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临床治疗分析
2011-09-20孙华萍
孙华萍
(湖北省恩施市建始县业州镇卫生院,湖北 恩施 445300)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非器质性疾病,属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性疾病,其病因尚未明确,治疗的方法较多,但是疗效欠佳。功能性消化不良不仅影响到患者的正常工作、学习,而且高额的医疗费用还会造成患者沉重的经济负担。中医是我国传统的瑰宝,临床实践证明,中医在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方面有较好的疗效。功能性消化不良属我国中医“胃痛”、“呕吐”、“痞症”、“纳呆”的范畴。建始县业州镇卫生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80例,均为建始县业州镇卫生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所有病例的诊断标准均符合参照《现代消化病学》及《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且经临床、实验室、影像学(内镜、B超等)检查,无肿瘤、溃烂、溃疡、食管炎等器质性疾病,无糖尿病、结缔组织病、精神病和腹部手术史,排除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25例,年龄18~66岁,平均(47.5±4.5)岁,病程5个月~6年,平均病程(3.4±1.1)年。临床表现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的腹胀、嗳气、恶心、呕吐、早饱、食欲不振、上腹痛、上腹不适等症。将该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症状积分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入选的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临床研究,且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1]
1.2.1 《现代消化病学》诊断标准
①持续或间断性消化不良,时间在12周以上,表现为胃脘胀痛、嗳气、早饱、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反酸、烧灼感等症状;②内镜检查未发现食管炎,未发现胃十二指肠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③实验室、B超、X线检查排除肝胆胰疾病;④无腹部手术史;⑤无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器质性疾病。
1.2.2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依据《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不食辛辣肥腻冷硬食物,避免烟、酒、咖啡、浓茶及非甾体类药物。 ①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口服吗丁啉片(西安杨森制药公司生产),每次10mg/次,3次/d。维生素B1 20mg/次,3次/d。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半夏9g,柴胡6g,枳壳6g,黄芩6g,干姜6g,人参6g,炙甘草6g,黄连3g,大枣12枚。1剂/d,文火水煎服,饭后30min温服。两组均以4周为一个疗程。
1.4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其中临床疗效的判定标准为:①治愈:1个疗程后,临床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不适)、次要症状(反酸、烧灼感、嗳气)及体征消失,保持2个月不复发。②有效:1个疗程后,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③无效:1个疗程后,症状体征均无好转。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百分比描述,t检验做组间比较,χ2做计数资料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组治愈21例,有效2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0%(48/50)显著高于对照组73.3%(22/30),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前后症状积分改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 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可能的因素有:精神社会心理因素,内脏高敏感性,胃窦-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异常,胃肠动力障碍,胃肠激素分泌紊乱等。临床表现为持续性或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腹部胀气、食后饱胀、早饱、暖气、恶心、厌食等,包括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多种疾病[2],病情缠绵,容易复发。西医对功能行消化不良常采用经验治疗:抑酸药和胃动力药联合应用,这主要是由于引起该症候的病理生理基础,即酸相关性疾病和动力障碍型相关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中医上属“胃脘痛”、“痞证”、等范畴。多因正气内虚,脾胃失运,食滞中焦,痰湿阻滞,加之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而脾胃虚弱,导致气机不利、瘀血内阻[3]。病初常以肝郁气滞为主,继之以肝郁胃热或肝郁湿阻为多,久病则出现肝郁阴虚、肝郁脾虚等证。应该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治疗原则。本研究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半夏泻心汤”为《伤寒论》中治疗寒热错杂之古方,方中半夏能散寒热之结、和胃降逆,大枣健脾益气,干姜可温中散寒,与黄连、黄芩配伍有温里、清热燥湿、调和脾胃、平和阴阳功效,人参、炙甘草有补益脾胃作用,配合柴胡、枳壳行气宽中、化痞消积除满[4]。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0%显著高于对照组73.3%,P<0.05。且观察组的症状积分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这充分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且中药不良反应少,值得进一步探讨及推广应用。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1]张万岱,危北海,陈治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6):559.
[2]潘蜀.温针灸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42例疗效观察[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8,4(2):142-143.
[3]张冰.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54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09,1(1):10-11.
[4]于海亭,付慧鹏.马普替林合柴胡疏肝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探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8):47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