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地区从子称呼使用情况调查
2011-09-23马圣霞
马圣霞
(海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海南海口 571100)
海口地区从子称呼使用情况调查
马圣霞
(海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海南海口 571100)
海口地区从子称呼在亲属间和非亲属间都被广泛使用,形式上没有特殊标记。在问卷调查和访问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从子称呼在海口地区的使用情况及由此反映出来的地域文化特点。
从子称呼;调查;海口地区;海南文化
从子称呼①包括从子女称呼及从孙子女称呼。是指言语主体降低自己一个或两个辈份,比照其儿孙的口吻,站在孩子的立场称呼言语对象。俞敏先生曾论及他本人家庭中存在的从子称呼现象 (俞文称为“指着小的儿叫”)[1]。潘攀也指出泛化的亲属中存在从儿、从孙的称呼形式[2]。海南海口地区从子称呼在日常非正式口语交际中使用非常普遍,反映了海南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本文对海口地区从子称呼的具体使用情况以问卷和访问的方式做了调查研究。
海口是个移民城市,海口的居民有“海南人”和“外地人”之分。本文所说“海南人”是指近现代以前的早期移民,即“老海南人”。“外地人”指 20世纪 50年代在海南军屯式的农垦中迁移而入,以及 20世纪80年代末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迁移而入的“新海南人”。海口的家庭有三种类型:海南人家庭、外地人家庭及海南人和外地人相结合的融合型家庭。为了确保调查有较高的覆盖面,并便于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比对,本文对调查对象做了人为选择。其中海南人、融合型家庭中的外地人和纯外地人家庭中的外地人各 12人。共计发放问卷 36份,收回有效答卷 36份。问卷主要调查了从子称呼在海口地区的使用人群及使用频繁程度。除了问卷调查以外,本文还以访问的形式调查了海口地区从子称呼的称呼语词及使用条件等。共访问海南人 8人,其中老年人和中青年人各 4人。访问表示使用过从子称呼的外地人 4人。
海南是个多语言地区,普通话是海南通用的语言。除普通话以外,海南人还使用“黎语、村话、海南苗语、临高话、回辉话、海南闽语、儋州话、军话、客家话、迈话、蛋家话等”[3]。本文调查限于使用汉语方言和普通话的人群。
一、从子称呼的总体使用情况
海南人、融合型家庭中的外地人和纯外地人家庭中的外地人对从子称呼使用的普遍程度和频繁程度都不同。就普遍程度而言,海南人是 100%,融合型家庭中的外地人与纯外地人家庭中的外地人分别是67%和 25%。上述 3类人员使用从子称呼的频繁程度对比,见表 1。
表1 从子称呼在不同人群中的使用频度
表2 海南人在亲属中使用从子称呼的频度
与外地人相比,海南人使用从子称呼的普遍程度和频繁程度都高得多。融合型家庭中的外地人与纯外地人家庭中的外地人相比,前者比后者使用的普遍程度与频繁程度都高。由此可见,海口地区的从子称呼是海南本土的称呼,主要使用人群是海南人,外地人使用这种称呼是语言同化的结果,外地人与海南人接触越多,使用这种称呼的频度就越高。
二、从子称呼在亲属中的使用情况
亲属包括配偶、血亲属与姻亲属。调查显示,纯粹外地人家庭中亲属间不使用从子称呼。融合型家庭中的外地人在使用从子称呼时,一般不对自己的血亲属使用,仅对配偶及姻亲属 (也就是海南亲属)使用。而海南人对配偶、血亲属和姻亲属都使用从子称呼。海南人在亲属中使用该称呼的具体情况如下:
(一)使用的频繁程度
1.不同的使用人群,使用的频繁程度不同 就使用的频繁程度而言,老年人从孙子女称呼比中青年人从子女称呼使用得更多一些,二者使用的频度对比见表 2。
2.对不同的对象,使用的频繁程度不同 海南人对配偶、血亲属和姻亲属都使用从子称呼,但对不同的亲属使用的频繁程度不同。从子称呼主要用于姻亲属,对血亲属使用很少。配偶之间,从孙子女称呼使用较多,从子女称呼相对较少,具体情况见表 3。
表3 海南人对不同亲属使用从子称呼的频度
(二)使用要求
1.使用场合 从子称呼在亲属间使用时,对使用场合有一定要求。一般说来,对血亲属多用于呼唤,偶尔用于面称,一般不用于背称。对于姻亲属,老年人从孙子女称呼背称、面称和呼唤均可;中青年人从子女称呼主要用于背称和呼唤。对于配偶,老年人从孙子女称呼可用于背称、面称和呼唤;中青年人从子女称呼主要用于呼唤,偶尔用于面称,不用于背称。
2.使用条件 老年人从孙子女称呼相对比较自由,一般不需要称呼所跟从的孩子在场;中青年人背称时不需要称呼所跟从的孩子在场,但面称和呼唤时一般需要称呼所跟从的孩子在场 (孩子在面前或附近 ,下同)。
(三)称呼语词
