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2592例女性乳腺彩色多普勒筛查分析
2011-09-18LIUYing
刘 莹 LIU Ying
周 鸿 ZHOU Hong
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超声科 四川成都 610031
乳腺疾病(breast disease, BD)是由乳腺结构紊乱引起或不引起临床症状的常见病,包括纤维组织增生、纤维囊性增生、纤维腺瘤形成,部分病例可发展为乳腺癌,严重危害患者健康,进而威胁患者生命。世界不同地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乳腺癌发病受内外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初潮年龄早、多次流产、哺乳时间短、乳腺增生疾病史、肿瘤家族史等[1],新近研究显示,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表达预示乳腺癌预后很差,虽然中国女性HER2阳性率低,欧洲和美国女性乳腺癌的病死率逐渐下降,但我国女性乳腺癌的病死率却不断上升[2]。
目前,钼靶摄影在国际上被作为乳腺筛查的首选方法[3],但受制于我国现有医疗资源,无法普及。高频乳腺彩色多普勒筛查快速、简单、有效[4],本研究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随机对成都市青羊区2 592例女性进行高频彩色多普勒筛查,以探讨乳腺癌发病各因素的地区共性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04-01~05-31随机从成都市青羊区各社区、街道住户登记册中选出2 592例女性进行乳腺筛查:同一调查员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职业、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及药物史等流行病学资料。2 592例女性年龄17~67岁,平均36.31±9.08 岁,其中(包括已退休对象)职员 1 286 例,教师955例,医生146例,公务员182例,工人23例。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将所有对象分为两组:①对照组(1 549例),双侧乳腺腺体层次结果清楚,回声均匀,多方位扫查未见占位回声;②病例组(1 043例),进一步分为3个亚组。单发病变组:单纯增生、单纯囊性扩张(囊性增生)、单纯包块(腺瘤样增生);双病变组:增生伴包块、增生伴囊性扩张、包块伴囊性扩张;多发病变组:即混合型增生组。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产LOGIQ-500PRO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6~9MHz。受检者取仰卧位,在乳房各个象限做纵横扫查。若有肿块,测量大小,观察形态、部位、边界和内部回声。然后观察肿块的血流情况。由经过培训的主治医师以上超声诊断医师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乳腺扫查并记录诊断结果。
1.3 恶性肿瘤评价指标 形态不规则;无包膜,边缘不光滑;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可有强光点回声,肿块较大者呈分叶状,内部可有不规则液性暗区;肿块后方回声多有衰减;罕见侧方声影;纵横径比多数>1;浅筋膜浅层结构多中断,部分患者可探及患侧腋窝处淋巴结肿大;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肿瘤内部血流分级主要为Ⅱ~Ⅲ级[5]。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对照组与病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各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病例组基本资料比较 对照组平均年龄小于病例组平均年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初潮年龄及哺乳累积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人工流产次数及应用雌激素类药物史所占比率大于对照组(P<0.01或P<0.05)。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病例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病例组各年龄段声像图特征 总体乳腺疾病发生率为57.3%,单发病变组、双病变组及多发病变组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3,P=0.58)。<25岁组、25~34岁组、35~44岁组、45~54岁组患者比例均在40%左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3,P=0.31),而在≥55 岁组中患者比例降至 19.05%,明显低于前四组(F=3.97,P<0.05)。各年龄组单纯增生病例沿年龄阶梯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4,P<0.01);单纯包块以 25~34 岁组、35~44岁组及45~54岁组多见,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9,P<0.21);单纯囊性扩张以≥55岁组多见,与其他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2,P<0.05)。双病变、多发病变在各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3,P>0.05)。各年龄段声像图结果见表2。
表2 病例组中各年龄组声像图特征[n(%)]
2.3 对照组和病例组职业分布 不同职业在对照组和病例组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3,P<0.01)。本组中教师患乳腺疾病的风险最高(OR 1.15,P < 0.01),医生、公务员及工人患病风险较低(OR 0.97、0.97、0.99, 均 P<0.01),公司或单位职员患病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0.98,P=0.07)。见表 3。
