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人格的调查研究
2011-09-22天津科技大学
□ 天津科技大学 林 琳
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人格的调查研究
□ 天津科技大学 林 琳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的方法,比较了接受不同类别的公共艺术教育的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创新人格特点,进一步了解其在创新实践上的内在心理机制和特点,从实践上探索公共艺术教育在艺术类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的有效促进作用,明确了公共艺术教育在艺术类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为有效地为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参与公共艺术教育学习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公共艺术教育;创新人格;艺术类专业;大学生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驱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是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必备素质,直接影响着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如何提高艺术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提高他们的设计能力,已经成为高校艺术类专业发展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的方法,比较了不同公共艺术教育模式下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人格,从而进一步探索公共艺术教育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积极作用。
一、创新人格的内涵
创新人格,或称创造性人格(Creative Personality),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和使用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创新人格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所体现出来的特殊的人格组成部分,是人的一种独特而相对稳定的心理行为模式,是人所具有的某些对创新能力发展和创新任务完成起促进或保证作用的人格特质,主要包括强烈的创新动机、勇于创新的冒险精神、独立的思维和行动能力、较强的自信心、顽强的意志以及突出的自我意识等,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动力系统和方向性保证,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个人心理层面的积淀,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内在动力源,是实现创新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的心理特征。
创新人格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个人心理层面的积淀,是创新行为成功的关键。创新人格特征突出的人,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激情,通过矢志不渝的努力不断地将这种创新意识凝聚成一种创新精神。在创新精神的鼓舞下,通过知识积累,孜孜以求,悉心实践从而形成创新能力,这种能力最终将在创新实践中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创新行为。创新人格能够促进个体创新意识的强化,并促进个体创新精神的发扬和个体创新潜能的挖掘,从而促进个体创新行为的成功;反过来,创新过程又强化了创新人格的特点,使之进一步巩固和突出。这种呈良性循环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使创新人格特点在富有创造性的个体身上固定下来,形成固有的、独特的创新人格。在整个创新过程中,创新人格的主要特征对创新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二、综合性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高等学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特有的方式发展和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培养。艺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手段,在通过向学生传授艺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传播艺术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对于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目前,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教育主要有以下二个层次:一是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式教育,二是公共艺术教育,其中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类通识课程、讲座等形式的普及式教育和参与艺术团活动、营造校园艺术氛围等实践式教育。
综合性高等院校中的公共艺术教育通过听觉艺术、视觉艺术、行为艺术等手段,培养学生的美感,唤起大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引导学生懂得如何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从而培养大学生创新人格和创新素质。大量科学研究证明,艺术教育对人的记忆力、想象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人的创造力亦具有显著的作用。
三、艺术类大学生创新人格的调查
创新人格对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提出了“公共艺术教育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假设,并通过调查分析的方法,证实研究假设,从而明确公共艺术教育在艺术类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过程中的地位,进一步探索艺术类学生创新人格以及设计能力的培养途径。
1.调查方法
运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人格进行调查。由于人格是一个十分广泛的体系,包含众多特质,这些特质对于创新意识与创新活动所起作用的大小不尽相同。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笔者了解到创新人格的核心特质包括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较强的自信心,敢于冒险的精神以及顽强的意志力等。为了避免过多和复杂的人格因素体系对调查结果的干扰,同时使研究更加具有创造性培养和教育的实践操作性,我们选取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中独立性、忧虑性、敢为性以及有恒性四个维度的人格特征来比较分析不同层面公共艺术教育的艺术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状况。
根据目前综合性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现状,我们将调查对象按照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情况分为三组,其中,将除了专业课外未接受过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生列为对照组,接受过普及式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生列为实验一组,参加过实践式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生列为实验二组,通过比较各组被调查者的创新人格情况,从而探讨公共艺术教育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的促进作用。
