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职教育在滨海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2011-09-22天津滨海职业学院
□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 张 婷
刍议高职教育在滨海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 张 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强调,在今后的十年里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它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高职教育的时代要求,分析了高职教育与滨海新区经济依存共生的关系,从而明确高职院校的定位,使之更好地为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提供服务,同时促进自身的发展。
高职教育;滨海新区;区域经济;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和普通教育相比,中国的职业教育没有得到较快的发展。伴随着我国新兴工业化发展进程,快速发展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越发凸显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缺乏,这也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表示,“我们现在一方面是大学生找工作困难,一方面是高技术人才,技术技能工人短缺。发展职业教育可以使人才结构优化,实际上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变化都有关系。”
一、从内在本质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依存共生关系
1.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培养技能型人才
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不同类型的人才要由不同类型的教育模式来培养。一般来说,学术型、科研型和工程型人才由普通高等教育来培养,而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则由职业教育来培养。其中的技术型人才通常由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
下面,我们可以对大学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本质做一个简单的归纳(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高职院校及中职的教育产品的差别图
同为高等教育系统,大学与高职院校的共同本质都是“育人”,是育人的社会活动机构。
在差异化中,大学(以研究型大学为例)的本质是培育“精英人”的机构;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的机构。
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运行机制由它的本质要求所决定。譬如,设什么专业,开什么课程,要求什么样的师资,用什么方式进行教育…,这一切都是由社会赋予的要求所决定。
肯定地说,大学的讨论式、考据式教学,照搬到高职院校不太适用,只讨论、考据,培养不出“高技能人”。一定得走零距离、无缝对接的实训之路。就“高职”的“高技能人”而言,如果一所高职院校,它培养的学生在技能上同中专、中职一样,那它又有什么理由称为“高等职业院校”呢?因此,高职院校技能培养的设定,一定要在“高等”概念下思考,这也是高等职业院校的本质要求决定的。
高职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其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其他的特性都是围绕着这个特性而产生的,并为这个特性所制约。所以,高职教育要在为社会培养适应竞争要求的人才方面有所作为,要具有竞争力。
2.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毋庸置疑,一个地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把劳动力资源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成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关键,而区域经济的特殊性必然会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区域经济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是决定性的,只有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并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高等职业教育队伍才会壮大。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可以为区域经济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满足地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区域经济繁荣发展。简言之,高等职业教育依附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持,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共生的。
二、滨海新区的发展特征及发展前景
2009年9月,天津市撤三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正式成立滨海新区行政机构,2010年1月11日,天津滨海新区政府机构正式揭牌。这也为天津滨海新区的进一步发展破除了体制障碍,激发出更大的活力。从此,雄踞环渤海经济圈核心位置的天津滨海新区开始向中国甚至全世界拉开她独特而又气势磅礴的新画卷。
国务院对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滨海新区有天津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空港物流加工区、国家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几万家企业在这里落户,形成了以机械电子、船舶制造、石油化工、轻工纺织等现代加工制造业和现代金融、商贸物流、旅游会展、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并建立起多层次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人才创业基地。
[44] Al-Marhubi, F., “Export Diversification andGrowth: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pplied Economic Letters, No. 7 (2000), pp. 559-562.
