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来我国民族古籍开发利用研究综述

2011-09-26吴昌合董宇豪

图书情报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古籍少数民族数字化

吴昌合 董宇豪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合肥 230039)

近十年来我国民族古籍开发利用研究综述

吴昌合 董宇豪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合肥 230039)

2001至2010年,我国民族古籍开发利用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在总结民族古籍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主要从民族古籍的缩微和影印;民族古籍的数字化建设;民族古籍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民族古籍开发和利用的相关立法;民族古籍开发利用的管理体制和新时期民族古籍开发利用的理念等六个方面综述近十年来我国民族古籍开发利用的研究历程和最新成果。

民族古籍 古籍开发 古籍利用 综述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简称为“民族古籍”,是指中国55个少数民族在1911年前形成的古代书册、文献典籍、口头传承以及碑刻铭文等[1]。民族古籍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地说,民族古籍文献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用汉字记载的与少数民族情况有关的文献;二是用少数民族文字记载的文献;三是用简易图形记载的代代相传的具有史料价值的口碑文献。一般来说,少数民族古籍的时间范畴和汉文古籍一样是以1911年下限为限制的,但是根据各民族的实际情况,有的民族也可以定到1949年前。

我国少数民族古籍的整理利用工作正式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国务院在1982年3月召开了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会议,提出了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任务。次年6月,国家民委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座谈会。1984年3月,国家民委提出《关于抢救、搜集、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请示报告》并交由国务院批转。此后,由国家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了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州、盟、地(市)的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小组。2002年12月,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五”重点规划调整工作会议做出了“少数民族古籍宜转入国家民委制订的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的调整。多年来,我国民族古籍的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了较快发展。民族古籍开发利用工作作为一项事业受到了各级政府和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陆续出版了一批优秀的民族古籍开发利用成果。笔者在维普资讯网(2001-2010)通过“民族古籍”这个主题词进行检索,共有148篇文章。本文试图就2001年以来的民族古籍开发利用研究做一个简要回顾,以期较全面、完整地揭示该研究的主要内容。

1 我国民族古籍研究论文分布情况

1.1 论文发表时间分布情况

某领域内期刊论文在一定时间内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发展速度。2001-2010年有关民族古籍的论文,按时间分布如下(见表1)。

表1 民族古籍研究论文的时间分布

由表1可见,早期的民族古籍研究论文数量不多,表明民族古籍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从2003年开始,民族古籍研究论文数量出现大幅增长趋势,到2004年论文数达到34篇之多。此后几年,论文数量保持平稳,基本在15篇左右波动。产生这种分布的原因主要是:2002年,国家做出了“少数民族古籍宜转入国家民委制订的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的调整后,我国民族古籍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并引起了有关部门和学者的高度重视。2005年后,民族古籍研究逐渐进入稳定发展的阶段。

1.2 论文期刊分布情况

通过对某领域研究论文所在期刊的分布进行分析可以确定该领域的核心期刊,还可以为文献的收集管理提供依据。2001-2010年民族古籍研究论文按期刊分布(发表3篇以上的刊物)如表2。

表2 民族古籍研究论文的核心期刊分布

在检索出的148篇论文中,其中核心期刊60篇,占40%左右。从表2中可以看出,前6种期刊发文36篇,占统计核心期刊发文总数的60%,它们是民族古籍研究领域的重要核心期刊。《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是图书情报类的核心期刊,其在2003年第2期就刊登了有关民族古籍保护与开发的文章。民族古籍研究论文在上述刊物的发表,对我国民族古籍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表3 民族古籍研究论文的所载期刊类型分布

从表3中可以看出,民族古籍研究论文发表在多种类型的期刊中,其中以图书情报类最多,占总数的40%;其次是民族学类期刊占28%。由此可见,我国民族古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学和民族学领域,其中又以图书情报类为主。大学学报类期刊占16%,说明其在民族古籍研究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民族古籍研究热点问题

