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院15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1-09-17周国民
曾 光,周 颖,周国民
(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 内江 641100)
我院为三级综合性医院,执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6年以来,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管理工作已逐步完善。为促进临床安全用药,减少ADR的发生,提高ADR监测工作质量,现对2010年医院收集的156份ADR报告进行汇总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010年各临床科室和临床药学室共上报ADR156例,对报告科室、患者性别和年龄、给药途径、ADR出现时间、药品种类以及临床表现等应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情况及ADR报告者
156例ADR报告中,患者女80例(51.28%),男76例(48.72%);年龄最小10 d,最大87岁。具体情况见表1。填报ADR最多的是医师,共 102 例(65.38%);最少的是护士,共 14 例(8.97%);药师填报40例(25.64%)。临床科室提供信息后由药师填报的算为该科室填报,临床药学室填报的是患者咨询以及查病历发现补报的。
表1 ADR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
2.2 给药途径及ADR出现时间
156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给药108例(69.23%),口服给药 40 例(25.64%),肌肉注射 5 例(3.21%),外用 3 例(1.92%);门诊患者9例,住院患者147例;ADR出现时间从开始用药到30 d不等,其中开始用药到 1 h 90例(57.69%),30 min内 31例(19.87%)。具体见表 2。
表2 给药途径及ADR出现时间分布(例)
2.3 ADR涉及药品种类
药品按照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分类。156例ADR报告中,共涉及药品84种,其中抗菌药物26种,具体见表3和表4。
表3 引起ADR的药品种类
表4 引起ADR的抗菌药物品种类
2.4 ADR累及器官/系统和临床表现
见表5。有些病例同时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以主要ADR统计。
表5 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2.5 新的及严重ADR
156例ADR中,新的、较严重的ADR分别有17例和18例,具体分布科室、涉及药品、转归情况等分别见表6和表7。
3 讨论
据调查,每500万住院患者至少有250万人发生ADR,其中50万人属于严重反应,19万人因此而死亡[1]。2010年我院出院患者23 715例,上报住院患者ADR 147例(0.62%),严重ADR 18例(11.54%),护士上报例数比 2006 年(18.80%)[2]下降了 9.83% ,存在漏报情况。不容忽视的是,护理人员报告比例偏低,缺少了第一手资料采集。分析原因,可能由于护理工作繁杂,护士自认为药学知识欠缺而未重视这项工作。建议从宣传和制度方面提高上报ADR的意识,鼓励广大护理人员上报ADR。
表6 新的ADR临床表现及药物
表7 较严重ADR临床表现及药物
由表1可见,ADR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在不同年龄层次均有分布,多集中在61~80岁,占30.13%。药物相互作用是引起老年患者ADR和加重ADR的主要原因。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开展对老年患者ADR的监测工作将成为ADR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
由表2可见,静脉滴注引起的ADR最多,占69.23%,与其他报道[3]相近,又比我院2007年统计的88.5%[4]低19.27%。原因可能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注射剂为保持其稳定性而加有的缓冲剂或其他添加剂[5],以及注射液的pH、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均可能成为引发ADR的因素[6]。根据ADR出现的时间分析,从开始使用到1 h有90例,而静脉滴注给药引起ADR 23例,占74.19%,其原因是许多药物口服或肌肉注射后,2 h内血药浓度达峰值,而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后即刻达峰浓度,易快速引发ADR,如过敏性休克。因此,临床用药应遵循“可口服,勿静脉”的给药原则,用药2 h尤其是30 min内应严密观察患者用药后情况,避免ADR引起医疗纠纷。
由表3和表4可见,抗菌药物的ADR发生率最高,无论是引起ADR例数还是药品种数,头孢菌素类药品均居首位,喹诺酮类次之,与文献报道近似[7]。喹诺酮类药物在我院使用较多,应按照《抗菌药品临床应用药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控制临床应用品种数量,对有严重ADR报告的药物慎重遴选,使用中密切关注安全性问题。中药制剂引起ADR居第3位,共19例,涉及药品10个品种,占 12.18% ,比 2009 年报道的 10.32%[8]增长了 1.86% ,这与其临床应用广泛有关。中药注射剂ADR的高发生率原因可能是中药注射剂中所含有效成分复杂,人们对其有效成分的药理、毒理、疗效等机制尚未明了,在缺乏科学、有效的内在质量控制方法下极易发生ADR;中药注射剂中的微粒在人体内无法正常代谢,可引发静脉炎、过敏反应、热原反应。由表6可见,17例新的ADR中有4例是由中药注射剂(23.53%)引起。因此,应重点加强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使用的监管。
由表5可见,ADR对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总病例数的36.54%,与该院2008年报道的38.21%[9]相近。其临床表现以瘙痒和皮疹为主,这可能因为皮肤损害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而且不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由表7可见,在引起严重ADR的18例患者中,抗菌药物就有7例,占38.89%;抗肿瘤药物居首位,共10例,占55.56%,与报道相近[10]。过敏性休克5例,占严重ADR的27.78%,因抢救及时,避免了大的医疗纠纷。
ADR的发生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和精神痛苦。加强ADR监测工作,避免ADR及最大限度的降低ADR发生,是医务人员的重要职责。因此,应重视ADR的宣传,强化医务人员对ADR严重性和危害性的认识,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
[1]何 叶.加强药品不良反应认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0):238~239.
[2]吴道全,曾永兰.我院2006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J].中国药房,2007,18(29):2 304.
[3]邱 雄,范岳帮,藏云杰.3 33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0,33(6):637 -639.
[4]林代琼,周国民.某院2007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9,24(1):22-24.
[5]郑 策,梅 丹,王 兰,等.关注制剂中辅料的不良反应[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9):644 -649.
[6]蒋丽波,吕艳春.1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8,5(4):53 -55.
[7]李国誉,林红宁.10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0,7(8):498 -499.
[8]谢大琼,曾永兰,汪泽.2009年我院12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10,19(23):48 -49.
[9]唐小玲,温治华,曾永兰.我院2008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10,19(13):56 -57.
[10]杨 雅,何菊英,夏培元.2 424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9,6(1):30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