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 “湘、粤、赣”省际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的战略研究
——以湖南省郴州市为例

2011-09-23吴海兵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省际郴州市郴州

吴海兵 黄 锐

(湘南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湖南郴州 423000)

构建 “湘、粤、赣”省际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的战略研究
——以湖南省郴州市为例

吴海兵 黄 锐

(湘南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湖南郴州 423000)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郴州建设“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优先构建省际区域物流中心。郴州市构建省际区域物流中心既存在地理区位优越、陆路交通发达等优势和货物量增长迅猛、商贸流通活跃等机遇,同时也存在物流软硬件条件仍不够完善、物流企业实力弱小等挑战。为实现郴州市构建省际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的目标,应着力采取构筑物流运输、物流信息和物流政策三大平台,实施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体系建设等政策措施。

郴州市;物流中心;中心城市

现代物流业是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整合传统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实现物流运作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运营的先进组织方式。现代物流业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郴州作为湖南南端最前沿的城市,拥有发展成为最开放城市的区位优势,而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现状基础、强劲的经济实力使郴州具备了发展成为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先决条件。2009年初郴州市提出努力把郴州建设成为“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 (以下简称“两城”建设)。但是,郴州市物流产业规模无论是与全省领先城市相比还是与相邻的广东省韶关市和江西省赣州市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而且郴州市物流产业内在结构仍以传统物流服务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两城”建设步伐。

一、郴州市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1、物流企业的数量与规模

随着传统运输、仓储、货代、贸易、商业流通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和工业制造业等产业部门主辅业分离以及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的涌现,郴州市物流业基本框架逐步形成。2009年底,郴州市注册登记规模以上交通、仓储和邮政企业共297家。其中铁路3家,公路及道路运输业103家,城市公共交通7家,水上运输1家,航空运输业1家,装卸搬运和其它运输服务业25家,仓储业15家,邮政物流142家。2009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7.8亿元,增长10.2%。公路水运货物周转量184.3亿吨公里,增长11.5%。其中,公路货物周转量183.1亿吨公里,增长11.6%。

其中,湘南国际物流园是郴州物流产业重点建设区域,该区域总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现在已经布局了公路口岸 (湖南省第一家二类公路口岸)、铁路口岸、铁路货运站、湘南供港澳及出口农产品集中验放场、公共保税仓、义捷物流中心、君鑫物流城、郴州货运南站、亿达国际快件快递公司、香港直通车货物配送中心等有一定规模的物流建设项目。截至2008年12月底,已有23个项目进驻,合同引资35亿元,到位资金16亿元。已初步形成一个以口岸服务为支撑、以现代物流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成为一个立足郴州、带动湖南、辐射华南地区的集物流仓储、商品配送、海关监管、集装箱中转、保税业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基地,其具有普通货物初步装卸、仓储与配送,农鲜产品的冷藏冷冻储存,农副产品、钢材、矿产品等货物的电子信息咨询及交易服务功能。

表1 郴州市主要物流企业一览表

2、物流基础设施现状

郴州是珠三角经济圈向中、西部梯度转移零距离过度带和交通要道。郴州已设立了湖南省唯一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和唯一的二类公路口岸,郴州境内有武广高铁、京广线、京珠高速、106国道、107国道。2008年底,全市通车总里程达到14180公里,通村公路率99.69%。郴州市目前已经形成了高速铁路、公路、国道纵贯南北,高等级公路、省道横卧东西的“三纵三横”立体交通网络。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信息网络综合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现在电信通讯光缆已覆盖绝大部分乡镇,全市程控交换机总容量达到62万门,电话主线用户户数达56.2万户,使电信网络遍布全市城乡,电波传送沟通海内外,建成了大容量、高速度、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的电信传输交换网、宽带接入网、多媒体综合信息服务网、数字同步网、数字数据网、集中监视监控网等现代化电信通信网络。