2.1 民族古籍的缩微和影印

民族古籍的保护是民族古籍开发和利用的基础,没有民族古籍的保护,民族古籍事业就无法发展和延续。因此,为了使民族古籍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开展民族古籍的保护工作。在民族古籍保护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古籍的特点采用不同的保护措施。

关于民族古籍的保护措施,何丽认为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即延缓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其中,延缓性保护是指在不改变原件载体的情况下,对古籍文献进行修复、加固以及控制保存环境等延长原件寿命的过程。这是一种通过保护和改善民族古籍的载体,进而实现保存和抢救民族古籍文献和减缓古籍衰老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古籍的保存问题。何丽认为,再生性保护则可以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将纸张载体上的古籍文献内容复制或转移到其他载体上,从而达到对民族古籍文献的长期保护和有效利用的目的[2]。再生性保护的方法和措施一般有缩微、影印和整理复制出版三种。

缩微技术是一种综合性强的、技术成熟的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一般来说,缩微复制主要包括缩微印刷和缩微摄影两种形式。其中,缩微印刷是通过运用印刷的方法来将古籍文献缩印成为印刷品[3]。我国文化部早在1985年就主持成立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抢救了一大批纸张老化、破损严重的珍贵文献,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此后,1996年文化部又召开了一次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会议,制定了1997-2010年全国图书馆缩微工作计划。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采用缩微技术来保护民族古籍是一种非常切实可行的方法,缩微技术的许多优点为民族古籍的保护工作带来了许多便利。王美英认为,缩微复制的显著优点有:①存储空间小。据测算,缩微制品比印刷品节约85%的空间,最高可达98%。②使用寿命长。一般认为,缩微制品在较好的保存条件下可保存100年,这比直接保护古籍原件、延长古籍寿命有利得多。③复制简便,成本低廉。缩微胶片复制方法简便,造价低廉,容易拷贝,其投入的成本也不大,但收益却不小[4]。

影印是一种采用照相或拍摄之类的现代设备技术,对民族古籍进行原样复印,从而达到既保护古籍本身又重现古籍原貌、弘扬民族文化遗产的目的。事实证明,影印古籍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姜亚沙认为,古籍影印有利于古籍保护;有利于资源共享;有利于发挥图书馆职能;有利于培养编辑整理人才[5]。虽然影印古籍的优点显著,但由于成本过高,限制了一些条件较差的图书馆进行收藏。

2.2 民族古籍的数字化建设

少数民族古籍是图书馆中保存的一种特殊文献,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史料。因此,民族古籍的各收藏单位更重视对民族古籍的保护工作,而轻视了民族古籍的开发利用工作。如果民族古籍不能得到充分的流通和利用,其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就无法得到体现。这是长期以来人们争论的关于图书馆“藏”与“用”的问题。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民族古籍的数字化建设开始成为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后的民族古籍不仅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且还可以为读者提供阅读、检索和下载服务,很好地解决了民族古籍的“藏”与“用”的矛盾。

关于民族古籍数字化的意义,王华北认为,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有利于彻底普查全国各图书馆中的少数民族古籍品种和数量;有利于减少古籍校勘、笺注过程中的失误;有利于开发民族古籍中蕴藏的特有资源;为民族地区开展馆际交流合作、共享彼此馆藏资源、提高整体服务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6]。

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面对挑战,应该如何加快实现民族古籍数字化步伐,力促民族古籍工作可持续性发展呢?李筑宁认为,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的策略主要有:首先,增强民族古籍数字化的紧迫感,提高民族古籍数字化的自觉性;第二,统筹民族古籍系统资源和资金,把民族古籍数字化纳入各级政府政务信息数字化的总体计划;第三,规范民族古籍数字化的技术系统,建立互通兼容系统;第四,培训计算机应用人才[7]。包和平认为,除了上述措施以外,做好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工作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成立一个权威性的机构来领导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工作,负责申请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制定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的各种标准和规范,定期举办系列民族古籍数字化研讨会等。二是要加强各方面的交流合作,推进民族古籍国际化,实现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等[8]。

