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知识在高校工科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2011-10-17张喜秋于昌利
张喜秋,于昌利
(1.山东交通学院海运学院,山东威海 264200;2.哈尔滨工业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山东威海 264209)
隐性知识在高校工科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张喜秋1,于昌利2
(1.山东交通学院海运学院,山东威海 264200;2.哈尔滨工业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山东威海 264209)
高校工科专业发展具有自身特点,隐性知识顺应其发展特点,对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隐性知识对工科专业发展的作用机理的概括总结,提出在教学过程、科研过程和个人价值生成中隐性知识发挥作用的保障措施。此外,要充分发挥隐性知识对高校工科专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还需要从组织结构、个体价值取向、激励机制、作用机制研究的细化等多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
隐性知识;工科专业;发展举措
引言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于 1958年出版的《个人知识》和 1966年出版的《隐性方面》是西方学术界最早对隐性知识与科学研究进行较为系统地探讨和分析的著作[1]。他认为:“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 (explicit knowledge),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 (tacit knowledge)。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 (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不同学者对隐性知识有着不同的理解,哈耶克从法理学和经济学视角作出了“阐明的规则”(articulated rules)和“未阐明的规则”(non-articulated rules)的区别[2];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 (Robert J.Sternberg)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了隐性知识与人类思维及心理过程的关系[3]。随着人们对隐性知识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学科学习上、尤其在外语教学和运动技能训练方面应用得尤为广泛。例如:杨龙等利用“痕迹假说”对运动技能内隐性学习的发生机制进行了解释,并区别了运动技能学习自动化[4];叶小广从显性学习与隐性学习的博弈中析出了外语教学“精讲多练”原则背后的语言学原理[5]。概括起来讲,高校工科专业发展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科研过程中灵感、直觉、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学生及教师个人的价值取向、专业技能等。高校工科类专业发展有其特有的规律,将隐性知识应用于工科类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学习中,将会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隐性知识对工科专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隐性知识是在潜意识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隐性知识的作用机理大体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1.认知心理学家 (比如:Reber)和应用学者们 (比如Krashen)认为:对比较复杂的知识,隐性学习更具有优势,越是抽象的东西,越是需要用隐性知识来获得。工科类专业研究的对象多是自然科学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是某一特定专业知识很难单独解决的复杂问题;另外工科类专业解决的问题具有前沿性的特征,要求学习者和研究者具有从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抽象出事物间最本质的联系的能力。将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隐性知识进行积累,并将其应用于学习工作和研究工程中,将会有效地提到专业发展水平。
2.频率效应经常被用来解释人类的技能和知识学习,而平时对动作性学习行为的熟练掌握却是隐性知识获得的基础。这些动作性学习行为包括语言学习口腔肌肉运动中每个单词对应的每组口腔肌肉运动组合的获得,体育运动技能的获得及其熟练化,当然也包括工人操作技能的获得及其熟练化等等。同时,在动作性学习行为的熟练掌握过程中获得的隐性知识,又可以反作用于这些动作性学习行为。例如:在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面对突发事件时,一些年长者经常会采取一些匪夷所思的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或恶化。对于这些“匪夷所思”的措施,是生产者平时并未学习和训练过的,也是平时生产过程中并未采取过的措施,但这些措施对于当时的情境也相当的合理。我们解释这一现象,平时的学习和实训过程中的情境在我们脑中留下了一段信息痕迹,这个过程可以看做隐性知识的获取,经过大量的学习和实际生产,这些隐性知识积累到一定的量的时候,在某一特定情境下经无意识加工处理并被激化出来。
3.野中郁次郎 (Ikujiro Nonaka)认为,隐性知识是主观的经验或体会,不容易运用结构性概念加以描述或表现的知识[6],并在OECD的知识分类的基础上还提出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关系。如下表所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可分为群化 (Socialization)、外化 (Externalization)、融合(Combination)、内化 (Internalization)四种,其中群化即通过共享经验产生新的意会性知识的过程;外化即把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融合即显性知识组合形成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体系的过程;内化即把显性知识转变为隐性知识,成为企业的个人与团体的实际能力的过程。例如:教师通过观摩优秀教师授课过程来学习经验和技巧,这个过程即为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内化过程;而优秀教师将自己的经验和技巧以书面形式写出来在交流会上进行交流,这个过程即为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外化过程;学校将所有优秀教师的经验和技巧进行汇总以供全校老师学习,这个过程即为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融合;而教师个体通过学习所有优秀教师的经验和技巧,并结合自己所授课程,从而发展为自己新的隐性知识,这个过程即为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内化过程。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
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换过程中可以发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一对矛盾体,在一定条件下,隐性知识可以实现显性化,并可激发出新的隐性知识,如此良性循环下去,可以不断推动知识学习过程高效进行。
二、隐性知识推动高校工科专业发展举措
隐性知识在高校工科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可以分为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知识的作用、科研过程中隐性知识的作用和个人价值生成和社会服务过程的隐性知识的作用三类,其中教学过程中隐性知识的作用是隐性知识在高校工科专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为了保证隐性知识在工科专业发展中的作用机制长期高效,高校必须采取相应的一些保障措施。
(一)发挥教学过程中隐性知识的作用
1.教师在工科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精讲多练”的授课模式。“精讲”指的是注重知识点的提炼,所提炼的知识点不是某些特定知识点的任意拼凑,而是应符合专业知识结构规律,尽可能地接近学生将来的实际应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属于我们教师所掌握的隐性知识,重视课堂教学体系中知识点之间的各种联系,并了解他们的类型和性质,灵活而又适时地运用这些联系,组织设计好课堂教学,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多练”是指提倡课堂教学采用开放的“研讨式”模式。教师根据专业课程教学要求以及学生掌握技能需要设定课堂讨论题目,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得出开放式的答案,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质疑和问题。在整个研讨过程中,学生除了获得专业知识外,还获得了甚为宝贵的隐性知识。在工科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提高这种“研讨式”教学与“授课式”教学的比例。此外,在工科专业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实施,例如在航海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航海模拟仿真器和船舶自动避碰仿真平台等系统,培养学生的船舶驾驶技能,以更有效地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外显和学生隐性知识的积累。
