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10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1-09-17李兴德
李兴德,田 静
(1.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云南 昆明 650011; 2.昆明医学院附属甘美医院,云南 昆明 650011)
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是医院临床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ADR监测工作,可以促进临床用药安全、合理。现将我院2006年6月至2008年8月收集的100例ADR报告分析如下,为医院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以我院2006年6月至2008年8月的100例ADR报告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用药情况和ADR情况进行分类统计。
2 结果
2.1 患者性别和年龄
100例 ADR报告涉及患者男46例,女54例。其中有既往ADR病史6例。各年龄段的ADR发生率不同,60岁以上33例(33%),40~59岁 29例(29%),19~39岁 28例(28%),18岁以下10 例(12%)。
2.2 致ADR药品分类
100例ADR报告共涉及药物45种,其中单一用药38例,联合用药62例;可疑药品总的出现频次为103种(有3例为2种药物引起)。静脉给药是发生ADR的主要途径,共75例,多为静脉滴注,肌肉注射给药4例,口服用药17例,眼部用药3例,其他部位用药1例。涉及药品分类见表1。
表1 ADR报告涉及的药物类别、药物品种及病例分布情况[n(%)]
2.3 引发ADR的抗菌药物
由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最多,或许与其广泛应用有关。引发ADR的具体抗菌药物类别及品种见表2。
表2 发生ADR的抗菌药物
2.4 ADR 临床表现
ADR累及人体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见表3。
表3 ADR累及系统/器官及其主要临床表现
3 讨论
100例ADR患者中,女性与男性比例为1.17∶1。60岁以上患者有33例。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脏器功能衰退,易造成药物代谢减慢,出现药物蓄积。且老年人多患有多种慢性疾病,联合用药较常见,易出现药物相互作用。由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联合用药品种数越多,ADR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因此,60岁以上患者较其他年龄段更易引发ADR,应正确掌握每种药物的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特点、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配伍禁忌,根据临床需要合理联合用药,老年人用药尤其需要慎重。
100例ADR报告中,抗菌药物引起的达59例,这与抗菌药物种类多、使用范围广、用药频率高有关。由静脉给药引起的为75例,常见过敏及热原样反应,可能与药物之间的热原累加及微粒累加有关。在临床应用中,药物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往往显著增加,静脉注射给药易发生ADR。故在静脉给药时应密切观察,及时发现ADR,给予及时和有效的对症治疗处理,将ADR的影响减轻至最低,避免发生严重后果。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遵循“能口服的不肌注,能肌注的不静脉滴注”的用药方案,合理选用给药方式。
中药制剂的广泛应用,致中药不良反应报告例数也逐年上升,特别是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报告显著增加。我院100例ADR中,中药制剂所致不良反应13例,其中严重的不良反应2例。因此,应加强对中药制剂ADR的监测,建议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单独滴注,除有明确规定外,宜用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剂[1]。
由于药物品种日益增多,新药大量用于患者,加之联合用药品种多,ADR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由ADR造成的药物性损害已成为主要致死疾病之一[2],而药品说明书尤其是中成药的药品说明书,对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注意事项描述过于简单,避重就轻,甚至只字不提,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严重不良反应后医务人员往往措手不及,一旦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将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进口药、合资药说明书则对ADR的叙述非常详尽,包括罕见不良反应均叙述在内,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非常关注药物不良反应与安全性,为此过度担心药物副作用,甚至害怕、拒绝用药。在100例ADR中,有12例为门诊患者因ADR要求退药。为此临床药师除了尊重患者的意愿,耐心细致地解释药物不良反应外,还应询问患者的疾病、过敏史、用药史并告诉患者药物剂型、质量、用法等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
实行ADR监测制度,是目前唯一有效防控和减少ADR发生的方法。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委员会应是药物情报中心,医院ADR监测员应做好信息服务。在监测工作中,加强ADR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扩大呈报范围,提高报告质量,降低漏报率。以此使广大医务人员重视安全合理用药,减少和避免A型ADR的发生,重视和关注B型ADR,降低ADR发生率。
[1]杨丽君,邓剑雄,林国良,等.323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8,5(2):110.
[2]高清芳,刘高峰,白秀萍.临床药师工作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