除上述以外,笔者认为虽然数字化是民族古籍的未来发展方向,但是民族古籍本身仍然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因此,在推进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仍然不能忽视保护民族古籍本身的重要性。

2.3 民族古籍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

民族古籍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学术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个学术领域,具有跨行业、跨系统、民间流传较多等特点。因此,要保证民族古籍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有一批具有相当水准的古籍知识的专业人才。只有提高了民族古籍工作者的自身素质,才能发挥其在古籍工作实践中的主导作用,完成自身职责和任务,促进民族古籍工作向数字化管理的历史性变革。

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胜任民族古籍工作的,需要经过不断的专业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才可以。目前我国民族古籍保护和修复人才严重缺乏,不仅如此,从事民族古籍工作的人员也偏少,而且专业素质较低,无法适应民族古籍工作的需要[9]。解决民族古籍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问题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对于民族古籍工作者的职业要求,国内许多学者提出了较为具体的看法。民族古籍工作者不仅要熟悉馆藏和目录,还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除此以外,还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高自身信息专业水平,保证民族古籍工作数字化的顺利开展。对于民族古籍工作者的这种应用系统能力,李筑宁认为这种能力水平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操作能力和应用管理能力。其中,操作能力主要是对于信息输入、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这三个环节的控制。这要求工作者在掌握必要的操作知识外,要有熟练地输入技巧、周密的思维和强烈的责任心。应用管理能力是对应用环境的控制、监督和管理,包括制度管理、标准管理、代码管理、计划管理和设备管理[10]。

针对上述关于我国民族古籍专业人才的现状和对古籍工作者的职业要求,各民族古籍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可以在综合性大学里,根据民族古籍本身的学科属性设立相应的学科专业,培养专业性的本科生、硕士生;其次,加强民族古籍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工作,进行业务技能、知识更新和管理技术等培训;再次,完善相关古籍机构资格准入和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实行专业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另外,政府对于民族古籍工作的领导也尤为重要,应把选拔和培养民族古籍人才工作纳入人才发展的规划中[11]。

2.4 关于民族古籍的立法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加强民族古籍的法律保护工作。在国务院制定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全国古籍保护工作条例》,以及全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文物保护法》和《通知》等法律文件中,都有涉及民族古籍保护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立法政策,为改善和促进民族古籍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图书馆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民族古籍工作制度。但是,这些与我国当前形势的要求相比还是相对滞后[12]。面对民族古籍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难以处理的现实问题,各地区的民族古籍收藏单位在实践中的法律依据不足,缺乏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

我国民族古籍保护的立法工作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调节社会关系和民族关系,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搞好。马学林对于我国民族古籍立法的操作建议有以下几点:首先,加强组织领导,并把立法工作列入重要的议程中及早部署,把立法工作落实到实处;第二,建立工作机构,设立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立法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开展立法起草工作;第三,以切实可行为原则,广泛调查研究民族古籍保护立法的实际情况;第四,论证力求严谨,广泛征求意见,同时注意民族团结和可操作性[13]。

2.5 民族古籍开发利用的管理体制

民族古籍的管理体制是影响民族古籍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重要问题。健全的管理体制不仅有利于民族古籍的开发和利用,也有利于民族古籍的科学管理和统一规划。但是,我国现阶段收藏和保存民族古籍的单位和机构较复杂,不仅在各地区的图书馆、博物馆和寺院里有收藏,各地区的民委古籍办、民族语言工作委员会和文化局等也都有收藏。因此,民族古籍的管理体制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针对民族古籍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的问题,包和平认为,应当建立强有力的民族古籍整理领导机构和有效的工作体系,领导、规划和进行民族古籍整理的实际工作;培养民族古籍整理的专业队伍;开展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建立民族古籍整理学科体系,充分发挥民族古籍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作用[14]。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民族古籍工作的效率,多出成果。此外,何丽认为,必须改变现有的管理体制,使民族古籍集中在收藏机构。不仅如此,收藏机构要具有一整套的科学管理方法和理论,及时有效地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保护措施,尽早结束民族古籍分散收藏保护的状况[2]。

