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司他丁在非胆源性胰腺炎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2011-09-20王毅飞
王毅飞
(吉林省通化市中心医院,吉林 通化 134001)
非胆源性胰腺炎一般由暴饮暴食、感染及酗酒等多种非胆源性因素引起,临床上表现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其治疗极为重要[1]。本文中我们就乌司他丁在非胆源性胰腺炎中的效果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通化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44例非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22例和观察组(乌司他丁组)22例。对照组的22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8例,年龄19~73岁,平均年龄(51.2±4.9)岁,病程2.5~7.5d,平均病程(4.1±1.0)d,病因:暴饮暴食10例,酗酒8例,感染4例。观察组的22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51..5±4.5)岁,病程2.5~8.0d,平均病程(4.2±0.8)d,病因:暴饮暴食9例,酗酒8例,感染5例。两组患者各项基本资料比较,P均>0.05,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包括给予患者禁食、胃肠减压、解痉止痛、营养支持及早期抗生素应用等治疗,注意患者病情发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进行治疗,每天给予患者乌司他丁10万~20万单位加入5%GS中静脉滴注,2次/d,连续给药1周为1个疗程。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治疗后3d、7d的血清脂肪酶和淀粉酶水平进行检测及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1.3 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的症状体征,包括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等均消失,实验室检查显示正常;有效:患者的症状体征,包括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等及实验室检查等均有一定改善;无效:患者的症状体征,包括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等及实验室检查等均无改善[2]。总有效=痊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包选用SPSS14.0,计量与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与卡方检验处理,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及比较,具体比较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
2.2 两组患者治理前后血清脂肪酶和淀粉酶比较
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7d的血清脂肪酶和淀粉酶水平进行检测及比较,具体比较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脂肪酶和淀粉酶水平比较,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而治疗后3d及7d观察组的血清脂肪酶和淀粉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
3 讨 论
非胆源性胰腺炎是由暴饮暴食、感染及酗酒等多种非胆源性因素引起,治疗不当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本病的治疗主要以禁食、胃肠减压、解痉止痛、营养支持及早期抗生素应用等为主,但是效果参差。乌司他丁是蛋白酶抑制剂,对胰蛋白酶、α-糜蛋白酶等丝氨酸蛋白酶及粒细胞弹性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巯基酶、纤溶酶等多种酶有抑制作用[3,4]。本文中我们就乌司他丁在非胆源性胰腺炎中的效果进行观察,并与未采用本药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发现其在改善治疗总有效率及降低血清脂肪酶和淀粉酶中有较为明显的作用,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因此,我们认为乌司他丁在非胆源性胰腺炎中的效果较佳,可较快降低血清脂肪酶和淀粉酶。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脂肪酶和淀粉酶比较(U/L)
[1]段丽萍,陈洪,李渊.复发性急性胰腺炎高危因素及预后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8):478-479.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3): 236-238.
[3]唐伟,张小明,黄小华,等.磁共振成像评价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与肝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磁共振成像,2010,1(1): 46-49.
[4]蔡永东.急性重症胰腺炎胰腺内分泌变化的研究[J].江苏医药杂志,2003,19(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