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麻仁润肠丸中橙皮苷含量
2011-09-17姜雪敏杨立志许世伟李延雪
姜雪敏,杨立志,许世伟,李延雪
(黑龙江省鸡西市药品检验所,黑龙江 鸡西 158100)
麻仁润肠丸由大黄、火麻仁、炒苦杏仁、木香、白芍、陈皮组方,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用于肠胃积热、胸腹胀满、大便秘结。其质量标准[1]中无橙皮苷的含量控制。为更好地控制麻仁润肠丸的质量,笔者参考相关文献[2-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了制剂中橙皮苷的含量,报道如下。
1 仪器与试药
岛津LC-2010A型高效液相色谱仪;AG285型电子分析天平;KQ-400KDE型超声波清洗器。橙皮苷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为100721-200512);麻仁润肠丸(批号为0013278,0013282,0013296);水为纯化水,乙腈为色谱纯,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Agilent Extend-C18柱(250 mm ×4.6 mm,5 μm);流动相:乙腈 - 0.1%磷酸溶液(18∶82);流速:1.0 mL/min;柱温:30℃;进样量:10 μL;检测波长:283 nm。理论板数按橙皮苷峰计算应不低于2 000。
2.2 溶液制备
精密称取橙皮苷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橙皮苷0.106 0 mg的溶液,即得对照品溶液。取样品10丸,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0.509 7 g,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 mL,密塞,称定质量,超声处理(功率400 W,频率40 kHz)30 min,取出,放冷,再称定质量,用甲醇补足减失质量,摇匀,用微孔滤膜(0.45 μm)滤过,取续滤液,即得供试品溶液。按处方量并以相同工艺制备不含陈皮的阴性对照样品,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阴性对照品溶液。
2.3 方法学考察
阴性干扰试验:取2.2项下3种溶液,按2.1项下色谱条件测定。结果阴性对照品溶液色谱图中,在橙皮苷色谱峰相应位置无干扰峰出现,表明阴性样品的其他组分对橙皮苷的测定无干扰(图1)。
线性关系考察:精密吸取橙皮苷对照品溶液 2,5,10,15,2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峰面积,以橙皮苷进样量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 Y=1.830 686×106X+2.074449 ×104,r=1.0000(n=5)。结果表明,橙皮苷 进 样 量 在 0.212 0~2.120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精密度试验:精密吸取同一对照品溶液10 μL,连续进样6次。结果峰面积的 RSD=0.24%(n=6),表明方法精密度良好。
重现性试验:取同一批样品(批号为0013278),分别依法制备6份供试品溶液并测定含量。结果的 RSD=1.02%(n=6),表明方法重现性良好。
稳定性试验:取同一份供试品溶液,分别在配制后0,2,4,6,8,10,16 h时依法测定。结果峰面积的 RSD=0.26%(n=7),表明橙皮苷在供试品溶液中16 h内稳定。
加样回收试验:称取已知含量的同批样品(批号为0013278,含量为5.84 mg/g)6份,每份约0.25 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以两份为一组,共 3 组,每组分别精密加入 1.060,1.431,1.590 mg橙皮苷对照品,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溶液并测定含量,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1。
图1 高效液相色谱图
2.4 样品含量测定
取3批样品,按拟订的含量测定方法测定。结果批号为0013278,0013282,0013296 的样品中橙皮苷含量分别为 5.84,5.08,5.96 mg/g。
表1 橙皮苷加样回收试验结果(n=6)
3 讨论
橙皮苷的提取是影响其含量测定的关键之一。本试验曾以甲醇、50%甲醇、稀乙醇为提取溶剂,结果以甲醇为提取溶剂时橙皮苷含量明显较高。还比较了超声提取20,30,40 min,结果表明超声30 min橙皮苷提出率高于20 min,与40 min提出率基本相同,故本试验采取超声30 min的方法提取。对甲醇-水、乙腈-0.1%磷酸溶液、甲醇-冰醋酸-水等流动相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乙腈-0.1%磷酸溶液能很好地改善分离度和柱效,经过条件优化选择,确定了乙腈-0.1%磷酸溶液(18∶82)为流动相,橙皮苷峰与其他组分能实现完全分离。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 094-1 095.
[2]廖厚知,粟华生,梁山丹,等.HPLC测定银芒止咳片中橙皮苷的含量[J].中成药,2007,29(7):附 22 -23.
[3]庞小雄,梁松庆,钟兆健,等.HPLC法测定拈痛丸中橙皮苷的含量[J].中药材,2007,30(6):734 -735.
[4]王 薇,丁东平,刘祖雄,等.二陈颗粒的制备与质量控制[J].中国药房,2006,17(23):1 782 -1 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