在亲属中使用从子称呼时,称呼语词没有特殊形态标志,即完全和子孙称呼的一样。如:孩子的妈妈可从子女称呼公公或婆婆为“爷爷 /奶奶”,称呼丈夫为“爸爸”,称呼丈夫的哥哥为“伯伯”,称呼自己的父母为“外公 /外婆”,称呼自己的妹妹为“小姨”等;而孩子的奶奶可从孙子女称呼自己的丈夫为“爷爷”,称呼亲家为“外公 /外婆”,称呼媳妇的兄弟为“舅舅”等。如果家庭里有两个孩子,还可以从长称呼幼,或从幼称呼长,如称呼长子为“哥哥”,次子为“弟弟”④海南人在汉语方言和普通话中使用的亲属及拟亲属称呼语词不同,同一种汉语方言不同片区中使用的称呼语词也有所不同。本文使用的是普通话中的称呼语词。。
(四)会话含义
从子称呼以孩子为称呼中心,称呼时所跟从的孩子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交际,甚至于不在交际现场,但该称呼实际上或者心理上把孩子也容纳于交际氛围,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重视。
该类称呼在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中使用时,倍显亲切。在姻亲属中使用时,也避免了直接称呼的尴尬。从表面上看,称呼者在使用从子称呼时降低了自己的辈分,是一种“自谦”,表达了“恭敬”的感情。实际上,与一般亲属称呼相比,从子称呼在亲属中使用时,不直接称呼而是借助第三方称呼言语对象,表达的是随意、疏远的意义,没有一般亲属称呼正式和恭敬。正因为此,该类称呼一般用于呼唤和背称,或者姻亲亲属中长辈称呼小辈。
除了直接的亲属以外,从子称呼还可以用于间接的亲属之间,比如孩子父亲的亲属 (如孩子的伯伯)与孩子母亲的亲属 (如孩子的舅舅)之间。称呼时,孩子的伯伯可称呼孩子的舅舅为“舅舅”;反之,孩子的舅舅可称呼孩子的伯伯为“伯伯“。背称、面称和呼唤都可以。笔者把这称之为“从侄”称呼,为从子称呼的变体。从侄称呼拉近了交际双方的距离,起到了强调双方亲属关系的作用。
三、从子称呼在非亲属中的使用情况
非亲属的语言交往一般可分为生人交往与熟人交往两种类型。生人指不认识或者不熟悉的人;熟人指因经常接触而知道得清楚或有较深印象的人,如同学、同事、合作伙伴、朋友、邻居等。不管是海南人还是外地人,都不直接对熟人使用从子称呼,该称呼主要用于陌生人。二者在非亲属中使用该称呼的频度对比,见表 4。
与海南人相比,外地人在非亲属中使用从子称呼的普遍程度和频繁程度都较低,但对于经常使用这一称呼的那部分外地人来说,在使用对象和使用条件上都有泛化现象。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语言接触、融合中的误用现象。
海南人在非亲属中使用从子称呼的具体情况如下:
(一)称呼对象
海南人在非亲属中使用从子称呼时,主要称呼对象为老年人和儿童 (包括少年儿童及婴幼儿,下同),对中青年人使用相对较少。对不同年龄阶段称呼对象使用的频度对比,见表 5。
表4 海南人和外地人在非亲属中使用从子称呼的频度
表5 海南人对不同年龄阶段称呼对象使用从子称呼的频度
(二)使用要求
1.使用场合 如果把交际分为公务性交际、服务性交际和日常生活性交际,从子称呼只用于后两者。
2.使用条件 对老年人使用该称呼时,称呼所跟从的孩子不需要在交际现场。对儿童使用该称呼时,称呼所跟从的孩子需要在交际现场。对中青年人称呼时,称呼所跟从的孩子需要在交际现场,从孙子女称呼时不需要。
从子称呼用于中青年人和儿童时,称呼时所跟从的孩子,是称呼者自己的子孙;用于老年人时,称呼时所跟从的孩子,可以是称呼者的子孙,也可以是被称呼者的孙子女,或者是任意一个孩子。
(三)称呼语词
用于非亲属的从子称呼语词也没有特殊形态标志,即完全和称呼时所跟从的孩子称呼的一样。对老年人称呼为阿公 /阿婆。称呼中年人时,先目测称呼对象的年纪,年纪较大则称呼为伯父 /伯母;反之称呼为叔叔 /阿姨。称呼青年人时,先估计称呼对象是否已婚,如已婚则称呼为叔叔 /阿姨;反之称呼为哥哥 /姐姐。称呼儿童时,如被称呼者比称呼所跟从的孩子大,则称呼为哥哥 /姐姐;反之称呼为弟弟 /妹妹。从子称呼语用于陌生人时,其称呼对象、称呼语词及使用条件,见表 6。
表6 海南人对非亲属使用从子称呼的条件及称呼语词
(四)会话含义
海南人不惯于使用一般社会通称 (如先生 /小姐、师傅、同志等),从子称呼实际上代替先生 /小姐、师傅、同志等称呼语词,成为海南特有的社会通称。与先生 /小姐、师傅、同志等社会通称相比,从子称呼语比较亲切,体现了海南人浓厚的亲情观念,在交际中起到拉近交际双方距离的作用。但与一般的拟亲属称呼相比,与在亲属中一样,该称呼借助第三方称呼对方,不如直接称呼恭敬。
海南人不直接对熟人使用从子称呼,但对熟人的亲属可以使用。对熟人的亲属使用从子称呼时,称呼所跟从的孩子,不再是称呼者本人的子孙,而是被称呼者的子孙。称呼时不需要称呼所跟从的孩子在场。如到一个年龄相仿的中青年朋友家拜访时,对该朋友的妈妈,可以使用拟亲属称呼,称呼为阿姨/伯母;如该朋友的妈妈有孙子女,也可以使用从子称呼,称呼为奶奶。两者相比,后者比较亲切和随意,没有前者正式恭敬。
四、结 语
潘攀《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2]及张素玲《借子称谓语的使用形式和语用机制》[4]都研究了北方地区的从子称呼现象,并将从子称呼语 (潘文称之为“从儿、从孙称谓”,张文称之为“借子称谓”)的形式概括为“他”+亲属称谓 (以及一些变体)。如儿媳称呼自己的公公、婆婆为“他爷爷”、“他奶奶”;有孩子的女性用“他大伯”、“他叔”称呼丈夫的兄弟或者非亲属中和丈夫同辈份的男子。变体如公公或者婆婆用“乐乐他妈”来称呼儿媳,或者用“乐乐他外公”称呼男亲家等。海口地区也有这样的称呼,但只用于非亲属间,且只用于以孩子为关系纽带的交际对象,比如:“圆圆”的老师,或者“圆圆”同学的父母,可以称呼“圆圆”的父母为“圆圆爸爸 /妈妈”。