2.6 新时期民族古籍开发利用的理念

我国民族古籍事业在“十一五”时期取得了较快发展,民族古籍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民族古籍事业呈现蒸蒸日上的趋势。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民族古籍工作实施的具体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民族古籍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理念问题尤为突出。我们的民族古籍工作者在具体的工作中往往容易产生顺其自然的心态,被动地接受和开展民族古籍的相关工作,而不是积极主动地、站在系统统一的角度来考虑[15]。除此之外,我们的民族古籍工作者往往安于现状,缺乏创新意识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针对这些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何丽认为应该树立一种全新的民族古籍保护和开发利用理念。她认为这种理念应包括:第一,忧患意识。少数民族古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史料,民族古籍的破坏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民族文化的流失。第二,全局意识。民族古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遗产,各古籍收藏单位应该从大局的角度出发,以利于古籍的保护和利用为原则,积极发展民族古籍事业。第三,现代意识。要求民族古籍工作者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注重现代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保证民族古籍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

3 结语

少数民族古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丰富的学术宝库,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版本价值。少数民族古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开发利用民族古籍,对于丰富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继承优良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上述内容的分析,虽然现阶段民族古籍问题得到了较多的重视,但是相对于图书情报领域的其他问题,民族古籍论文发表数量仍然不高。因此,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民族古籍开发和利用工作更加任重而道远。民族古籍工作者要继续发扬精神,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奉献,更好地开发和保护民族古籍资源。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回顾民族古籍的历史,总结民族古籍开发利用的现状和经验,分析民族古籍演化的趋势,促进我国民族古籍工作逐步走向管理一体化、结构网络化、保护法制化、交流国际化和队伍专家化的良好状态。

[1] 包和平,包爱梅.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的收藏与研究现状[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6):9-14.

[2] 何 丽. 论民族古籍的保护与开发[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2):62-63.

[3] 卓玛吉. 网络环境下藏文古籍的开发利用与保护[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8):58-60.

[4] 王美英. 古籍保护方法研究[J]. 图书情报知识,2000(4):47-49.

[5] 姜亚沙. 缩微胶卷的利用与古籍影印[J]. 数字与缩微影像,2005,(3):28-31.

[6] 王华北. 论少数民族古籍的数字化建设[C]// 中国民族图书馆. 民族图书馆学研究(三):第九次全国民族地区图书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384-387.

[7] 李筑宁. 论民族高校图书馆民族古籍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40-142.

[8] 包和平. 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古籍资源数字化建设探讨[J]. 图书馆建设,2003(4):25-26.

[9] 林 秀. 浅谈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古籍整理体系[J]. 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06(3):93-94.

[10] 李筑宁. 论古籍工作者在计算机应用中的职责、任务和作用[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01-205.

[11] 陶玉芝. 少数民族古籍人才问题及解决办法[C]// 中国民族图书馆. 民族图书馆学研究(四):第十次全国民族地区图书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327-330.

[12] 莎日娜. 民族古籍保护开发利用研究述略[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2):114-116.

[13] 马学林.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立法对策研究[C]// 中国民族图书馆. 民族图书馆学研究(四):第十次全国民族地区图书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148-152.

[14] 包和平. 少数民族古籍的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1):44-46.

[15] 包和平,何 丽. 民族古籍保护及其策略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6):82-85.

AReviewofthe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ofChina’sMinorityAncientBooksintheLast10Years

Wu Changhe, Dong Yuhao

Management School,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China

Much progress was made in the research of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hina’s minority ancient books from 2001 to 2010.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ancient book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cess and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in exploiting and utilizing the minority ancient book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microfilm representation and photocopying, digital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legisl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idea.

minority ancient books; exploration of ancient books; utilization of ancient books; review

G255.1

吴昌合,男,1949年生,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1部;董宇豪,女,1987年生,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古籍少数民族数字化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我是古籍修复师
数字化制胜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