二、郴州市构建省际区域物流中心的SWOT分析

1、郴州市构建省际区域物流中心的优势与机遇

(1)地理区位优越,陆路交通设施基础较好

作为“红三角”经济圈之一的郴州处于湖南省南北发展主轴南端,对接江西东西发展次轴和广东南北发展次轴,处于赣州、衡阳、韶关等三大主要城镇发展片区中央及珠三角城镇群和长株潭城镇群连线的中点,地缘优势明显。目前已形成了高速公路、国道、高等级公路、省道纵横交错的的交通格局。国家交通“大动脉”京广复线电气化铁路和武广高速铁路纵穿郴州南北,为南来北往的人流、物流提供了畅通的渠道。优越的区域位置和交通优势有利于现代物流产业的加速发展。在道路交通方面,市域公路网初步实现了“市乡二级、村村通达”的目标。在信息通信方面,数字通讯、微波通讯、卫星通讯和光缆传输系统覆盖全市,乡村通讯覆盖率也达100%,可为现代物流系统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货物增长迅猛,现代物流业发展潜力巨大

一是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通道,物流需求不断扩大。郴州市工业基础好、门类齐全,是全省重要工业基地,2009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达379.4亿元。已建成有色、能源、电子信息、建材医药、食品化工、机械等六大优势产业,每年货物进出量规模巨大,随着沿海产业与投资的内迁,对郴州的工业生产形成了明显的拉动作用,这些都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在农产品方面,农产品物流规模迅速扩张。

2009年,全市粮食产量188.5万吨,油料种植产量8.5万吨,蔬菜种植产量211.8万吨,烤烟种植产量5.6万吨。出栏生猪531.9万头,出栏牛11.7万头,出笼家禽2869.7万只,水产品产量8.8万吨。另外,外贸出口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商品生产和运输明显增加。如表2所示,近十年来郴州市综合货运量增长迅速。

表2 近年来郴州市综合货运量统计表单位:万吨

(3)城市化水平提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三化进程不断加快,郴州市国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化水平也得到不断提升,2009年全市城镇化率为42.36%;另外,市民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2009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27元,农民人平纯收入为4519元。这些都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商贸流通业蓬勃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基础较好

2009年郴州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349.9亿元,“步步高”、“中皇城”、“国美”、“沃尔玛”、“新一佳”等连锁店发展到160多家,全市拥有228个消费品市场,市城区超市经营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人均0.3平方米,与沿海发达地区水平持平,逐步形成了火车站商业群、罗家井商业群、兴隆步行街商业群以及冷冻批发、蔬菜批发、金属建材批发等一批区域性批发市场,产业能级和商品集聚辐射功能得到大幅提升。随着农村市场的开拓、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实施,纵多连锁企业采取了“缩短在途时间,实现零库存,及时供货,保障供应链的连续与稳定”的经营策略,为保持低价竞争优势,建立起了物流与商贸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

2、郴州市构建省际区域物流中心的劣势与挑战

(1)物流软硬件条件仍不够完善

运输条件除了公路、铁路初具发展雏形外,与赣州和韶关相比,郴州没有机场,而赣州市黄金机场开通了到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的航班,年旅客吞吐量可达50万人次,韶关在拥有公路和航运网络的同时,正在规划建设机场,和赣州、清远共同形成海、陆、空全覆盖的立体交通网络。郴州水运货运量较低,赣州水运与长江相连,可直通沿海各港口。同时,郴州市的物流基础设施如仓储设施,装运机械化水平低,还没有摆脱人工装卸的原始模式,尤其是缺乏现代物流所必需的网络信息设施,制约了物流功能的发挥和效率的提高。

(2)物流企业实力弱小,物流成本较高

郴州现代物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认识不足,一些本应从企业内部剥离出来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的物流服务仍然滞留在企业内部,大部分产品的运输和调配都是企业自身完成,没有形成专业化和市场化,影响了物流市场的需求,导致一些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得不到有效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困难。全市有工商执照的物流企业只有5家,基本还处于零散、量小、无序状态,绝大多数从事单一的运输和仓储业务,没有形成完整的供应链,缺乏功能齐全、竞争力强的物流骨干企业。全市营运性运输工具90%集中在个体运输户中,组织化程度低,利用率不足50%。物流成本偏高,物流企业经营模式有待改进,集约化程度有待提高。国际上通常把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物流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指标。发达国家及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经过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这项指标已控制在10%左右。据统计,2009年郴州全市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9%,物流成本明显偏高。

