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率市场化宜早不宜迟

2011-09-23苏培科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存贷利差存款

◎ 苏培科

利率市场化宜早不宜迟

◎ 苏培科

自今年年初央行行长周小川发表《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之后,市场就没有停止过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路径的猜测和讨论。近日有媒体报道,央行已经组织招商银行在内的数家银行进行中短期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初步试点,该试点项目已启动至少两月。对此,招行和央行都予以否认。但利率市场化改革在中国已经是大势所趋,而且宜早不宜迟。

在笔者看来,目前的市场环境需要行政放手,如果利率继续不放开、不改革,继续用存贷利差来圈养商业银行,那么何来充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商业银行哪里肯主动地尝试风险定价和业务创新?如果利率不市场化,那么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定价都是扭曲的。显然,利率市场化改革应该进一步推进。

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具备尝试条件

利率市场化在中国并不是刚刚起步,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如果以1996年银行拆借利率市场化为标志,中国为利率完全市场化做准备的时间已有14年了,现在彻底改革也不算仓促。到目前为止,国内的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贴现利率都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定价,外币利率的市场化基本到位,贷款利率的浮动空间也已经足够大,2004年10月就已经取消了贷款利率的上限,而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还没有完全放开。与此同时,存款利率的下限也放开了,下不设底。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就仅需要放开存款的上限和贷款的下限,实际上这也是保护商业银行维系存贷利差的最后一道防线。但为了推动中国商业银行进一步改革和创新,这一道防线必须要打开,否则商业银行永远都是扶不起的阿斗,永远都没有业务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

当然,利率市场化导致存贷利差缩小之后肯定会对目前这种依靠存贷利差过活的商业银行造成影响。但不必过于担心,因为目前国内的各大主要商业银行都基本已经实现了上市融资,已经摆脱了早前盈利不善、坏账过多的局面,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具备了尝试的条件。

商业银行亟需打破存贷利差供养格局

在目前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不对称加息使得商业银行的利差收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加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超过20%,以及资本充足率和拨备率等监管指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支配的放贷杠杆确实越来越小。如果再不放开利率让商业银行自行定价,整个银行业将面临利润率下滑的风险,而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好银行也无法脱颖而出。只有当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的减少将迫使商业银行去主动创新业务,风险溢价的判断和定价也将使得各家银行经营的水平立刻分化,激烈的市场竞争肯定会让中小银行迎来一轮残酷洗牌,中小银行会更加灵活,好银行会越来越好,而依靠存贷利差圈养的银行将逐渐丧失盈利能力。当然这一过程也会给储户带来风险判断。如果追求高利息收益,选择一些高息揽存但经营陷入困境的银行,存款也面临着风险,商业银行和储户都不能再指望政府为其买单。显然,存款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对储户的风险教育迫在眉睫。

在负利率迫使下,目前商业银行的存贷结构正在发生着严重的变化,那就是长期存款短期化、短期存款活期化,但在固定资产投资驱动的中国经济结构中,我们的贷款项目却呈现出中长期化的趋势,从而“长贷短存”正在考验着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如果商业银行再不进行业务创新和开拓新的盈利模式,依靠存贷利差过日子的格局就难以为继,这也要求商业银行采取更加灵活的利率来平衡这种不对称。从以往的历史经验来看,如果不打破存贷利差供养的格局,商业银行很难用心去创新和竞争。

中小企业贷款难局面将得以改善

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大力发展新兴战略型产业之际,如果不改变目前信贷资源配置的格局,中小企业和新兴战略型产业的企业很难配置到信贷资源。恰恰那些传统行业的大企业则可以轻松获得贷款,而且央企、国企等大企业贷款的成本远低于中小企业。他们庞大的资产和稳定的还款保障,使得各大银行拿着“总行优质客户”的牌子追着这些企业放贷,而且贷款利率还较基准下浮5%~10%,而那些缺乏担保的小企业和不确定性的新兴战略型企业则很难得到银行的认同。即使给中小企业贷款,其贷款利率普遍要较基准利率上浮很多,而且几大国有银行根本就无暇顾及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样,在贷款利率下限管理的情况下,大银行依靠财政性存款和国有大企业存款就可以获取稳定的息差收入,小银行给这些大企业再高的利息也很难吸引到这些存款。

一旦利率完全市场化之后,放开了存款上限和解除了贷款下限,理论上利率水平下可以无限趋近于零,上可以趋近于投资的预期回报率。于是,这些大企业就开始与存款银行之间展开激烈的讨价还价,存款的时候要求利率高点,贷款的时候要求利率低点,从而大幅缩小大银行的息差收入。如果谈判或者博弈不成功则会给中小银行留下介入的机会。如果银行定价和定位不准,则可能会导致客户流失,从而损失市场份额,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打破目前中国银行业的现有格局。

如果大银行继续将款贷给中石油、中石化等大企业,虽然风险小,但利润也薄,贷款利率距成本越来越近。这也迫使着大银行将部分信贷资金分配给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以获取贷款利率上浮的空间,从而依靠风险溢价和定价来获取超额收益,以覆盖中小企业贷款的不确定性风险。当信用等级高的大企业和信用等级低的小企业,通过利率差使两边风险对等后,银行也就愿意主动给中小企业贷款,传统型行业和大型企业的贷款也就自然出现缩减,就会改变目前国企、央企超额配置信贷资源的现状。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局面也将会得以改善,信贷资源分配也将会更加科学,经济结构转型和新兴战略型产业的发展也将会在高利息的诱使下得到更多的信贷资金支持。在整个市场激烈博弈下,真正市场化的基准利率就会顺其自然地诞生。

当然,任何改革和创新都是双刃剑,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央行放开利率管制之后,货币政策中的利率调控工具将会削弱,宏观调控的固有逻辑需要发生改变,同时利率市场化将严重考验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会给储户的存款带来风险,也迫使股票市场对银行股重新估值。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猜你喜欢

存贷利差存款
追回挪走的存款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外汇储备规模、国内外利差与汇率的变动关系分析
外汇储备规模、国内外利差与汇率的变动关系分析
期限利差如何修复
信用利差驱动力转变行业利差分化加剧
地区存贷比偏高的分析与思考
——以宁夏为例
银行卸除存贷比枷锁 释放6.6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