

由此可见,人们最初采集的稻子和栽培驯化的陆稻(包括早期的一些水稻)多为红色、黑色之类的色米,人们自已食用色米,也用色米饭祭祖祀神,久而久之,祭祀用色饭成了一种习惯。当低产的红糯被高产白米稻取替之后,由于祭礼的严重滞后性,人们仍努力遵循古训,遵守祭礼,用色饭祭祀,甚至在色米难以寻觅的情况下,用染色的办法来达到供祭色饭的目的。最初人们只是模仿,所以多为红、黑色,乌饭可能就是仿黑糯饭的一个典型。但后来人们已不知用色饭的初意,于是不再局限于红、黑色,为图热闹,五颜六色都用上了,前面提到的瑶哈尼族等用的都是五颜六色的米饭或糍粑。

五 尝新节米饭先喟狗习俗

野生稻生长于南方,最先栽培、驯化稻子的也是南方人,这些种稻的南方人中曾广泛流传着狗帮助人类取来稻种的传说,因此收获新谷后,要把第一碗新米饭献给家中的狗吃。至今红河哈尼族过车拾扎(“尝新谷”节)时,家家户户以烹制新米饭为主食,配以猪肉、鸡肉、酒、茶祭祖后,新米饭取少量先喂狗,尔后人们才可食用新米饭。相传远古时候,洪水淹没了人间,五谷庄稼被洪水冲走完,待洪水退位后,在天边的一只小鸟找到一穗稻谷,高兴地叼着谷穗停息在一棵树梢上,此时,被树脚下的一只狗发现,发出“汪、汪”几声,小鸟被惊吓了一跳,慌乱中谷穗掉到地上,狗把谷穗叼回家中,人们又有了谷种。从此,哈尼人过尝新谷节米饭先喂狗的习俗沿袭至今。这一神话也随着稻作种植的北移传到北方,并发展为中国礼仪的一部分,《礼记·月令第六》曰:季秋之月,“天子乃以犬尝稻,先荐寝庙。”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传说也就逐步被人们淡忘了。而信这一习俗仍然存在于哈尼梯田稻作文化中,成为中国古老农耕祭礼的活的化石。

[1]元阳县志[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632.

[2]杨六金.哈尼族岁时民俗和精神民俗[M]//.红河哈尼族谱牒·附二.民族出版社,2005:169-195.

[3]红河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184.

[4]宋思常.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246.

[5]游修龄.糯米饮食文化圈的兴衰[J].中国稻米,2002,(1).

[6]瞿明安.中国古代宗教祭祀饮食文化略论[J].中国史研究,1998,(3).

[7]袁珂注.山海经校注[O].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8.

[8]游修龄.中国稻作的起源、分化与传播[M]//.游修龄.稻作史论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

[9]吴枫.简明中国古籍辞典[M].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45.

[10]俞为洁.从祭祀用稻看旱田陆稻先于水田水稻[J].农业考古,2004,(1).

[11]郑传寅.中国民俗辞典[K].湖北辞书出版社,1987:432.

[12]金泽.中国民间信仰[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34.

[13]宋思常.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240.

[14]玉溪文化局.哈尼族梯田文化[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1995:125.

[15]自梅全喜.本草纲目补正[O].中医古籍出版社,1993:253.

[16]赵则胜等.中国特种稻[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5-37.

[17]钱玄等注译.国学基本丛书·礼记(上册)[M].岳麓书社,2001:235.

[责任编辑姜仁达]

On the Rice Culture in Hani Paddy-rice Terraces

CHEN Min
(Honghe Hani&Yi Nationality Autonomous Museum,Meng zi 661100,China)

For Hani people in Honghe Hani&Yi Autonomous Prefecture,cooked glutinous rice is not only a kind of delicious food,but also the pillar of the national spirit.Hani people have not only created a unique culture of the mountain rice terraces which is as a model of rice culture in South China,and still retain ritual,customs and etiquette,etc.associated with paddy-rice terraces,in which using glutinous rice to offer a sacrifice to gods is a traditional rice culture of Chinese god worship.This custom is still one of Hani people's sacrifices such as ancestor worship,mountain worship,village god worship and agriculture-related activities,and it becomes a living fossil of rice sacrifice for us to study.

custom;Hani people;sticky rice;worship;terrace;rice culture

C951

A

1008-9128(2011)01-0006-05

2010-12-20

陈敏(1972-),女,云南个旧人,云南省红河州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民族文化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稻作糯米饭祭祖
五彩缤纷的糯米饭,可以吃吗?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小年夜里赤豆糯米饭在飘香
CLOSE TOHEAVEN
糯米饭
稻作村落建设:乡村振兴的新视野
——以宁波市为例
洪洞祭祖
跟踪导练(一)2
祭祖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