(3)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物流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

物流要素分属于不同行业和管理部门,各自独立发展,物流资源分布散乱,管理不到位或没人管理,物流企业税费流失严重。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管理体制仍然是分散的或者是多元的管理方式,涉及到铁道、交通、民航、贸易等专业部门和发改委、经贸委等综合部门。各部门之间分工有交叉,造成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等现象,兴建的多数物流项目只是扩张供应能力,而不是整合和提升原有供应能力,低水平的重复较多,个别项目贪大求全导致供应能力过剩,造成物流资源的浪费。从网络平台看,信息平台未能实现共建共享,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社会信息流不够畅通。

(4)物流人才缺乏,物流教育培训滞后

物流专业人才的短缺状况直接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水平。由于过去没有把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各高等院校很少开设相关专业,物流专业人才奇缺,特别是第三方物流设计与供应链管理人才更是难觅。物流人才严重不足,成为制约郴州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个较为突出的“瓶颈”。

郴州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和SWOT分析表明,将郴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总体目标定位为湘粤赣省际区域物流中心,既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郴州构建省际区域物流中心应充分发挥自身具有的独特优势,抓住省政府赋予郴州“先行先试”政策、建设湖南省物流枢纽 (郴州市为湖南省重点建设7大物流枢纽之一)工程、郴州现代物流实施规划、湘南开发开放等历史机遇,在充分借鉴吸收国内外区域物流中心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业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成能辐射湘粤赣省际区域的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网络等功能完善的物流中心,依托高度发达的现代物流业将郴州市打造成湖南省乃至全国性的省际区域中心城市。

三、郴州市构建省际区域物流中心的对策

1、构筑物流运输、物流信息和物流政策三大平台

(1)构筑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

以郴州铁路货运站、公路主枢纽货运站为依托,以高速公路网、铁路网、水运网为基础,以城市主干道为配送道路体系,全面构建公路主枢纽货运站、铁路货站和货运通道网络等郴州物流运输平台,形成公路、铁路、水路综合的运输体系。应积极规划建设郴州民用机场,机场选址应位于京珠高速与京珠复线之间,以方便服务于衡阳、永州两市。要继续建设好重点企业运输的“绿色通道”,研究制定方便城市配送、快递车辆通行、停靠等保障措施,积极研究探讨过桥、过路费等收费改革,降低物流企业运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2)建立和优化物流供应链的信息化体系

以信息化带动郴州现代物流发展,充分利用郴州已形成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城市宽带信息网络,建立和完善支撑物流业快速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构筑现代物流信息平台 (如图1)。

图1 郴州市物流信息网络示意图

物流信息平台采用“政府层——共用信息层——企业层”的结构模式来构建,协调全市各行业管理部门的信息系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企业之间的关系。物流信息数据的来源主要是政府相关部门和具有业务能力的物流企业,包括交通、铁路、规划、税务、保险、银行、海关、统计、商务、计划、信息产业等部门和企业[1]。

(3)加强政策引导,营造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平台

落实湖南省《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有关政策措施。一是给生产大型冷冻、冷藏和各类生产加工设备企业电价优惠。二是对物流园、物流中心、物流企业项目建设用地给予适当优惠。三是根据初期开发建设需要,由政府投入一定数量的启动资金,提供低息贷款或贴息贷款用于物流园区基础建设。四是通过相关政策和便利措施促进中小企业、银行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最终使全市物流产业链得到优化发展。五是加强对现代物流业的宣传与引导,宣传现代物流理念,鼓励工商企业改造业务流程,分离外包非核心业务。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降低库存,加快周转,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物流市场需求。

2、推进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体系建设

按照“一园区多中心”两个层级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在中心城区规划1个物流园区、2个区域物流中心和3个专业物流中心,优先建设市级物流园区[2]。规划期内,注意控制物流项目的重复建设,引导物流园区(中心)与专业市场、生产基地和现有仓储设施相结合,统筹发展(如表3所示)。