2.注重实践实训环节,不断进行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是工科专业学生隐性知识获得的最佳途径,其包括学生综合知识运用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教学实验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如何统筹配置实践环节,优化安排实践内容和形式,合理配备实践教学资源,构建起高效率的实践教学体系[7]是我们加强实践实训环节中隐性知识获得水平的重要举措。凝练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题目,提高指导教师队伍水平是获取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过程中隐性知识的重要保障;实验教学环节应避免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模式,可尝试进行基于隐性知识获取的工科实验教学改革,如钱士强[8]等从隐性知识的视角对材料科学综合实验改革进行了尝试性的论述,改革主要从学生选题与教师指定题目相结合,利用各种手段广泛查阅材料,与学生充分讨论实验方案,强调实验结果的真实性,以讨论会的形式进行答辩总结等五个方面激发学生的隐性知识,促进学生自觉利用隐性知识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工厂实习实训环节应注重建立实习实训目标体系,通过优化与行业内相关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对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突破传统生产实习形式,重建适合自己专业特点的新型生产实习模式。此外,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等,学生个人应注重体会实习企业的企业文化,培养自己的职能道德、奉献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科研过程中隐性知识的作用
高校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就必须向专家学者学习,用心与他们交流,细心体会他们的成功,分享他们的经验。在这样的一个隐性知识学习和显现的过程中,普通教师就开始了知识发现和意识创新,就有可能完成向专家型教师的过渡。科研团队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尤为重要,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所积累下来的科研经验、团队成员信任及协同研究等团队文化在科研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应该建立相对灵活的科研团队组织机构,创设良好的科研团队氛围,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团队信任。此外,应创建合理有效的激励制度,形成包括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在内的激励机制,通过激励,使得隐性知识的创造者和接受者都能积极参与到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转移过程,保证隐性知识的作用机制真正起到实效。只有隐性知识管理和应用得当,科研团队才能创造出更多更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三)个人价值和社会服务过程隐性知识的作用
在工科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个人修养和技能水平及所接触工厂的企业文化、发展思路等隐性知识都在更深层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还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策略。隐性知识通过教学过程在老师、工厂师傅和学生之间共享转化着,在这一多向交互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成为这一过程中最大的受益者,而教师自身水平也获得了不断的提升。这样一个交流互动的良性循环若是能延伸到服务社会的体系中,则高校工科专业的发展必将提高我国教育水平,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此外,由于受到知识本身特性、社会传统文化、个体差异和大学组织结构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高校工科专业发展过程中隐性知识共享存在着不少障碍,有必要对隐性知识共享体系实施有效的疏导策略。例如:简世德[9]等倡导的构筑大学内部知识网,实施完善的激励机制、降低人员知识差异、改变内部组织结构、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推动团队学习的策略;潘琼[10]基于虚拟实践社群建立了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系统。由于解决高校工科专业发展过程中隐性知识共享的措施完全可以借鉴大学隐性知识共享策略,在此作者就不再赘述。
结论
隐性知识对推动高校专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同时又有其独特的作用规律。为了充分发挥隐性知识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应从解决隐性知识固有矛盾、个体垄断心理、组织结构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多方面对隐性知识作用实体进行改革,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细化隐性知识的作用机制,分门别类地“对症下药”,以期获得更为明显的作用效果。
[1]肖广岭.隐性知识、隐性认识和科学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8):18-21.
[2]江新,郑兰琴,黄荣怀.关于隐性知识的分类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5,11(1):28-31.
[3]Robert J.Sternberg et.Practical Intelligence in Everyday Llife[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104-105.
[4]杨龙,任静,贾志明.运动技能内隐性学习的“痕迹假说”[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1):58-60.
[5]叶小广.从“显性学习”与“隐性学习”的博弈中析出外语教学“精讲多练”原则背后的语言学原理[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9,(2):22-28.
[6]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创造知识的企业 [M].李萌,高飞,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63-144.
[7]刘铁山,叶仲琪.高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尝试[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4):80-81.
[8]钱士强,李曼萍,童建华.从隐性知识的视角看材料科学综合实验改革[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8, (1):54-56.
[9]简世德,邹树梁.大学隐性知识共享的主要障碍及疏导策略[J].现代大学教育,2005,(5):98-101.
[10]潘琼.基于虚拟实践社群的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0,(4):73-77.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specialties in universities has characteristics.Tacit knowledge accommodates these characteristics,and can promote their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mechanis ms of how tacit knowledge influences engineering specialtie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ensure that tacit knowledge will play an positive role in teaching process, research process and individual value generating process.We need to do further researches in the aspects of organization structure,individual value orientation,incentive mechanis m and research elaboration of action mechanism so as to fully exert the propellant functions of tacit knowled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specialties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tacit knowledge;engineering specialties;developmentmeasures
The Function Of Tacit Knowledge in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Specialties in Un iversities
ZHANG Xi-qiu1,YU Chang-li2
(1.Maritime College,Shandong JiaotongUniversity,Weihai 264200,China; 2.School ofNavalArchitecture,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eihai 264209,China)
G642.0
A
1001-7836(2011)04-0062-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4.027
2010-08-14
张喜秋 (1984-),女,黑龙江绥化人,助教,硕士,从事航海技术研究。