笔者认为,上述称呼与本文所论从子称呼有本质不同。上述称呼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从子称呼,因为在“他 +亲属称呼”的形式中,“他”表明发话者并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直接跟孩子一样称呼对方;而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借用了孩子的称呼语词。而海口地区从子称呼,是直接站在孩子的立场,以孩子的口吻称呼对方,这是真正的从子称呼。
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重名分、讲人伦”,极其重视尊卑长幼顺序。亲属称谓除了表示交际双方的亲近关系之外,本身也包含着尊卑长幼之别。因此无论在亲属间使用还是泛化为一般社会称呼,都不能乱了“辈分”。但海南的从子称呼无论是用于亲属和非亲属,都淡化模糊了辈分。
海南文化是多民族世代积累和交流融汇的结晶。作为一种海岛文化[5],同其他岛屿文化一样,始终不断地从大陆文化中吸收各种有利因素和成分,最终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主导的多元区域文化[6]。但是,在交通原始的年代,整个海南地域处于一种封闭隔绝的状态,从大陆所接受到的文化信息大多是片段的、零星的,难以与外界形成频繁经常性的交流。此外,大陆文化 (主要指中原文化)在传入时,海南人不可能对它进行全盘复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对它进行选择、改造。因此,海南文化又有异于中原文化,是中原文化在海南本土化的结果[7]。海南有别于中原地区,使用这种淡化模糊了辈分的称呼,概因为此。
[1]俞敏.亲属称谓的扩大和转移[M]∥俞敏.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94-400.
[2]潘攀.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J].语言文字应用,1998(2):34-38.
[3]刘新中.海南岛的语言与方言[J].方言,2001(l):45-52.
[4]张素玲.借子称谓语的使用形式和语用机制[J].修辞学习,2005(4):47-49.
[5]朱竑.海南文化特质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15-119.
[6]符和积.海南文化的历史渊源与融汇发展[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9-14.
[7]赵康太.海南文化历史形态的研究——兼论琼剧文化[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1):23-30.
[责任编辑:吴晓珉 ]
Abstract:In Haikou district,addressing family members or non-family members following one’s children or grandchildren iswidely used.There is no formally special mark.Based on a research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s,this article describes in details the use of the form of address following one’s children or grandchildren in Haikou district,aswell as the regional culture reflected by such form.
Key words:form of address following children or grandchildren;research;Haikou district;Hainan culture
A Research on the Form of Address Following Children or Grandchildren in Haikou D istrict
MA Sheng-xia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Hainan NormalUniversity,Haikou 571100,China)
H 034
A
1004-1710(2011)02-0015-05
2010-10-10
马圣霞 (1971-),女,回族,山东泰安人,海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