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为重海南做好开局五道题
——品读2011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1-09-22何雁
□本刊记者 何雁
解读
民生为重海南做好开局五道题
——品读2011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本刊记者 何雁
海南省省长罗保铭在做《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在这个非同寻常的年份,刚刚交出“十一五”靓丽答卷的海南,能否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结构调整怎样提速?百姓能否更好分享财富蛋糕?社会事业“短板”怎样继续补长?改革攻坚如何再发力?面对“十二五”开局这五道题,今年的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一一回答——
经济发展,能否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海南以年均超过13%的增长速度,在复杂的国内国际经济环境中破浪前行。经济总量超50亿元的市县由2005年的4个增加到2010年的11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10亿元的市县由1个增加到6个,区域竞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但仍未摘掉的“欠发达地区”的帽子和经济社会中一些长期未解的痼疾,也提醒着海南在新的一年里不得不更加保持清醒头脑,谨慎应对。海南省省长罗保铭在做《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时说:尽管海南近几年来发展态势良好,但产业基础薄弱,经济结构不优,经济总量小,欠发达的省情尚未根本改变;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城镇化质量不高;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仍较滞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社会管理特别是城市管理还很薄弱;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依然存在,对外开放水平与国际旅游岛不相匹配;一些机关的行政效能、公务员的专业素质,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个别地方和领域还存在腐败现象,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继续下大决心认真加以解决。
既要解决近忧,又需绸缪远虑,成为开局之年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为“十二五”开好头、起好步的关键所在。
《报告》提出,“十二五”期间全省经济年均增长13%左右。包含建设国际一流的旅游度假目的地、投资721.6亿建设163个重点项目在内的八大重点工作被列入2011年省政府重点工作。2011年,海南将建成14家五星级标准酒店;将全力落实国家赋予海南先行先试的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和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加快建设福山咖啡小镇、华润希望小镇、博鳌天堂小镇等一批风情小镇和民族特色村寨;开工建设西环高铁,博鳌机场也将于年内动工……一桩桩、一件件,力争在经济运行上开足马力,实现“十二五”建设开门红
经济结构调整,如何凸显海南特色?
刚刚过去的5年,是海南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特色经济发展最快的五年。
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5年的 32.726.2∶41.1优化为26.3∶27.6∶46.1,第三产业比重上升5个百分点、对“十一五”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3%,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型升级,并带动现代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油气化工、浆纸等新型工业不断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兴起,海洋经济开始起步;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成效突出,海南作为国家重要的冬季瓜菜、热带水果、南繁育种和水产基地的作用日益凸显。
“凸显海南特色,构建海南特色经济结构”成了海南“十二五”期间首当其冲的一大战略任务。
《报告》提出,“十二五”时期,海南将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推进以航天、海洋和热带雨林等主题公园为代表的世界级旅游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琼东国家滨海休闲度假海岸和琼西国际旅游岛金色西岸,有序推进西沙旅游,建立安全、依法、规范、有序的旅游市场环境。加快建设国际购物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全面提升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
二是加快建设国家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基地,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三是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优化布局配置并充分提升现有产业基础、港口条件和重点工业园区,增强工业园区产业集聚、设施配套能力,到2015年,力争培育10个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
调节收入分配,百姓如何更好地分享财富蛋糕?
面对新的5年,在做大财富蛋糕的同时,如何把蛋糕分得更公平合理,是一个避不开、绕不过的民生问题。
《报告》中提出,“十二五”期间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如何让全省的老百姓都共享到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的实惠,“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系列落实措施。
如,提出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确保每个农村贫困家庭至少有一名适龄劳动力转移就业。到2015年,新增就业岗位40万个,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提出“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健全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发布制度”。致力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公务员分配制度改革。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直补城乡居民个人的财政支出力度。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财产性、经营性、转移性收入。完善促进农民增收机制,增加农业补贴和农村社会保障投入,将土地收入的更多部分返还给农村。力争到2015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番。
提出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采取家电、汽车、摩托车、建材下乡等有效措施,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坚持各级财政增收部分55%以上直接用于改善民生,增加社会事业支出比重,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12315消费维权执法体系的作用,打击消费欺诈等违法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
……
多项举措,传递出努力让百姓“钱袋子更鼓”的信息。
公共服务“短板”亟待补长,社会建设如何再提速?
居高不下的房价、节节升高的菜价、愈加拥堵的交通、水涨船高的择校费……这是几乎每个海南家庭,都难以避免的闹心事。这一系列“闹心”现象的背后,折射出公共服务的缺失。
尽管过去5年,公共财政在教育、就业、住房、医疗等民生支出上的比重不断提高。但面对不断增长的民生需求,面对百姓的新期待,这张社会服务网仍显不足。社会事业这块“短板”如不尽快有效补上,既不利于改善民生,也会拖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后腿。
开局之年,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建设正明显提速,“闹心”之扰有望缓解。
《报告》提出,2011年,将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确保干成一批百姓直接受益的实事。
如,加强物价监测预警,落实“菜篮子”市县长负责制,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抓紧出台我省价格调节基金管理办法,完善低收入群体补贴与物价上涨的联动机制,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困难职工、在校大中专学生的基本生活水平不降低。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管好用好住房公积金,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9.15万套、631万平方米。改造3万户农村危房和1万户库区危房,全面完成国有林区林场危旧房改造。
上半年启动60周岁以上从未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试点,四季度全省推开。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
突出抓好中小学布局调整,改造和新建一批乡镇中心幼儿园,新增5000个高中学位,对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实行免费。加快海南大学“211工程”建设。完成农村中小学厕所改造,启动实施三年建设1万套农村教师周转房等教育工程。
建成5个区域医疗中心,全面完成县级医院改造建设任务。推进托老院、敬老院建设。
全面实施优生促进工程,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民体育健身等六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加大对黎族、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重点文物和文化遗产。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5万人。
……
攻坚阶段,改革如何再发力?
过去的5年,是海南改革开放力度最大、体制机制彰显活力的5年。
农垦管理体制实现由省部共管到海南省全面管理的重大改革,激发了农垦活力,改善了垦区民生。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下放了200项行政管理事权,增强了市县发展活力。顺利完成了839家省属国有企业的关闭破产和改制。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医药卫生、文化体制等各项改革成效明显。金融运行质量和效益大幅提高,金融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土地林地纠纷、债务纠纷、就业社保、旅游车管理体制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洋浦保税港区、海口综合保税区先后封关运行,对外交流、区域合作和招商引资、进出口贸易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新的一年,海南如何再发力。《报告》提出,今年将重点抓好十二项改革:
一是加快推进农垦农场属地“三融入”;二是进一步深化省直管市县体制改革;三是巩固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和交易平台,保障林农受益;四是加快国有资源和国有资产整合重组,培育5家条件成熟的企业上市;五是推进全省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六是加快财政改革。强化预算管理,提高预算透明度,所有收入必须纳入财政预算,所有支出都必须公开、接受监督;七是继续深化农信社改革;八是推进全国试点的教育体制改革;九是全面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十一是启动建设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十二是加快推进殡葬改革试点工作,引导和鼓励群众文明殡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