表3 郴州市市级物流园区的主要功能

以区域性综合物流园区为主要基地,逐渐将郴州公路、铁路、水运枢纽货运站系统中条件好的货运站改造和建设成为集货运、仓储、加工、包装、配送、信息一体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形成郴州交通枢纽物流配送中心网络。

3、加快现代物流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

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型,以交通运输、仓储、货代、快运、邮政等与物流活动相关的企业为依托,以存量资产调整和重组为形式,发挥传统物流企业的优势,通过技术改造,提高服务能力,延伸服务功能,向综合代理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过渡[3]。大型生产企业、商贸企业要发展企业的内部物流体系,形成系统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在满足企业内部物流需求的同时积极面向社会开展物流服务,最终实现物流系统与生产制造系统分离,成为独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推进物流企业的收购兼并,提高物流市场集中度。针对现代物流业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特点,把发展第三方物流作为现代物流企业组织创新的目标模式,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以满足现代物流业社会化、专业化的要求;到2020年时,力争有70%以上的物流业务量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

4、营造良好的物流技术研发与应用人才培养环境

制订各种优惠政策和创造条件,引进跨国物流公司和国内外现代物流优秀专业人才。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型物流企业建立物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加强高等院校、物流研究机构和物流企业的联系和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物流研究和开发基地[4]。鼓励湘南学院、郴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设立现代物流专业或院系,建立现代物流人才培训基地,着力培养一批精通外语和国际事务的现代物流经营和管理人才。对郴州市物流系统现有的经营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进行现代物流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素质。有计划地选送现代物流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到沿海物流发达地区乃至国外培训、学习。

(编辑:芝山;校对:朱恒)

[1]纪 明.物流中心建设的目标定位—以南宁市物流中心建设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3):99-103.

[2]封 林.宜昌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的结点设计初探[J].湖北社会科学.2008,(7):72-74.

[3]郴州市商务局.郴州市发展现代物流业调研报告[EB/OL].郴州市商务局网站,http://chenzhou.mofcom.gov.cn,2009-05-20.

[4]耿 波.影响区域物流中心建设和发展的因素研究 [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23):76-77.

Research on Strateg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Hunan,Guangdong,Jiangxi”Provincial Regional Logistics Center City——A Case Study of Chenzhou City in Hunan Province

WU Hai-bing HUANG Rui
(Department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Xiangnan University,Chenzhou Hunan 423000)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change in the wa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eans.The strategic objective of Chenzhou’s building of“the most liberal city in Hunan,Jiangxi,Hunan and Guangdong provincial regional center”gives priority to building inter- provincial regional logistics center.For Chenzhou’s building inter-provincial regional logistics center there are not only the superior geographical position,land development,rapid growing cargo traffic,active trade business and other opportunities;while there are still not perfect logistics software and hardware conditions,the logistics challenges of small business strength.To achieve inter-provincial goal of regional logistics center city Chenzhou should take efforts to build a logistics and transport,logistics information and logistics policy three platforms to promote the logistics park and logistics center system while construction policies and measures.

Chenzhou city;logistics center;center city

F291.1

A

2095-1361(2011)02-0108-05

2010-12-27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郴州创建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战略研究”(编号:09YBB366)、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项目“创建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模式研究—郴州市为例”(编号:0910ZZ24)、郴州市软科学项目“郴州创建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模式研究”(编号:2009GL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吴海兵 (1974- ),男,湖南新邵人,湘南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创新和中小企业管理

猜你喜欢

省际郴州市郴州
郭文龙
基于偏序集的省际碳排放效率评价
湖南郴州粮油机械有限公司
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中共郴州历史的重要启示
与爱同行
——郴州慈善之歌
郴州市:夯实基础,提升环境监察效能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构”筑不一样的精彩——郴州市第三完全小学“同课异构”剪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省际人口迁入原因及影响
开放与我国居民收人增长*——来自2001~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