表3 对照组与病例组职业分布
2.4 高频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良恶性本组中有6例超声诊断疑似恶性乳腺肿瘤,除1例诊断疑似导管内癌外,其他5例诊断为疑似腺癌。6例患者平均年龄 35.84±9.96岁,主要集中在45~54岁组(<25岁组0例,25~34岁组1例,35~44岁组2例,45~54岁组3例,≥55岁组 0例);平均初潮年龄 13.07±1.82岁;平均人工流产 0.33±0.88 次;平均哺乳 3.17±4.05 个月;3 例有雌激素类药物或食物史;2例有肿瘤家族史;最大峰值速度(Vmax)18.91±10.27cm/s、阻力指数(RI)0.40±0.15。病理检查结果证实 1 例导管内癌,2例腺癌,3例乳腺结核。2例腺癌发生在围绝经期(45~54岁),1例导管内癌发生于≥54岁组。
3 讨论
女性乳腺疾病包括各种组织形态的小叶增生及纤维瘤形成,其发病危险因素的报道较多,许多学者注意到其与下列因素有关:初潮年龄早、月经紊乱、多次人工流产、哺乳时间短、使用雌激素类药物,但不同地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乳腺疾病危险因素各地存在共性,也存在个体性。
本组研究对象中,总体乳腺疾病发生率为57.3%,<25岁组、25~34岁组、35~44岁组、45~54岁组乳腺疾病发生率与总体发生率相当,而≥55岁组发病率明显减少。乳腺是雌、孕激素和泌乳素等激素的靶器官,雌激素使乳腺导管扩张、延伸,促进细胞蛋白质合成和糖利用,增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促进组织内水、钠潴留,当体内雌激素水平增加或孕激素水平减少时,都会造成内环境失衡,引起乳腺结构紊乱[3],而≥55岁的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明显减少,乳腺疾病发生率也明显减低。本研究发现,病例组多见于初潮年龄早、流产次数多、哺乳时间短及有雌激素类药物史的女性,与文献报道相符[1]。
关于乳腺疾病的超声分型报道较少[6],本研究将二维声像图分为:单纯增生、单纯囊性扩张(囊性增生)、单纯包块(腺瘤样增生)、增生伴包块、增生伴囊性扩张、包块伴囊性扩张及混合型增生。对各年龄段的分析显示:单纯增生病例沿年龄阶梯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包块以25~34岁组、35~44岁组及45~54岁组中多见,且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病变、多发病变在各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乳腺疾病是纤维组织增生、纤维囊性组织增生和纤维腺瘤形成等多种组织形态的病理改变,其多形态并存的特点与年龄增长无相关性,而伴随年龄的增长,单纯增生可逐步进展形成多种病理改变并存的状态,因此单纯增生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单纯囊性扩张以≥55岁组中多见(P<0.05),提示该年龄段患囊内乳头状瘤风险增大,需要组织学诊断及长期随访。
本组中教师的发病风险最高(OR 1.15,P<0.01),紧张的工作环境、心理压力可造成激素水平的改变,导致乳腺疾病发病风险增大,提示在成都地区应重点关注教师乳腺普查及保健,加强乳腺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
本次普查中高频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疑似恶性乳腺肿瘤6例,研究显示,如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探及Ⅱ~Ⅲ级血流信号,并为高速低阻动脉频谱,诊断准确率可达88.4%[4],后续研究将继续对样本群进行长期超声随访及临床对比研究。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乳腺癌治愈率的关键,定期普查是早期发现乳腺癌的有效措施。
本研究中6例超声诊断疑似恶性乳腺肿瘤,3例确证,2例发生在围绝经期(45~54岁),该年龄段及绝经后女性是乳腺肿瘤的好发年龄。目前随着卫生经济改革的深入,在加强国家对乳腺疾病危险因素监测的基础上,也需要加强城市妇女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意识,自觉定期参加乳腺体检,以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乳腺疾病,改善乳腺疾病转归。
[1] Curado MP, Edwards B, Shin HR, etal. Cancer incidence in fi ve continents. Vol. IX. Lyon: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2007. 2918-2927.
[2]Sughayer MA, Al-Khawaja MM, Massarweh S, etal. Prevalence of hormone receptors and HER2/neu in breast cancer cases in Jordan. Pathol Oncol Res, 2006, 12(2): 83-86.
[3]汪秀玲, 吴笑松. 各种影像检查在乳腺癌诊治中的应用.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09, 6(5): 489-493.
[4]陈金华, 于淑敏, 鄂占森. 乳腺增生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2, 3(12): 960-961.
[5]石健, 王彬, 刘荫华. 乳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中应用BI-RADS分级诊断标准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 25(5): 877-880.
[6]李经忠, 刘峰,刘正华.乳腺癌的病因学研究现状.肿瘤防治研究, 2001, 28(4): 328-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