随着滨海新区“十大战役”的打响,8个重点项目的落户,必将带动区域经济的迅速腾飞。
三、天津市高职院校推进滨海新区发展的策略选择
天津市的高职院校具有很多推进滨海新区发展的有利条件,特别是完备的教学体系、完善的教学硬件资源、较深厚的教育思想以及教学、师资、科研等基础。为保证天津市高职院校能够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势,弥补不足,以便更好地承担职责,促进和推动滨海新区发展,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以滨海新区市场需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机制
(1)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要充分分析滨海新区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前瞻性的眼光不断开发新专业,淘汰旧专业,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探索符合现代人才培养规律的专业建设新路子。对技术含量低或市场需求不旺、供过于求的专业,减少招生或停办;对技术含量高或市场需求旺盛、供不应求的专业,积极创造条件,增加招生或增设专业,形成紧密跟踪市场需求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的机制。另外,还可根据滨海新区发展特点,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更新上,立足“一专多能”的教育模式,增强专业适用性,向市场紧缺、需求量大的专业倾斜,对传统专业实施改造。如我院正处于滨海新区核心区的位置,区域特征明显,可以根据滨海新区的发展战略,开设如生态环保、海洋科技等新专业。目前,一些职业学院已经新增了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例如: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新增的“高速动车组驾驶与维修”专业将主要培养掌握现代机电技术,能从事高速动车组驾驶与维修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应用化工技术(煤化工方向)、应用化工技术(海洋化工方向)、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等相关的专业群,等等。
(2)以企业需求为依据及时调整课程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根据滨海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可以广泛吸取国内外各种课程模式之长处,以是否符合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作为课程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采取“多元整合”的策略进行课程开发。具体可采用分层、分流的课程模块形式,以适应不同基础、不同个性的学生。实行弹性学制,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特长与需求自主设计学习方向、内容、进程,实现个性化的主动学习,以适应人才市场的动态发展,加快培养大批滨海新区紧缺的技能型人才。
(3)以教学需求为依据及时开发实用教材
当前,高职教学教材陈旧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学校的教学改革必须要在教材上下功夫,通过实施天津市的“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构建适应劳动就业、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立交桥需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市场的需求更新教材,压缩传统学科教学内容,结合滨海新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开辟新型的综合性课程和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课程,扩大学科前沿知识的学习,注重多学科结合,形成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教学体系。
2.建立以多种培训模式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体系
(1)在滨海新区建设紧缺人才培养基地
(2)助力企业培训,实现人才立体化输送
根据企业的需求,定期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各类技术工人到高职、职校或培训基地进行培训,使他们进一步掌握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前沿科学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促进高职、职校与企业联合,形成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滨海新区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对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例如,高职学院可以通过对滨海新区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的充分调研,加大对相关专业实训基地的投入,并设计一系列针对这类企业员工培训的课程。学院可以一边向企业输送大批优秀毕业生,一边为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并与企业开展生产加工合作。日前,新区内6所国办职业院校与近50家企业、酒店及旅行社“结缘”签约,成立滨海新区职业教育联盟,为新区开发开放提供优良的人力资源。未来2年内,滨海新区职业教育联盟将使专业平台拓展到8个,每年为滨海新区各行各业输送3000名“专家型”人才。
(3)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实施“领军人才选拔培养计划”
加强高职与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强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建设,不断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增加重点企业建站数量,加大政府资助力度,引导创新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实施“领军人才选拔培养计划”为契机,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坚持自主培养与智能引进相结合,促进滨海新区资源的开发。2010年10月25日,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申报的航天器制造技术(运载火箭方向)新专业在全国高职院校中是唯一的一个航天器制造专业,开创了中国航天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先河。这一举措,不仅为企业培养政治素质高、技能精湛的技能型人才,为天津工业重大项目提供优质服务,更为天津航空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中国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作出贡献。
3.建立以创新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1)服务滨海新区发展,实行“订单式”培养
所谓订单式是指职业院校与企业针对企业发展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职业学校和用人企业进行联合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企业就业的一种校企紧密合作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可以围绕滨海新区的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可以按需办专业,让教学主动为经济服务、为企业服务。学校要建立定期调查企业需求的制度,建立“产教结合委员会”,邀请各大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参加,分析产业动向,了解企业对员工的需求状况,提出专业调整的意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突破办学模式,坚持产教结合,校企联合,携手育人。学校与企业应共同携手办好专业,定期研究办学中的问题;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邀请企业的专业主管和技术精英参加,审议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研究教学的组织实施方案;从企业聘请一批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直接参与专业教学;共同建设专业实习培训中心,在联办企业设立挂牌校外实习培训基地,为学生上岗创造条件,校企共同安排学生的生产实习,使学生“零距离”接触先进技术,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并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计划,学校和企业签订人才培养意向,实现订单式培养。
(2)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效率
我国现有的职业培训偏重于“课堂教学”,培训时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这种传统的培训方式与现在欧美发达国家采用的 “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模块培训”模式效果相差甚远。而且,现在国内企业的培训模式多局限于“老师讲、学员听、考试测评”的三段式,由企业请一线技术人员办技术培训班、开专题讲座较少。
职业教育是滨海新区的特色,新区通过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平台,造就职教名校,实现人才与新区支柱产业“零距离”对接。新区的开发建设无疑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催化剂,从而为高职院校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以便更好地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供服务。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马连华.高职教师教育理论知识培训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王洪军.天津滨海新区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与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5).
[4]于欣荣.建构面向区域经济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J].中国集体经济,2007(4).
[5]杨延.改革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服务滨海新区建设[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4).
G64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