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性文化研究型学习”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调查
2011-09-12盛卓立
盛卓立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双向性文化研究型学习”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调查
盛卓立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虽然大纲中写明了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实际的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仍重语言轻文化。为此在基础英语课堂中引入“双向性文化研究型学习”模式,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专题研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对学生问卷结果的分析,客观地探讨该教学模式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完善建议,以期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所帮助。
双向性文化研究型学习;基础英语;教学大纲;问卷调查
引言
英语教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单纯依靠语言能力不能保证有效的跨文化交际。2000年颁行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就提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外,还要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以适应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的需要。”[1]身为一线教师,笔者发现实际英语教学往往倾向于在文化类课程中谈文化,却在其余的课程中谈语言,但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学习者们也多沿袭高中英语学习的应试心态,重词汇语法轻文化交际、习惯被动接受。为此,研究小组在基础英语课堂中引入了“双向性文化研究型学习”,以期能更好地贯彻《大纲》的要求。
一、“双向性文化研究型学习”的内涵
“双向性文化研究型学习”包含“双向性”和“研究型”两个概念。前者表达中西文化并举的观念,而后者则为了改变学习者的被动接受习惯,实现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而做事又是属于这样的性质,要求进行思维或者有意识地注意事物的联系,结果他们自然学到了东西。”[2]另一位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进一步倡导“发现法”,“以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为目标,通过体验所学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来发展思维能力。”[3]而现代研究型学习提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双向性文化研究型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研究专题的形式对中西文化进行双向考察,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实施过程
项目实施时间为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对象是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09级四个班共113名同学。浙江师范大学是省属重点大学,英语专业是重点建设专业,就读该专业的同学都有较好的英语基本功。项目组四位成员(四个班级的基础英语教师)在课堂内引入“双向性文化研究型学习”的模式,从教材入手引导同学们根据各种专题进行自主研究,从而对中西文化的异同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至于如何确定专题、如何检验研究成果则不作硬性规定。15个教学周结束后,参与研究的所有同学被要求完成一份调查问卷,对项目情况提供最真实的反馈以供问卷分析,从而提出一些完善建议。
三、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及调查工具
调查对象是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09级四个班级共113名同学。问卷被安排在期末考试结束后的短学期课上发放,教师监督当场完成(短学期课教师正是基础英语课教师),从而保证:所有学生能够在同一时间完成问卷,反馈信息是最真实的;学生们已经完成了期末考试,不会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可以对提出的有关问题作出解释,使学生们不会因误解而给出错误的信息。本次共发出问卷113份,收回有效问卷103份,回收率为91%。产生无效问卷的原因是部分学生漏答题目,但比例很小,对最后的分析结果影响不大。
问卷由笔者设计,并参考了李琪(2008)的硕士论文“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内容的调查与思考”中的学生问卷[4]。问卷包括填空、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共10题。选择题的选项以英文字母标记,学生只需选择最切合自己观点的选项,写出对应的英文字母。问卷以无记名的方式回收,数据输入电脑进行必要的百分比统计。问卷内容涉及学生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困难、对“双向性”文化学习的态度、对教师执行方法的反馈、以及对该教学模式效果的评价。
(二)结果分析
1.学生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困难
学生们现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影响到他们对该教学模式的接受度。问题1是填空题(问题1:您现在在英语课堂上使用的教材是___。)目的是了解使用教材的统一情况,因为不同的教材可能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产生不同的影响。结果四个班级都使用《文化透视英语教程2》,确保研究对于所有调查对象的公平性。问题2的反馈(见表1,问题2:在该教材中是否含有中国文化?)显示了一个矛盾:虽然使用同一本教材,但58%的学生认为没有中国文化的内容,42%却认为有。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该教材聚焦的是美国文化,鲜见中国文化的内容,但在少数几篇课文中的确偶然涉及到一点中国文化知识。针对问题3(问题3:在平时使用英语交际时,您在文化方面遇到了那些困难?可多选),83%的学生认为对西方文化了解太少,21%对中国文化了解太少,另有58%了解中国文化,但不知该如何表达,64%对中西文化差异了解不够。而对于问题4(问题4:以下选项,哪一个对您来说更容易?),48%的学生认为用英语谈论欧美西方文化更容易,52%用英语谈论中国文化更容易,人数基本持平。综上可见,学生们在中西文化两方面都有欠缺,跨文化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1 学生们现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学生们对“双向性”文化学习的态度