2.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7份,被调查者平均年龄为20.47岁,其中男生103人,女生184人,各组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三组被调查者创新人格核心人格特征比较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关于人格特质的评分范围为 0-10 分,其中 0-3 分(含 3 分)为低分,4-7 分为中间分数,8-10分(含8分)为高分,平均分数为5分。由表1可以看出,本次调查的艺术类大学生创新人格水平均处于中等水平。全体被调查者的独立性、忧虑性和有恒性分数低于平均分,敢为性高于平均分,从而表明被调查的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自信心水平较高,冒险精神较强,而独立性和意志力普遍较低。
通过对照组与两个实验组被调查者的创新人格特点比较,我们发现,两个实验组的得分趋向均好于对照组,其中实验一组人格特征中的独立性、有恒性分数高于对照组和实验二组,实验二组中忧虑性和敢为性分数趋势优于其他两组。
3.结果讨论
由上述调查结果可见,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信心、敢为性以及意志力都优于未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生,不同类别的公共艺术教育模式对于艺术类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具有不同的作用。
(1)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创新人格优于其他专业大学生
比较国内其他研究者的相关调查我们发现,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整体情况来看,各项人格特征的分数均高于国内其他高校普通大学生的分数,但独立性和有恒性的得分均低于问卷常模。由此可见,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人格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但是,其在独立性和有恒性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欠缺,这与国内的大量研究结果相似。
由此进一步证明了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在日常的专业学习中接受过大量的艺术教育,这些学习对于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人格特征显著优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但是,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在独立性和意志力方面表现欠佳,这是当前我国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与我们的教育大环境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格形成的大环境,全方面培养广大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强化大学生的意志力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以便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2)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创新人格中的偏差不容忽视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自信心和敢为性水平均高于平均水平,这说明当前大学生的自信心普遍较强,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自信心是创新人格形成的前提,是人心理目标追求的原始性动力,自信心主要来自于勤奋和刻苦,既有对学业、知识探求的坚韧,也有对实践活动的努力和付出,大学生的自信心主要表现在积极进取和勇于开拓创新上。自信心存在于一定的自知基础之上,它是启迪创新意识的源泉,能够有力地保护着创造能力。
从调查结果可以说明,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发觉和表现自身的潜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创新活动。但是,我们还应注意到,在当前大学生普遍较高的自信心背后隐藏的盲目性。在社会舆论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因具有一定的艺术专长而被视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和家庭的宠儿,他们内心的自命不凡、盲目自大往往容易表现为具有一定偏差的自信,这会使他们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从而不利于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创新人格中的偏差,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自我意识,理清自我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这是当前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
(3)公共艺术教育是培养艺术类大学生创新人格的有效途径
调查表明,公共艺术教育是培养艺术类大学生创新人格的有效途径,不同的艺术教育模式对创新人格各个维度特质的作用存在差异。
首先,未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人格虽然优于其他专业学生,但其各个维度的人格特征均不如参与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生,这表明公共艺术教育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次,选择普及式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生,他们创新人格中的独立性、意志力特质显著高于其他被调查学生,参与实践式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生,他们创新人格中自信心和敢为性特质显著高于其他被调查学生。这表明,不同的公共艺术教育模式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创新人格特质的影响侧重点不同。因此,要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必须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公共艺术教育,通过提升自身艺术素质来提高创新能力,同时,我们还应该根据其不同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不断提升自身的独立性、意志力以及自信心,从而塑造健康、全面的创新人格。
(4)科学构建多层次公共艺术教育势在必行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综合性高等院校中的公共艺术教育,在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大学生创新人格的重点是培养其坚定的信念、独立思考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和顽强的意志,而不同层面的公共艺术教育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运用陶冶式、感悟式、互动式等生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因此,我们要合理引导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提高对公共艺术教育作用的认识,并科学地构建综合性高等院校中多层次公共艺术教育模式,使其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发挥更大的作用。
[1]陈芳.论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5):55-56.
[2]潘永庆.多元评价:创新教育的有效机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3]杨眉.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4]张晓明,郗春媛.大学生创新人格核心特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2):80-83.
G647
项目名称:天津科技大学科学研究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公共艺术教育与艺术类大学生创新人格研究》项目号:2009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