学生们普遍认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不够,但是否会因此对于更多地涉及中西文化内容抱有积极的态度呢?在设计问题5时(问题5:在英语课堂上,你希望更多地涉及中西文化对比的内容吗?),为容易理解,并没有使用“双向性文化学习”这个抽象的概念。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对中西文化异同的深刻理解并将两种文化融会贯通,为此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摄入中西文化对比的内容。43%的学生很希望在课堂上涉及这方面内容,46%比较希望,4%无所谓,只有7%不希望。悬殊的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热切地希望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说明了该模式应用的实际意义。
表2 学生们对“双向性”文化学习的态度
3.学生们对教师执行情况的反馈
在实验阶段,教师们都在基础英语教学中应用了“双向性文化研究型学习”模式。根据要求,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文化专题研究,对中西文化对比进行较为深入的自主学习。执行情况究竟如何?针对第6题(问题6:您大学以前的英语教师是否在课堂上进行中西文化对比?),4%认为没有,22%几乎没有,59%有时,15%经常;而对问题7(问题7:您现任的基础英语老师是否在课堂上进行中西文化对比?),无一学生选择没有,4%几乎没有,51%有时,而有45%经常。对比两个问题的答案可发现有更多的学生认为大学基础英语老师更关注中西文化的对比,说明教师们比较好地贯彻了项目基本要求。第8题和第9题的设置是为了了解教师有无安排自主性的专题研究任务。问题8为:如果上题答案为C和D,请回答这个问题:您的基础英语老师以何种方式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可多选)。34%的学生选择“老师讲学生听”,60%“老师讲学生参与讨论”,78%“学生自主研究”。可见虽然教师们沿用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但更多的情况下还是能够组织学生进行新型的自主专题研究。第9题为:如果上题答案为C,请回答这个问题:您的基础英语教师以何种方式检验学生的研究成果?(可多选)。66%的学生选择“课堂展示(PPT)”,40%“小组研究成果书面汇报”,3%“个人研究主题作文”,D选项为“其他”,但并没有学生作出补充。这说明教师们的检验方式比较单一,以课堂展示为最常用的手段。后参与讨论的项目成员认为这种方式综合了多种技能(如写、说、读、电脑技术、团队合作能力等)能多方面考察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有明显的优势。
表3 学生们对教师执行情况的反馈_
4.学生们对该模式效果的评价
学生们对中西文化的双向性教学有较强需求,而教师们也比较好地应用了“双向性文化研究型学习”。那么这种模式是否达到了学生们的期望呢?针对问题10(问题10:您认为这些方式是否有助于您对中西文化异同的了解并提高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26%的学生认为很有用,70%有用,但作用有限,4%几乎没有作用,而没有一个学生认为完全没有作用。这说明多数学生认可该模式,只是对其作用的大小存在不同看法。
表4 学生们对“双向性”文化学习的态度
四、结论与启示
至此可得出初步结论:目前浙江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的教材虽然涉及文化,但却偏于西方文化,而学生们无论是对西方文化还是中国文化都存在信心不足、表达不准确的问题,因此双向性的文化学习模式有存在的必要;各有近一半的学生很希望(43%)或比较希望(46%)在课堂上涉及中西文化对比内容,说明“双向性文化研究型学习”有应用的价值;教师们都认真地应用了该模式,严格贯彻“研究型”的原则(78%认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研究),使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文化;多数学生认可了该模式,但大多(70%)认为自己的跨文化能力提升有限。
这些结论引导我们对该教学模式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总体上说,它是一个比较有目的性、有应用意义的教学方法。但为什么多数学生认为作用有限呢?教师们随机对学生进行了课间谈话,了解到一些重要信息:一些学生认为以教材的内容衍生进行跨文化研究比较狭隘;还有部分学生认为一个学期的时间太短,分配到的研究任务很有限,不能了解很多文化知识。研究者对此作了反思,认为该模式需要针对实际情况作出改善:(1)不要完全局限于教材,可以补充课外材料来引申文化话题;(2)该模式的应用必须长期持之以恒才能有更好的回报;(3)应该有多样化的专题研究方式和检验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小组研究、个人研究、班集体研究等方式,以及书面总结、小组课堂展示、个人汇报、集体讨论等方法)。
结语
英语专业教育不应该只是语言教育,因为没有相应的跨文化知识是无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因此,是否把跨文化教育纳入英语教学内容,是区别传统英语教学和现代英语教学的主要标志之一”[5]。文化教育是长期的过程,应该贯穿四年专业英语教育的始终。该研究可以说明“双向性文化研究型学习”是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当然,模式本身还不够成熟,但通过不断的完善,将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16.
[2]杜威.民主主义教育[G]∥单中惠,朱镜人.外国教育经典解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21.
[3]刘勇,刘明.研究型学习的课程价值及其评价[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83-85.
[4]李琪.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内容的调查与思考[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4-66.
[5]黎青.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23-125.
H319
A
1001-7836(2011)04-0189-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4.078
2010-08-16
2010年度浙江师范大学校第三期青年教师教学改革项目“双向性文化研究型学习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的成果(JGQN2009018)
盛卓立(1980-),女,浙江金华人,讲师,硕士,从事英语教学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